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志美著的这本《明灯》能够与大家分享,都源于大恩上师的慈悲加持,是上师功德的示现。《明灯》这本书不是作者给大家的开示,而是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生活的感悟,与大家一起修学。祈愿,这本书能为您带来快乐、幸福、圆满、自在!祈愿,我们一起到达智慧的彼岸!喇嘛钦!
| 书名 | 明灯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作者 | 丹增志美 |
| 出版社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丹增志美著的这本《明灯》能够与大家分享,都源于大恩上师的慈悲加持,是上师功德的示现。《明灯》这本书不是作者给大家的开示,而是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生活的感悟,与大家一起修学。祈愿,这本书能为您带来快乐、幸福、圆满、自在!祈愿,我们一起到达智慧的彼岸!喇嘛钦! 内容推荐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似乎又渐行渐远。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应该如何去化解;面对善与恶,应该如何去抉择;面对自身的重重烦恼,应该如何挣脱束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才能做到自利、利他。《明灯》作者丹增志美以古印度佛教哲学家无著大师的著作《佛子行三十七颂》为本书的基础思想,将这部哲学著作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深入浅出的哲学命题,平实易懂的语言,解答了现时社会大多数人面临的诸多困扰。本书清灵脱俗,充满了无上智慧,表达了作者关爱众生的慈悲情怀。 目录 第一章 生活的态度 懂得珍惜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内心的宁静与富足 感恩是生活的大智慧 能舍掉烦恼才装得下快乐 生活的回馈源自对众生的给予 善良才是人生最该坚守的财富 第二章 观照生活,了解自己 善待人生的每一次相遇 亲友之间随缘珍重 为人处世贵在宽人律己 人际交往贵在谨言慎行 负面情绪源自内心的匮乏 在欲望中平衡生存需求与生活需要 宁静中生出心性的智慧 智慧中寻找真实的自己 第三章 万物无常,智慧观待 世间唯一的不变是一切都会变 佛法的因果是自然的规律 当下的果即是过去的因 你的善良是哪一种? 智慧的善良是慈悲 随缘是“定”,放下是“慧” 第四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世界是自心的镜子 心轻松了,人才自在 美好由心开始 第五章 修自心、修自行,即修行 佛法,探寻生命的宁静与智慧 佛法,探寻生命的自由与喜悦 修行:是善悟自心 修行:是悦律己行 修行:从祈愿开始 修行:从现在开始 修行:在生活中践行 修行:正见中生起对佛法的信心 修行:正念中实践佛子的言行 修行:福德资粮是关键 修行:信心是一切成就的关键 佛陀的觉悟:爱的能力与生俱来 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 总顶礼 无著尊者简传 顶礼偈 发愿偈 暇满人身 抛弃故乡 居于静处 舍弃今世 远离恶友 依止正士 皈依三宝 永不造罪 希求解脱 发菩提心 正觉利他 回向于他 自身代受 深怀慈爱 恭敬如师 慈母怜儿 项戴如师 代受众苦 世福无实 调伏自心 放弃贪恋 境唯心造 断除贪执 视为幻相 慷慨布施 守护净戒 修持安忍 具足精进 修习禅定 修持智慧 断除过患 不说过失 根除贪执 杜绝粗语 正知正念 成办他利 回向菩提 造论初衷 因何造论 尊者敬辞 功德回向 佛语叮咛 愿众生早得暇满人生 愿众生不舍菩提之道 愿众生得“光明大乐” 试读章节 懂得珍惜是一种能力 在海拔已至五千多米的高原生活区,居住着一方极具淳朴与虔诚的藏民。她们古老的穿着和简单的生活条件,就像我小时候那个年代,仿佛时空倒转,又好像在另一个寂静平和的世界里。厚厚的藏袍夹杂着极厚的油垢和尘土,但她们的内心只存有佛法和虔诚,自然的祥和与喜悦都洋溢在她们幸福的脸上。虽然雪域高原的环境非常寒冷,但我只会感受到温暖和亲切! 我一直在想:生活在都市里的绝大多数的人,充满烦杂、贪欲、嗔恨与矛盾,能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或许心里的疾病能很快被治愈。其中富有家庭的孩子们能在这儿感受一个假期,或许会给他们未来的人生带来无法想象的光明和希望!这种最真实而简朴的凝聚力,就像蓝天边际的雪峰一样,是无法被任何世俗所染污的。在这里,一切都可以静止,面对的一切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至少我已经被这种力量所感动! “珍惜”二字人人皆知,但真正了知“珍惜”二字内涵的人,却寥若晨星。因为当我们得到了自己所需的物品时,却不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这一切,而过多地去攀缘外在的一些东西,从而导致我们的人生一直在追逐,但从未满足过。 人对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加以珍惜,在意的只是拥有或占有的这种感觉。当占有的欲望随着时间递减,就会对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厌烦和淡漠。其实,不管一件物品、一只宠物,还是一个伴侣也好,都只能满足于当下的拥有,并不会长久。因为人性的贪欲,是无法被固定的人情事物所满足的,而喜新厌旧的无常正好吻合了见异思迁的心。因此,一个不懂得珍惜和满足的人,是无法得到他人的珍爱和尊重的,自己也终会饱尝失去。 很多人都觉得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所以总是在不停地仰望和寻找,仰望那些看似离我们很近、实际上却并非唾手可得的东西;寻找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如镜中花、水中月。其实,与其触摸那些得不到的东西,还不如守住和珍惜手里已有的幸福,亲人安好、朋友快乐、身体健康,这些不都是真正的幸福吗? 幸福是内心的宁静与富足 在物质为先的时代中,很多人因许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物质的追求上,而忽视了自身内心的幸福,从而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所在,在迷茫中度过生活,在空虚中产生忧郁。如果起初追逐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也就不会导致当今世人的诸多通病,如情绪紊乱这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将不复存在。所以,追逐内心的幸福和寂静,才是人生的价值。 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几乎每个人都享有丰盈的物质财富,但与落后的过去相比,人们的拥有似乎变得越来越痛苦。此时,精神上的贫乏和饥荒是无法用物质来填补的,因为人们快乐幸福源自精神上的博大富有,而非外在的物质。 时代在飞速地发展,人们对物质贫困的逃避也更为强烈。虽然避免物质的窘迫无可厚非,但比物质窘迫更可怕的莫过于心灵的匮乏。若能将心安住于善意和大爱中,内心的匮乏自然烟消云散。 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首先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佛陀说:“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愈追求,苦恼就愈多。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用平静的心来领悟,用平常的心去生活,用包容的心来善待,用感恩的心去工作,这样你就可以安静地去看这个世界了。 感恩是生活的大智慧 感恩,不仅是感恩他人的帮助给予,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良的人性美。感恩一切顺境,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恩一切逆境,增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心存感恩,心灵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生活中才会少了许多怨气和烦恼。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其实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 我们生而为人,活到现在也几十年了,为了得到快乐也做了很多事,但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和不变的快乐。因为轮回中是没有绝对的快乐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带着知足的心就会活得幸福一些。想做佛教徒,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想要成就并获得永恒的快乐,必须有一颗真正求解脱的心。 我们总看到别人表面上的风光,而他背后的辛酸我们不一定能看到。不要埋怨你的工资太少;不要埋怨你丈夫不会赚钱;不要羡慕别人开宝马;不要羡慕大款们挥金如土,因为你不用付出他们那样的代价。你目前所拥有的平凡生活,也许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所以,珍惜当下吧!知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若有颗感恩知足的心,走在哪里都不会孤独,因为随处都是安身立命的家,与谁相处都能给予快乐。因为无论是谁,此生遇到了便都是自己的恩人。生命的和谐依存需要平等互爱不断维系,生命的慈悲更需要感恩与给予不断培植。P2-5 序言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藏区草原度过的,那里蓝天白云、天地苍茫,有我最美好的时光。我是十七岁那年正式依止我的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的,但从我记事起,如意宝就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似乎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会跟随如意宝,知道他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长大一点后,跟随如意宝修学的信心越来越坚定,十七岁那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如意宝身边,皈依剃度出家,在他老人家座下闻思修行,开始了我的比丘生涯。佛学院僧众有上万个,每当聚集在山坡上聆听闻如意宝开示时,场面都非常壮观。如意宝的声音高亢悠扬,回荡在整个喇荣山谷间,一字一句都能开启内心的明灯,摄受着每一个僧众的心。每次听完法,我身心都如饮甘露般,所以我很少停留山坡,会很快返回住处,回想如意宝的开示。我是比较偏传统的人,学习比较用功,入学以来,我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面,非常投入,异常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在佛学院时住的是茅棚,邻居是一只老山羊。我们每天都一起上课,听如意宝开示,一起下课后再回到茅棚做饭,与老山羊一起吃,从未间断。后来老山羊去世了,我很难过。我一直把老山羊当成我最亲近的师兄,我的父母去世较早,想着老山羊也离开了我,“无常”这一道理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在心里沉默而坚定地祈祷我的上师如意宝!在佛学院依止如意宝期间,我相继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及密乘戒。自受戒以来,我如保护生命般守持戒律,同时也闻思了五部大论,并得到了如意宝的心髓灌顶、大圆满和大手印的传承。 那时候的日子晨钟暮鼓,无有牵绊,外面的世界离我越来越远,日复一日,过着我所向往的生活。一日听完如意宝的课回去的路上,碰到一位我们互不认识的堪布,他问我:“你是新龙皮擦乡的吗?”我回说:“是。”堪布又问:“那里有没有人叫贡秋翁修?”“没有啊,怎么了?”其实贡秋翁修是我爸爸的名字,他去世时我太小,一时把他的名字给忘了。堪布又问了一个名字,我突然想起这是妈妈的名字。于是惊讶地说道:“她是我妈妈啊?已经去世很久了。怎么了?”堪布的表情一下很惊喜,但还是镇定地说:“没什么,有人寄东西给她,你把你住址给我,我让人把东西给你送过去。”就这样,堪布带着万慈寺的管家来到我的住处,递上了十七世噶玛巴对我的转世认证书;就这样,我成了大家眼中的活佛,后来我又成了拉龙寺的活佛。拉龙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那里的山很神奇,从远处看山上的古树正好长成了拉龙寺寺名的样子。这个寺庙的名字来源于莲花生大士的二十五大弟子之一的拉龙巴多尊者,我的历代转世都与拉龙巴多有着根本的联系。很多人好奇地问我:“活佛回到自己有着宿世因缘的寺庙有什么感觉?”我也说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一切都让我觉得很亲切。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都等了我很多年,找了我很多年。为了找到我,茫茫人海,从我的家乡一直找到学院。现在各种认证和头衔很多,但在我看来:认证是使命、是誓言,是将自己的身心完全献给利众的佛行事业的誓言!再后来,如意宝圆寂,因宿世的因缘,我依止了我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上师:大成就者阿秋喇嘛。经由喇嘛开许,在喇嘛身边服侍了两年,直到此后几年间,我有幸得到了喇嘛亲传的极密心髓法教。 迄今为止,我生命的点滴都来自于大恩上师的慈悲摄受与加持。虽然我的两位恩师都已经圆寂,但跟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已成为我最珍贵、最奢侈的记忆。《明灯》这本书能够与大家分享,都源于大恩上师的慈悲加持,是上师功德的示现。《明灯》这本书不是我给大家的开示,而是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生活的感悟,与大家一起修学。 祈愿,这本书能为您带来快乐、幸福、圆满、自在!祈愿,我们一起到达智慧的彼岸!喇嘛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