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长征的领导人中,朱德不但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还参加了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并自始至终参与了对长征中的红军的指挥。毫不夸张地说,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在长征中走的路不仅长,而且做出的贡献也非常大。《总司令的长征》作者刘标玖是军人,长期担任军队高级领导尤其是老红军的秘书,对党史军史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采访了朱德的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搜集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挖掘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使本书更富史料价值。
| 书名 | 总司令的长征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刘标玖 |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参加长征的领导人中,朱德不但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还参加了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并自始至终参与了对长征中的红军的指挥。毫不夸张地说,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在长征中走的路不仅长,而且做出的贡献也非常大。《总司令的长征》作者刘标玖是军人,长期担任军队高级领导尤其是老红军的秘书,对党史军史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采访了朱德的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搜集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挖掘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使本书更富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刘标玖著的《总司令的长征》重点描写了担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在长征期间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时间,朱德经历了红军长征艰难曲折的全过程,是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又多、经历的磨难更多的一位。从一方面军突围转移,到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再到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最后在西北实现三大主力的大会师,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始终挺立在这支钢铁队伍的前列。在革命濒于绝境的危急关头,他坚定不移地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张国焘分裂红军后,他身陷逆境,却能如中流砥柱,稳若泰山,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化险为夷,完成把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在一起的历史使命。 本书结构合理,语言简练,细节曲折生动,较好地刻画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有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踏上新征程 1.告别瑞金 2.面对送行的人们 3.与官兵们一起步行 4.突破封锁线 5.借道 6.表扬与批评 第二章 在摸索中前进 1.走向敌人的包围圈 2.跨越潇水 3.血战湘江 4.脸绷得像块铁板 5.支持“向贵州前进” 6.突破乌江 7.走进寻常百姓家 8.备受关注 9.在遵义会议上 第三章 四渡赤水 1.向土城集结 2.特别繁忙的一天 3.亲临土城前线 4.用了一次空城计 5.路遇伤病员 6.回马一枪 7.娄山关 8.三渡赤水 9.神出鬼没 第四章 转战黔滇川 1.乌江上的浮桥 2.声东击西 3.抢渡金沙江 4.行军途中话古今 5.彝、汉一家 6.大渡河“神话” 第五章 肚量大如海 1.翻越雪山 2.欢腾的懋功 3.隆重的拥抱 4.彻夜长谈 5.北上南下之争 6.芦花换搭档 7.为了一、四方面军的团结 8.野菜调查小组 9.割麦运动 第六章 意志坚如钢 1.沙窝会议调解人 2.兵分两路 3.共产党员必须服从中央 4.拒绝签字 5.成了光杆司令 6.“朱”绝不会去反对“毛” 7.忍辱负重 8.积极行使总司令职权 9.总结战争经验 第七章 峰回路转 1.南下受挫 2.野菜委员会 3.坚决反对另立“中央” 4.与刘伯承密谈 5.与毛泽东通电 6.三爬雪山 7.拉近二、六军团 8.在等待中 9.“腰杆”硬起来 第八章 北上 1.坚持中央的战略方针 2.三过草地 3.反对出尔反尔 4.民主集中制的胜利 5.关键时刻 6.曙光不可阻止地出现了 第九章 胜利会师 1.他禁不住热泪盈眶 2.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3.信仰的力量 后记 试读章节 1.告别瑞金 1934年10月10日傍晚,苍茫暮色笼罩着红都瑞金,一派温馨与祥和。自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成立,红都一直处于激情和躁动中,今天的宁静就像是战斗后的休憩,或者说是战斗前的沉默,给小城笼罩上一抹神秘的色彩。 暮烟缓缓地飘着,就像小城沸腾后余下的蒸汽,空灵而有质感。突然,几只鸟像是受了惊吓一样飞掠而起,箭一般射进薄薄的暮烟里,为这幅充满意韵的画面添上了动感的一笔。紧接着,一支队伍从城里开出来,打破了小城的宁静。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中年人,他身着一套褪了色的灰军装,头戴八角帽,脚踏草鞋,腰插一支小手枪,一脸的深沉和刚毅。这个人,便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 暮色渐深,红都越来越远了。朱德停下脚步,回望渐渐被夜幕笼罩的瑞金,不免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回眸间,他想起了初来瑞金的日子,想起了与毛泽东一起并肩战斗的日子,想起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及这次反“围剿”的失败,想起了现在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的处境,不由得百感交集—— 第一次来瑞金,是1929年向赣南出击的时候。当时,他们本来准备北上会昌,后来探知国民党军队正在那里集结,便向福建的武平一插,一下又折回头,插到江西瑞金,打下了瑞金城。但是,他们很快又撤出瑞金。后来在瑞金城北20里的大柏地伏击追敌,取得了进军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不久又回到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瑞金成为举世瞩目的红都,从那时起,他便与瑞金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后,他和毛泽东等同志一起,采用“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轻松地打破了敌人的四次“围剿”。然而,到了这第五次“围剿”时,中共中央内部占统治地位的“左”倾冒险主义却取得了军事领导权。博古不懂军事,却又要掌握着红军的指挥权,在军事上就处处依靠由共产国际派来中国工作的李德,并报请共产国际同意,匆忙地确定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消极防御战略。红军在以博古、周恩来、李德为核心的“三人团”指挥下,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同节节推进的敌军展开阵地战,继续拼消耗。结果,哪一路都无法挡住对方优势兵力的前进。红军的北部防线被突破,东线也被打开缺口,西线和南线日趋困难。后来,中央苏区逐渐缩小,只剩下了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几个县。战火越来越逼近中心区了。无奈,中央红军只好决定突围,实施战略大转移…… 想到这里,朱德的心情非常沉重。他知道,这一去,说不准要多长时间才能回来,心里不由酸楚楚的。 这时,瑞金已经完全消失在夜幕之下,朱德转身往前走,并在心中默默地念叨:再见了,瑞金。 2.面对送行的人们 1934年10月16日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正是登高赏菊的重阳佳节,驻扎在于都周边的红军主力部队接到了总司令的命令,从各自驻地集结到于都河畔。 河水潺潺,菊香阵阵,于都河畔像过节一样热闹。 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岸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会拢过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来为红军战士们送行。乡亲们有的把煮熟的鸡蛋塞到战士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战士们的口袋中,都说着祝福的话,问着近乎同样的问题:什么时候回来呀?有的止不住呜呜地哭起来。 夕阳西下,军号吹响了。作为先遣部队的红一军团开始渡过于都河。红军指战员都非常激动,不断地回头,凝望中央根据地的山山水水,告别在河边送别的战友和乡亲们,踏上了漫漫征程。 10月17日,中央红军各部队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渡河计划》,开始分别从于都、花桥、赖公庙等10个渡口南渡于都河,向赣县、信丰、安远边界的王母渡地域集结开进。 当天上午,朱德带领军委纵队准备渡河。送别的场面一如昨天,只是加了些点缀与修饰,国民党的飞机来河边转了一圈,扔下几枚炸弹,像是有意为红军的开拔鸣响礼炮一样。 朱德正在指挥部队过河,一个老大娘拿着两个烤白薯来到了他面前。老大娘拉着总司令的手说:“总司令,你们要去哪里呀?你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 8万大军去往何方,这是一个真正的秘密,敌人不知道,红军自己也不知道。就连朱德这个总司令,也不敢对未来做出更多的预见。朱德和蔼地对老大娘说:“老人家,我们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要为天下的劳苦大众谋利益,在全国建立红色的苏维埃。” 老大娘指了指不远处一个红军战士,说:“总司令,那是我的小儿子。我知道你们干的是大事,所以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你们队伍里,大儿子和二儿子都牺牲了,这个小儿子您可一定把他给我带回来!” 说着,老大娘的眼圈红了,朱德也觉得心里一热。两年多来,中央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向红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给了红军最大限度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现在听老大娘一说,不由得激动起来。他动情地说:“谢谢您,老大娘!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人民不会忘记您!您的儿子是我们的战士,我们一定会爱护他,一定把他给您带回来。” 老大娘长吁了一口气,放心地说:“有你总司令一句话,我便放心了!不过,总司令,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朱德扫了一眼自己的部队,郑重地说:“您放心,革命一定会成功,红军一定会回来的,也许不久我们就会回来。” 老大娘不住地点头:“好好打,我和乡亲们等着你们回来。” P3-5 后记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我觉得应该策划一个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选题。于是,我怀着对革命前辈崇敬的心情,找来大量与长征相关的文献资料,一顿恶补,算是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和理解。 可是,在学习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与长征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再写一本很可能会重复,甚至雷同。于是,我便计划选一个侧面,用不同的视角去关注某个重要历史人物,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还原人物的战斗历程,客观评价人物的价值或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时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让我眼前一亮,迅即被强烈地吸引了。在参加长征的领导人中,朱德不但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还参加了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并自始至终参与了对长征中的红军的指挥。毫不夸张地说,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在长征中走的路最长,遇到的挑战最多,作出的贡献也非常大。 写作的过程比预想的要难,资料的搜集、甄别都下了很大的工夫。朱德总司令的故事很多,党史军史及文学作品都有描述,说法大致相同。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挖掘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在中国红岩儿女联谊会干事苏北老师的帮助下,吴素莲编辑和我找到了朱德总司令的亲属、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刘克明老师,请她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通过刘克明老师,我们又联系上了总司令的更多亲属,并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2015年11月初,我争取到了参加“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29周年暨《革命到底——朱德精神永放光芒》专题片首映式及座谈会”的机会,在京郊“春盛达家耕文化园”参加了纪念活动。在会上,我有幸见到了朱德总司令的儿媳90岁高龄的八路军老战士赵力平、朱德嫡孙朱全华、孙女朱新华、孙媳周彦以及朱德身边的工作人员、朱德故居管理局局长龙腾飞等同志,并聆听了总司令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及研究专家的发言。他们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很想说的话还是感谢。首先要特别感谢四川仪陇朱德纪念馆和朱德外孙、全国政协委员刘建将军提供宝贵的照片,感谢朱德纪念馆管理局龙腾飞局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朱德著作研究小组刘学民组长在百忙中给予审读和评教,感谢华文出版社吴素莲编辑的辛劳和付出,还要感谢著名作家欧阳青、罗元生等文友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另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前辈的诸多文献和资料,其中包括《朱德传》《朱德年谱》《朱德选集》《朱德军事文选》《伟大的道路》《朱德元帅的一生》《回顾长征》《长征日记》《拥抱与决策》《地球的红飘带》《毛泽东传》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较仓促,采访不够深入,参阅的资料也不一定权威,本书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甚至谬误,诚盼专家学者及朱德亲属惠赐宝贵意见,以期有机会纠正。来信请发:886296@163.com,不胜感激。 刘标玖 2016年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