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文学的深处(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骆玉明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鲁迅有几项没有完成的写作计划,《中国文学史》是其中之一。留下一部教学讲义,题为《汉文学史纲要》。他的讲演记录《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对魏晋文学的演变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描述,实际上也具有文学史的性质。另外,鲁迅在一些短篇文章里,从不同角度谈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各种问题的看法。本书就是将上述内容汇集在一起编成的。

关于《汉文学史纲要》的书名,需要做些解释。1926年下半年,鲁迅在厦门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为此编写了一份讲义,定名为《中国文学史略》(与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似有匹配之意)。此讲义留有完整的手稿和油印本,共十篇,从《自文字至文章》到《司马相如与司马迁》。1927年3月l曰至4月中旬,鲁迅在中山大学再次开设此课(因故中断),改题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编《鲁迅全集》时,编者将此讲义改名为《汉文学史纲要》,1981年版《鲁迅全集》沿袭了这一名称。

这里有一个问题:所谓“古代汉文学史”,此处“古代”是指狭义上的古代,即汉以前的时代呢,还是指广义上的古代?所谓“汉”是指汉朝呢,还是指汉族或汉语?郑振铎显然将这一名称理解为“古代汉族(或汉语)的文学史”,他于1958年发表《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鲁迅先生的《汉文学史纲要》“虽然只写了古代到西汉的一部分,却是杰出的。首先,他是文学史上关怀到国内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的第一个人。他没有像所有以前写中国文学史的人那样,把汉语文学的发展史称为‘中国文学史’。在‘汉文学史’这个名称上,就知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著作”。在做这样的理解时,把“古代”二字省略掉当然也是可以的。而郑氏正是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人之一,所以《汉文学史纲要》的定名很可能出于他的建议。然而鲁迅讲义的内容却正如郑振铎上文所说,“只写了古代到西汉的一部分”,所以很可能“古代汉文学史”只是指古代和汉代的文学史,而并无郑氏后来阐释的那种深意。倘如此,则“古代”二字就不能省略了。近年有的学者提出将本书的名称回改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又有人主张仍用鲁迅最初所定的名称《中国文学史略》,我觉得后一种方法可能更清楚些。况且,1938年版《鲁迅全集》又正是根据鲁迅以此定名的手稿排印的,在版本学的意义上也更合乎规矩。至于我们这里仍以《汉文学史纲要》为名,则是遵从目前的惯例,以免引起普通读者理解上的混乱。

作为文学史来看,鲁迅此书是部未完稿,他自己是不满意的。1926年12月19曰致沈兼士信中,鲁迅说到“文学史稿编制太草率”“挂漏滋多”,打算“稍积岁月”,加以“修正”。鲁迅的话当然不只是自谦而己,但在中国人开始撰写文学史不久的20世纪20年代,这部仅编写到西汉武帝时代的简略讲义,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中许多看法对后来的文学史编写者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从清末到“五四”前后,是一个怀疑精神盛行、传统学术受冲击很严重的时期。康有为的“春秋公羊学”说起来是走今文经学的路子,“发古文经之伪,明今文之正”,实际上为了达到变法维新的政治目的,不惜随意抹杀经典文本的历史价值。他好发“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对促进疑古思潮起了很大作用。“五四”前后,在西方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刺激下,对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的不信任态度更有进一步上升的态势,顾颉刚把禹当作一条虫,可以算是一个特具形象感的例证,而类似的情况别有若干。在文学史领域,胡适的《国语文学史》(1922年有石印、油印本,后由黎锦熙改订增补,于1927年排印出版,是《白话文学史》的前身),对整个中国文学做一种“二分法”的基本判断一一模仿的古文传统史与创造的白话文学史,认为前者是“死文学”的历史,后者才是“活文学”的历史,从而一笔勾销了大量传诵久远的作品的存在权利。胡适的出发点是为了抬高白话文的价值,建立其文学“正宗”的地位,为此他同样不惜动摇传统学术的基础。

P20-23

目录

胡适《白话文学史》导读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前言

钱穆《中国文学史》课堂笔录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前言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序

一个作为学者的张岱——《张岱研究》序

《中国文学史品读》序

天才诗人的毛病——《天生我材必有用:黄玉峰说李白》序

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诗里特别有禅》序

关于格言——《人生三味》序

《钟文》卷首语

《简明中国文学史》自序

《文学与情感》引言

《世说新语精读》导论

《游金梦》序

《美丽古典》初版序

《美丽古典》重版序

《中国大文学史》序

《文史论荟》序

《陈代诗歌研究》序

《世说新语会评》序

《隋唐文选学研究》序

《徐渭诗歌研究》序

《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序、后记

《情商中国》序

《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序

《世道人心说西游》序

《鲍照诗接受史研究》序

《闻道长安似弈棋》前言

《老庄随谈》引言

明中叶江南才士诗——《纵放悲歌》总论

序言

很多人读书喜欢先仔细读一遍序言,我也是。

在这类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对全书的简要介绍,还能获得关于作者的一些重要信息。读书也是跟作者相识的过程,我们希望在正式对话开始之前,对对方有所了解。开卷惊喜,如逢故交,或气息不对,就此别过,都是常有的事情。

应梁由之兄的建议,我把自己写下的大多数序文收录在这本集子里。

如果简单分类来说,这里面首先有一类是应出版社之约,为学术前辈的名著所写的介绍与评议。鲁迅、胡适、吴梅、钱穆、刘大杰、陈子展,还有我敬爱的老师朱东润先生,这些名字光彩烨烨。他们的著作在学术史上留下了深重的印迹,同时也留下争议和问题。我用很认真但并非惶恐仰望的态度来说这些书,来龙去脉,力求清楚,是非得失,力求中肯,希望对年轻的朋友有所帮助。同时我也坦然地说,我说朱先生的事情跟说别的有所不同。

第二类是为朋友的书所作的序。这里面有好几位本来是我的学生,将博士学位论文作为专著来出版。但毕业了,我都视为朋友——古人所谓“分庭抗礼”。这些序文回头读起来有很多感情上的牵连。学生的论文,导师参与程度视情形不同而有深浅,但总是相伴而行,共同经历一个忧喜交杂的过程。汪涌豪、陈广宏有一本关于游侠的书我也写过序,没有找到,当然也未曾费力去找。两位现在都名头不小,涌豪还做了上海什么评论家协会的主席。不过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们读本科时的样子,真是少年才俊,风流倜傥。

而尤其让我慨然长叹的,是重读为胡益民两本书写的序。益民原是安徽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始终是农家子弟的气息,极淳朴,极用功,在学界卓有声誉。我跟益民来住不多,但自觉交情匪浅,所以他让我写序我坦然应之。但两年多前益民去世,我竟一无所知。益民自嘲“吃饭太多,读书太少”,在一篇序中我谓益民:天地渺茫,一身漂泊,得饭吃得读书之乐可也,毋计多少。如今只能说给自己听了。

再有一类是为自己的书所写的序。我曾在别的地方说过,就本性而言,我只喜欢读书而不喜欢写书。但总还是不停在写,因为人总是身不由已。这里有人情的缘故,亦有稻粱谋。我于读书本是随兴,无甚规矩,讲课时或漫衍无边,往而不返,所以写东西自然也是驳杂。不止一次,有做出版的朋友说要收罗我写的所有的书,印成文集系列,使我大为吃惊。不过,有人喜欢我写的文字,这个我是知道的。把这些序印在一起,也算是向这样的朋友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这个序跋集的名字叫《走进文学的深处》,只能说是自勉吧,非敢标榜。但文学对于我实有特殊的意义。小时家贫,衣食为难,无所娱乐,但幸好上海这地方不难找到书。那时只有旧书店允许在店堂里读书,大概从小学四年级到“文革”爆发的三四年间,我读遍了上海所有的旧书店。借到书,为了逃脱家务、避免被大人指责,常常是躲在自己家与邻居之间窄小得只容孩童身躯的夹缝里读。在这样的夹缝里,我读雨果,读巴尔扎克,想象巴黎的塞纳河、圣母院、拉丁区,心思飘摇到很远。就是到后来,我还是喜欢在深夜里一个人读书,特别是阮籍的《咏怀诗》、鲁迅的《野草》一类。我自己觉得非常能理解庄子《逍遥游》所拟想的场景:种一棵不中绳墨、一无所用的大树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其下。

内容推荐

《走进文学的深处(精)》录骆玉明教授撰写的各类随笔三十多篇,其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同道、朋友著作的点评……对学界中人的恳切情意,对学术的热忱态度,对人生思想的感悟,在字里行间闪现。这些文章,有曾经发表过的,也有首次面世的,文字既华丽典雅,又言简意赅,体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独特情思。

编辑推荐

文学就其主要特征来看,可以说它是人类情感在语言形式中的呈现。文学本质上是基于感性的,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和生命本真密切关联.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求证其自由本质、创造其自身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走进文学的深处(精)》由骆玉明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