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辛苦一分收获
我们常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活中,收获往往不会那么轻易地获得。一分耕耘之后,人们常常看不到什么收获,(当然,在他耕耘之后,就会有所积累,但这并不会迅速地转变为收获。)有些人因为没有迅速看到成效就此放弃了追求;九分耕耘之后,还看不见收获,又有些人放弃了追求。但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有了九分积累,就在离收获不远的地方,放弃了追求完美的最后那一点坚持。而那一点点的坚持通常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人们常说:勤劳是最大的美德。我在看张其金写的《财富中国》的手稿时,曾看到他列出的排行榜上的100个名字,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演绎了这样一个哲理: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哈默曾经说过:“幸运看来只会降临到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工作7天的那个人头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90多岁时仍坚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习惯,他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巴菲特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关键的一环。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劳苦、敢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劳动品性,则无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古人云:“勤能补拙是良训”,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以辨才出名的罗伯特·皮尔正是由于养成了反复训练、不断实践这种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品格,才成了英国参议院中杰出、辉煌的人物。当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尽可能地背诵一些周日训诫。当然,起先并无多大进展,但天长日久,滴水穿石,最后他能逐字逐句地背诵全部训诫内容。后来在议会中,他以其无与伦比的演讲艺术驳倒他的论敌。但几乎没有人能猜测到,他在论辨中表现出来的惊人记忆力,正是他父亲以前严格训练他的结果。
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上,反复的磨练确实会产生惊人的结果。拉小提琴入门容易,但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需要花费多少的辛劳反复练习啊!有一个年轻人曾问卡笛尼学拉小提琴要多长时间,卡笛尼回答道:“每天12个小时,连续坚持12年。”
查理·帕克尔,是一位爵士乐史上了不起的音乐家。他曾经在坎萨斯城被认为是最糟糕的萨克斯演奏者。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的境况糟透了。他甚至连一家愿为他试演的剧院都找不到。他在逆境中拼搏,通过每天11—15个小时的刻苦练习,三年后,他的独奏变得非常的轻盈,又充满惊异和勃勃生机。炉火纯青的技巧终于使他开创了一种前无GUREN、后无来者的音乐风格。
俗话说:“勤奋是金”。一个芭蕾舞演员要练就一身绝技,不知道要流下多少汗水、饱尝多少苦头,一招一式都要经过难以想象的反复练习。著名芭蕾舞演员泰祺妮在准备她的夜晚演出之前,往往得接受她父亲两个小时的严训。歇下来时真是筋疲力尽!她想躺下,但又不能脱下衣服,只能用海绵擦洗一下,借以恢复精力。舞台上那灵巧如燕的舞步,往往令人心旷神怡,但这又来得何其艰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巨大的财富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李嘉诚说道:“耐心和毅力就是成功的秘密。”是的,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光播种,而不善于耐心地、满怀希望地耕耘,也不会有好的收获。最甜的果子往往是在成熟时!
我们也都知道“勤能补拙”,“勤奋可以创造一切”这样的道理。可我们究竟有多少人从中受到了启发?我们依旧在工作中偷懒,依旧好逸恶劳。甚至有人把工作当成是一种惩罚,这样的工作态度,可能有成就吗?在这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惟有依靠勤奋的美德——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进取。
P3-5
拿破仑将军说过:“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怎么把一件事情办好,只有把你自己的事做得十全十美,你才能在和别人的较量中稳占上风。”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和别人的较量中稳占上风呢?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每个职工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投入工作,为公司创造最大的效益,这在每个公司都是一样的。这不仅是一种行为标准,更是每个人必备的职业道德。
只要拥有责任与梦想,色彩和光芒才会普照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也许,目前你依旧处于困苦的环境之中,然而不要埋怨,不要怨天尤人,只要你努力工作,窘境很快就能摆脱,并在物质上得到满足。
当然,我们还要有一种敬业精神,我们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一心一意,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忠诚,还需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功。我们成功了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奉献社会。
的确如此,如果一个团队要成功,还必须具备优秀的团队成员,也就是优秀的下属,而团队的卓越,也就是优秀员工成功的标志。
我把这些标志概括起来就是,对工作:勤奋;对公司:敬业;对老板:忠诚;对自己:自信;对社会:奉献。
多一点努力,做到对工作勤奋
有人可能会说,勤奋,干吗要勤奋,老板就给了我那么一点工资,我怎么勤奋得起来?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勤奋,除非他们是傻子。以他的观点,就是我们是为工资工作的。
讲到这,我想起有人说过的一句话,拿多少钱,做多少事,钱越拿越少;做多少事,拿多少钱,钱越拿越多。此话的确有道理。如果你选择前者,你的钱只会越拿越少。这就是为工资工作的结果。你愿意工资越拿越少吗?如果你不愿意,就得确立对工作的第一个态度:千万不要为工资,也就是为薪水而工作。
今天,在工作中很少有人会告诉你,要努力,只有自己不断提醒自己,要努力干,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以前有一个国王,发布诏书,要求把全国所具有的智慧、哲理编辑起来,三年后,这些智慧和哲理共计有十本书之多。国王认为太烦琐,于是精简到一本书,还是不够精练,于是又精简到一页,国王还要求修改,最后只剩下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不断提醒自己努力的人最终都成功了。即使不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的生活都是富足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所以,只有努力苦干,才会有收获。
多一点努力,做到对公司敬业
敬业是什么?敬业就是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善始善终、一丝不苟,我们把这些特点概括起来,用三个字来形容,这就是一一责任心。
大家都很熟悉木桶理论,说的是一个木桶所能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把一个员工的各项素质和技能看成一个木桶,他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就取决于责任心那块木板。其他哪一项都比不上这一点,如果没有责任心来支撑,再多的知识,再好的聪明才智,再强的能力,再大的信心,对公司来说,都没有意义。任何公司,首先欢迎的是有责任心的人。你的责任心有多大,就可以走多远。
责任心,就是责任感,就是敬业。职业从某种角度说是社会赋予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如果把他理解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毫不为过。那么,作为员工,对于敬业这个词的解释就更加容易。敬业,就是尊重并重视自己的职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此付出全身心的努力,加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即使付出再多的代价也心甘情愿,并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做到善始善终。但在职场中,总有些员工在工作中偷懒,不负责任,这样的员工,头脑里根本没有对敬业的理解,更不会把工作看作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有些员工天生就具有敬业精神,任何工作一接手就废寝忘食,但有些员工则需要培养和锻炼敬业精神。如果你自认为敬业精神还不够,那就强迫自己敬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任何事,让敬业精神成为你的习惯。
……
四,信念的力量。在公司中拥有信念的员工,生活才会更加充实,生命才更加绚烂。信念好比航标灯射出来的光芒,在朦胧浩瀚的职业海洋中,牵引着人们走向辉煌。信念来自精神,这对成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信念可以排除恐瞑、不安等消极因素的干扰,使人在积极肯定的心理支配下,产生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人们去思考、去创造、去行动,从而完成他们的使命,实现他们的心愿。
多一点努力,做到对社会奉献
露丝·斯塔福德·皮尔对奉献做了这样的定义:“奉献是以你拥有的东西,无论是时间还是资源,去为他人的利益服务。这种给予是人类特有的,最可靠的,它是以精神为动力的。”皮尔女士提示了人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奉献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倘若你为公司奉献出你的兴趣、你的爱、你的想象力及创造力,那么,你便能够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纵览各国的典籍及俗语,我们得到了一个在奉献与发展中的共同点,事实上,成功之路有一条基本的法则就是:奉献,然后才能更好。只有播种,然后才会有收获。
当你乐于奉献自己时,你的生命和工作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一个人如果心情愉快,仿佛在答谢他人的奉献,一个人要是随时准备奉献,那他就会比只为糊口而工作的人有更多的机会。 我相信每一种权利都包含一种责任,每一个机会都包含一个义务,每一次拥有也都包含一份奉献。比如在华为,任正非就强调:干部要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区别一个干部是不是好干部,是不是忠臣,标准有四个:
第一,你有没有敬业精神,对工作是否认真,改进了,还能改进吗?还能再改进吗?这就是你的工作敬业精神。
第二,你有没有献身精神,不要斤斤计较,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如果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对任职资格进行评价的话,那肯定是公平的。但如果用精密天平来评价,那肯定公平不了。我们要想做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我认为献身精神是考核干部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一个干部如果过于斤斤计较,这个干部绝对做不好,你手下有很多兵,你自私、斤斤计较,你的手下能和你合作很好吗?没有献身精神的人不要做干部,做干部的一定要有献身精神。
第三点和第四点,就是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的员工是不是都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如果没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为什么还想要当干部?如果你觉得你有一点欠缺责任心和使命感,赶快改进,否则最终还是要把你免下去的。
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职何地,我们都要知道我们的努力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是目标,也是要求。认真思考每一项,认真实践每一项,优秀就不再遥远。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是从职员开始,然后是优秀职员,然后是晋升,最终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守得云开见月明,优秀就是这样炼成的。
走近那些成功者们,不由得不动容。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能拥有如此巨额的财富,这与他的辛苦实干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每一分收获,都凝聚着他们的努力和汗水,毕竟劳动创造一切。《努力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编者赵昶水把这些标志概括起来就是,对工作:勤奋;对公司:敬业;对老板:忠诚;对自己:自信;对社会:奉献。
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未来,取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面对现在。未来和现在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现在努力,才能为未来做有效的铺垫,才能准确预见未来。赵昶水编著的《努力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为读者指明了拥有美好未来的可靠途径——努力,用勤奋、敬业、忠诚、自信、奉献不断挑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最终实现成功,成就更好的自己。全书用例丰富生动、语言轻松活泼,可读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