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烟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荣泰、王琳涵主编的《历史烟云》讲述的是中国的历史,时间跨度为春秋战国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些文章是根据历史事件或人物有感而发,有些文章则是对生僻的历史知识的介绍。全书内容均来自正史,无稗官野史收录。读历史,可以鉴古知今,明得失,知兴衰。让大家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内容推荐

王荣泰、王琳涵主编的《历史烟云》讲述的是中国的历史,时间跨度为春秋战国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旨在帮助读者阅读历史故事、认识历史人物、反思成败得失。有些文章是根据历史事件或人物有感而发,有些文章则是对生僻的历史知识的介绍。全书内容均来自正史,无稗官野史收录。

目录

春秋战国

 吴越两国为何势不两立

 孔子的父亲姓什么

 外籍人才助秦国

 秦朝的“铁路”

 “拖”赢战争

 射向主子那一箭

 秦军与锅盔

 管仲善打“经济战”

 赵佗收复香港

 夫差放虎归山并不蠢

 自费爱国的买卖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

 赤壁之战并非胜在火攻

 刘巴为何不受信任

 孙权“翻脸认人”

 上梁不正下梁歪

 才华“死”在舌尖上

 南朝清官不好当

 不肯担当的代价

 赤兔马害死关云长

 一鞭抽转历史

 一声叫喊败苻坚

 南北朝的房价

 名画家的“误笔”

 古代的吃蟹“培训班”

 如果没有好女人

汉朝

 刘邦听劝得精兵

 贵族与流氓

 汉文帝用人有道

 刘邦的分封制

 刘邦点评陈平

 皇帝的心思你得猜

 王莽的以德治国

 丙吉一生不念恩

 千年错解“鸿门宴”

 帝王气象器识先

唐朝

 脾性定成败

 唐玄宗有位“洋贵妃”

 唐人“高考”写诗最难

 最聪明的糊涂

 唐朝的发家秘史

 送点青菜也丢官

 李世民卖马粪

 唐朝的酒价

宋朝

 不杀功臣的赵匡胤

 宋太祖选状元

 宋朝缘何富而不强

 狄青示弱

 公务员拖累大宋朝

 包拯题诗拒寿礼

 宋仁宗仁慈受爱戴

 还原“杨家将”

 赵匡胤做事有底线

 北宋商战狙击敌国

 机敏大臣蜜语释前嫌

 饿死也不吃小米

 大宋将领“奉旨腐败”

 文彦博事成不邀功

 宋朝给自己挖坑

 一生没改牛脾气

 南宋抗蒙五十年

元朝

 机关算尽枉送命

 豆腐渣战舰坏事

明朝

 朱元璋为何要分南北榜

 高明演技赚人心

 “元来”明朝变“原来”

 永乐皇帝的勤政一日

 嘴闯祸

 小国“争贡”为哪般

 人肉窃听

 明朝毁于粮食

 挽救国运一张纸

 茶叶武器

 “穷”亡大明朝

 皇帝与大臣斗穷

清朝

 大清国号的由来

 宣统年间的自来水

 清朝后宫“工资”低

 何人配穿“黄马褂”

 明代皇室在大清

 一招狠治库银失窃案

 掩耳盗铃的乾隆帝

 马车不懂皇帝心

 古代严防“科考移民”

 雍正下旨倡节约

 嘉庆皇帝抓赌

 官场达人张之洞

 两袖清风曾国藩

 太后逃难图

 荒唐战术荒唐的兵

 有种抉择叫退位

 大清难戒鸦片财政

 孝庄辅佐康熙帝

 乾隆治不尽贪腐

 咸丰“吃大户”

 巧言劝通左宗棠

 江阴人宁死不剃发

 权术的底线

 嘉庆看吃肉识人

 见微知祸

 乾隆盗墓为楠木

 日本捕蝉,英国在后

 战争造就开发商

 道光抠门儿误国

 假货套死曾国藩

 金牌管家李莲英

 庚子年,有个端王爷

 民众成鸦片战争看客

 日本间谍解析晚清

 特权的庄稼

 长城两边的老百姓

 躲藏一生未逃一死

 晚清士兵不务正业

 曾国藩难忘四次教训

 八旗子弟坐吃山空

 谁淘汰了胡雪岩

民国

 孙中山三次营救陈独秀

 武夫办学

 北洋军阀们的道德遗闻

 北洋军阀们的雅量

 下台军阀哭穷欺溥仪

 袁世凯的城府

 方言真会害死人

 宋氏三姐妹至死难团圆

 穿长衫的军人

 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被暗杀记

 抗战中的中国特种部队

 最令日本人胆寒的战役

 上海滩的女歌星

 旧上海的骗术

 设局骗刘湘

 解放战争为何最先决战于东北

 信封贴在邮票上

 张学良并非“西安事变”“主谋”

新中国成立后

 日本如何调查大庆油田

 使用布票的年代

 四野的日本老兵

 1962年宝安大规模逃港事件内幕

 “苏联老大哥”代印人民币

 谁保障了七千人的吃住行

 麻雀是怎样获得“平反”的

 西哈努克送三位王子到北京学习

 当年,我们这样“接待”外宾

 说说《新闻联播》

 上海人欢迎尼克松

 大学生工资的变迁

 《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停售原因揭秘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的日记原文

后记

试读章节

吴越两国为何势不两立

王琴

春秋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吴国和越国相邻,彼此争战不休。当然你可以说,国家强大了难免都有扩张的野心,碰到一起就开战呗。不过在这个常见的理由之外,吴越之争还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有关。

一般认为,夏王朝是中原土著民族创建的,而开创这个王朝的大禹也是在治理山西、河南的洪水中建立起至高权威的。但是很多考古结果表明,夏朝很可能起源于长江下游,后来扩张到中原一带,大禹原来是生活在江浙一带的古越族的领袖,后来才成为统治中原的领袖。

越族是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和南部,直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的古老民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素以巧于驭舟,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养蚕缫丝也是他们最早开始的。

对比历史文献对夏朝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夏朝与古越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禹曾下令国人种植水稻、并以稻谷贩济民众,而不提中原地区常见的农作物黄米、高梁。可见夏人是一个擅长种植水稻的民族。历史文献还记载,夏人习水性,善舟楫,具有海洋民族的习性,其首领在历史上均以建筑水利工程、治理水患而著称。夏人还擅长养蚕织丝,丝织业相当发达。

另外,夏王朝在其崛起初期举行的国家大事或重大活动,会盟、征伐、祭祀、婚娶、丧葬等,几乎都是集中在长江下游一带。大禹在蚌埠涂山娶妻,死后葬在绍兴会稽。即便是今天,在长江以南地区仍然盛行着很多大禹活动遗迹的民间传说。

那么这个东南沿海民族又是如何入主中原建立夏王朝的呢?中国东部沿海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海平面上升,长江下游平原全都变成一片汪洋。在这里生息千余年的越族人在大禹的领导下,一面治理水患,留下了治水的传说,一面向中原迁徙,击败了舜领导的有虞部落,威震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成为众多酋邦的盟主,建立夏朝。

后来商部落崛起,推翻夏朝统治,建立商朝,将夏桀放逐到长江边上的安徽巢县,也有赶他回老家的意思。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朝第六个王少康的儿子,奉命回到故乡会稽守护大禹的陵寝,责任重大。尽管夏朝覆灭了,越国却因为地处僻远,一直生存了下来,历经商朝和周朝,传到勾践已经是二十多世了。

可见,越国人是夏文化的代表,越王勾践是夏朝王室的后裔。

越国的敌人吴国也不是等闲之辈。按辈分说,吴国国君还是周天子的大伯呢。早在周人尚未推翻商朝,还生活在陕西周原的时候,他们的领袖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大哥、二哥发觉父亲想要立三弟做继承人,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便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躲避到太湖边。三弟的儿子和孙子就是开创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而这两个“让贤”的哥哥则被土著居民奉为君主,在太湖平原建立了吴国。

不过这哥俩来到江南,除了“让贤”之外,似乎也负有为周族开拓南疆长江流域,从南面包抄商朝的重任。立国之后,吴国逐渐侵并越人的地盘,强大起来。

尽管远离中原,历代吴王始终不忘自己与周朝王室的亲缘关系,一直向中原诸国积极靠拢,礼敬周天子。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周文化,竭力挣脱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

与此相反,自夏亡以后,越国长期以来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勉强应付的关系,敬而远之,有时甚至长期不朝贡,引起了朝廷的讨伐。对商代、周代制定的中原礼制,也不感兴趣。原因很简单,越人是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王室的后裔,出于自尊心也不能接受周朝的文化啊。

孔子曾经带着雅琴,率领七十个弟子前去为勾践演奏。勾践很隆重地迎接,向孔子讨教,可是一听孔子说要向他陈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宣扬中原文化,勾践叹口气说道:“我们越人性格愚钝脆弱,栖居在山水之间,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要来就飘然如风,要走别人也追不上,喜欢打仗,不惧死亡。您还能如何指教呢?”话说得很客气,实际就是对孔子倡导的周朝礼制表示拒绝。

话说到这儿就比较清楚了,当吴国和越国碰到一起的时候,绝不是两个普通的诸侯国发生冲突,而是夏王朝与周王朝、夏文化与周文化的较量。吴国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周朝开拓南疆,越国则坚决维护大禹传人的尊严,决不屈服。双方经过一番生死较量,越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P3-5

序言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看,是一个思维过程。广义地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是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后三个是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一个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生态。“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遍观周遭,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深阅读、慢阅读成为稀见之事。物质的繁荣替代不了精神的丰富,浅阅读也构建不起基础牢固的精神世界。人要多一些含英咀华来涵养自己。读文学,可以陶冶情操,滋养情怀;读历史,可以鉴古知今,明得失,知兴衰:读哲学,可以把握规律,增长见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养成,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还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阅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持续释放出个人潜在的极大力量。

《中国剪报》创办80年的历程,记录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变迁,也是30年来社会阅读精神史的记录。

《中国剪报》经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于1991年元旦创刊,在全国率先开发报刊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次年5月,《中国剪报》编辑部迁至北京。

三十年来,《中国剪报》始终坚持“集千家精华,成一家风骨”的办报宗旨,立足主流媒体,把握正确导向,传递有效信息,传播适用知识,面向中老年读者。共刊发文章30万篇,文字总量1.5亿,发行总数达16亿份。为了适应中青年读者的需要,中国剪报社在2005年又创办了面向全国发行的《特别文摘》杂志。

《中国剪报》和《特别文摘》十分重视与读者互动,广泛征求读者对报刊的意见建议,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23届读者节活动,共投入资金240万元,参与人数达45万人次,获奖人数达8.4万,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中国剪报社还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先后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纪念馆竖立“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巨石文碑,在江西井冈山和云南大理捐建希望小学,向灾区捐款献爱心等,受到各界人士好评。社长王荣泰被中国报业协会授予“中国杰出报人奖”,报社荣获“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奖”。 今年适逢《中国剪报》创办30周年。30年来我一直是这张报纸的读者、作者和朋友,见证了她的成长。现在,报社从《中国剪报》和《特别文摘》中精选出了近3000篇文章,编辑两套丛书共16本,既有经典美文,也有平凡故事;既有读史新见,也有百科揭秘;还有生活之道,健康智慧,等等。作为编辑部回报读者的礼物,也是向社会上所有关心过本报的人们的汇报。目前,“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正方兴未艾。期望这两套丛书能为每个人的精神成长、社会文明增添新助力,贡献正能量。

后记

《中国剪报》创刊已届而立之年,为了感恩广大读者三十年来的相伴与厚爱,我们编发了两套十六册精选丛书,其中,《中国剪报》精选八册,《特别文摘》精选八册。丛书所编文章全部源自《中国剪报》报纸和《特别文摘》杂志,并按专题分类编辑,一书一专题,与报纸杂志专题栏目相对应,以方便读者阅读与收藏。

三十年来,我们已编辑出版《中国剪报》《特别文摘》一报一刊的文字总量约1.8亿,本书从中精选出400余万字与读者分享。当下,浏览式、碎片化阅读方式流行,我们编撰丛书旨在倡导纸质阅读,引导数字阅读,让梦想与阅读相伴,激情与沉思交替。读书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有助于养成沉静、豁达的气质。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必会有一个向上向善的文明生态。俄裔美籍作家布罗茨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应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培养竞争能力而行走的必要途径,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正是缘于这份责任和担当,剪报人三十年如一日,朝乾夕惕,孜孜不怠地编好报、出好刊,让报刊更多散发着知识魅力、学养魅力和品格魅力,涵养着读书种子生生不息。

丛书编罢,掩卷感恩。首要感恩读者朋友,是你们成就了《中国剪报》三十年辉煌;还要感恩作者,是你们的神来之笔,诠释了生活的真谛,让过往的岁月留下深刻的印记,还要感恩编者,《中国剪报》《特别文摘》的编辑队伍是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团队,其中多数同志受过新闻或中文的研究生学历教育,多年来,他们选编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还要感恩新华通讯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原主任、高级记者杨继刚先生为全书的编辑给予了悉心指导;还要感恩新华出版社总编辑要力石先生为丛书的选编、版式、装帧等给予了热忱帮助;还要感恩著名散文大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精美的序言;还要感恩梁霄羽先生为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

丛书付梓,值此,谨向三十年来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剪报》《特别文摘》事业发展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本书尚有疏漏之处,恳请批评、教正;尚有部分原作者未及告之,恳请见谅并联系我们,以便寄付稿酬。

阅读有爱,传书有情。当您手里摩挲着这套丛书时,愿您喜爱她,让书香怀袖,含英咀华,滋养浩然之气!

编者

2015年5月4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