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华园日记(典藏版)(精)/季羡林经典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清华园日记(典藏版)(精)》此为“季羡林散文新编”十种之一。这是季羡林先生1931—1934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两年间的日记,在作者九十高龄时,经过一番郑重思考,决定“一字不改”,“原文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看一看我写文章的另一面”。

与每个平凡的人一样,学者季羡林也有自己的青涩年华,日记里跃动着的是一颗鲜活生动的心,所有时下青年人的苦闷与热闹、狂狷与真情尽在其中,对枯燥的外语学习的的逃避也都一吐为快,读来感觉亲切有味。

内容推荐

《清华园日记(典藏版)(精)》是季羡林先生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

书中详细记录了季羡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为玩物丧志而自责、大骂考试、批评教授……它不仅是作者对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也再现了当时最真实的校园生活。

目录

引言

自序

日记 第一册(1932.8.22—1932.10.28)

日记 第二册(1932.10.29—1933.10.31)

日记 第三册(1933.11.1—1934.11.23)

后记

出版说明

试读章节

二十七日

今天是孔子的诞日,偶然从长之的谈话里,我才知道的。

近几日来,大概因为吃东西太多太杂,总觉得胸口里仿佛有东西梗着似的。今天尤其厉害,弄得一天不舒(服),以后吃东西非要小心不可。这几天来总是阴沉沉的,今天过午又忽淋淋地下起雨来。我觉得非常寂寞,因为岷源进了城了。我跑阅报室跑了好几趟。内田发表狂谬的演说,汪精卫、张学良演的戏……都引不起我的兴趣。我对所谓报屁股或社会新闻(尤其是上海报,最近我才开始看上海报)倒很感到兴趣。

早晨仍是读法、德文。过午用了一过午的工夫把Dpn Marquis的《一个守财奴的自传》的序译完。我译东西,无论多短,很少一气译完的,这还是第一次。

晚间,躺在床上看《新月》,听窗外淅淋的雨声,风在树里走路声。

最近我老感到过得太慢,我希望日子过得快一点,好早叫我看到William Blake~诗。

二十八日

昨天受了一天寂寞的压迫,今天忽然想到进城。一起来,天色仍阴沉沉的.昨天晚匕也似乎没断地下着雨。

先到了静轩兄(坐bus)处。吃过了饭(西来顺),就同静轩同访印其,因为我昨天看到今天梅兰芳在开明演《黛玉葬花》,想揩他的油,教他请我的客。他允了。因为必先事购票,所以我俩二点就开拔往前门外买好了票,时间尚早,乃同往琉璃厂徘徊,以消磨时间。然而时间却越发显得长。

吃晚饭在五点。我不高兴女招待,所以便找没女招待的铺子,然而结果却仍是有。只一个,十五六岁,在生命的重担下作出种种不愿作的举动,真可怜呵!

晚饭时间仍早,乃同往天桥。到天桥来我还是第一次。各种玩意全有,热闹非常,每人都在人生的重压下,戴了面具,作出种种的怪形。真配称一个大的下等社会的exhibition。

戏是晚七点开演,演者有萧长华、尚和玉、王凤卿、程继仙等。因没有买到头排,在后排有时就仿佛看电影似的。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看旧剧,而北京旧剧又为全国之冠,所以特别觉得好。最末一出是梅的黛玉,配角有姜妙香等。在开台之先,先休息几分钟,黄锦幕落下,开幕时全台焕然一新,平常拉胡琴等皆在台上,台下人皆看得到,我以为不很好,应改良。在梅剧里果然改良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仿佛有什么压着似的,在期待梅的出现。我双目注视着右边的门(出门),全球闻名伶界大王就会在那里出现,我真觉到有点奇迹似的。终于,出现了,我的眼一晃,又狠命睁一睁,到现在我脑里还清清楚楚画着当时的他的像。果然名不虚传,唱音高而清,作【做】工稳而柔,切合身份,亦天才也。我对旧剧是门外汉,我觉着今晚唱得最好的是梅和姜妙香(名小生),我仿佛重[中]了魔似的,我还要再看他的戏呢。

剧后,坐洋车返西城。车经八大胡同,对我又一奇迹也。宿于静轩处。

今天总之是很充实的,很富于变化和刺戟[激]的:天桥第一次去,梅第一次看,八大胡同第一次走,对我无一不是奇迹。是今总之是很充实的。(二十九日晚补记)

二十九日

昨晚一时才睡,今天老早就给同寓念英文的吵起来。

因为北平大今天出榜,静轩只是沉不住气。八点钟我同刘君到中南海北平大校长办公处去看了(一)次,还没出,而等候的已大有人在。因为觉得等着太无聊,便到中南海公园去绕了一周,这还是第一次呢。里面果然好,荷花早已过时了,但残留的一朵一朵,红似血,却更有韵致。东边是故宫,耀眼的黄瓦在绿树堆顶上露出来,北边白塔高高地静默地伫立着。

绕了出来,仍没出,只好回去。顺路到美大书屋买了两张画片——Tolstoi大的一张,Beethoven、Rodin小的各一张,里面有石膏的statue,非常好。十二点,我个人又去中南海,榜张出来了,却没有静轩的名。静轩的最后的希望完了,他要怎样难过呢?我简直想不出怎样对他说。果然他听了以后,又拍床,又要回家……我只好劝他冷静,拖他到东安市场,吃了一顿饭,解解忧。

出市场到印其处等车,四点半回校。

晚访姜春华闲谈。在长之处看到柏寒的信,说大概要休学一年,噫!

晚早睡。(三十日晨补记)

P20-22

序言

在本书“引言”中,我已经交代清楚,我之所以想出版此书,完全是为了给《季羡林文集》做补充。有没有出单行本的想法呢?朦朦胧胧中似乎闪过这样一个念头:但也只是一闪而过,没有认真去抓。

前几天,清华大学徐林旗先生驾临寒舍,商谈出版拙作的问题。我无意中谈到我的《清华园日记》,不料徐先生竟极感兴趣,愿意帮助出版。我同李玉洁女士商议了一下,觉得这是个极其美妙的办法,立即表示同意。我是清华出身,我的研究工作发轫之地是清华,送我到德国留学的也是清华。回国后半个世纪多以来,自己虽然不在清华工作,但是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的《清华园日记》能由清华人帮助出版,还能有比这更恰当的吗?

我这一册日记写于1932—1934年,前后共有两年。当时我在清华读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到了今天,我已经活过了九十。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九十岂易言哉!我的同级活着的大概也不会太多了。即使还能活着,记日记的恐怕也如凤毛麟角。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那么,我这一册日记,不管多么庸陋,也自有其可贵之处了。

我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能够出版是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记什么,一片天真,毫无谎言。今天研究清华大学的历史,有充足的档案资料,并无困难。但是,七十年前活的清华是什么样子,恐怕是非身历其境者难以说明白的。我自己是身历其境的人,说的又都是实话。这对了解当年的清华是会有极大的帮助的。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校清华大学。

2001年11月23日

后记

校完了《清华园日记》排印稿,我仿佛又找到了久已失去了的七十年前的我,又在清华园生活了几年。苏东坡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难道这就是“再少”吗?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在人前难以说出口的话,都写了进去。万没想到今天会把日记公开。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清华园日记》的出版,除了徐林旗先生上面已经感谢外,还要感谢由敬忠和高鸿两位先生,是他们把手稿转写出来的。稍一对照手稿和转写,就能知道,这转写工作是并不容易的。

2002年4月25日羡林校毕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