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委著的《文本革命--刘向汉书艺文志与早期文本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乃是在下编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所作,因此是本书最后成文的部分。这部分讨论了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其一,西汉末年的文本革命(这是笔者大胆的,甚至有些粗鲁的命名)具体如何发生,又如何影响文本的内部和外部,以及我们如何相对准确地认识和利用西汉以前的文本;其二,我们如何恰当地遵循文本内部不同层次的“适用限度”,在《汉志》的基础上,超越先前主导周秦汉学术研究的“《汉志》主义”(命名还是有些粗鲁),更新研究方式,发现文本中那些原本被遮蔽的问题。
在公元前一世纪晚期,中国上古文献的文本形式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巨变,其剧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孔子时代。同一部书,在此界限前后,我们需区别对待,而非等而视之。徐建委著的《文本革命--刘向汉书艺文志与早期文本研究》不仅关乎我们对传世义献的认知,也会左右我们对出土文献价值的评判。若混同这种前后的变化,以东汉以来的传世文本为基础,以《汉书·艺文志》为想象模型,来描述先秦学术或文学,我们勾勒出的只是先秦的镜像,而非早期知识世界的真实图景。
观察西汉以前的知识世界,刘向和《汉书·艺文志》是必要的起点,但也是特别需要超越的视点。刘向、刘歆父子所描绘的早期知识世界,被班固简化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诸子等清晰的线描图谱。但是,这个图谱只是一种叙事的结构,我们后来的人被这个叙事结构给“规范”了。如何站在学术传统之外观察这个结构,以及如何超越它对我们的“规范”,乃是此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元方法。
前言
上编 综论
周秦汉学术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
引言 简本《论语》与马王堆帛书《黄帝书》之疑问
一 刘向校书与《汉志》新目
二 文本革命:从开放性到闭合性
三 诸子传记文献中章的独立性
四 公共素材
五 “公共素材”流传样态的改变及其意义
六 新定本文献的互摄与“书亡而文未亡”
七 战国秦汉文本的综合性
八 古老文献的早期分立
九 文本中的学术史:战国秦汉间《春秋传》问题(一)
十 文本中的学术史:战国秦汉间《春秋传》问题(二)
十一 图像化与封闭性:《汉志》先天结构的形成
十二 碎片重组:《汉志》的先天结构与学术幻景
十三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一)
十四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二)
十五 学术史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三)
下编 考辨
第一章 石渠议经与《汉书·艺文志》五经文本入藏中秘考——兼及《汉志》“六艺略”之特点
一 《汉志》五经今文本与宣帝时期的学官本
二 由刘向校书推及石渠诸经的入藏
三 刘向校书之原委
四 中秘书来源蠡测
五 刘向校书与复核石渠之议
六 《汉志·六艺略》文献入藏时间拟测
第二章 《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
一 引言:问题的提出
二 《毛传》与《尔雅·释训》之关系
三 三家、《毛诗序》中的《小雅》诗次问题
四 《春秋》学的自我建构:《诗》与《春秋》意义关联的形成
五 《春秋》视域:季札论《诗》与大、小《雅》的对调
六 《雅》在《风》前:《毛传》埋藏之《诗》古本编次
七 从礼乐编次到《春秋》编次
八 结论
第三章 《风诗序》与《左传》早期史料来源关系考
一 引论
二 《风诗序》与《左传》史事的相关或联系
三 《左传》人物引《诗》赋《诗》与《诗序》的关联
四 《国语》的旁证
五 结论
第四章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古本《左传》考论
一 小引
二 《十二诸侯年表》据《左氏春秋》所制辩
三 《十二诸侯年表》所见古本《左传》之异文
四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史源略议
五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一:史料编年与历法
六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二:材料分割
七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三:纪年方式
八 张、贾本《左氏春秋》之史料特点之四:南方诸侯记事优于今本
九 从《左氏春秋》到《左传》
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编纂过程拟测
十一 附论《春秋》三次日食错简与《春秋》编纂
十二 结论
第五章 战国秦汉间《论语》的流变与文献考古问题
一 引子:定州本《论语》引出的问题
二 《史记·孔子世家》与今本《论语》的异同
三 《论语》古本的源流
四 从类型文献到单种古书——刘向校书与古文献的流变
五 《论语》古本问题的解决与文献考古问题
六 古文献关系网络中的《论语》及其成书的年代
七 附录:《说苑·修文》篇《齐论语》佚文蠡测
第六章 孟子的圣人系谱及其知识背景——兼窥战国秦汉间儒家知识系统的流变
一 尧、舜故事与《尧典》的流变
二 文王故事与文王《尚书》
三 《孟子》与战国儒家《诗》学传统
第七章 刘歆援数术入六艺与其新天人关系的创建——以《汉书·五行志》所载汉儒灾异说为中心
一 《汉书·五行志》所录《洪范五行传》文本结构的调整
二 刘歆引数术入六艺及其学术渊源
三 《洪范五行传》与谶纬的兴起与流行
四 从重人事到重天道——刘歆新天人关系的创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