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这本书是作者熊红文办过的十个死刑案件,以办案札记的形式,娓娓道来,夹叙夹议,阐发了他对死刑问题的深刻认识。死刑题材的书非常多,但大多是理论著作,而这本书通过对十个真实死刑犯的刻画描述,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映射出死刑的种种问题,故事性、感染力和说服力都很强,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感触和思想震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死刑观的转变,因而是一本非常成功的死刑专著。
| 书名 | 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 |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 作者 | 熊红文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这本书是作者熊红文办过的十个死刑案件,以办案札记的形式,娓娓道来,夹叙夹议,阐发了他对死刑问题的深刻认识。死刑题材的书非常多,但大多是理论著作,而这本书通过对十个真实死刑犯的刻画描述,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映射出死刑的种种问题,故事性、感染力和说服力都很强,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感触和思想震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死刑观的转变,因而是一本非常成功的死刑专著。 内容推荐 《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作者熊红文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 本书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破解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目录 64岁的死刑犯——死刑剥夺人最后的尊严 全身被烧成焦炭状 媳妇对婆婆的虐待 “我只有采取这种办法” 期待可能性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妈妈天天要我骂奶奶” 过于谨慎的起诉 “严惩凶手” 婆媳对庭 法庭辩论不是一场拳击赛 被告人的血泪控诉 一份重要的证据 迟到的会议纪要 双重残疾人的人生困境 慎重的二审 最后三点请求 让死刑犯带着感激上路 死刑执行何日走向文明 泪眼模糊的庭长 对法学教育的反思 对照让·博尔泰案 21岁的死刑犯——死刑断送一切挽救的可能 大学招待所里的男尸 “因为我太爱他了” 8包“毒鼠强” 一个无望的电话 双方同学的反映 不负责任的媒体 突改口供 要她偿命 三封家信 当庭提出上诉 留下一封遗书 辅导员在哪里 她还是个孩子 抢劫2100元的死刑犯——死刑滥用无助于维护社会治安 独特的抢劫犯 戒毒却不能重生 最牵挂的人 “我想我妈妈” 一个重刑主义者 司者仁心 死刑的最低限度标准 带着一张照片上刑场 刑场上的叩拜 死刑最泛滥的罪名 “严打”之痛 滥杀无辜——死刑制造更大的罪恶 “11·11” “打劫!趴下!” 六个“70后” “两劳”人员 “反正活得也没意思” “已经开了杀戒” “我想看看天底下有没有报应” 感觉第二天就会被抓 正义必胜 堪称伟大的审判 电视直播庭审 “我自愿捐献器官” “给我孤儿寡母一条活路” “你们有时间来送送我” 人性泯灭? 专家访谈 民愤杀人 撕裂更多幸福——死刑掩盖了国家责任的缺席 “我要掐死你” 15元现金和一件灯芯绒上衣 “生活逼迫走上这条路” “是不是我害了爸爸?” 又是一件灯芯绒上衣 谁为死刑犯辩护 “当时一念之差” “为了养活家人” “把毛线、大衣拿回去” 帕特里克·亨利绑架杀人案 丧父之痛 社会在哪里 被害人“塑造”的犯罪——死刑成为司法妥协的恶果 饱受欺凌的外地鱼贩 举刀前思忖再三 以运煤气为生 不再一笔带过 “亲耳听到他的判决” “我选择了错误的做法” 当庭建议死缓 “这是我的权力” 庭长的电话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不想惊动家里” “刑事伙伴” 死刑的社会效果 两命抵一命——死刑让悲剧更加悲剧 大学教师被杀 “脑浆都敲出来了” 洗劫一空 电视采访 准备在十月份结婚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 两位母亲的泪水 丧尽天良? 两被告人同获死刑 两块护身符 “一命抵一命”的审判困局 “相对错杀”——死刑种下仇恨司法的种子 九年前突发的血案 九年后收集的证据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十年不解之仇 “我不甘心” 我的辩护 “我一直弃恶从善” “要求快点杀掉” “黎明就要来临” 艰难的判决 “犯罪情节恶劣” “让孩子学法律” 死刑犯的子女 相对错杀 死刑的不可逆转性 死只是一种解脱—— 死刑无法根除病变 骇人听闻的灭门案 最后的纠缠 血腥屠杀 “只求尽快处决我” 杀人日记 “好好照顾儿子” 院长亲任审判长 法官递给他一支烟 “为了让杨慧莹难过” 拒绝苏醒的灵魂 关于认罪与悔罪的辩论 死不悔改? 双方均拒绝调解 最后的谈话 杀一不能儆百 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激情杀人——死刑没有应有的威慑力 “我杀了人” “等一下叫你哭不出来” “我不想杀你” “一气之下” “我脑子一片空白” 讨价还价 “赔偿后有保命机会”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天下哪有后悔药吃” 死刑犯的器官 又见一个“李小毛” 激情杀人应区别对待 破解死刑的密码 死刑密码之一: 生命权利本位是废除死刑的根本理由 死刑密码之二: 死刑的威慑力是个无法证明的神话 死刑密码之三: “杀人偿命”是死刑存在的思想根源 死刑密码之四: 致罪系统是死刑犯罪的社会根源 破解死刑密码之一: 倡导人性的宽容是实现废除死刑的根本途径 破解死刑密码之二: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助推器 破解死刑密码之三: 废除死缓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当务之急 破解死刑密码之四: 设置终身监禁刑是废除死刑的最大保障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全身被烧成焦炭状 整个案件只有三本薄薄的卷宗。起诉意见书只有不到两面纸,记载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犯罪嫌疑人陈淑芬,1935年9月20日生,汉族,湖南省宁远县人,中专文化,南昌市医药公司退休职工。起诉意见书对犯罪事实的表述也极为简单: 1998年9月30日晚18时许,犯罪嫌疑人陈淑芬因和儿媳杨莉兰有矛盾,用事先买好的浓硫酸浇泼杨莉兰,使杨身上大面积烧伤。经市局法医鉴定为重伤甲级,犯罪嫌疑人陈淑芬对她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1998年10月1日,陈淑芬即被刑事拘留,10月12日,因陈淑芬本人也在犯罪过程当中被烧伤背部、大腿,经其女儿申请并提供担保,公安机关对陈淑芬取保候审,保外就医。1999年1月15日,陈淑芬伤愈,公安机关对其撤销取保候审,1月22日,公安机关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同日,对陈淑芬执行逮捕。 翻开第一卷,有四幅被害人杨莉兰被烧伤后的照片,照片上的杨莉兰双腿被烧成焦炭状,头部和面部也几乎全部烧成溃烂,左耳完全烧毁,整个面部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和雪白的牙齿,上身皮肤大面积烧成溃疡,左手整个手臂还包着纱布,整个人已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让我感觉一阵反胃,看了一眼后马上关上,再也不敢看第二眼。后面还有一张被害人被害前的艺术照,与被害后的照片形成强烈反差。 法医鉴定表明,杨莉兰被全身烧伤面积约50%,深I度~Ⅲ度,并导致左眼球毁损,左耳郭阙如,面部疤痕面积大于50平方厘米,造成容貌损毁,其损伤程度为重伤甲级。 同时被陈淑芬误伤的还有当时坐在杨莉兰旁边吃饭的孙女张梦晨,她的面部也有多处片状烧伤疤痕,右手臂有几处索状疤痕,被鉴定为轻伤乙级,但没有附照片。 看了被害人被烧伤的照片,一种强烈的感觉是用浓硫酸伤人的犯罪手段极其残忍。一个心狠手毒,面目狰狞的老太婆形象浮现在眼前。 媳妇对婆婆的虐待 在我提审陈淑芬之前,我对这是怎样一个老太太并没有具体的印象。但是,从情理上说,即使性情再暴躁的老年人,只要她是精神正常的,就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对自己的儿媳妇下这样的毒手。陈淑芬在案卷中交代了自己犯罪的起因。 据陈淑芬在卷中供述反映,1994年前后,陈淑芬夫妇给了他们儿子一套一居室的住房,后来陈淑芬的丈夫去世,陈淑芬就一个人独居在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里。1997年,陈淑芬的儿子说把他自己的那套房子卖掉了,没有地方住,所以就搬到陈淑芬这里来住。但陈淑芬听说她儿子实际上把那套房子出租了,由此认为儿子、儿媳妇这样做是想要挤占她的房子。 儿子一家搬过来一起住后,家中常常只有陈淑芬与杨莉兰母女三个人在家,陈淑芬的儿子因为下岗失业,只能靠整天在外开“摩的”(开摩托车载客)谋生,很少在家。由于陈淑芬与杨莉兰性格、生活习惯等均相差较大,住在一起难免发生摩擦与争吵,加上陈淑芬一直对儿子、儿媳意欲挤占自己的房子感到不满,而杨莉兰又比较泼辣,总是与陈淑芬针锋相对,导致婆媳关系日趋紧张。 据陈淑芬在卷中辩解,陈淑芬的儿子不在家时,杨莉兰总是想尽办法虐待她。1998年3月,杨莉兰又与陈淑芬吵架,杨莉兰知道陈淑芬有心脏病,就故意把陈淑芬放在桌子里的十几瓶药全部藏起来,令陈淑芬心脏病发作时找不到药而心急如焚。为此事,派出所同志和居委会主任都曾找过杨莉兰,劝杨莉兰把药拿出来。此外,杨莉兰还要求女儿不要理睬陈淑芬,致使其女儿只有当杨莉兰不在家时才敢偷偷和自己的奶奶说话。 案发的头天晚上,杨莉兰又在外面打麻将到深夜才回家,陈淑芬对她说:“你晚上早点回家,我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去锻炼身体,你女儿也要上课。”这令杨莉兰非常不满。案发当天中午,杨莉兰叫了一个朋友来家里唱卡拉0K,令习惯了午休的陈淑芬不得安宁,为此心生怨气。 压抑已久的怒火终于在1998年9月30日这天爆发。当天下午,陈淑芬来到附近一家化工原料店,花5元钱买了一瓶浓硫酸带回家。 傍晚6时许,杨莉兰和女儿正在桌子旁吃饭,陈淑芬就从房间橱子里把硫酸拿出来,将一瓶硫酸朝杨莉兰的脸上全部泼了过去。毫无防备的杨莉兰一声尖叫,立即起身向门外冲去,却光脚踩在地上的硫酸上面而滑倒,顿时身上也沾满了浓硫酸,同时头面部的硫酸也往下流淌。杨莉兰迅速从地上爬起来,打开客厅大门,敲开邻居家的门。 这时,陈淑芬还追到门口,拿着一个凳子朝杨莉兰扔过去,没有打到杨莉兰,却打在正开门的邻居姜健瑞手上。 杨莉兰冲进邻居家里后,本能地冲进卫生间,将头钻进装满水的脸盆中冲洗,接着又打开水龙头冲洗全身,这种错误的救护措施使硫酸流满全身,其烧伤面积进一步扩大。可能是因为疼痛难忍,姜健瑞听到杨莉兰在卫生间摔铁皮桶。 杨莉兰冲洗完后,从卫生间爬到客厅打电话报警,打完电话后又到卫生间冲洗全身。被眼前突发事件弄得不知所措的姜健瑞夫妇这才缓过神来,姜健瑞的爱人马上到派出所去反映情况。P3-5 序言 “上断头台,不是任何其他的玩意儿,而是将一个人拽住,将他活生生地切成两段。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难以忍受。” 死刑问题是刑法领域最为沉重,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在死刑产生后的几千年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的历史中,它的价值从没有受到过否定的评价,死刑被视为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理性,死刑存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和批判。特别是自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对于死刑的否定评价就一直不绝于耳。两百多年来,人们围绕死刑是否合乎人道、是否文明公正、是否具有威慑力、是否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否助长人们的残忍心理、是否符合刑罚目的、是否能防止错判等方面,对死刑的利弊进行了全面评价,越来越多的人得出应当废除死刑的结论。 据最新统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大赦国际最近几十年的统计情况显示,世界上平均每年有三个国家在法律上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废除死刑公约》,要求各成员国除战时外,应当无保留地、尽快地废除死刑。应当说,从刑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及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看,逐步减少直到全面废除死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应当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废除还是保留死刑,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来作空洞的讨论。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民众传统伦理观念、民众文化素质等各方面国情看,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虽然从长远来看,我国也终有一天会实现废除死刑,但没有人能够预知这一天何日到来。我想,每一个法律人,都有责任为推进这一历史进程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熊红文检察官正是这样一个法律人。他从事死刑犯罪公诉工作十余年,没有使自己沦为一架司法机器,而是始终牢记一名法律人的责任,怀着对人道、宽容、文明、理性的法律理想的追求,对死刑这一生命攸关的法律问题保持着研究与思考的热情,并从与死刑犯的直接接触中,观察死刑犯的内心世界。在这种观察与体验中,他试图寻找解开死刑密码的钥匙,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心得。 第一次看到这部书稿时,我首先对这种以办案札记的形式思考死刑的方式感到眼前一亮,因为在浩瀚的研究死刑的著作丛林中,这种由检察官撰写的如此深刻描写死刑犯并将对死刑的思考融汇其中的专著是难得一见的。接下来,当我怀着一种热切的心情看完这部书稿后,我又被书中记录的这些死刑犯的故事深感触动和震撼,有几次我都不得不中断下来,要掩卷沉思一番。虽然,这只是十个普通的死刑犯,但在作者的笔下,这又是十个极不寻常的死刑犯,因为,当他们走上断头台时,我们感觉到的不是畅快的欢呼,而只有沉重的叹息。 为了这份震撼和感动,我要向熊红文检察官道一声谢谢。我希望有更多的法律人和关心死刑问题的非法律人,能体会到这种震撼和感动。我们都知道,我国之所以不能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是因为要改变我国民众根深蒂固的“杀人偿命”的报复观念,远比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要艰难得多。但是,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他的死刑观一定会或多或少有些触动,甚至由此彻底改变。而对于那些从事死刑理论研究的法学研究人员来说,本书或许就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为他们的研究注人了新的生机。 最后,我还要向熊红文检察官表达一份由衷的敬意。工作上如他这样勤奋敬业的检察官还有很多,但他这种在纷纷扰扰的功利世界里,以出世的心情做好人世的事业,始终怀抱纯真理想的信念,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的精神却是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的。我想,如果每一个法律人,每一位司法官都如他一样为追求理想的法律王国而努力奋斗,那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然日就月将,更加文明昌盛。 后记 《死刑密码》出版后,引起了热烈反响,清华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刘晶老师也对这本书予以了关注。刘老师和我一样,也对中国死刑问题心怀忧思,希望中国的法治越来越进步、美好。2013年,她给我发来邮件,邀约我以检察官办案札记形式记录对死刑的思考,我表示今后有机会一定合作。 一晃三年过去,2016年,我撰写了一部死刑题材的长篇小说《死刑迷城》,想到刘老师的三年前约稿,就尝试着给刘老师发了电邮,烦请她帮我看一下这部小说能否出版。没想到,刘老师依然记得三年前的约稿,告诉我她策划的这个死刑题材出版尚未完成,《死刑迷城》正好可以纳入这个题材,并提议我对《死刑密码》进行修订再版,两本死刑题材的书在精神和灵魂上是一脉相承的,可配套出版,形成组合效应。我听了她的策划,非常高兴,立即开始了《死刑密码》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我也越发意识到确有修订的必要。因为时过七年,我对死刑问题有了很多新的思考、感悟,对死刑司法理念也有一些新的认识、感想,有必要充实进去,与读者共同分享、交流。同时,法律也有所变化,如刑法对老年人有条件地免除死刑等,也需要修订完善。修订之后,增加了7万余字。 这本书得以再版,首先要特别感谢刘晶老师的精心策划、编辑和大力支持,她对死刑题材的执着和热忱让我感动,对工作的细致认真和惊人的效率让我钦佩,同时还要特别感谢刘炽检察长对我开展死刑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并在百忙之中为本书拨冗作序,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推荐,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幸,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最后,仍然要衷心感谢《死刑密码》责任编辑、现法律出版社法规分社社长孙慧老师对该书的精心策划编辑和推广,没有《死刑密码》,就没有《死刑犯》。 《死刑密码》出版已经时过七年,但这些死刑犯的故事仍然每天都在上演,死刑酿造的人生悲剧和带给人们的反思仍然在不断延续,我祈祷,死刑犯能够一天天地减少,终有一天,“死刑犯”这个词能从我国法治词典中消失。 我虽然抱有一腔“为废除死刑而战”的热血,但自知学识谫陋,学养尚浅,书中难免有诸多粗陋舛误,诚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在执行死刑的规矩里铭刻着“以命抵命”的赎罪祭献,为的是平息上帝的怒火。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不可克服的痛苦情绪的折射。 ——【法】罗贝尔·巴丹戴尔 死刑对死刑犯的打击难道只是伤害他一个人吗?是否考虑不使他的父亲、母亲、孩子们流血?没有,杀死他就是对他们全家处以极刑。在这里,我们又处罚了无辜的人。 ——【法】贝纳尔·勒歇尔博尼埃 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犯。 ——【意】贝卡利亚 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论语·子张第十九》 在有关人命的大案中,为法官者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以公平为念而毋忘慈悲;应当以严厉的眼光对事,而以悲悯的眼光对人。 ——【英】培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