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溪风絮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慧娟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江南的朋友在空间发了一句:一墨烟雨,一纸江南。我猜江南的春天必是满眼的柳绿花红、草长莺飞;远山近树掩映在细雨迷蒙里,似一副苦心临摹的山水画。若撑一把雨伞漫步其中,人的心该是怎样的清新和陶醉?

我一直觉得红寺堡是一个看不到春天的地方。风是这里的常客,尤其是春天的风,会带来持续不断的沙尘暴。风用最暴虐的姿势拥着尘土跳着疯狂的舞蹈,此时天地间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样的天气,人们大都窝在家里,听风刮过房屋时发出凄厉的声音,悠长而骇人,大有把房子掀翻的架势。

只有孩子是无所畏惧的,这样的天气他们也嬉戏在村道的水泥路上,聚精会神地赢卡片。他们的脸上落着厚厚的一层土,只能看清两只眼睛在眨,鼻涕被土粘成一片也顾不得擤,不一会儿就被风干成痂堆在鼻孔前。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心情,依旧大呼小叫,玩得不亦乐乎。一只啄木鸟孤单地站在房屋的烟囱上四处张望,不知是在思考何去何从,还是抱怨风太大?

门前的柳树已经有了鹅黄色的嫩芽,柳枝随风胡乱扭着身体,似乎想让绿叶快点长出来,好挡住这恼人的风。几棵杨树还是那么挺拔,努力不让树枝随风起舞,大有波澜不惊的高傲。只有经历了无数遍风的肆虐才能锻炼出杨树这样的气节。狗蜷缩在窝里用两只前爪托着脑袋,眯着眼睛看这飞沙走石的情景,任风沙肆意挤进它的窝,再散落在它的皮毛上,它都不肯改变姿势。频繁的风足以让任何东西都麻木和漠视它……

旷野里能被风吹动的东西都在滚动,被风带离原来的地方,随风流浪,风停时它们便漫无目的地停下,下一次又随风而起,反反复复,一年四季都在游离,居无定所。一大群羊像雪球一样在旷野里慢慢前进。不明白羊群在一片荒芜的沙土地上吃着什么,它们一个个那样肥壮,难道是在吃土吗?牧羊人是羊群的王者,戴着暖帽,穿着棉大衣,两只手蜷缩在袖筒里不肯放出来,腋下紧紧夹着牧羊的长鞭。他不出声也不吆喝,只是随着滚动的羊群默默行走,在这风沙中如雕塑般深沉寂寞。他一年四季都是随着羊群行走的,直到老去,直到不能行走……突然想起一句话:这世界上最孤独的是牧羊人!

很少在春天出门的我,那天因为有事顶着风去街上,不巧的是,事情办得不顺利,需要等几个小时。风沙让我无处可去,沮丧的我只能信步游走在风中,转过一条街到另一条街时,眼前突然一团粉红,居然是一株盛开的桃花。不到一米的枝干上挤满了花骨朵,粉红中透着洁白,争相在这恶风中娇艳盛开,似乎狠狠地嘲笑着风的肆虐。我的心一下子在风中艳丽起来,眼睛有点湿,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老家的阳山洼。

老家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阳山洼是老家一座不高的山,从东向西绵延了四五里地。想起那漫山生长着的野桃树,我们叫它毛桃树。山野的桃树生长是自由和散漫的,种子落在沃土就生根于沃土,落在石间便长在石问,想在哪儿盛开就在哪儿盛开,不用施肥不用刻意管理。一到三月就是桃花的盛会,那漫山盛开的桃花可以持续半个月,把阳山洼装扮得像个穿着粉色衣服待嫁的新娘,让看见的人心里一直有一种明艳和喜悦。

那时年幼不知惜花爱花,赶一群山羊游荡在阳山洼的桃树下。任羊吃着桃树的嫩枝,自己折来最娇艳的花枝编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左顾右盼恨不得有面镜子可以看看戴着花环的自己有多俏丽。偶尔在花枝间发现一个鸟窝,看见里面躺着几枚不知名的鸟蛋,总是淘气地拿起来放在耳边摇晃着听一下,然后又有爱心地重新放回去。殊不知动过的鸟蛋鸟儿是不会再孵的,白白残害了许多生命自己却浑然不知。下午回家时会折一把最艳丽的桃花,带回去插在水瓶中。一两天后它们枯萎了,就随手一扔又折回一把插上。就这样一年又一年,那半月里尽情地折着桃花,想把那一片粉红留在身边,可最后只留下一把又一把的枯枝。阳山洼的桃花依旧年年在盛开,年年明艳于三月的春风里。“年年折花花不尽,今年已无折花人。昨夜东风寄梦里,桃花依旧笑春风。”

儿时的荒唐胡闹还历历在目,风旋起一只塑料袋从我眼前飘过,肆意戏弄着,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不再盯着那树桃花发呆,继续向前。一排整齐的垂柳扭着腰肢随风摇曳,翩翩起舞,嫩芽呼之欲出,似在谱一曲欢快的乐章,表达着春天的问候。这些垂柳是红寺堡刚开发时栽种的,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成长和发展。街上的行人很少,偶尔三两个人经过,身上还穿着厚重的棉衣,行色匆匆忙忙,来不及细看这桃花和垂柳,也来不及感受春天借花和柳枝表达出来的讯息,只想用快快的步伐早点回家,好甩开这恼人的风。

下午坐公交车回家,听到的还是关于风的谈论,有咒骂的,有抱怨的,有无奈的,有揶揄的。我静静地听着,风再狂恶,再肆虐,它能挡住桃花盛开、绿树散叶,能阻止季节的变化吗?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它终究会磨平棱角,理顺性情,还红寺堡一个明媚的春天。那时的人们,定会停下脚步,看桃花,赏绿柳,尽情地享受春天……

(原载于《朔方》2015年第10期)

P1-4

书评(媒体评论)

喜欢你的人,很淳朴,喜欢你的文字,很高级。

——陈鲁豫

演说家相遇,在你的大作上书写我的赞叹。

——乐嘉

马慧娟是名让我深深感动惊讶的奇女手。人如其名,慧娟拥有着漫天风沙也无法使之蒙尘的慧瑕灵气.更拥有得天独厚的娟秀文笔。在她的文宇里,我看见了什么是梦想的力量!

——寇乃馨

目录

行走在春天的风里

被风吹过的夏天

乡愁

和解

野地

农闲笔记(一)

农闲笔记(二)

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

瓜女子

二愣老汉骑车记

写在儿子生日

那年,那驴,那记忆

旅途散记

今日罗山脚下

在田问追寻我的梦

我是这个城市匆忙的过客

吃火锅

相亲

那些年,那些坏

丧家狗

我的儿子我的羊

隆德随笔

又见野鸡

黑眼湾

曾经的千纸鹤

病房里的那些事

二哥家的喜事

写在父亲周年忌日

我的挣扎

背帘子的大哥

让我们一起留在黑眼湾

黑眼湾旧事

我的中学时代

网络记事

浮生一日

看着月亮爬上来

春日滚泉梁

变脸

童年

听风所感

念你如初

一窝斑鸠

排外是一种天性

关于儿女

苍白的道理

买个车车去种地

红寺堡之春

春日随笔

我们村的“教授”

家有牛千金

母亲和我

消失的露天锅灶

随笔几则

街角一瞥

婆婆来了

序言

泥土里开出的鲜花

马慧娟是以“拇指作家”而出名的。新华网关于她的一则报道,影响很大,说她“六年来在田间炕头坚持用手机写了四十多万字的随笔和散文,光手机就摁坏了七部,记录了像她一样的西北回族女人的酸甜苦辣”。随后,一些网络媒体也跟进报道,马慧娟一时成了当地有名的草根作家。新闻报道总会找一些宣传点或者噱头,对马慧娟的宣传,集中在初中文化、种地打工、回族妇女、拇指写作几个方面。这样的宣传,对一个基层写作者来说,可能是一种鼓励,但对她的文学创作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我一直觉得,用脑瘫、残疾、农民、打工去定义一个作家,表面上看似“认可”,实际上是一种歧视,甚至是亵渎。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作家就是作家,作家要用作品说话。

马慧娟的作品在媒体宣传之前,我就注意到了。她在《朔方》《黄河文学》等刊物上发表的散文作品,我读到过一些。有一篇散文《行走在春天的风里》,写她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到红寺堡移民区的生活。红寺堡本来是一片荒滩,经过多年的改造,还是风沙肆虐。“狗蜷缩在窝里用两只前爪托着脑袋,眯着眼睛看这飞沙走石的情景,任风沙肆意挤进它的窝,再散落在它的皮毛上,它都不肯改变姿势。频繁的风足以让任何东西都麻木和漠视它……”“一大群羊像雪球一样在旷野里慢慢前进。不明白羊群在一片荒芜的沙土地上吃着什么,它们一个个那样肥壮,难道是在吃土吗?”“眼前突然一团粉红,居然是一株盛开的桃花。不到一米的枝干上挤满了花骨朵,粉红中透着洁白,争相在这恶风中娇艳盛开,似乎狠狠地嘲笑着风的肆虐。”生存总是艰难的、无奈的,但在艰难和无奈中,万物生长!从这样的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文学的力量。另一篇散文《被风吹过的夏天》,写她的打工生活。她和一群女人一道,剪一天树苗,挣七十块钱。女人们的面庞被晒成棕红色,嘴上也裂开血口子,但看到剪下的花朵,她们“就拿这些艳美的花儿尽情地装扮。你别三串,她别五串,鬓角、头顶、脑后,恨不得编一个花环戴上……别着花的村妇比花更关,那笑容、那笑声,足以打动任何刻薄的心”,连工头都“没有出声责备,也笑着看这群女人胡闹。我从心里感谢大个子这一刻的宽容,原来爱关的心愿是共通的”。

马慧娟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发现了美的挣扎,并用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文学作品。遮住作者的名字,不管她的身份,读者仍喜欢她的作品,这就是一个作家。实际上她的作品中,生活的质感、泥土的味道、情感的肌理,又有着明显的辨识度。那些生活,那些文字,是住在城市、坐在书斋里的作家无法写出来的。而对生活的准确把握,对文字的敏锐感觉,又使她从相似处境的文学爱好者中脱颖而出,具备了成为一个好作家的潜质。我辗转联系到她,想送她到鲁迅文学院去培训。她回话说,很希望去鲁院,但现在忙着种地打工,等有空闲的时候她才能去。我有些同情她的境遇,但尊重她的选择。

对一个作家来说,尊重远比同情更重要,特别是对一个所谓基层作家、草根作家。而最好的尊重,就是阅读她的作品,与她平等地交流。正好马慧娟要出一个散文集,她发信息给我,要我给写个序。我欣然应允,因为这就是一个阅读和交流的机会。

《溪风絮语》这部散文集收录了约十四万字的作品,我断断续续读了二十多天。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对马慧娟的创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我感觉马慧娟的散文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活的质感。马慧娟的散文就是记录她的生活。如,《野地》就记录她和几个农民受雇于公路局,为高速公路打点撒线的事。三九天,在野外工作,一天翻山越岭负重行走八个多小时,工头每天还要故意拖延下班时间。他们为了争取按时下班的权利,被工头解雇了。生活是艰辛的,也是无奈的。也许马慧娟就是想记录这些艰辛和无奈,但不全是。文学的根要深深扎在泥土里,扎在生活中,但仅仅把生活记录和描摹下来,还不是文学,文学还需要在泥土里开出鲜花来。可贵的是,马慧娟的眼睛里有鲜花,劳作的间隙,她看到了山羊,看到了鹰,看到了河流,看到了野马,几匹野马“阔步走着,气定神闲,它们不戴缰绳,不配鞍,随着性情,就这样阔步于山上”;她的心中也有鲜花,她感受到穿着臃肿的自己“是值得别人羡慕的人”,感受到“暮色中的这片土地美丽安详”。自信和自嘲,自尊和自爱,无聊中的趣味,无奈中的忍耐,还有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马慧娟心中的鲜花,也是她作品中的鲜花。

二是流动的画面感。因为没有大把的时间来写作,也由于是用手机来写的,马慧娟的许多散文随笔都是片段式的,比如《农闲笔记》《旅途散记》等,用三四百字一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写一事、一物,或者是一个场景、一个画面,组合起来,有一种流动的画面感。马慧娟非常善于捕捉和描写画面,那些画面有些像油画一样厚重,有些像国画一样飘逸,还有些像电影镜头一样灿烂。

三是小说的塑造感。马慧娟的很多散文都可以当小说来读。她的散文不光具有故事性,还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她也始终在关注人、刻画人、塑造人。《被风吹过的夏天》中的工头大个子,《野地》中撒不出直线的高玉宝,实习生小郭,等等,这些人物着墨不多,却都栩栩如生。三言两语,一个人物就跃然纸上,这是小说家应有的功力。马慧娟有这样的能力,她要是写小说的话,应该不会差的,甚至会比她的散文更好。据我了解,除了散文随笔,马慧娟也在尝试着写小说。她有个长篇小说《罗山脚下的女人》,写西北回族农村女人们的故事,已经写了一部分。今年申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没有立项,有点遗隐。但我相信,她一定能写好的。

四是卑微中的尊严感。文学需要叙述、描写,需要细节,需要人物,这些还不够,文学还需要一些灿烂的飞翔的东西。叙述描写出来的是文字,而文字背后那些飞翔的东西,才让文字成为文学。马慧娟的文字平易、朴实,文字的背后有一种忍耐和顺从、通透和豁达。

马慧娟用自己的文字,给予身处底层的人物以尊严,也通过写作,为自己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关注。最近一个阶段,又有多家媒体在报道她,社会各界也在资助她。我希望她的生活境遇能因此改变,同时也希望她能保持本心,有尊严地生活,有尊严地写作。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当面告诉她。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过马慧娟。但读了她几十万字的作品,我对她有了一定的了解。她是个农民,也是个作家,在农田和稿纸上同时耕耘,汗滴滋润着禾苗,也滋润着文学。像她这样一边为生计而奔波,一边为心灵而书写的,值得人尊敬。能给她的散文集作序,也是我的荣幸。

李进祥

2016年6月21日

内容推荐

《溪风絮语》是一部散文集。是作者马慧娟六年来在田间炕头坚持用手机写了20余万字的随笔和散文。她的文字具有故事性、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她始终在关注人、刻画人、塑造人,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用积极向上的文字,记录了像她一样的西北回族女人的酸甜苦辣。

编辑推荐

《溪风絮语》的作者马慧娟是宁夏红寺堡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6年来摁坏了7部手机,写出了40余万字的散文随笔,被称作“拇指作家”。入围“中国网事·感动2016”全国40位“草根英雄”,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鲁豫战队学员,一番朴实无华的演说感动了无数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