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军长征80个历史细节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褚银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褚银等著的《红军长征80个历史细节》既考虑到四路长征队伍之间的平衡,也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选取重大事件、战役战斗的细节,也有小到个人的某个细节。

本书从点线面各个角度,在诸多的细节中选取了具有典型性、标志性的细节来还原和展现长征是绝处逢生的战略大转移,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战争史上巍峨的丰碑,是大千世界千万故事中的惊险传奇。

内容推荐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成的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前所未闻的伟大壮举。英雄的红军,从借道陈济棠开始突围长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激战安顺场,鏖战独树镇,巧渡金沙江,强渡嘉陵江,乌蒙山回旋,大渡河“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跋涉“死亡之海”,翻越终年积雪的雪山,总司令亲上火线,军团参谋长前线捐躯……褚银等著的《红军长征80个历史细节》中那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细节,逼真地再现了那段艰辛辉煌、淬火成钢的岁月。

目录

整个国家走上了征途

借道陈济棠

血战湘江

陈树湘断肠就义

绝望的李德企图掏枪自杀

通道会议,毛泽东破例参加决策

黎平转兵

猴场,遵义会议的前夜

担架上的谋略

立下头功的“反报告”

“关键一票”的关键作用

与会者的“唇枪舌剑”

青杠坡,战场上召开的政治局会议

提着马灯,毛泽东夜劝周恩来

一字之差,成就毛泽东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

毛泽东安顺场请教老秀才

激战安顺场

红军入滇第一仗

两河口,确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芦花,总结红四方面军的历史经验

沙窝,重申党的北上战略方针

毛儿盖,继续坚持党的北上方针

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

胡宗林,12次翻越雪山

运筹三元宫,决策抢渡金沙江

俄界,揭露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

残阳如血:娄山关战役揭开遵义战役的序幕

强渡乌江:湘江之战后的首个大胜仗

智取遵义城

强渡大渡河

勇夺泸定桥

彝海结盟

程子华赴任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秘密转移

血战独树镇

庾家河战斗

“仁义之师”

吴焕先血洒四坡村

强渡嘉陵江

喋血百丈

包座战斗

血战剑门关

激战千佛山

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张国焘另立“中央”

北上?南下?

死亡行军

跋涉“死亡之海”

乌蒙山回旋战

老秀才周素园长征

宣威虎头山之战

瓦屋塘,贺炳炎断臂

六甲阻击战

红二、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

决策北进

设伏龙家寨

横扫湘西

白崇禧让路

龙云“献”地图

六盘山三百红军牺牲之谜

永坪镇会师,组建红十五军团

哈达铺整编

奠基礼,直罗镇战役

勇夺腊子口

张浩:为争取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立了大功的人

榜罗镇,确定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吴起镇,巩固扩大陕甘根据地

贾拓夫:确定长征落脚点的功臣

切“尾巴”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瓦窑堡,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

纠正“陕北肃反”,挽救根据地危机

下寺湾,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山城堡战役,长征的最后一仗

钟赤兵独腿走完长征路

别样女红军

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的标志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这虽是短促的一次紧急军事会议,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召开的紧急军事会议,虽没有采纳毛泽东的改变战略进军的正确主张,但却促成了行军路线上的调整,不仅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也引起了党和红军高层领导人的深入思考,更为随后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尤其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开启了重新崛起之路。

这是一次突破性的会议。在成千上万的红军献出了生命之后,毛泽东终于获得了表达自己主张的机会,这说明中共高层正在发生一种微妙的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参与重大决策的只有3个人,而现在有6个人参与了讨论,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都受邀参加了通道会议。特别是毛泽东,早在长征前已被免去了在军中的一切职务,对军事指挥问题已无发言权,自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就未能参加军事决策会议。据康克清后来回忆:“出了老山界,来到湖南境内,不久走到通道县的一个村子里……中革军委在这里临时开会,研究下一步红军行动的计划。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在群众的强烈呼声、老总和周恩来的推动下,会议破例请毛泽东参加。”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第一次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上成为主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偏僻的通道县城进行的这次讨论,正是中国革命命运发生转折的开端。尽管当时所有人都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当事人李德多年后在那本《中国纪事》的回忆录里这样叙述了当时的情形:“在谈到原来的计划时,我提醒大家考虑:是否可以让那些在平行路线上追击我们的或向西面战略要地急赶的周(浑元)部和其他敌军超过我们,我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转向北方,与二军团建立联系。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川黔三省的三角地带创造一大片苏区。”对于毛泽东和其他与会者的态度,李德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又粗暴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继续向西进军,进入贵州内地。这次他不仅得到了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周恩来的支持。因此的建议被通过了。他乘此机会以谈话的方式第一次表达了他的想法,即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

李德回忆录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为自己的辩解和对毛泽东的指责,但从他的叙述中依然可以读出通道会议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

会后,朱德于当日19时半下达“万分火急”的《我军明十三日继续西进的部署》,确定仍按李德、博古的意见行事,电令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向黎平方向前进,“相机进占黎平”。同时寻机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野战军司令部在13日《我军进入贵州动作的部署指示》中指出:“我军已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14日,野战军司令部给红二、红六军团的指示重申:“我西方野战军已西入黔境,在继续西进中,寻求机动,以便北上。”

由此可见,通道会议并没有从根本上实行战略转变,只是在行军路线上作一些变通,改变了原定中央红军由通道北出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是绕道黎平、锦屏,北出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战略进军方向没有改变。中革军委放弃由通道北出湘西的行动路线,其原因是自湘江战役后,博古、李德等人已经黔驴技穷,一筹莫展,周恩来在实际上就开始负责军事指挥和政治局的协调工作了。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和中央红军所处的危险境地,以及通道会议讨论的结果,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央红军的战略进军方向,必须迅速举行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才能解决,而在行军路线上作些变通,则是他职权范围内许可的。因此,他为了避免红军覆灭的危险,并在博古的支持下,毅然改变了李德原定由通道北出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军团的计划,命令红军绕道贵州,沿黎平、锦屏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后来在《回顾长征》一文中,深情地回忆道:“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可以说,没有通道会议,就没有黎平会议,更不会有后来的遵义会议。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通道会议就是这个伟大转折的起始点。

P25-27

序言

前言:长征是什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初叫“战略转移”,在1934年开始战略转移时并没有“长征”这种说法,1935年时有人用“西征”一词来指称此事。

1935年2月23日,在发动第二次遵义战役之前,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告工农劳苦群众书》,开始使用“长征”一词。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样,“长征”一词便使用开了。

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首先对“长征”一词做了全面的政治解释,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

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5年“华北事变”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蒋介石置国难当头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再对日妥协。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更加嚣张,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所有政治力量,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白己的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必然要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必然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起来,把红军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  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他们排挤毛泽东同志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全面否定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正确主张:先是采取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之后,又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命令红军以堡垒战、阵地战和“短促突击”与优势之敌拼消耗,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周恩来总结这段历史说,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这两大危机,决定了红军长征一方面是要保存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是要实现把国内革命战争转变为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任务。

为减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压力,中央于1934年7月命令红七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向皖浙赣边开进,以吸引敌人;之后,又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8月7日,红六军团开始突围,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10月10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由于分别处在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之中,四支红军部队在进行长征时,起始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所走的路程差距也很大。

中央红军的长征最惊心动魄,其成败决定中国革命的命运。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撤离瑞金开始战略转移。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的长征出发地,带有标志意义;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的集结出发地。还有红军部队从其他地方直接出发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的,如红九军团就是从会昌出发的,因而也是长征出发地。属于这个层面的出发地,还有石城、长汀、兴国、宁化等县。中央红军一路闯关夺隘,突破4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夺占腊子口,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自然界的各种艰难险阻。与此同时,我们党还纠正了“左”倾错误,克服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此时,除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红五、红九军团外,还有7000余人。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会师,使党中央实现了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战略目标。红一方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打仗上,18天用于夜行军。途中红军只休息44天,平均走365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里。一共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并且成功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苗族、壮族、瑶族、藏族、回族、彝族地区。从瑞金出发到陕北平均每行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死亡,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

红二十五军,长征中人数最少的部队,也是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1934年11月,在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领下,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途中曾创建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1935年7月,为策应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主动控制西(安)兰(州)大道达半月之久,后因敌重兵逼进,不得不先行北上,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还有3400余人。第二天,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增强了陕甘苏区的红军力量。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发起嘉陵江战役后,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率部队和机关约10万人,撤离川陕苏区从四川苍溪出发长征。6月中旬,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会师。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分别北上。张国焘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于9月率红四方面军和随其行动的中央红军两个军团南下。11月,在四川名山县百丈地区遭受惨重损失,折兵近万,被迫退向川西北。1936年7月初,与红二、红六军团在甘孜会师。经党中央耐心劝说和红二方面军推动,应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强烈要求,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10月9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红四方面军长征期间三过草地,极其艰辛。长征结束时,包括中央红军第五军团在内,部队仅剩3.3万余人。

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是三大主力长征中损失最少的部队。1935年11月,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率领1.7万余人,撤离湘鄂川黔苏区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之后,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回旋转战上千里,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堵。1936年7月1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原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随后,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在甘肃会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部队仍有1.3万余人。

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实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这好似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的地,据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1)在瑞金出发时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发展复兴后再回来;(2)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的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3)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4)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建立根据地;(5)两河口会议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6)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的根据地;(7)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8)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最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榜罗镇会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长征历时两年。其中,中央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11个省,渡过22条江河,翻越20座大山,行程两万五千里。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在向随行部队讲话时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个省,渡过渭河、泾河、葫芦河等河流,翻越桐柏山、伏牛山、蟒岭、秦岭、六盘山等大山,行程近万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个省,渡过15条江河,翻越5座雪山,行程万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个省,渡过元江、乌江、金沙江、渭水等江河,翻越将军山、乌蒙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等大山,行程2万余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6.5万多里。

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人,经过14个省,总行程6.5万里;途中共进行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多次,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职务最高的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年仅27岁;沿途补充兵力有据可查的为1.7万人,长征结束时共保留下来5.7万人。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指挥,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剿灭”红军的企图,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促进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走向成熟。

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气,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问奇迹的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无数历史证明,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论时间多么久远,时代如何变迁,长征锻造的伟大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我们同样能无往而不胜,同样能谱写出更加辉煌而壮丽的诗篇。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后记

屈指算来,我从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战史研究一晃已是二十余年了,可谓研龄不短,收获颇丰。当初,从军科院政治部组织部转到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一研究室,分到红军组,专门从事土地革命战争史研究。在老研究员的言传身教下,很快进入角色,完成了从机关干事到研究人员的转变。

关于长征,我有幸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70周年的纪念活动,还赶上了为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红军长征的胜利与思考》讲课稿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稿的起草工作。平时还承担了大量的咨询、审读和审看任务。通过活动和任务牵引,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长征那段历史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梳理和专题研究,使自己在这个领域有了话语权。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总想把多年的积累变成文字,正当我准备动笔的时候,接到江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游道勤先生的约稿电话,当即一拍即合。游总编约写的题目是《长征中80个精彩片断》,仔细思考,觉得把片断改为细节更为合适,得到游总的认可。之所以改为细节,源于2015年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应《解放军报》“军史发现”专版刘璇编辑约写了《遵义会议那些历史细节》,军报用了一个版面的篇幅全文登载,当日中国军网头条、各大网站和《每周文摘》《今参考》等文摘类报刊相继转载,得到许多正反馈。

据相关人员统计,关于长征方面的图书出版了上万种,但从细节的角度解读长征到目前还没有看到。众所周知,历史都是由细节组成的。长征历时两年,细节很多,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四路长征队伍之间的平衡,也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选取重大事件、战役战斗的细节,也有小到个人的某个细节。总之,从点线面各个角度,在诸多的细节中选取了具有典型性、标志性的细节来还原和展现长征是绝处逢生的战略大转移,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战争史上巍峨的丰碑,是大千世界千万故事中的惊险传奇。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学生赵梦姗、章世森、王玮、晁华有所贡献,在此表示谢意。但由于资料搜集还不充分,加之个人水平有限,本书错讹、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从事长征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修正和订正。

作者

2016年初春于北京西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