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全译本)》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智慧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首“英雄交响曲”。
| 书名 | 名人传(全译本)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人传(全译本)》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智慧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首“英雄交响曲”。 内容推荐 罗曼·罗兰著的《名人传(全译本)》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目录 贝多芬传 序 初版序 米开朗琪罗传 导言 上篇 战斗 下编 舍弃 一、爱情 二、信心 三、孤独 尾声 死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一八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试读章节 上篇 战斗 一、力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卡普雷塞。父亲洛多维科。迪·利奥那多·博纳罗蒂·西莫内是卡普雷塞与丘西地方的法官,是一个暴烈的、烦躁的,且“害怕上帝”的人。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有弟兄五人。幼年时,他被父亲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所以,后来他笑称自己成为雕塑家是因为小时候“乳汁”的缘故。上学后,米开朗琪罗专注于素描。也因此,他遭受了来自父亲、伯叔的无数次毒打,因为他的亲人瞧不起,并且憎恨艺术家。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了解了人生的残暴与精神的孤独。 然而,米开朗琪罗的固执却战胜了父亲的固执。十三岁时,他进入佛罗伦萨最大的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学习绘画,当时,他的才华竟然令他的老师嫉妒。遗憾的是,一年后他却离开了。也许是因为厌倦,也许是因为渴慕一种更英雄的艺术。他转入洛伦佐·特·梅迪契亲王所主办的雕塑学校。亲王十分赏识他,让他住在宫邸中,允许他和他的儿子们同席。这样,米开朗琪罗的生活里便有了一点阳光。由于米开朗琪罗的转学因素,也使得他处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在这里,米开朗琪罗受到古风和崇古的信念的影响,他立志做一个希腊雕塑家。浮雕《半人半马怪与拉庇泰人之战》就是那个时期完成的。这个浮雕骄傲而有力,反映出了米开朗琪罗成熟时期武士般的魂灵与粗犷刚毅的手法。 1490年,教士萨伏那洛拉,依据了多明我派的神秘经典“启示录》开始说教。十五岁的米开朗琪罗被这狂烈的火焰所燃烧着的说教者十分惶惑,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米开朗琪罗的朋友、诗人兼音乐家卡尔迪耶雷有一夜就看到一幕幻象:死去的洛伦佐·特·梅迪契半裸着身体,命令他告诉他的儿子彼得,说他将要被逐出国土,永远不得回转。米开朗琪罗叫他立刻将此事告诉彼得,卡尔迪耶雷刚开始不敢,但是后来他又告诉米开朗琪罗说自己晚上又看到了死者,那幽灵指责他没有按照他的吩咐去做。于是,米开朗琪罗逼着他立刻去梅迪契的别墅,把这件事告诉彼得,但彼得却不相信有这样的事,还让仆从将卡尔迪耶雷轰出门外。卡尔迪耶雷遭受了侮辱与嘲笑,回到佛罗伦萨后,他预言佛罗伦萨会将遇到大灾难。这令米开朗琪罗惊愕不已。两天后,米开朗琪罗逃离了佛罗伦萨。 这是米开朗琪罗第一次因迷信而做出的怪举动。自此以后,他的这些怪行为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为此感到羞耻,但他无法克制。 逃到威尼斯后,米开朗琪罗忘记了预言和预言家所说的那些事,世界的美丽使他重新开始了生活。在这期间,他雕塑了几件完全没有宗教意味的作品。1495年春,他重回佛罗伦萨,为了证明他不再相信萨伏那洛拉派的绝对论,他雕了一幅非常著名的《睡着的爱神》像。米开朗琪罗是艺术家中最倾向于异教精神的一个,但是,当一切的危险集中于萨伏那洛拉的头上时,他却不会去营救他。即便萨伏那洛拉被焚烧,他也不会有半点动静。尽管他没有任何表示,但他却雕成了《哀悼基督》:永生般年轻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膝上,如同睡熟一般,面部被哀愁、凄凉的情调所笼罩着。可以看出,悲哀已经占据了米开朗琪罗的心。在他和朋友们的谈话中,他雕塑的圣母是那样的年轻,与多那太罗、波提切利等人相比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有另一种骑士般的神秘主义作为背景。(P44-46) 序言 二十五年前,我写《贝多芬传》时,初衷并不是想完成一部音乐学的巨著。1902年,一个动荡的年代,我逃离了巴黎,来到波恩——贝多芬的故里,他是我的童年伴侣,在我的人生中曾无数次地支撑着我。我见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在美因兹,我又听到了魏因加特纳指挥的交响乐大演奏会。AweingartnerFelix(1863-1942),他是指挥贝多芬作品的权威。之后,我俩单独相对,我向他倾诉衷曲,他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罗曼·罗兰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数卷的事实和主人翁的性格,大都取材于贝多芬的事迹与为人。同时,贝多芬的战斗精神和坚忍气息也影响了全书的基调。)之后,我带着他的祝福重返巴黎。为了感谢他,便作了这本小册子,其内容先在《巴黎杂志》发表,后又在贝玑主编的《半月刊》上发表。(贝玑(Charles Peguy,1873-1914,法国近代大诗人。)《贝多芬传》绝不是为学术而写,而是为了受伤的心灵所写的一支颂歌。不料,很快便风靡全球。当时,法国几百万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的一代,正焦灼地等待着一声解放的汛号。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这讯号,便去向他呼吁。《贝多芬传》令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虽出自一个无名人之手,却几天内便传播开去。 我打算再另写一部专门研究贝多芬艺术及其创造性人格的历史性书。此书已于1928年1月在巴黎出版,本书用以纪念那个时代的人,同时也颂扬这位正直与真诚的大师。 罗曼·罗兰 1927年3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