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帝内经精解(读国学诵经典)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韩非编译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上篇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篇

本章主要说了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具体地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重视精神修养,饮食起居要有节,要依气候而调养生息,同时也要注重体格的锻炼。列举出了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用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从而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①,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②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③,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恢虚无④,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注释

①徇齐:徇,通“睿”。疾速的意思。此处引申为敏慧。

②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③知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④恬惔虚无:恬恢,指清闲安静;虚无,指心无杂念;恬谈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无任何杂念。

译文

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聪明伶俐。小时候就善于言辞,在青少年的时候便对事物领会很快,长大后,凭着他的天资再加上他的勤奋努力,于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一次,黄帝向岐伯请教说:曾听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年过百岁并没有衰老的现象;而现在的人,年龄到了五十岁,就明显地出现了衰老的现象。这是因为时代环境不同呢,还是人们不注意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效法天地阴阳的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节制,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度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则不这样了:将酒当作水饮,好逸恶劳,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使阴精竭绝,散失了真元。不懂得保持精气的充沛,经常不适当地运用精神,只顾一时快乐,违背养生而寻找乐趣,作息违背一定的规律,所以活到五十岁便衰老了。

古时精通修养之人,这样教导我们: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要适时地回避,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知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自我满足。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觉得舒服;乐于习俗,不羡慕地位的高低,人们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诱惑他的心绪。不论愚笨的、聪明的、贤能的或不肖的人,对于酒色等事,都不急于寻求,这就合乎养生之道。所以都能过百岁而动作还不衰颓,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因此也不会被疾病所困扰。

解读

大自然赋予人的寿命乃百岁有余,遵守自然规律进行休养生息,自然能寿终正寝,而现代的人则违背规律,饮食无节,不遵守作息规律,妄事操劳,欲念从生,恣意纵情,使元气过早地耗尽。同时,也不懂得防守四时的寒、湿、风、燥、热等病邪,从而百病丛生,不得寿终。所以,削减内心的欲望,遵守自然界的休息规律,保持淡然、恬静的心态,是养生之关键,也是人们保持长寿之道的要领。

原文

帝日: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日: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①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脏腑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日: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P1-3

目录

上篇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篇

 金匮真言论篇

 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离合论篇

 阴阳别论篇

 灵兰秘典论篇

 六节脏象论篇

 五脏生成篇

 五脏别论篇

 异法方宜论篇

 移精变气论篇

 汤液醪醴论篇

 玉版论要篇

 诊要经终论篇

 脉要精微论篇

 经脉别论篇

 宣明五气篇

 血气形志篇

 宝命全形论篇

 离合真邪论篇

 太阴阳明论篇

 阳明脉解篇

 热论篇

 刺热篇

 评热病论篇

 逆调论篇

 疟论篇

 气厥论篇

 咳论篇

 举痛论篇

 腹中论篇

 风论篇

 痹论篇

 痿论篇

 厥论篇

 经络论篇

 阴阳类论篇

 方盛衰论篇

 解精微论篇

下篇 灵枢篇

 九针十二原篇

 本输篇

 小针解篇

 根结篇

 官针篇

 本神篇

 骨度篇

 营卫生会篇

 四时气篇

 寒热病篇

 癫狂篇

 五乱篇

 玉版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百病始生篇

 邪客篇

 论疾诊尺篇

 九宫八风篇

 九针论篇

 岁露论篇

 大惑论篇

 痈疽篇

序言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启示意义,并与后来的《难以》《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一起称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它以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为主要内容,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它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认识基础,是对中国医学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有人说,医者读《黄帝内经》,悟到的是古代医学上的精髓;仁者读《黄帝内经》,悟到的是“天地之间,万物皆备,莫贵于人”的哲理;智者读《黄帝内经》,悟到的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可见,《黄帝内经》不仅具有极高的医理性,还有极高的哲学和文学价值。

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经》都源于史前的另一个超文明社会或外星人,因为《黄帝内经》的著作者的确是一位至高无上的“人”,这种“人”比当时的人,乃至今人都有着更为先进的思想,所以被古人称为“上古真人”。所有这些,无不给《黄帝内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黄帝内经》确实神秘。古代医学尚未形成解剖学科之前,《黄帝内经》竟然十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之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在某些方面比近代西方才兴起的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理学的论述更为精微深刻。其中许多内容,就连西方现代科学至今还不能完整地做出解释。

其实,它又并不神秘,《黄帝内经》中所记述的内容与人体、人的生活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只要认真去读,人人都能有所得,都能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获得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内容推荐

韩非编译的《黄帝内经精解(读国学诵经典)》以《黄帝内经》为参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黄帝内经》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它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宝典,不仅是现代中医学的不二源头,更是—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医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蕴藏着深刻养生智慧的巨著。它以“天人相应”的观念和“阴阳五行”的理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改善自我体质、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维护健康的养生方法。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等理论的阐释,《灵枢》则侧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穴位、针灸等方面的说明。《黄帝内经精解(读国学诵经典)》由韩非编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