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野京子艺术普及类图书的一个单本。中野京子是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德语文化研究者,也是日本受到热烈欢迎的艺术类畅销书作家。本书不仅限于绘画,还以凡尔赛宫举办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展览”的展出作品为题材,全盘解说了这位法国艳后一生的偶然、反转和意料之外。
与其他艺术史普及书目相比,中野京子的专业素养更加深厚,文笔却诙谐幽默。安托瓦内特当年的状况是否真的像艺术作品里一样呢?中野京子以极富魅力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视点,揭开了每一幅名画背后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中野京子著的这本《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以解读名画为形式,再现欧洲史上这位传奇女主角的一生。在中野京子笔下,历史不再单调,名画也不再古旧。读者将宛如身历其境般,感受艺术品的美妙与深意。
中野京子著的这本《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介绍了,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个名字,你或许有所耳闻。在象征荣华富贵顶峰的法国凡尔赛宫中,最具魅力、至今仍被人们视作传奇的女主角,非玛丽·安托瓦内特莫属。
身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安托瓦内特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被命运播弄,嫁入法国波旁家族。她被称为“赤字夫人”,沉迷于舞会、时装和玩乐,奢侈无度,却在革命爆发后惊人地展现出一位王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这朵洛可可玫瑰顽固的政见却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她逃亡了,她失败了,她的叛国激怒了人民!她被剪掉了长发,双手绑在背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送上断头台,当年那风华绝代的“洛可可女王”就此香消玉殒。
安托瓦内特的状况是否真的像艺术作品里一样,又有谁知道呢?学院派作家中野京子以极富魅力和同情心的笔触、别出心裁的视点,书写了这位法国艳后的传奇一生,揭开了一幅幅名画背后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序言
第1章 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House of Habsburg)
第2章 风云突变的国际地图
第3章 婆家波旁家族(Maison de Bourbon)
第4章 太子妃的生活
第5章 被神选中的王妃
第6章 洛可可玫瑰
第7章 潜伏的革命
第8章 “逃亡巴黎!”
第9章 逃亡失败与菲尔森
第10章 被撕裂的家族
第11章 无法被忘却的王妃
玛丽·安托瓦内特年谱略表
本书登场人物介绍
主要文献
第4章 太子妃的生活
生活在奢华与纤美之间
历代法国国王,长期以来都十分憧憬意大利,迫切希望可以超越后者。凡尔赛宫,可以说是“太阳王”路易十四世顺应历来君王们的意愿,而创造出的一个光荣新世界。由于它将君主制大大方方地呈现于世,其他各国国王自然也开始竞相模仿起来。安托瓦内特出生长大的地方——申布伦宫殿也是如此。原本就是为了与凡尔赛宫抗衡才建立起来的(实际与当初计划的规模相比缩小了,不到本家三分之一的大小)。
君临天下72年的太阳王,其行事风格与所处的巴洛克时代非常相符——豪华、奢侈、夸张。他把大量使用大理石、青铜和黄金而建造起来的宏伟大庭园,当做自己的舞台,每天24小时,每年366天,毫不休歇地大张旗鼓。王侯不是作为个人而存在于世的——出于这一信念,日常生活活脱脱像演戏,这也成为凡尔赛宫的向心力。什么时候将什么活动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事无巨细地确定了一套严密的“宫廷规矩(=礼节)”,并向国民公示,让他们鉴赏。
路易十五世,太阳王的曾孙。父亲和祖父已经去世,他年仅五岁就被加冕为王。他生在凡尔赛宫长在凡尔赛宫,对于约定俗成的宫廷礼节没有丝毫的疑问或抵抗。可是又被照顾得实在太好(出生在平安之世,不需要被派往战场,长得英俊又健壮),拥有别人想要的一切。想干的事情只要自己能做到,就会整年都不知疲倦地去做。只能靠与年轻美女短暂的逢场作戏,来排解内心的无聊。
处处富足的十五世,除了有一个顺从、多子的正房妻子之外,还纳了一个貌美、有政治能力的宠妃蓬帕杜尔。由于她后来在宫中成为实质上掌权的第一女性,凡尔赛宫从上一代的男性文化转变为女性文化,从巴洛克风格优雅地切换到洛可可。粉色系和猫脚家具潜移默化地流行于世,那是一个充满女性时尚的时代。
安托瓦内特坐进新娘轿的时候,美男国王十五世时值60岁,蓬帕杜尔夫人则早已病逝(如果这位贤明的女侯爵当时还健在,说不定年轻太子妃的行动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而且王妃也已去世,安托瓦内特从抵达的那一刻开始,其实已经算是这里的女主人了。
在凡尔赛宫的生活,简直如同居住于奢华与纤美绝妙杂融的美术馆当中。每每目逢那些绚烂的各式镜子,塞夫勒烧瓷餐具,布歇(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设计的室内装饰,安托瓦内特的心中都会腾涌起一股自豪。
另一方面,安托瓦内特早就受不了那些繁文缛节了。一周数次被观摩用正餐的样子也就算了,每天晚上还要在别人的围观下换睡衣、钻床铺的“就寝仪式”,从他人手里接过物品时也要按照在场地位开始顺位而下,总之都得等着。如此这般的不合理,她打心底里感到厌烦。
维也纳宫廷原来多么地有家庭氛围,安托瓦内特后来才对这一点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凡尔赛宫这样一个戏剧空间里,场合毫无公私之分。别说有什么分别了,连一点点隐私都没有。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古板愚昧的所谓礼节,礼数之多如山倒。后来,安托瓦内特接连废除了好几项礼节规矩,以至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反动事件。当然在之前她肯定没有预料到,等事情发生只能后悔莫及了。
与杜巴利夫人的争执
然而,对安托瓦内特而言,比起那些繁文缛节,更令她震惊的是宠妃这样一种制度习俗。不单单是拥有国王爱妾的虚名,而是从为数众多的情人中间只选出一位公开确认其地位。在凡尔赛宫中准备有比王妃的房间更宽敞的屋子,更会被赐予领地、薪水和年度奖金。由于外国大使都知道对于国王来说,宠妃有多大影响力,他们会列队表示敬意地进行访问。当然了,上贡物品也相当厉害。宠妃才是背后的权力者。
在安托瓦内特的祖国是没有公开宠妃制度的,况且之前她生活的母国宫廷都是女皇帝的天下。玛丽亚·特蕾西亚如同掌管婚姻的希腊神话女神赫拉一般,不会容许破坏神圣婚姻的女人们。她将所有妓女从维也纳都驱逐了出去。关于法国这一恶劣的制度,特蕾西亚大概是一时疏忽,忘记和要出嫁的女儿详细说明了。更甚的是,蓬帕杜尔夫人过世之后,路易十五世选出的新宠妃竟然是比自己女儿年纪小很多,还是妓女出身,爱享乐的杜巴利夫人。
在宫廷里,杜巴利夫人的言行举止似乎在说“这地方就是老娘的”样子。安托瓦内特还有一点少女般的精神洁癖,眼见这一切,感到极为愤慨。她心想,如果父亲把这样的女人招进维也纳皇宫,母亲会怎么想呢。于是,安托瓦内特利用了之前自己讨厌的一条礼节规矩——在宫中,身份低的人不能向身份比自己高的人搭话。也就是说,只要安托瓦内特不主动开口,她就能让杜巴利夫人颜面尽失。结果,安托瓦内特对其他任何人都会亲切地对话交谈,唯独对杜巴利夫人闭口禁言,不张开哈布斯堡那张地包天的嘴。
宠妃怒上心头,向国王告了状。国王一筹莫展,整个宫廷中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各自为营、煽风点火。收到风声的特蕾西亚给女儿写了信,告诫女儿对国王陛下重视的人要表示敬意,这才让安托瓦内特主动“撤战”。距离首次见到国王宠妃一年半后,太子妃在新年的大型庆祝会宴席上,与对方没有眼神交流,只是简短地说了一句:“今天凡尔赛宫也很热闹呢。” P56-62
提到拿破仑,无论好坏,他都是男性中的传奇人物。而说到玛丽·安托瓦内特,不分对错,也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厌恶她,可以说女性都能在她身上感受到某种“女人的宿命”。
出生于大王朝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嫁到了原本应该是姐姐去当媳妇的家族。对方在当时也是鼎鼎豪奢的文化大国——法国。在此之前,玛丽就是个“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的幸运儿。自从嫁入波旁家族,虽没有遭遇恶毒婆婆,但丈夫身有缺陷,玛丽在远离娘家的宫廷生活中不断被毒害中伤。再加上她遗传了父亲贪玩的性格,花钱总是大手大脚,一方面被大家盛赞为“洛可可玫瑰”,而另一方面又不断树敌。 、
后来好不容易生下了期盼已久有继承人身份的儿子,玛丽也根本体会不到些许的幸福。法国陷入财政危机,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状态也愈发明显。虽然安托瓦内特不关心民众,但大家却想起了一个事实:她是敌国之人,没有比她更适合做替罪羊的王族人选了。于是,犹如怒涛之势的变化围绕她展开了:欧洲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接连不断的幽禁,亡命失败,战争,最后被送上断头台……
并且,其间还发生了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有作为妻子和母亲身份的情感纠葛,同时还有与秉信王权神授、作为被选中者的那份矜持奋战。安托瓦内特在所有的“战役”中可以说是输得体无完肤,经历到了任何时代的王后都不曾经历过的残酷和屈辱。
这条毁灭之路,她却是傲然昂首一路走来。
让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追寻她那38年的短暂一生。
本书也是在NHK(日本放送协会)出版社加藤刚先生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借此机会,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