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解人间词话(全彩图解典藏版)
分类
作者 (清)王国维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自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众人的青睐与关注,为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该书集中体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学和美学思想,观点新颖,自成体系,精义迭出。

《图解人间词话(全彩图解典藏版)》通过图解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主旨。

内容推荐

《人间词话》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该书集中体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观点新颖,自成体系,精义迭出。自1908年《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世人的青睐与关注。

在《人间词话》这部书中,王国维以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的视野,对历代诗词名家名作作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并提出了独特的文学理论,可谓难得的国学经典、里程碑式的文艺巨著。《图解人间词话(全彩图解典藏版)》选用了完备的《人间词话》手稿本,以重现其真容。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篇是王国维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64条,下篇是未刊稿及删稿,每条原文后都附有赏析文字,阐释主要的理论观点并对原文进一步拓展。在附录中,则收录了《人间词》及王国维的生平事迹。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怡情养性、开发性灵、提升品位。

目录

上篇

有境格自高

真假无须辨

物我需两忘

贵在静中得

道法缘自然

实情虚景乃境

境于一字中

大小非优劣

境界为本也

气象乃诗品

一池春水皱

深致乃优美

人正不易得

神秀出国色

后主之情调

难为赤子心

后主性情真

爱以血书者

开北宋风气

池边梅自早

“出”字何人道

情多无处足

细雨湿流光

望尽天涯路

忧生亦忧世

灯火阑珊处

看尽洛阳花

古之伤心人

少游境凄婉

秦词存《诗经》

词中诗气象

在神不在貌

唯言情体物

语妙不必代

不可滥用代字

美成词得荷之神理

和韵似原唱

无一语道著

如雾里看花

“隔”与“不隔”

年命如朝露

虽高意境弱

有性情境界

豪词之胸襟

观雅量高致

同归于乡愿

是别有人间

周旨荡史意贪

水光云影远

心事已迟暮

夜深千帐灯

尽在自然中

词不易于诗

难以出新意

如观佳山水

见真知者深

诗词贵自然

小玉报双成

文体尊卑论

能入亦能出

花鸟共忧乐

空床难独守

寥寥数语绝

各有能不能

下篇

白石之慈悲

张狂之微笑

叠韵不平仄

诗词之盛衰

天乐殊笑人

方回少真味

创作之难易

诗词鸣不平

难觅之真我

景语皆情语

尽君今日欢

境阔与言长

不如言境界

借古人之境

谁工长调

后人不能学

开通押之祖

不足比容若

清尊北宋词

子龙彩花耳

浅论《衍波词》

论近人之词

两首《蝶恋花》

令人不能怀

陷深文罗织

画工化工殊

不乐闻此语

有词却无句

草窗玉田词

不值许费力

文山之风骨

和凝《长命女》

若梅溪以降

后人群附和

词失之肤浅

友人沈昕伯

用诗人之眼

小说不足信

诗词之工拙

词家有篇句

南宋俗子词

六一《蝶恋花》

不可儇薄语

词人须忠实

词集之格调

明清人论词之失

白石旷在貌

词尤重内美

诙谐与严重

附录

试读章节

春天悄然而来,东城的景色也越来越美丽,清风拂过湖面,湖面起了一片波纹,好像女子清脆的笑颜在迎接踏春而来的客人。这便是“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的意境了。从整首词来看,头两句只是全词的铺垫。

“绿杨烟外晓寒轻”这一句紧接而来,“绿杨烟外”指的是刚刚抽出新芽的杨柳,只有初春的杨柳才能给人如烟之感,浅浅地展在枝条上是淡淡的青黄,如云消、如雾散,其实此句中的“晓寒轻”读起来也是分外美丽的,“晓寒轻”指的是虽是初春了还有轻微的寒意,可一用白话将它解释清楚便失去了它原有的美感,“晓寒轻”音韵上就给人轻柔温爽之感,好像深闺的少女,给你偶然一瞥的惊喜,这惊喜又是只可在心里暗自欢欣的、不可告人的快乐。正所谓有“年少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的味道。这是春天的气息渐渐扑来,冬天的寒意渐渐退去带来的清新感受。既是众所周知的,却又是个人极其敏感的细致。

“红杏枝头春意闹”,刚才是杨柳青黄,紧接着就是红杏枝头,如烟杨柳给人的感觉是静的,红杏枝头给人的感觉就是动的;如果杨柳青黄给人的感觉是清淡素静的,而红杏枝头给人的感觉就是浓烈欢快的。这浓浓的春意虽然并没有完全地打破冬天的寒意,但是有些地方毕竟是春意浓厚起来了,看着一片红杏灿烂,正是热烈的春天在此显现。但如果仅仅就写“红杏枝头”其表达肯定是薄弱的,所有妙趣全在一个“闹”,“闹”字写出了花开得热烈,阳光下的灼灼其华。所谓只是一字,便尽显风流。

后面的词就更好理解了。“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干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我们的这一生常常为自己在生命中得到的快乐太少感到遗憾,其实哪里是这样,不过太过于看重利益得失,自己的心也就失去了微笑的能力。我端着酒杯在夕阳中规劝你,让我们在这繁花吐艳的春意中尽情享受这美丽的夕阳吧!全词本是先景后情,点睛的“闹”字便将一切蕴含其中,一个字用得精准,后面的文字虽好,但也好似给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子扑粉描红,做了不必要的事情。

宋祁的“闹”字用得好,而张先的“弄”字用得更好。这首词是张先在年迈之时所作。临老伤春,借酒浇愁,宿醉之后,酒已醒,愁又添。“送春春去几时回?”每一年的春天都会如约到来,可是自己已是白发之年,自己的青春如时光的流逝,消逝在每一个春天里。“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缱绻寂寞闶怅之情难以排遣,看到镜中自己憔悴苍老,更添伤感。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下阕的景实质是作者外出排遣愁情的过程。淡淡哀愁却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得到一点欣悦。天即将灰暗下来,水禽在池边沙岸上并眠。作者在留意到水禽并眠的同时也暗示了此刻心灵的孤寂,正是留意水禽并眠,才更加体会到自己的形单影只。夜晚降临,并没有提到月亮。忽如而至的月亮出来得有惊喜之感,好像是云层破裂,月亮才得以显现,花在微风中微微颤动,这月光下颤动的花影,就像是花朵自己抚弄影子一样。这哀愁之中出现这样的美感,是非常自然的。下阕的词,本身就带着作者出去寻找的意思。

不过这样的喜悦是转瞬即逝的。“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作者进了屋子,因为风的关系,着急遮住灯焰,这样的春风,教作者担心的不只是灯,而是这风起后,那么今天在花园看到刚刚盛放的花恐怕明早就将是片片落红了。

整首词中,不知不觉就叫人记挂的还是那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此句中的“破”是用得极其妙的,云层破裂,月亮显现,不知道是云层自己薄了淡了,还是月亮的光亮扯破了它。而后面的一个“弄”字更妙。弄这个动作是花发出的,好似柔情倾泻,浑然天成,这样的美为我们讲述得极其自然。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里的境界是有区别的,有的境界是宏大的,壮怀激烈,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有的境界是精细的,委婉缠绵,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隆戚戚”。这些都是不同类型的境界。而很多人在读词的时候,很喜欢以自己的偏好去评价一首词的优劣,大丈夫往往喜欢豪迈之词,而小女子往往喜欢隋浓之词。其实,这样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犹如百花各有其美,而你却非要评出哪一朵花是最美的。王国维认为境界没有高低之分,因为只要是美,就没有贵贱。美只是一种境界,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感受。

王国维在举出的例子中,特别地举出了同一位作者不同风格蕴含着不同意境的作品,我们若去细细品读这样的作品,能不能凭借其中营造的意境去评价哪篇要优秀也呢?P9-11

序言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最早试图以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评鉴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学者,中国人心中最耀眼的国学巨匠之一。其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恰似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对王国维的感觉,在我眼中所见,他更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文学的感情更像是对待毕生的爱物,对于文字的精细,恰似他与生俱来的秉性。他的身上无一不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他是应该为了这些而存在的,他并不存在于人间,人间烟火之熏染,会教他的容颜黯淡,人间生活之俗世,会折损他的灵性自然。

他是静的,他敏锐的思想恰似一条阔大却默默流动的河流,具备了狂风暴雨的能力,但更多时候,是温柔以对。

温柔以对的是他的生。他的生平是极其简单的,除却正常的娶妻生子,我没有读到过关于他的任何绯闻。狂风暴雨的是他的死。他平心静气地生活了许久,在五十岁时,采取大风呼啸、大海奔腾般的超乎平常的死法——自沉。他的死虽是悄无声息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

异乎寻常的事情,总是被人以口舌纷之。于是很多人对他的死津津乐道、说三道四。

由于他与清室的关系,以及辫子的原因,很多人说他的死是殉清。与他相关的政治是清室,但是对于清室,他在少年之时参加科举就显得很不乐意,却还是在科场坚持参加了考试。虽说为清朝之民,却不赞成清朝之政,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便随罗振玉去了日本。

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私交甚好,可惜王国维交友不慎。罗振玉精于政治、腐朽虚荣,但是在学术上却是非常支持王国维的,也可见王国维给人深刻印象的也正是他在学术上的天赋。这也是王国维和罗振玉交往的唯一吸引力。王国维的儿子曾经娶罗振玉的女儿为妻,但是王国维后期家里极其贫困,罗振玉的女儿居然回家居住,再不回王家,由此也能看出罗振玉的为人之庸俗势利。

回国之后再和清室有关系已经是四十七岁之时了。他奉溥仪之诏入值南书房,做了溥仪的师傅。本就看不惯清室之政,心里更不愿意从政,也不具备从政能力与野心的王国维为何会入值南书房,成为溥仪的师傅呢?

除了罗振玉的关系之外,王国维是十分同情清室后来的遭遇的。更何况那时候的溥仪仅仅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对王国维颇为尊重,这也是王国维安心于此的原因。

不少人立足于此,便认为王国维是清室的遗老。若是遗老便应时刻追随溥仪,但是王国维后来并没有随溥仪去天津,而是接受了清华的聘书,专心于自己的学问。  他反对科举,一生治学可以用“弃中亲西——中西合璧——皈依中学——中西合璧”的四段式简单说明。有此见识,又怎会迂腐地殉清?

1927年6月的那天,已经成为一个永不可改变的、悲伤的日子,王国维先生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那个时候颐和园的门票已经很贵,要一块大洋,正是因为门票贵,所以在此地的人少,等到先生被人救起,早已断气。昆明湖的水其实是很浅的,薄薄的水铺在上面,下面更多的是污泥和烂草,他竟是被烂草和污泥堵住了呼吸而亡。一个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沉浸了漫长岁月的人,何以要用这种窝囊悲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殉清、怕死、怕穷,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那些口水犹如漫天黄沙,阵势虽空洞却慑人。一个学贯中西、精心于学问之人,怎会为了这些凡尘俗事想不开,又怎会为这些世俗之事而自杀?

此正所谓以小入之心度君子之腹。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或者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安慰自己的无能;抑或污蔑他人之后,才能满足自己的卑下。

王国维在其遗书中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何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难不成所有的彻悟要以死明生?还是太钟情于一件事情,执着一种情感,偏执一片纯净,死对于这样的纯粹恰恰是殊荣与归宿?

在众说纷纭的死因中,王国维先生的朋友陈寅恪的说法似乎更合情理,于众多功利世俗的猜测之中,我更愿意赞成陈寅恪的。

陈寅恪先生是王国维先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认为王国维是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人生之苦聚,“无欲”以求“解脱”,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壮美”一说。王国维先生“死于文化”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于在想到先生死的惨景时不会太过悲哀。

遗书之中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又是什么意思呢?静安先生所害怕的应该是时局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自己的精神会有所侮辱,这样的感觉是世人不曾有的。

生存中,活着的状态,更多是大众本能的反应。

而王国维之精神世界,是唯美的,倾近于完美主义。他的情感总是因为温情而细腻,他在清华任教的时候,还时常担心着溥仪的生死,也仅仅就是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关心,再无其他。’

静安先生之情真,情真乃出,情真乃为。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加上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的原罪,这些懂得,叫他在精神中步步退让。

叔本华就曾说过:“人是自食的狼。”恰似中国有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

王国维的步步退让,是让自己完全地站在利益纷争之外,他的学术研究便是他精神的栖息地。

他曾说过:“我们自己消失在空无之中,如同水珠消失在大海里。”

人生繁杂,应以静观之。

人是无法脱离人自身这个特殊的身份的。

不管你再超脱,再大彻大晤,人的欲望总是叫你逃不出这样的桎梏。

不管如何,最终都是空无——黑暗。

静安先生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所以受不了世道变迁的侮辱。

清室被推翻,新政府一样教王国维失望,“义无再辱”就是不愿意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再受到精神上的羞辱。

他的坚持,正是他脱离苦海的方式,而殊不知,他的方式也恰是他的苦海。

他的纯粹正是促成他自沉的主观原因。

这个世界上有纯粹的人,但很少。何为纯粹的人?总是坚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之人,脱离于禁锢所有人的传统道德的人,也就是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完全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它和自私毫无关系,它完全是凭着自己感情来的。

他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却又似乎和很多人撇清了关系,但是他这撇清的关系也是存在于这众人的基础之上的,周围明明是成就了他,可是却硬生生地成了他特殊的背景。纯粹的人其实并非是不敏感无欲望,生于浊世,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这样的心怎么又会是不敏感的呢?多少本是纯粹的人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害怕标新立异,害怕成为滔滔口水污蔑的对象,唯恐成为大众暴力的戕杀对象。

纯粹的人在这世间往往会在世俗的沼泽里,渐渐被黑色的污泥淹没,活着最终变成了在臭泥巴里缓慢腐烂。

而真正拥有了纯粹人生的人,对俗世从不低头,成就了自身作为的人,有了不凡的人生,才能在存活的岁月中有不凡的人生经验。用高贵去生活一生与用不断妥协去生活一生的人,我想这样的人生总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内心肮脏,双眼总是怀着不可告人的欲望;一个人心净而貌安,眼睛清亮,恰若一片莲花之盛开。

再读先生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无论怎么读遗书中之内容,都看不出这是一位将死之人要留下来的话。语气沉着冷静,并无悲戚之意。

似乎这死对他来说是顺其自然、心安理得之事情。

思自静之,生又何瞑,死又何憾?

是由:王国维先生,思静而心安。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自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众人的青睐与关注。为此,我们重新编辑了这部书,希望从中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先生的经典词学理论。在编辑此书j过程中,我们选用了最完备的手稿本内容,以重现其真容。此外,我们还精选了数百幅精美插图,以图释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词章意境。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怡情养性、开发性灵、提升品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