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墨余谈(谢六逸集)/才子英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六逸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三味线

日本民族有几种很好的气质,如恬静也是其一,在女子更容易显现出来。由于气质的恬静,可以做出许多富于趣味而又雅洁的事物,使得日常生活一点也不觉呆板;虽有暴戾之气,即可借此化除,其功效当在张天师的法宝以上。比如同一样的饮茶,我们拿一把大壶,将茶倒在大玻璃杯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下去之后,用手巾抹抹嘴唇;或者采用极便利的方法,伸出舌头来舐一舐,就算完事。可是日本的女子在未出嫁以前,就得先学习“茶道”。对于进茶的仪式,茶壶,茶杯,茶叶,茶盘,泡茶的开水,开水壶,茶叶瓶,都有仔细的研究。又如插花在花瓶里,对于这事没有兴趣的人,不免将二尺来高的蜡梅,插在一个细颈瓶里,又怕那瓶支持不住,便在墙上钉了一粒洋钉,再用细麻线,一头系着花瓶,一头系在钉上,这是勉强“对付”的插花法。讲究点的也不过在水仙花盘里多置一些桃源石子;每逢集会,铺着雪白的白布的长桌上虽也有几个花瓶,但那瓶里的花总是参差不齐的,花的颜色并不调和。好在注意这些细事的人本来就少,而且无关于“大雅”,也就没有人去理睬他了。将花插在瓶里,要怎样才整齐,好看,配合,只有研究西洋画的学生与教师在写生静物时,肯费心思在这上面,此外知道注意的人很少。日本女子除了“茶道”之外,还得学习“生花”,都有专门的教师传授。如花瓶,花的种类,姿态,光线,颜色,陈设诸端,须学习二三个月方能毕业,并非混混了事,教师任择两枝花交给学习的人,学者接了过来,摆好花瓶,随手插了进去,果然摇曳生姿,疏落有致,不必用手再三改正,这才算是学好了一种技艺。

“这是他们男子压迫女子的手段,谁不晓得”。也许我将受到新女子的这样的抢白也难说。但是事实总要成为事实的,到现在还没有什么铁证。我只得认为这是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的法术,从这些细事,可以观察一种民族的性质。即使我们要获得参政权,但若每日有一小时或少至五分钟的抒情的生活,我想也不至于妨害了什么工作。类于这些情趣生活方面的琐屑,应该看作筑成一条宽大的人生道路两旁应有的点缀。假如某人正研究什么国故,而身上的尘垢可以刮下来过磅,未免太刻苦过于了!我不懂什么叫做生活之艺术化,我却奉劝从事研究或工作的人,应以十分之六的精力出于学究的态度,而以十分之四出于兴趣,否则人生必将变成化石,危乎殆哉!

日本的男女是最懂得情趣生活的人类。方不盈丈的小庭园,他能布置得精雅曲折。用一盘油沙和两块小石,他能做出一盆澹远如绘的海岸的盆景,这是从技艺方面看出来的民情。又在文艺——如短歌,俳句,俗谣,端呗——上面也可以看出。日本女子于正式学业之余,学习花道、茶道外,还得学端呗,谣曲,欧化的(即所谓Modern girl)自然去弹她的Piano。有时散步到郊外,走在短树夹径的沙石铺的道上,听着三味线和着的小吹的声音,从绿荫掩着的房屋中漏了出来,使我们这些被故乡放逐了似的Loafer憬慕她们的恬静与沉着。又走进都市,虽然也有一种不能避免的喧嚣,比起上海来总从容得多。有了什么正式的宴集,或开什么会议,又或学校行毕业礼后的同门会,尽可冠冕的叫艺妓来喝酒唱歌,她们来了也只是酌酒,唱歌,弹三味线,说笑,彼此在那一刹那的态度,的的确确保持着恳挚堂皇的态度,并未定了非送烟卷一枝过去,以及说“请过来”不可的规律(这是听得来的,确否待证)。如其要有什么花样的话,必得掉换地方掉换人物。这样的举动如在我们中国,早就被礼义的大刀队斩头了;好在永远不会有的,但如在暗中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则又尽可“网开一面”,学校里的学籍决不至于开除,操行分数至少必为Fullmark了。

从前北京的国会议员常常闹着飞墨盒掷砚台的把戏,如果他们有模仿日本人的聪明,在开会时叫几个妓女来侍坐,想来那贱骨头也会被制服着了的吧。日本从前的会议也时时大闹,不容易议好一件事。有一次正在掷水壶的时候,忽然一个艺妓抱着三味弦走进议室来了,她在闹哄哄的当中,拨动她手中的三味弦。宛转的歌道(大意):“可以了的,就给了了吧!”她的歌声自然不是像我写在纸上这样的单调,歌声未止,满堂的喧嚷顿寂。悦耳的声,悦目的色,把一个个糊涂虫呆住了。艺妓未走,大家鸦雀无声的,居然议好了这个事,艺妓大约是议长老爷去请来的。如今世界文明,日本的国会早已不请艺妓来监场了,但在我们中华,未始非对症的药罢。P3-5

后记

记不得在商务印书馆建馆九十还是一百年的文集中,了解到谢六逸一段故事:大学课堂下一位弟子,把他的讲课笔记整理出版,请他作序。他欣然应允,并不计较,倒生同情。雪泥鸿爪,顿时丰盈可见。后来又读他的《良宽和尚》,更加萌发拜读其作品的愿望。

谢六逸从日本留学归来,首先从业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他一生著述编译之多,不下几十种。60年来,只是1995年陈江、陈庚初两位先生整理编选了《谢六逸选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印数之少,发掘起来已非易事。此次编选,从省图书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又搜罗近20种当年的旧版本,展读中,我们愈发感慨谢六逸在文学、新闻出版、翻译等方面,用力精深,多有见树,很多方面堪谓开山功臣。

譬如创立新闻系,举行世界报展,办报创刊设书局,他入得书斋,出得社会,“谈说从容抽妙绪,玉树堂前推谢公”。坐而论道时纵横天下,直抒己见;躬身实践中为民疾呼,报效国家。构成本书的随笔言论、论文、译作及茅盾等人的悼念文章,庶几可以看出谢六逸的为文与做人。

鲁迅研究前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林辰先生的大量藏书都捐给了北京鲁迅博物馆,作为谢六逸的弟子和同乡,老师的作品他收集很全,甚至有两本谢六逸送给叶圣陶的签名书,还有一册赵景深又转赠给林辰的残本。得览前辈师长手泽,衷心感谢刘思源、冯英等老师不计叨扰,提携指点。多年来北京鲁迅博物馆已成为我们心目中的精神地标。

2009年2月

目录

如彗星划过

《水沫集》序

三味线

病,死,葬

鸭绿江节

摆龙门阵

大小书店及其他

读书的经验

素描

南方熊楠这人

马克·吐温的领带

杂感

讲谈

中国人的“过多症”

辛亥革命与“英雄结”

良宽和尚

静夜感想

文墨余谈

谈“本位文化”

谈“敲锣鼓”

墨晶眼镜

夹板斋随笔(二)芳邻的浪人

夹板斋随笔(六)间谍

夹板斋随笔(八)丑角

夹板斋随笔(十)谈鬼

夹板斋随笔(十一)赞美警察

夹板斋随笔(十三)医生

夏夜漫笔(三)

夏夜漫笔(五)介绍长谷川如是闲

夏夜漫笔(七)

新年谈文

农民文学的意义

神话的成长

日本民族

文字的变迁

《草枕》吟味

关于小说的评选

“中国文学系”往何处去

小品文之弊

报章文学琐谈

新时代的新闻记者

最近的感想

《国民》创刊的话

现在需要的小说杂志

略谈“中间读物”

日本的杂志

观动乱的中国(鹤见祐辅)

侏儒的话(芥川龙之介)

忆谢六逸兄(茅盾)

忆六逸先生(郑振铎)

再忆谢六逸先生(徐调孚)

编后记

序言

如彗星划过

吴福辉

这些年来我自己也经常被人邀着编书,都不出现代作家传记或作品选的范围,算来是我的专业了。编后却多半是不闻不问的,因为好得不得了或坏得不能再坏的情况总有回馈,无须我操心思。怕的倒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有时寂寞了也会去问问,出版社的回答经常是“不错”、“挺好的”,最听得进的一句话是“都卖出去了”。这我倒相信。比如老舍的书我就编过好几种,刚编完又有人来邀编另一种;还经常有人不时地来咨询老舍版权应如何解决之类。这就让我相信老舍的书确乎卖得动,是销行得很好的。同样的作家还可开出大约十几人的名单,足以使我们这些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倍感欣慰。中国现代作家真真切切迈入了“经典”的行列,就像《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每隔两三年再版印刷一批,肯定会有新成长的读者要读一样。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已经开启了“经典”之路,那么,中国现代文学是否只须关注几个大作家便可作数呢?我觉得答案并非如此浅薄。单说大作家的经典化过程也存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鲁迅加入左翼阵营之后的杂文究竟怎样评价,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在大学生中的阅读兴奋点为何下降,张爱玲是否属于现代大作家之列等等,都明摆在那里,有待解决。而近三十年来文学史地位已被大幅升高的作家,在他们的《全集》早已出版的今日,如沈从文又被发掘出云南时期的重要佚文,丁玲的家属披露了《在医院中》发表后的检讨未刊稿这样紧要的档案资料,这些注定会引起我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所以我说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今日不宜定型,还需分解,不要过早归纳,正是此意。

对于其他在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留下痕迹的作家,虽不必把任何无名作品都一一挖掘出来,但也不可忽视某些创作生命虽短、却仍照亮后世的文学奇人奇事。正如不必因某些作家长寿就廉价授以“大师”称号,捧杀反而害杀人家一般。我们对所有的作家要问的,都是一视同仁的话:你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究竟提供了什么新的审美发现、新的人生感悟、新的话语表达?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书,也属于一种现代作家作品选,但所选作家是有专门角度的。他们大都是英年早逝者,但在自己的领域内,像第一批入围的作家梁遇春在散文、朱湘在诗歌、谢六逸在新闻和日本文学研究方面,都有独立的建树,可圈可点。今一律选择他们的杂谈随笔,让读者来接近他们。这些人在小品、书信、短评这种最见个人心性的文体内,无拘无束,不作伪,讲真话(或说还没到容他们学会说假话的时间),显露出他们的思想和风采。他们的共同点是读书成癖,议论风生,有情趣,有意境。即便每个人又是那样的不同,有的书斋气特重,有的诗意蓬勃,有的文化批评的意识更强劲些。

我不禁想起了王小波。我在北京万寿寺现代文学馆老馆刚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小说经我们介绍出去,在出版社居然往往碰壁。直到后来他猝然辞世,其真相才被发见。但仅是“早逝”这一个原因,他就能得到后来那么广泛的当代读者响应吗?我看王小波将来在文学史上也会得到相应的位置的。正如冯至先生所概括:“这是文学史里的一种现象,有少数华年早丧的诗人,像是稀有的彗星忽然出现在天边,放射异样的光芒,不久便消逝。他们仿佛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迫不及待地要为人类作出一点贡献,往往当众多‘大器晚成’享有高龄的作家不慌不忙地或者尚未开始写作时,他们则以惊人的才力,呕心沥血,谱写下瑰丽的诗篇。”(见《谈梁遇春》)信然!

还有一方面的意义,即使这些作家不争文学史的位置,只要有读者,有愿意阅读的大众存在,他们也有价值。所以这套书是有双重看点的。而编者的编辑动机、心路,我们从已编成的三册各自独立的、超短的、亲切的编后记视之,它们都是因某种机缘,让编者“一见钟情”,然后热爱上作者,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致,才有今日的出版结局的。这本身就很文学化。同时说明这一类的作家,自有他们接近读者的充足理由。类似的人物,我还可举出滕固、宋春舫、罗黑芷、彭加煌、叶紫等。毕竟这些“彗星”作家,连同别人,合成了我们这个现代文学的璀璨星空。如果有朝一日,不仅仅是电闪般划过,而是穿透大气层落入我们的温热怀中,它们便是沉沉的文学陨石。

内容推荐

《才子英年》中收录的作品有散文、杂感,有日本文化的介绍,还有他对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思考。文章中多是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常常是有感而发,宣泄个人的体验,并阐发重大的人生哲理。他的研究视野涉猎了诸多方面,西洋小说、日本文学、新文学、神话学、农民文学、儿童文学等等。而《文墨余谈(谢六逸集)》中选录的篇章也颇具代表性,基本囊括了六逸先生全部的人生思考与学科研究的初步认识。本书对于谢六逸先生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最完整的梳理、介绍,书中收录了他的随笔、文学作品、新闻学等作品,并有回忆文章深化读者的阅读理解。读过书后,一个真实的谢六逸跃然纸上。而系统又精心的编排,更使读者读过后对他的做人、对他的作文有了全面的认识。

编辑推荐

北大清华复旦,早稻芝加哥——中外闻名的学府。

《才子英年》三位主人公于兹得风气之先,求学任教,著书立说,声誉远播大师远行,精神安住?

才华炽热燃短生命长度,个性高扬烛照历史空间。

《文墨余谈(谢六逸集)》为其中一册,收录了谢六逸的随笔、文学作品、新闻学等作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