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嵬著的这本《我的京张铁路(奔向口外)》图文并茂,用摄影师独特的方式,以照片比对记录了新旧时期京张铁路康庄—张家口段的变化,大到铁路修建背景,小至道桩,附以详尽的文字说明,展现了京张铁路南口—康庄段的修建历史及现实状况,使人仿佛看到了当年铁路修建时的艰辛场景,也凝聚着作者对京张铁路及其修建者的崇敬及深厚情感。
| 书名 | 我的京张铁路(奔向口外)/流影系列/北京学丛书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交通经济 |
| 作者 | 王嵬 |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嵬著的这本《我的京张铁路(奔向口外)》图文并茂,用摄影师独特的方式,以照片比对记录了新旧时期京张铁路康庄—张家口段的变化,大到铁路修建背景,小至道桩,附以详尽的文字说明,展现了京张铁路南口—康庄段的修建历史及现实状况,使人仿佛看到了当年铁路修建时的艰辛场景,也凝聚着作者对京张铁路及其修建者的崇敬及深厚情感。 内容推荐 《我的京张铁路(奔向口外)》为王嵬用十余年以田野考察、沿线老职工与居民口述历史、同机位新旧图片对比、根据老资料及图片的手绘复原、全线文物普查,展现了京张铁路康庄—张家口段的变迁、历史遗存、文物现状。其中重点介绍了怀来附近改线、鸡鸣山煤矿支线、张家口大弯道等,内有数十段田野考察视频通过书中的二维码链接分享给大家。 目录 综述 多半园地石径狭穿:康庄—张家口 康庄—怀来 怀来车站 怀来—狼山 狼山车站 狼山—土木 土木车站 土木—沙城 沙城车站 沙城—新保安 新保安车站 新保安—西八里 西八里车站 西八里—下花园 下花园车站 下花园—辛庄子 辛庄子车站 辛庄子—宣化府 宣化府车站 宣化府—沙岭子 沙岭子车站 沙岭子—宁远 宁远车站 张家口南站 宁远—张家口 张家口车站 试读章节 张家口机车房 张家口机车房建于1909年,位于站场东南侧。在建段初期,拥有机车库、水塔、煤台、机车转盘各一座。这里的机车主要担当区间为康庄一张家口,当张绥铁路向西延伸后,张家口机车房担当的交路也开始向西延伸。日伪时期,张家口机车房早已更名为张家口机务段,归属伪张家口铁路局,光复后又归属平绥铁路管理局。1958年曾整建制划归到丰台机务段,1959年再次成立张家口机务段。2005年,张家口机务段合并至丰台机务段,2006~2007年,近百年的机务段及老车库被拆除。 京张铁路通车初期,张家口机务段曾配属MG1型、JF12型、XK型等机车。日伪时期,张家口机务段配属机车30台。1958年配属机车55台,既有旧式机车也有国产机车,其中有一台车号为198的太平洋式机车,轴式为2-3-1,1972年退役。1963年配属10台人民型蒸汽机车,1968年配属8台前进型蒸汽机车,当时,仅张家口站的调车机就有4台,这一时期,曾有一台南口机务段淘汰的马莱4型蒸汽机车在张家口机务段内当作供暖、串气的锅炉,因此车火床太大,工人将火床的一多半面积用供砖封住,以方便司炉投煤,此车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中被拆解。1983年,张家口机务段开始使用内燃机车,1984年开始使用韶山1型电力机车,于张家口南站整备或继乘。1986~1987年,开始使用法国ND4型内燃机车与8K型电力机车。直至1988年,张家口机务段配属的蒸汽机车为17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位于张家口南站的机务区域随着内燃、电力机车的运用而逐渐提升地位,老机务段所在区域主要负责蒸汽机车的维修与运用。1993年淘汰蒸汽机车后,张家口站的老机务段所在区域改为整备内燃机车,后逐渐没落。 不论张家口作为京张铁路的终点,还是作为张绥铁路的起点,或是京绥铁路上的大站,在蒸汽时代,张家口是一定要设立机务段对机车进行整备及维护的。所以,此处的蒸汽机车需水量很大,可此地的水泉较少,向下挖掘24.8m才挖到泉水。张家口水塔高6.66m,直径6.66m,塔顶的水柜顶端距地面7.27m,另建抽水机房一座,内设蒸汽机抽水与通往水塔的水管,长53.94m。另有一根85.34m的水管通入机车房。水管的喷水龙头高出井底水面32.61m。1935~1936年,张家口机务段水塔有些“水荒”,因担心缺水问题,在车站东北的黑石坝打了三眼井,修筑蓄水池,用水管将泉水引入水塔,另外还建设了将河水过滤的滤水池。此工程于1935年冬季前完工,原有的大井仍不废弃,以备不虐之需。 1910年,张家口的铁路配套设施已逐渐形成规模,当年10月,车站南侧修建起了一座张家口制造厂,简称张家口机厂,主要负责机车、车辆的修理,设有机器房、机车房、铆炉房、修车房、木工房、打铁房、翻砂房、油漆房等。但受时局影响,当年11月停办,1911年8月重新开办。 张家口机厂比南口机厂小很多,不足应付大量修车的任务,且面积狭小,并无相连余地可扩充,但1912~1925年6月,张家口机厂修理机车62辆次、客车205辆次、货车3135辆次,合计3402辆次。期间没有新造机车及客货车。1925年10月1日张家口机厂在短时间内成功为西北军制造了5辆铁甲列车。1926年,为西北国民革命军制造了一定数量的迫击炮、手榴弹、砍刀。 1935年秋,张家口机厂(南厂)因厂址狭小,张家口机厂利用厂北西北汽车处旧址进行扩建,利用原旧包车房改作油漆房,另建工牌房及片石围墙七百余尺,该项房屋于1935年完成,1936年添建锅炉房、机房各一座。另外,车站东侧的工务材料库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划归至张家口机厂,并改建房屋,名为北厂。同时将修车、木工、油漆房移入北厂。南厂腾出地方后,扩充机车铆房、炉房,并添置机械。以后,南厂负责修理机车,北厂负责修理车辆。张家口机厂于1935年购置了水力压轮机等设备,并再订购电焊、打锈、旋轮床等13钟机械。日伪时期,由于日寇对铁路运输的需要,张家口机厂的业务依旧繁忙,1944年,张家口机厂大修机车32台,客车50辆,货车312辆,小修机车48台,客车26辆,货车554辆。 解放后,张家口机厂改称张家口铁路工厂,1953年,南厂由铁道部移交地质部,而北厂在20世纪60、70年代还进火车,后被废弃盖楼,南厂后改为碳矿厂,废于北厂被废之后。原厂址早已变为居民楼,仅有西侧石墙为早期修建。 车站周边建筑 张家口站的职工宿舍曾遍布车站西、南、东、东南侧,民国时及解放后都曾增建张家口职工住房,也曾改良过张家口站公共浴室。这些职工宿舍大多为砖石结构的平房。随着逐年的翻盖与拆迁,车站周围只留下了位于一站台南侧和老站房西侧的宿舍。这些房屋为青砖筑成,屋顶原为铁皮瓦楞。据当地老人讲,当时在这住的都是官员,都是站段级的,后来盖了楼房就都搬走了,现在的住户有一部分为职工家属,另一部分为租客,这里曾经称12宿舍。 历史厚重的专用线 在张家口站的几条专用线中,距离最长的当属桥西的中煤、木材、冷库专用线。这条线路始建于1910年,由原张绥铁路改造而成,原本为张家口一孔家庄区间的正线,由张家口站南道口向西引出,跨越清水河后,转向南,经由四方台村、南新村、高家屯村、沈家屯村、阎家屯村西,许家庄附近而延伸至孔家庄。1956年,正线改经张家口南站后,新线与老线在许家庄附近相接,而许家庄已被这一段正线被停用,其中张家口站至高家屯附近的2.8km线路被改为专用线,并添建货运站台,而高家屯至许家庄的4.8km线路被拆除。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条专用线比较繁忙,而后货运量逐渐减少。随着城市的扩建,此线在2008年被拆除,如今仅剩余部分高路堤及改作人行桥的清水河大桥。 P308-319 序言 今年7月的一天王嵬找到我,他的《我的京张铁路》一书进入排版阶段,希望我能为书写序。对于铁路而言我是外行,但对于京张铁路却有着特殊情感,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打破了外国人看中国人笑话的梦想,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条铁路也是我曾祖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是家族的骄傲!恰逢京张高铁修建之际,此书即将出版,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保护参考价值,能够为这样一本书作序也是很有意义的。 初识王嵬是在今年清明节前夕青龙桥祭祖。那日我与丈夫和前任詹天佑纪念馆史文义馆长一同前往青龙桥火车站老站祭奠曾祖詹天佑,火车站杨存信站长介绍,摄影师王嵬正在为职工拍工作照,我们此行恰逢曾祖诞辰155周年,非常有纪念意义,可以请摄影师为我们的祭奠留影纪念,于是结识了这位90后摄影师。 王嵬,这个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十几年的摄影经历,三十万公里“追火车”的磨练,使他看上去比同龄人略显成熟。 这本书写了3年多,为了准确展现历史,王嵬积攒素材13年,采集图片2000多张,查阅文献、实地测量、走访铁路职工及铁路沿线居民,并多次徒步从丰台柳村走到张家口,付出很多的辛苦。眼前呈现的这本书,图文并茂,用摄影师独特的方式,以照片比对记录了新旧时期京张铁路沿线的变化,大到铁路修建背景,小至道桩,附以详尽的文字说明,展现了京张铁路的修建历史及现实状况,使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铁路修建时的艰辛场景,也凝聚着作者对京张铁路及其修建者的崇敬及深厚情感。 这本书是对詹天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爱国精神的弘扬。曾祖曾号召年轻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本书辐射出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历史责任感,看到这个年轻人学以致用、勤奋不懈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支持。 铭记历史,践行詹天佑精神,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是每个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在此祝愿王嵬坚定信念,在“追铁路”的事业上走得更远、更好。 詹天佑嫡孙詹同济之女——詹欣 2016年10月 后记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京绥铁路局局长关冕钧先生与冰心、郑振铎找我一同商讨在京张铁路上开行蒸汽机车旅游列车的事宜。关局长让我帮忙出谋划策,他说这次打算大力保护京张铁路工业遗产,我一听,非常高兴,便说:京张铁路是线性的工业遗产,应整体保护。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趟列车便停靠于西直门车站东1站台,机车是轮式2-3-1的太平洋式机车,车厢是古朴的南口机厂自造客车,机后一位为展望车厢。列车与新通车的京张高铁的动车组列车同时出站,而后经停各站,前来体验者众多。各车站的老站房都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央站匾;各站的站务人员都更换了清末民初的行头;沿线重新栽上了苏州码子里程牌、坡道牌、桥梁牌;各车站更换了臂板式信号机。车到南口,平道机车摘下,关沟段专用的马莱。型蒸汽机车挂在了列车尾部,推进列车驶上关沟,抵达了青龙桥车站的詹公铜像下……此时,我睁开眼,发现眼前是显示着正在编辑本书稿件的电脑屏幕…… 在编辑此书时,有个别本人尚未拍到就已消失的场景,故借用了几张朋友拍摄的图片,所以,向禹航、陈新辉、张迅、市川正人、刘宇熙、张旭磊、王天成、张明、舒骏逸、侯杰、刘畅、苏航、林中伦表示感谢!当然也感谢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教授和南口记忆的创始人张明提供了珍贵的老照片。另外,本书在采编稿件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可能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笔者在此表示感谢,请有关著作权人直接与出版社联系。 感谢陆斌在2003年建立的北京铁路车迷网这个平台,让我们这几个相识十多年老友一同交流、探讨,同时也使我梳理了对本书的雏形“京张铁路相关知识”贴子。 在田野考察时,我首先找到了可爱的火车司机,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和故事,感谢赵炳福、王志强、王明森、宋杨、王世选,以及陈洋、徐景春、李司法、郭百龙、杨贵喜、卢志清、卢生、高福祥、李长和、陈家林、王福智、谷世明、张淑琴、杨辉珍、董玉山、田有禄、付世凯等老师傅,以及沿线的铁路职工金万智、史文艺、王宗跃、杨存信、杨奎江、袁志刚、胡曙光、胡东升、王承元、李建新、姚金河、张瑞生、李文胜等。同时感鲥沿线居民杨继伟、宋巨水、卢广、董少杰、皮贵,以及为我提供信息的陈培阳、王璐、崔毅飞等各地的朋友们。 感谢崔景华对本书的策划,同时感谢怀柔北机务段、青龙桥站、首都铁路公共关系协会、中国铁道博物馆对本书的大力帮助! 本书参考文献:《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詹天佑日记及书信选》《平绥沿线旅行记》《京绥铁路旅行指南》《平绥沿线城镇图》《平绥》《平绥技术汇刊》《平绥路闻》《平绥铁路会计统计年报》《北京北站志》《广安门站志》《铁路运输志》《京包线线路操纵示意图》《平绥铁路管理局公报》《Far-Eastern review.Periodical》《平绥铁路显示号志姿势图》《京张铁路局鸡呜玉带八宝三山煤矿奏案矿照界图》《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达置纪略》《京绥铁路全路附近地图》《平绥工务述要》《京绥铁路平滂路线预测剖面图》《平绥铁路关沟段》《平绥铁路概况》《中华国有铁路京绥线建置纪略》《南口机务段志》《蒸汽机车学》《蒸汽机车乘务员》《蒸汽机车操纵》《丰台机务段志》《张家口志》《血战南口》《中国铁路桥梁史》《北京工务段志》《丰台站站志》《平包铁路观成奏报演说测勘路线纪略》《我们的南口工厂》《老前门站台上的内燃机务段》《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京张铁路》《平绥铁路袖珍游览指南》《铁道部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工厂厂志》。 其谬误之处仍求指正为幸!最后,愿这条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筹资、自主施工、自主运营的京张铁路能够继续作为活的工业遗产,继续发挥热量。希望有一天,我的梦会实现,乘坐清洁能源的蒸汽机车登上关沟。 王嵬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九零后,十几年来行走在京张铁路上,越过春夏秋冬,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用图像用影像用口述,定格美景记录过往书写我们民族的百年故事。值得鼓励,令人敬佩。 送王嵬 崔永元 2016.12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