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极岩石学研究证实了上述古陆的变迁。科学家发现,在南极洲广泛分布着侏罗纪火成岩,其主要成分是玄武岩,这些岩石既有岩床、岩脉的侵入岩体,又有火山堆积岩的某些特点,整个南极横贯山脉都是这类岩石,其构成成分与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的岩石相同。说明了这些地区原来同属于一个火成岩系。在南极半岛和西南极洲广泛分布的岩石是第三纪早期的火成岩体,其重要成分是花岗岩。这种岩石与美洲西部沿岸的岩石相似。表明了南极大陆西部是环太平洋构造地带的一部分。所以,无论从岩石的岩性还是形成时代等特征,都与冈瓦纳古陆的其他大陆的岩石类型相同。
2.南极大陆上冰碛岩的发现为上述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另一个证据。冰碛岩,是指冰川沉积物形成的一种岩石。由于冰川的巨大压力和摩擦力,加上那些被卷入冰川内部的岩石块的互相挤压与摩擦,在岩石表面留下了许多的擦痕。冰川消退后,夹杂在冰川中的石块堆积起来形成无层次的杂乱岩体。冰碛岩表面的擦痕,记录着冰川流动的方向和冰川的强度。冰碛岩的分布,标志着冰川规模的大小。在南非、南美和澳大利亚也发现了分布非常广泛的冰碛岩,特征和形成都与南极大陆的相似,形成年代都在2.7亿一3.0亿年。冈瓦纳古陆的各个陆块都有冰碛岩的事实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都被冰雪覆盖着,并由巨大的冰川形成。
3.南极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为证明大陆漂移学说起到重要的作用。舌羊齿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因为它的叶形像舌头,故称为舌羊齿。它生活在大约2亿年以前,是当时地球上的重要植物,长得很茂盛,甚至形成巨大的森林,表明那里曾经是一个有热带风光的大陆。后来,由于地壳的变迁,这些植物被埋在地下,变成了今天的煤。舌羊齿植物化石在冈瓦纳古陆的各大陆上,如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等都有发现。1 970年,地质学家又在南极横贯山脉找到了水龙兽化石。水龙兽是生活在2亿年前的一种动物,不久就绝迹了,接着代替它的是恐龙。水龙兽的发现说明,在2亿年前冈瓦纳古陆还没有解体,当时,这块大陆处在适于水龙兽生活的地区。可见,当时非洲、南美洲和南极是连在一起的大陆。
4.南极岩石古地磁学和海底磁异常的研究结果能最终得出海底扩张的速率和冈瓦纳古陆与各大陆板块开始分裂的时期和速率。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的几大板块还以不同的移动速率一直处于缓慢的漂移过程中,其中也包括了南极洲板块,直到今天也未停止。
从南大洋海底地质构造可以看出,环南极洲分布着一系列东西向为主的海脊和海盆,即太平洋一南极海脊、大西洋一南极海脊、印度洋一南极海脊;大西洋一印度洋一南极海盆、印度洋一南极海盆和太平洋一南极海盆。这些海脊和海盆构成了南极板块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地质构造边界,将南极大陆孤立于其中。
近代板块构造学说指出:在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处会产生扩张型、会聚型和交错型三种类型。而会聚型和交错型会在板块碰撞边界产生典型的海沟、岛屿和弧后盆地。这在南极大陆板块四周都不存在,而存在典型的扩张型的海脊和海盆。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南极大陆板块边界处是以扩张型为主导的扩张型板块边界。由于它们的扩张伴随着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将冈瓦纳古陆分裂,形成了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并把包括印度次大陆在内的南半球各大陆缓慢地向两侧推移,最后形成现今的格局。
根据中国南极考察队分别从1997年在长城站和1998年在中山站设立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对南极大陆地壳运动观测获得的数据说明,南极半岛地区在水平方向上呈现以年平均为1 8.5毫米的速度向南美洲方向稳定运动的趋势,而在地处东南极大陆的中山站地区,在水平方向上呈现以年平均为8.7毫米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运动的趋势。澳大利亚板块仍背离南极板块向北运动。
由此可见,1.南极大陆板块四周是以扩张型边界为主导的构造带,其扩张速率是不均匀的,西部扩张速率大于东部。那是因为西南极大陆是属于年青活跃的地质构造代,其断裂构造和火山活动不仅频繁强烈而且运动速率大而快,而东南极大陆是古老的前寒武纪地质,属于比较稳定的地质构造代。2.由于澳大利亚板块白与南极大陆板块分离后,始终是背离南极板块大约以每年7—8厘米向北运动,也推动着南极板块与其反向的南美洲方向运动而去。科研人员在澳大利亚板块上建立的GPS长期观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当宇航员乘坐航天飞机邀游太空时,惊奇地发现,浩瀚的太空中,有一颗周而复始由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动的蓝色星球,那就是我们人类和万物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是到目前为止,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发现有生命的一颗蓝色星球。在它的顶端和底部分别有两片白色的地域,那就是地球的北极和南极。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也不例外。那么,地球究竟从何而来?它的年龄又有多大?从它的形成至今有何变化呢?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也是科学家们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对地球的起源,存在着几种假说:
其一是星云说,它的观点是,太阳系起源于一团巨大的、旋转着的星云,由于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和凝聚而体积减小,旋转速度增加,离心力增大,以至于部分物质被抛出。被抛出的部分受惯性的支配,继续环绕大星云团旋转(形如自行车轮胎抛出的水滴一样),形成质量大小不等的行星,而收缩了的大星云团便是太阳。P22-23
1984年起步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开启了中华儿女“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伟大征程。30多年来,中国人登上南极洲、挺进北冰洋,登顶冰穹A。从无到有、从小做大、一路冰雪、一路凯歌、跨越发展、铸就辉煌、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确立了自己极地考察大国地位,正乘势迈向极地考察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冰雪世界构筑起新的长城1
201 3年初,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召开了“迎接我国极地考察30周年座谈会”,邀请老南极们座谈叙旧,我当时就有了撰文抒情的想法。想把30年艰辛坎坷征程中。与队友们共同搏风击浪、笑傲冰雪、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艰辛创业经历,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极地精神”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所见所闻、考察轶事与草根亲情写一本书,奉献给我国极地考察事业30周年。
2013年我参加了“南极论坛——2013南极行活动”,在从北冕号邮轮乘冲锋艇去长城站途中,接受了香港凤凰卫视资深主持人郑浩的采访。他说:“颜站长,你是长城站首任越冬队长,已阔别近30年之久,现在长城站就在我们眼前,你有何感想?”我微笑着答道,“有句古语:儿行千里母担忧,长城站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时每刻惦记在心中。这次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看30年来,自己亲自参与建成的长城站变化有多大?再亲手摸摸‘长城石’并与之合个影……”是的,有生之年重访南极长城站,心情之激动是难以言表的。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一个个再熟悉不过的南极地名,曾留下我和队友们多少探索足迹,我们踏遍了它的海岬、峡湾、山峦、峭壁。郭琨队长带领我们54名南极洲考察队员,抢建卸货码头、抢运建站物资、抢赶建站进度、重视环境保护、重视科学考察,建设长城站的情景又历历在目。这再次萌动了我撰文的心思。
回到上海后,“南极论坛”负责人蔡育天、黄乃华商定创刊《南极论坛》杂志,希望我为此刊系统撰写一些有关我国开展南北极考察的文章。为此,我先后在该杂志的创刊号和第二期刊出4篇文章,得到极友们的称赞。让我更坚定了出书的想法。
2014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三十而立之年。主管国家极地考察工作的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单位。以各种形式举行了隆重、热烈、简朴的庆祝活动。有关新闻媒体,特别是《中国海洋报》发表了连续报道。我趁热打铁定了《足迹》一书的编写大纲与章节内容。
201 6年3月,与南开中学田祥平校长联系,准备在201 6年1 0月母校80周年校庆举办“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展”,出书一事也得到了田校长的大力支持,他亲自主持校长办公会议将此事列入80周年校庆活动的要事之列。由党委冉丛凯副书记主抓。这就让我下决心正式启动。 201 6年4月,在一次“南极论坛”极友会上,我将想写书之事告知上海大茂箱包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健、总裁柯慧子,立即得到了他们热情的支持并为我提供出版资助,为实质性启动编写《足迹》一书迎来了“东风”。
为完成这本书的编写,从最初的萌动、启动到行动经历了好几年。开始前,对是否能完成撰写工作与即将面临的困难也曾有过考虑,但一上手,才发现比预料的更艰辛。
为了《足迹》能按时出版,近半年来我起早贪黑,每天近10多个小时花在了查阅日记、翻找资料和电脑写作上。老伴也看不下去了,说:“老头子,你真是废寝忘食,要书不要命了啊。”
一生中主编或参编过近20部有关极地科考或科普教育的著作,可从来没有像《足迹》一书这么深感吃力。一是因年老眼花,本就不熟悉的电脑是更玩不灵了,一个词汇打好几遍才显示出来是常有的事;二是一些尘封30多年的日记、素材、资料时间过长,记忆模糊,查找翻阅、加工难度很大;三是该书出版的时间是倒计时掐定的,必须赶在母校南开80周年校庆前问世。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这部“收官”之作。算是向多年来许多关心信赖我的领导,同舟共济的队友同事,关爱支持我工作的家人和朋友的一个交代。
回顾往昔,有母校重庆南开中学对我“公能”的启蒙熏陶、理工大老师的辛勤教育;有国家南极委老主任武衡、国家海洋局老局长罗钰如等历届海洋局领导对我国海洋、极地事业的运筹帷幄、正确领导;有市政府老领导夏克强,老朋友彭裕文、薛全福教授的关心;以及华山医院陈星荣、周良辅、徐启武、黄延焱等一批白求恩式的医生为我除瘤治病,令我健康远征;有复旦大学、华东师大、金融学院,建平中学冯恩洪、复旦附中何慧湘、华师大二附中陈胜庆、东昌中学陈文荣等多所高、中学校的特殊厚爱,解决“极地人”子女读书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在地球遥远的边陲——南北极考察;有与我几十年并肩战斗、朝夕相处,尤其是长城站首次越冬队友亲如兄弟般的大力相助,以及社会各界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有相依为命几十年的老伴与儿子的亲情滋润与默默奉献……我才能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脚踏实地地行走在前人未曾留下足迹的这条布满荆棘、险象环生的陌生路上。这也是我一定要克难攻关完成《足迹》一书,以此感恩、致谢的动力源泉所在。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位能干的女人。对极地人而言,感受更是深刻。极地科考有“四高”(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高强度)的特点,极地人又大都“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亏欠妻儿的实在太多、太多!
我的贤内助,姓余名家秀,祖籍四川涪陵,重庆市人。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干部处处长。1945年3月出生在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初、高中在重庆十一中学读书,1 963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勘探系。是我同校、同系、同专业的校友和运动场上的队友。她当年是院、系女篮队长,而我是院男排队长、男篮队员。我们有情人终成正果。
我先后7次赴南北极考察、多次参加海洋科考与国际会议,累计有四五年时间不在家,抚养教育子女这一重担就落到了她一人的肩上。在工作上,她也毫不逊色,当年她在海洋所当人事处副处长时,我还是研究室的助研。正当她要晋升副局时,却因我割舍不了极地情,要来上海筹建中国极地研究,致使她放弃了这一难得的机会。我要向夫人真诚地道一声对不起!谢谢你一直以来无怨无悔地支持我。
在《足迹》一书出版之际,首先感谢大茂箱包公司柯健董事长和慧子总裁。
要特别致谢已83岁高龄的老领导(重庆南开中学校友),原上海市分管科、教、文工作,曾多次参加南极考察活动的刘振元副市长,亲为《足迹》作序、墨宝书名。为此书增辉添彩。
最后的感言是:极地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显示与角逐,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繁荣强大的祖国为坚强后盾、有了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有了月异日新发展的高新科技的高端引领,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于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在短短的30年时间就确立自己极地考察大国的地位,现正乘胜迈进极地考察强国的前列,在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的事业中,作出了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举世贡献!
作为亲身参与、见证30年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南征北战路上的一员老兵,我为之骄傲、自豪!
谨以此书献给母校重庆南开中学、成都理工大学,特别奉献给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30周年!衷心祝愿立志极地考察事业的新一代“极地人”,在新世纪、新征途上乘胜前进,为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201 6年8月4日
第1章 情系海洋
01 南开求学
02 地院筑梦
03 宁波启航
04 越深海沟
05 查中国海
06 闯印度洋
07 进南极洋
08 探太平洋
09 望大西洋
第2章 南极知识
01 漂移大陆
02 寻找南极
03 初识南极
04 南极气候
05 资源宝地
06 黑色金子
07 地球水库
08 蛋白仓库
09 企鹅趣谈
10 海豹家族
11 巨鲸戏水
12 鸟翔极空
13 高等植物
14 冰下奇湖
15 南极一城
16 宇航服装
17 太空食品
18 空中楼阁
19 狗是英雄
20 冰海行舟
21 飞越极空
22 三大敌人
23 救命之绳
24 地球感冒
25 极夜神光
26 鸿雁传书
27 南极邮趣
28 半边天赞
29 南极属谁
第3章 初登南极
01 入极三关
02 走出国门
03 日程路线
04 极地训练
05 走访霍市
06 海底揽宝
07 戴维斯站
08 上莫森站
09 你好,中国!
10 乒乓球赛
11 大洋见闻
12 地磁考察
13 澳南极局
第4章 二赴南极
01 拟定方案
02 选址建站
03 南极一夜
04 登上极洲
05 抢建码头
06 阴转晴天
07 长城餐厅
08 野外科考
09 暴风来袭
10 祖国亲人
11 长城西湖
12 落成典礼
13 特殊使命
14 从天而降
15 建极地所
16 幕后故事
第5章 首冬南极
01 首冬计划
02 离别依依
03 时差阴影
04 大力神威
05 中国窗口
06 两头忙乎
07 生日宴会
08 西湖淡水
09 儿童节日
10 把脉心率
11 顺风有耳
12 寒暑仪表
13 针灸神威
14 南极人节
15 家书似金
16 滑雪哲理
17 风暴无情
18 祖国惦记
19 有惊无险
20 母子情深
21 空军司令
22Kiss Me
23 和谐近邻
24 后勤部长
25 欢度国庆
26 迎二次队
27 香港小姐
28 十八景点
29 长城之最
30 再见长城
第6章 六赴南极
01 考察计划
02 穿越赤道
03 科学考察
04 到中山站
05 舰船专家
06 再访澳站
07 罕见赤潮
08 班师凯旋
09 领导信赖
10 武衡主任
11 钱副局长
12 郭琨队长
13 大河院士
14 华山情结
15 首次视察
16 环境保护
17 南极门户
第7章 挺进北极
01 关注北极
02 挺进北极
03 北极知识
04 飞进北极
05 两极异同
06 敏感两极
07 臭氧空洞
08 国际会议
09 三十而立
10 中国行动
11 告别两极
附件
01 南极条约
02 国际南极探险考察大事记
03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历次考察队概况(1984—2016 )
04 校庆感言
05 感恩华山
后记
序
我与本书作者——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副所长颜其德研究员是在1990 年认识的。当时我作为市人民政府分管科、教、文工作的副市长,主持了秦大河院士在胜利完成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归国后,应邀来沪作的报告会和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凯旋回国,在上海举行的欢迎仪式,他也在场。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地球的特殊地域,是科学探索的圣殿,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与调节器。她时刻在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文明与生活。至今,两极地区又是开展考察最少、研究程度最低、认知深度最浅的地方。因此,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与关注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球的南北两极!南极,是我们居住这颗星球上最后发现的一块洪荒大陆,也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气候最酷寒、风暴最强烈、降雨最稀少、至今无居民的地区。喻之为“地球冰库”、“世界冷极”、“暴风故乡”、“白色沙漠”。两百年来,探险家、科学家们为之前仆后继的艰辛探索,才轻轻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对其潜在的科学奥秘、未开发的富饶资源、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至今知之甚少。
,是一处千年冰封、万年雪覆的冰冻海洋。由于全球变暖而引起她近年来的快速变化,更为明显与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气候环境、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1984 年从上海起航的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开启了中华民族远征南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伟大征程。三十多年的跨越发展,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南向北、由大做强、护我权益、铸就辉煌。
颜其德研究员作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开创者之一的第一代“极地人”, 亲自参与和见证了三十多年征程的艰辛与坎坷;考察队员们展现了他们搏风击浪、笑傲冰雪、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英雄壮举及“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极地精神”。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足迹》,真实地再现了颜其德同志在重庆南开求南(从) 学、成都地院读书、海洋二所起航、极地中心工作,情系海洋探宝、六登南极科开考、首航北极破冰的人生旅程与科考足迹。书中披露了他的所见所闻、感悟深学(求) 思、考察轶事、凶情险景、异国交往与草根亲情。
到我与颜其德同志因南极考察而识,为重庆南开校友而熟。今年是母校——重庆南开中学建校80 周年纪念。为了表达拳拳学子对母校的深厚怀念、感恩培养,梦(圆)他将自己五十多年的科考经历及在考察中撰写的心得笔记,提炼、加工、凝聚在《足迹》一书中,并请我为此书写序并题写书名,以此敬献给母校八十华诞。为此,我也借此良机,祝福母校日新月异、创新发展、誉满四海!
这本书,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极地科考健儿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对亲人队友的柔情,还有对恶劣环境的傲视、对环境恶化的担忧。素材详实丰富、图片珍稀精彩、故事真实感人,奉献精神可书、原创科学性强,值得推荐阅读。她将引领你认知两极、呵护地球、亲近自然、实现梦想!
上海市原副市长刘振元
《足迹(从南开求学到极地圆梦)》分七个章节,真实地再现了作者颜其德在重庆南开中学求学、成都地院读书、海洋二所启航、极地中心工作,情系海洋、六登南极、首航北极的人生旅程与科考足迹。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考察轶事、凶情险景、异国交往与草根亲情。
《足迹(从南开求学到极地圆梦)》勾绘了作者颜其德查清中国海、探宝太平洋、登上南极洲、挺进北冰洋的人生足迹,展示了我国海洋-极地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做强,一路冰雪、一路凯歌、跨越发展的辉煌历程;真实记叙了作者多次亲吻大海、涉足两极的所见、所闻、所悟、所为中那些险象环生的科考经历、感人趣事与草根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