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在大别山上(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德俊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马德俊编著的《我们在大别山上(上下)》是一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红28军坚持游击战争并使自己发展壮大的经历。小说全景式地再现了在卢沟桥事变国共和谈后,红28军开赴抗日战场、成为皖中、皖东抗日中坚的悲壮而又英勇的征程。作品具有浓厚的大别山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展示了坚贞不屈、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内容推荐

马德俊编著的《我们在大别山上(上下)》反映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卢沟桥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下山抗战这段历程。本书涉及大别山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四支队抗战这段历史、思考大别山红色土地的精神价值。1934年11月16日,在中央红军长征一个月之后,战斗在大别山的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作为抗日第二先遣队长征出发,留下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的游击战争。红二十八军以一个军的番号,不到三千名战士,在内部粮草紧缺、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孤军奋战鄂豫皖、千难万险保火种,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消灭敌人十八个营另十六个连,歼敌数量和战斗规模是南方其它游击区所没有的。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告别

 一 告别

 二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三 “止止洞”里

第二章 高敬亭苦战皖西北

 一 熊家河

 二 南征,新战略的探索

 三 二一八团

 四 下骆山打粮

 五 兵败熊家河

第三章 军叫二十八军

 一 来自大别山东西战线的会师

 二 临危受命

 三 军叫二十八军

 四 雪白血红

 五 官庄战斗

 六 白果树、驼岭关

 七 皖西特委擎起半边天

第四章 红二十八军主力的回旋

 一 红二十八军主力的回旋

 二 西北军来了

 三 “潜霍大界岭,打垮了朱团”

 四 毛家嘴遇险

 五 桃树岭大捷

 六 进军鹞落坪

 七 “黄尾河畔金銮殿”

第五章 生死桐柏山

 一 西征

 二 人民的深情

 三 会师鄂东北

 四 生死桐柏山

 五 五道岭转兵

 六 桃花似血

 七 重回鄂豫皖

第六章 浴火重生

 一 “红福”回来了

 二 历史的回声

 三 “你们完全有可能在六安、合肥、寿县三角处创立起游击区域的”

 四 金刚台上英雄花

 五 店前河论兵

 六 “望中央派人来领导”

第七章 出击,连战皆捷

 一 “别动队”别动

 二 桐梓河边

 三 夜战攻坚花凉亭

 四 聂在忠、高敬亭、鹞落坪

 五 “妙光善道”

 六 化整为零、集零为整

第八章 决策三角山

 一 决策三角山

 二 加强连下平原

 三 方永乐战斗在黄(梅)广(济)蕲(春)

 四 高敬亭前往鄂东北

 五 何耀榜前往豫东南

第九章 卫立煌走马上任

 一 卫立煌走马上任

 二 “敌进我山区,我进敌平原”

 三 大崎山

 四 林维先、丁少卿

 五 “梁老虎”出山

 六 将星,殒落在大别山上

 七 布局黄冈

第十章 东进西出

 一 三过平汉铁路线

 二 高敬亭纵横驰骋鄂豫皖

 三 皖鄂特委

 四 打碉堡、破“新村”

 五 望断南飞雁

 六 卫立煌西安惊变

第十一章 寒冷的春天

 一 春天之前

 二 春天的战斗

 三 “鄂郡有座山,离天三尺三”

 四 鄂东北失利

 五 鄂豫皖牵手鄂豫边

第十二章 转折点

 一 白羊山之战

 二 东进,走向历史的转折

 三 黎明前的黑暗

下卷

第十三章 走向合作

 一 南田决策

 二 送信蛇形岗

 三 衙前相见

 四 青天畈谈判

 五 嬗变和新生

第十四章 会合七里坪

 一 告别鹞落坪

 二 到达七里坪

 三 张泽礼出山

 四 “青松永伴眠”

 五 大崎山风云

 六 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

第十五章 多彩的秋天

 一 中央来信

 二 七里坪的较量

 三 “董必武、郑位三,组织人民把身翻”

 四 退印

 五 秦基伟家祠堂成为“小抗大”

 六 何耀榜来到“八办”

 七 多彩的秋天

第十六章 新四军四支队成立

 一 武汉之行

 二 抗战支队

 三 东进皖中

 四 沸腾的皖西北

 五 董必武来到四支队

 六 进驻东、西港

 七 《放下你的鞭子》

第十七章 脱手斩得小楼兰

 一 蒋家河口之战

 二 “衔枚疾走夜深阑”

 三 “峡口大道连群峰”

 四 心开岭上不“开心”

第十八章 参与华中会战

 一 利剑出鞘

 二 三打椿树岗

 三 设伏范家岗

 四 三战棋盘岭

 五 铁铺岭战斗

 六 运漕古镇打伪军

 七 越过淮南铁路

 八 攻克无为、庐江

第十九章 风云际会

 一 李宗仁、白崇禧电邀张云逸过江

 二 高敬亭谋兵布阵

 三 “吃菜要吃白菜心,参军要参新四军”

第二十章 东进皖东

 一 七团来到青龙厂

 二 淮南游击纵队东进

 三 神勇的“八团队”

第二十一章 高敬亭之死

 一 叶挺过江

 二 青龙厂悲歌

 三 毛泽东:我意此案处理不当

第二十二章 皖东、皖东

 一 四支队、五支队携手东进

 二 叶挺瞩目曹家岗

 三 东进到皖东敌后

第二十三章 大别山下

 一 刘少奇给徐海东当“秘书”

 二 徐海东来到四支队

 三 东进,一直打到大海边

 四 周家岗上

尾声我们在大别山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

行前,发布了由郑位三撰稿,年仅十八岁的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用一个通宵刻写、油印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简称《宣言》)。《宣言》开宗明义宣告:“本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奉我中央苏维埃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出发抗日。现当出发之时,特向全中国群众发表这个宣言。”“中国工农红军虽处在反对五次‘围剿’保卫苏区的艰巨任务之下,但为不能坐视国民党将中国出卖给日本,特调动一部分队伍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领导并组织群众去打日本帝国主义,收回华北失地。”《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号召国民党军队与红军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宣言》严正指出:“北上沿途,国民党军队如加以阻拦,本军定将坚决扫除之。”刘华清刻写的宣言原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找到,已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珍贵文物。

这一天,何家冲军部门口不远处那棵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银杏树,繁密的扇子一样形状的叶片在秋阳中闪着金黄色的光芒,落在地上,形成一片金色的地毯。红二十五军近三千名将士聚集在此,站在那面“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下。每个连队前面由掌旗兵举着本连队的旗帜,旗帜后面是士兵方阵。“出发!”一声命令,浩浩荡荡的队伍顺着山沟出口向西开去。

这是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后的又一壮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支诞生于大别山、战斗在大别山的红军部队,为了民族的生存、祖国的解放,告别了红色的家乡,走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17日当晚,这支部队于信阳县城以南之东双河与柳林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西行桐柏山而去。

红二十五军刚一出动,国民党在鄂东北的军队群起前堵后追,四面夹击。敌人第四十七师,五十四师,一一五师,六十四师一九一旅、一九二旅及六十五师一九三旅(欠一个团)、一九四旅一个团共十八个团,尾追红二十五军西去。

三“止止洞”里

黄安县九焰山,位于天台山以东两公里。主峰海拔七百七十点五米,与光山县卡房(现属新县)、罗山县四区毗邻。在九焰山东面半腰绝壁处,有一个山洞,名日“止止洞”,洞口被丛林遮得严严实实的。洞前怪石嵯峨,大树参天,荆棘丛生。下面是一条流着水的深沟。

红二十五军走后,鄂东北的环境太艰险了,只有选择在这崇山峻岭中一座山坡的崖洞中开会。红二十五军16号出发,当天,徐诚基、何耀榜返回罗山四区,和道苏维埃主席王福明同志见了面。徐诚基向他传达了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的指示,经过研究,决定于17日在黄安九焰山“止止洞”召开鄂东北道委干部会议。

路上,道苏维埃妇女部部长张宗杏低声唱着一首歌,让大家感到很伤感。她唱的是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红军调》:

“……冬月里来冬至寒,白军保卫团来搜山,红军人少不能挡,小郎哥哈,退出大别山哟。腊月里来蜡梅花儿开,百姓都望红军来,心中想念口里不敢言,小郎哥哈,总有那一天哟。”

“张部长,是想高敬亭政委了吧?”有人对张宗杏开着玩笑。

“想他干什么?”张宗杏以嗔作答,“我是想红军了。红四方面军走了,现在红二十五军也走了!”她叹了一口气。

大家在歌声中,寻找着通往“止止洞”的小路。

当时“止止洞”四周无路。从山下入洞,攀枝可登,从山上入洞,绳索系腰可下,从南北两侧入洞,须砍荆辟路。现在这里是鄂东的一处旅游景点,游人坐车到山下,再顺着修好的山路走上去,也得半天。当时鄂东北道委这些游击健儿,生于高山、长于高山,都是那么年轻,富有朝气,登高山如履平地。王福明年龄大一些,但他是黄安人,熟悉情况,进洞自然也不在话下。P9-11

后记

为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三年前,我着手创作非虚构军事历史长篇纪实文学《我们在大别山上》,反映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卢沟桥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下山抗战这段历程。想写这本书既有自己创作上关注大别山题材的惯性,也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一次我在阅读新四军四支队第八团团长周骏鸣的自传时,他的一段话震撼了我:“红军和抗日的故事很多,可惜很少有人把它写下来。因为在红军岁月和前线抗日的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不识字的农民,想找一个识字的人就不容易。文化人很少上前线,不但危险而且也很苦,所以很多红军和抗日英雄故事没有写下来。”先驱者的话使我下决心关注这支部队的征战历程,以纪实的群像书写,在复调式的叙事形式中,着力于这支英雄部队的历史描绘,并借此追怀历史的本质和那场战争的波澜壮阔,命运的跌宕起伏,进而再现大别山人的生活图景和民情风貌。同时,我也把这次创作看成是促进自我超越的一次尝试。由于长期生活在大别山老区,浓烈的红色情结是根植于内心的,是流淌在血脉中的。这次涉及大别山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四支队抗战这段历史、思考大别山红色土地的精神价值,内心是带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的,有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激动。在写作过程中,我再次在红色的大别山中做了一次认真的行走,寻访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四支队的战斗遗迹,我和大别山这段铁血岁月历史中的人和事再次“相知”“相逢”,跟随在这些先驱者和可亲可敬的大别山人身边,常常感觉到自己在和他们交流思想观点和情感世界,心中有种使命感的庄严和激动,有时犹如感觉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壮。这个过程也给了我勇气、希望与快乐,使自己的情感有所寄托,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如何艺术地再现鄂豫皖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包括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下同)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和国共合作下山抗战的征战历程?如何把这支英雄部队的征战历程固化并得到提升?如何展示大别山人的精神家园和心路历程?表述它的内在逻辑又在哪里呢?红二十八军和四支队留下的历史资料众多,被误写和误读的内容也不少。我选取这样一个节点,红二十八军在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指示北上长征后,坚守大别山拖住敌人,在战略上支援全国红军长征,在中原大地为中国共产党保留住一个战略支点、保留一支军级番号的战略红军,增加了共产党人在国共和谈中的筹码;抗战爆发下山抗战后,这支部队由于所处的战略位置和实力,成为华中抗日劲旅。这样,就将红二十八军的游击战争置于各路红军长征背景之下,将四支队抗战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国际国内巨大的空间之中。这样的叙述逻辑站位较高,覆盖面较广,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组织起材料来就显得得心应手了。这支部队战例多、英雄多,我在写作中从今天的角度挑选令人感叹的场面和内容,既不戏说也不演义,寻找出既符合历史真实性又有文学穿透力的讲述形式,还原红二十八军及四支队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深刻影响,并让一代战将徐海东、高敬亭、方永乐、林维先、梁从学、詹化雨、周骏鸣等人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形象。这样,全书的结构就有生命力和蓬勃的张力了。

于是我们看到,1934年11月16日,在中央红军长征一个月之后,战斗在大别山的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作为抗日第二先遣队长征出发,留下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的游击战争。红二十八军以一个军的番号,不到三千名战士,在内部粮草紧缺、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孤军奋战鄂豫皖,千难万险保火种,在大别山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消灭敌人十八个营另十五个连和大量民团,歼敌数量和战斗规模是南方其他游击区所没有的。红二十八军先后在鄂豫皖三省四十五个县建立了红色政权和开展了游击战争,牵制的敌人最多时达十七万,有力地支持了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并保住了中共在中原大地开创的鄂豫皖苏区,使之成为我党的战略基地,而红二十八军本身也成为我党的战略部队。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其本身的历史内涵异常悲壮与丰富。我们不能不为这支英勇的部队拍案称奇、慨叹。是什么魔力,让朴实的大别山人组成这支钢铁部队,他们的辉煌战绩,毛泽东在延安、周恩来在武汉听说后也为之点赞。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不到十天,从未走出大别山的高敬亭、何耀榜等红军将领,从内战中停下来,根据辗转而来的两份中央文件,决定和负责“进剿”鄂豫皖的国民党将领卫立煌进行和平谈判,并在十四天内谈判成功。这是黄河以南各路红军和国民党谈判最早成功的一例。这与高敬亭、何耀榜等人的大智大勇有关。在这场智力较量中,高敬亭等人也打了一场大胜仗。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国民党内卫立煌等爱国军人渴望和平、积极抗战,对国共和谈所表现出的诚意和积极努力。和谈结束后,爱国将领卫立煌便率部奔赴华北太原参加抗战。他和一大批“剿共”战将因抗战而成为民族英雄。抗战历程让他们实现了嬗变和新生。

国共和谈之后,高敬亭和红二十八军迅速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四支队人数和兵力也强于新四军其他各支队,从湖北黄安七里坪东进皖西、皖中抗战,打响新四军华中抗战第一枪蒋家河口之战,支撑江淮战区,成为创建皖东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力量之一。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寇,从大别山下来的由红军指战员变成的新四军四支队战士们毫不怯阵,多次展开对日作战,还敢和敌人拼刺刀,多次零伤亡战胜敌人,创造了中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大别山红二十八军坚持游击战争及抗战的历史,因高敬亭的“肃反”,及抗战初期高敬亭的被杀,显得更加悲壮,也使这支部队的战史多少受到一些虚化、淡化,有的地方还受到矮化。在中国现有的文学作品中,关于这支部队及其历史形象的描摹与建构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说有,也只是得到一些简化的书写。我着手写这本书时,去图书馆、档案局,大别山各地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和政协文史委查阅一些史料,发现了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四支队大量的资料,不仅自己从来没有读过,而且以往的学术研究也很少涉及。相比于其他游击区红军部队坚持游击战争、改编为新四军各支队开展抗日战争的书写,也显得相对滞后。我不仅为自己进入这一领域太迟而感到惭愧,而且意识到一种历史重任和历史担承。

……

用上下卷的形式,把这支英勇部队的发展历程说清楚,把大别山红军北上长征后的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两段历史进程结合起来。从红二十五军北上开始长征,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使人们看到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到国共和谈改编成四支队下山抗战,是一脉相连的。大别山以自己三千健儿支撑起国共博弈的这块战略区,使大别山成为中国共产党当年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执行战略任务的战略基地。这样在西安事变开始国共和谈时,增加了中共在南方谈判的筹码。到抗战下山这支英勇的红军部队迅速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很快从三千余人发展到一万余人,在皖中、皖东、沿江、苏北地带建立起一个地域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运用红军时期的游击战和士兵的战斗力,在当时的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创建人民共和国的一支战略部队。这样前后加以勾连比照,让他们互证互释,让人们看到“源与流”“本与末”,前承后继显得更加完整。让人们从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和大别山人用生命与鲜血谱写的一曲战歌与悲歌。作品用很多真实情节故事,生动地表达了鄂豫皖红二十八军军民,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勇于坚守,敢于担当,坚定革命信仰,同敌人做拼死斗争的情形。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犹觉壮怀激烈。我希望这部真实报告鄂豫皖革命历史生活题材内容的作品,没有辜负先辈们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我希望我的书写能够经得住历史长河的考验。

在动笔时,有朋友建议用长篇小说来写这个题材。因为只有长篇小说才谈得上文学艺术,才谈得上作家的创造,才会比原型产生更集中更逼真更强烈的效果,更能够天马行空,纵横捭阖。是的,我个人的写作到现在都是报告文学、传记、纪实、散文,只有《血战大别山》介乎小说和纪实之间。这么多年我是在行政工作之余写作,没有整块的时间沉浸在一部长篇小说创作的氛围里,对长篇小说的功力研修还不够,或者说还驾驭不住。所以我没有用长篇小说形式来写。另外就我的风格来说,喜欢对党史军史题材用纪实手法来写,而且是按照严格的历史事实来写,不是才华横溢的那种,实实在在用细节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来感染读者。在中国这样一种强大的重史的文化传统中进行革命历史纪实文学创作,应该是戴着枷锁跳舞。这个枷锁就是要心怀历史责任,尊重多数人认同的历史,以一种庄重的态度和虔诚的历史情怀去接续重史这一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如果没有这个枷锁,完全以任性的态度和文学的名义随意编织历史、解构历史、颠覆历史,背离我们的文化传统,甚至反文化传统,这是相当危险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和新四军四支队下山抗战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伟大历史交响乐。我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并在宏大有序的架构下,对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红军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的历史贡献给予热情和惊心动魄的真实描述。再比如对国共合作、对红军与五战区桂系及和川军、西北军合作与对抗的关系的叙述,当时是国共合作前期,如果不采取民族国家的叙述立场,那么,民族整体立场在向阶级、党派立场转移的过程中,民族救亡就延伸出向内与向外的双向指控,内部的裂隙就会折损国共合作的力量,有的地方就会失真……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求真。我想让这本书成为有魂灵的历史报告,成为在有作家主观历史理解下的现实表达。这支部队本身征战历程给人以极大的真实感,我们不能不惊叹生活的惊心动魄和苦难辉煌!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别山老区人民。这部作品的产生,是诸多方面诸多人士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我感谢那些为我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回忆的红军前辈和史学工作者,感谢在我实地采风鄂豫皖苏四省所到之处热心的领导和朋友给予的支持,感谢那些帮助立项、读稿、审稿、编辑并给予鼓励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我期待你们和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让我能实现自我突破,在未来的创作中更上一层楼。

2015年12月28日于安徽六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