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花开在院墙上
墙是土墙,不高,上面苫着青瓦。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的侵蚀,墙面已坑坑洼洼,还歪歪斜斜裂着许多手指宽的缝隙。而墙顶上的青瓦已成了黑色,上面还结着许多铜钱大小的紫红色的苔藓。这些苔藓到了雨天,经过雨水的洗涤,便会变得鲜鲜亮亮,从暗红中透出无限的绿意。一些瓦松、蒿子、猫儿草就散乱地长在黑瓦上,风来随风摇曳,雨来任雨抽打。晴天一身阳光,夜晚一头星月。这就是我家后院的那堵土墙。它的背阴面是邻居张大妈家。
墙根下,有一棵香椿树,一棵柿子树,还有一棵杏树。它们都是祖父种植的,为了他的儿孙。除此,土墙下还有一块一间房大小的隙地,上面堆了一大堆土。每年清明节过后,祖父就会在那儿点上六、七窝南瓜。几场春雨,南瓜破土发芽。那芽儿嫩闪闪、水灵灵的,仿佛一碰就能碰出一窝水来。这娇娇弱弱的模样,最怕鸡狗糟蹋。鸡会用它们那尖利的喙啄食掉嫩芽;猫狗冒失,则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撞断它。不过,祖父有的是办法,他到野外去刈来野枣刺,密密实实地将南瓜芽围起来,这样,鸡狗就奈何不得它们了。于是,南瓜芽在春风阳光的爱抚下,如一个个经过精心呵护的娃娃,放心大胆地生长。不久,它们就长成了一丛丛巴掌大地叶片,绿汪汪的,摸上去涩涩的,随了风儿晃动。
南瓜长啊长,到五月份就开始跑藤扯蔓。这时,鸡狗再也奈何不得它们。祖父便拔去野枣刺,让南瓜自由自在地生长。五月的风吹着,五月的阳光照着,五月的雨间断地落着,南瓜像一个个喝饱了乳汁的孩子,疯长起来,蔓藤扯忙满了整个后院,一直爬到后院的墙上。而金黄色的南瓜花,也在我不经意间开了。那花儿起初只有几朵,静静地开在一片碧绿里,但不久,就逐渐地繁盛起来,于是,整个后院就变得热闹了。蜂儿振动着金翅,嘤嘤嗡嗡地飞来了,它们飞进硕大的南瓜花中采蜜,花叶被压得一坠一坠;蝴蝶成双飞来,只是在花间流连一番,又交交错错,在我目光的注视下,翩翩地翻过墙去,飞得没有了踪影。还有蝉,它钻出土地,爬到树上,也开始鸣叫;还有金龟子,也在后院的上空来回飞舞。这些,都惹出我无限的遐想。
最让我遐想的还是那开在墙头的南瓜花,它们拼尽了力气爬上墙头,是想看看墙外的世界吗?难道它们不知道墙的那边是张大妈家吗?南瓜花不管我的遐想,它们还是爬呀爬,一直爬到墙头,爬到墙外,爬到邻家的院落。到了秋里,它们也会把瓜结在邻家。等到南瓜长成后,邻居张大妈总会颠了一对小脚,把结到她家里的瓜,给我家一个个送来。祖父总是呵呵地笑着,又给送回。祖父有祖父的理由:“土里长的东西,长到谁家算谁家的。”
说这句话时,祖父还很硬朗。如今,他已去了另一个世界,静静地躺在村东的墓地里。那开在院墙上的南瓜花,也变成了我梦中的情景,和祖父的慈祥的面庞一样,永远摇曳在我的记忆里……
P155-157
这本散文集得以出版,首先得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张建明先生。是今年春天的一日下午吧,有友人相约茶楼小聚,我依约前往,不意建明也在。建明我早就认识,尽管我们来往并不密,但心里却彼此记挂着。朋友间交往,我向来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即“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什么意思呢?就是朋友们各有自己的天地,各有自己的事业,只要心中牵念着就够了,不必整天腻歪在一起。如此,友谊也许会更持久一些吧。见面,自然好高兴。闲谈间,建明问我近期有何新作,这可以理解为朋友对自己写作的一种关心,也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编辑的责任,我就谈到了这本书。他让我把书稿发给他看看,我就通过信箱,传给了他。不想,一周后,建明来电话,说可以出版。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还是激动了那么一小会儿。但也就一会儿而已。说句心里话,也许是有了一些年纪的缘故吧,我现在对许多事,已不再像年轻时那么看重,一切随缘吧。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念着建明对我的关爱与帮助,也感动着他对彼此间友谊的珍视。
除了张建明,我还得特别感谢我的另外一位朋友刘岚。他为这本小书,创作了十余幅精美的国画。这些绘画为我的书增色不少。关于刘岚,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今节录一小节,以为介绍。“长安刘岚者,高尚士也。其久习绘事,积年浸淫其间,多方访求名师,焚膏继晷,孜孜不倦,终有所成,不惟花鸟画擅名一方,其作山水、人物画,亦多可观。但其最醉心者,还是绘鹤。其于绘鹤,用心最多,亦用力最多。所绘鹤,或仰天长唳,声闻于天;或信步松下,安若处士;或跨芦而过,收获福禄;或伫立洲渚,顾影自怜。造型各异,笔墨生动,尽得虚谷老和尚、王子武画师绘鹤之风神。鹤之于刘岚,老友也,君子也,故人也,隐逸之士也,其见敬如此,喜绘鹤,善绘鹤,亦理之当然耳。而其品性、志趣,亦可窥而见之矣。”这段有关刘岚绘鹤的文字,自然不能摹写刘岚的风貌,只能得其仿佛。事实上,刘岚是西安美院的高才生,又是著名花鸟画家、中央美院张立辰教授的弟子,其虽卜居长安,绘画却有全国视野,现绘画声名早已远出潼关。生活中的刘岚是安静的,他是君子,是侠士,更是风雅士,林下士。其好绘画,好读书,好野逸,好武术,自然亦好老酒,好苦茶,我为有这样的乡党而骄傲,亦为能得到他的帮助而高兴。
这本书能得以顺利出版,还有很多朋友也出了不少力,诸如装帧设计者、校对者等,在此一并谢过。苦夏难过,唯愿诸君身体清健。
2016年6月1日于坐静居
收入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我这四五年间所写的,且多为写植物,以及和植物有关的文字。也许有了一些年纪的缘故吧,近年来,我忽然对植物有了兴趣,外出闲游,喜去乡野,喜去山间,喜去河滨,即就是在城市中散步,也喜欢去公园,尤其喜欢去植物园,一句话,喜欢去草木多的地方。而平日闲居在家时,也喜欢侍弄花草,喜读和植物有关的书籍,诸如《植物名实图考》《本草纲目》《救荒本草》《神农本草》等。草木知本分,守初心,少贪欲,少纷争,平和,自然,随性,有老庄意味。让人见了安静,亦让人心生喜悦。草木的这些品性,和我的心相契。我曾让书法家张英群兄书一斗方:草木性情。悬挂于书房,以示对草木不忘。
闲读典籍得知,古人对草木亦情有独钟,他们“衣则桑麻,食则麦菽,茹则蔬果,材则竹木,安身利用之资,咸取给焉。群天下不可一日无,则植物较他物为特重。”非唯古人,今人谁又能离开植物呢?我们每天吃着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享受着植物给我们提供的器具,呼吸着植物散发出来的清芬,可见,植物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我喜欢草木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自小生活在乡下,见惯了草木。我的家乡在长安王莽稻地江村,这里属于樊川的腹地,它南揖终南山,北依少陵原,西临神禾原,是一个多水且草木丰茂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达官显宦,或林下之士曾卜居于此。我们熟知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牧,就曾长期生活于此,且留下了许多犹美的诗篇。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人面桃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儿时,一年四季,我可以说是在草木的包围中生活的。且不说河边的高杨大柳,田野中的桃红杏白,遍地的庄稼,以及终南山上的苍苍林木,单是我家的后院里,就是一院绿意。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后院中有两棵柿树,两棵香椿树,一棵石榴树,还有一棵杏树,一棵泡桐。而院中不大的菜地里,则被祖父扎上篱笆,种上了葱蒜韭菜,种上了莴苣、芫荽、青菜,点种上了扁豆、葵花、丝瓜,还有黄瓜、西红柿、葫芦什么的。春天,那可真是一院的繁花;夏天,则是一片的葱茏;而秋天则是果垂枝头。即就是“万树寒无色”的冬天,依然有芫荽匍匐于地,有菠菜瑟缩于地,给冷凝的大地增添一抹春色。可以说,草木于我,如乡邻,如老友,亲切随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世说新语》载周子居语:“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而我一日不见草木,则俗心生矣。草木可以让人清心寡欲,可以让人忘俗,更可以让人清澈通达。草木有这般的好,任谁又能不喜欢呢?
人生亦有涯,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让我们稍微放缓一下匆忙的脚步,平静一下烦乱的心绪,去亲近一下草木吧。让草木的清影清明一下自己的眼目,让草木的清露润泽一下自己的心田,让草木的馨香芬芳一下自己的灵魂。攘攘红尘,有草木相伴,夫复何求? 2016年4月26日于坐静居
《草木之间》是一部散文集,作者高亚平是媒体人,勤奋、执着,工作之余,一直醉心于家乡的草木、人文,他的笔下,有朴素的乡党,平凡的草木。然而,无论是人物、草木文字总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30余首以草木为题材的精美散文,题材涉及柿子、菊花、玉兰、木棉、玉米、香椿、野菜等等,从中我们不但能够欣赏到作者唯美的语言、诗意的画面,更能体会那份久违了的乡情。图书设计中特邀著名画家为书稿创作了国画作品,更增加了图书的美感和阅读性。
人生亦有涯,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让我们稍微放缓一下匆忙的脚步,平静一下烦乱的心绪,随着高亚平著的散文集《草木之间》去亲近一下草木吧!让草木的清影清明一下自己的眼目,让草木的清露润泽一下自己的心田,让草木的馨香芬芳一下自己的灵魂。
本书适合广大散文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