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是作者蒋德忠的散文集,收文51篇,包括《行车限号的负面效应》、《警惕无缝的鸡蛋被叮坏》、《值得深思的问题》、《不断提高文明程度》、《又是一个中秋节》等。这些文章写的都是作者的所经所思所感,没有私心偏见,只是说些公道话,力图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一些推动和促进作用。
| 书名 | 踏雪寻梅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蒋德忠 |
| 出版社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踏雪寻梅》是作者蒋德忠的散文集,收文51篇,包括《行车限号的负面效应》、《警惕无缝的鸡蛋被叮坏》、《值得深思的问题》、《不断提高文明程度》、《又是一个中秋节》等。这些文章写的都是作者的所经所思所感,没有私心偏见,只是说些公道话,力图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一些推动和促进作用。 内容推荐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乃至名人志士,咏梅者无数。 《踏雪寻梅》是作者蒋德忠对社会现实的所经所思所感,情真意切,不掩饰,不偏见,不说道,不回避,力图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一些推动和促进作用。有的文章可以引发思考,激励民众,助推社会变革;有的文章可以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领悟人生,规范言行。所书的是现实中的感想、感悟、感动,是实实在在、朴实无华的,是在那种颇多浮躁、急躁、烦躁的情况下,踏实下来的安静、冷静、宁静,是一种享受。作品以雪的纯洁和梅的芳香,描述人生的大爱,充满了对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等的敬畏与尊重。 目录 一 梅花香自苦寒来 “海外兵团”与奥林匹克精神 城市建设应体现时代特征 救生圈井盖及其他 有感于华罗庚先生的初中毕业证 关于“车改” 行车限号的负面效应 有感于有章不循 “办证”现象析 执法必严 也谈“落实” 遥桥峪水库调水有感 关于垃圾分类 公务员热引发的思考 浅谈贫富不均 何必炫富 反腐大业 警惕无缝的鸡蛋被叮坏 坚持原则的联想 慎独 识别干部注重实践 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领导方法 “炫副”现象析 到中南海汇报工作 当止则止 二 呼唤诚信 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敢于批评叫好 也谈“难得糊涂” 独木桥与通途 贵在自觉 不断提高文明程度 要克服陋习 农民工 一个农民的思虑 贵在行动贵在坚持 一举数得 向白衣天使致敬 三 “吉祥数”小议 也谈读数字 喜鹊与乌鸦 不要吓唬小孩 钓鱼趣谈 拜年 手写的稿子 线装本 一斤面粉 妈妈的菜园 大爱妈妈 又是一个中秋节 苏北三章 试读章节 城市建设应体现时代特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精神的象征,可以散发生命的气息与滋味。建筑物作为物质载体,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建筑不是建筑师一个人的艺术品,它同样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建筑的艺术性在于其功能性和工程性。一个城市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完整的生命历程。从纵向看,它们记忆着城市的历史脉络与传承。各类建筑都明显地反映各个时代的特点,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与时俱进的建设进程中,城市建筑也无疑要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座座带有浓厚时代特征的新建筑拔地而起,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到景观设计,再到一个个具体的街景标识,无不透出新时代的气息,无数个现代化建筑群和现代化设施、现代化管理体现着时代精神。我们要使自己这代人建造的建筑能够记忆这段历史,为后人讲述我们这代人的故事。 在城市建设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有价值的各种代表性的建筑,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又十分重要。像故宫、长城这样的稀世珍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对于现存的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古迹,都要妥善保护好,利用好。 但在城市建设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当代人按照某种臆想建造以前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即所谓“仿古”建筑。保护的应当是历史余存的文物,是真品,而不是仿制品。仿制的即使再好再像也是假的,花巨资去复制假东西是没有什么历史意义的。历史既不能倒退,也不会重复。曾经有过的历史事件,在现实的变迁中已退出历史舞台,在实践中已经消失,如再人为地去打造过去的东西,这既不真实,也无必要。社会资源和财富在一定时期都是有限的,应当把它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去。就建筑而言,应当体现当代的时代风貌,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建筑风格,应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事实上,古老的遗迹留给我们的是历史的脉络,传递的是人们一代又一代沉淀下来的感悟与思想精髓。那些现代新造的仿古建筑能有这样的历史脉络和历史沉淀下来的感悟与精髓吗?回答是否定的。 在城市建设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刻意做作,跟风、抄袭、模式化,搞得千城一面。每个城市应当有自己的特点。城市应当被看成是一件富有魅力的艺术品,要增加每一个城市的符号感,每个城市都应利用它们自身不同的文化来形成新的影响力,形成地域性特色城市,让城市的发展适应未来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不仅是城市构成,更是城市文化、历史风貌的见证。城市建筑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不仅要精通城市规划,精通建筑学,有相当的风景园林知识,还要有相当的文化内涵。所谓城市“名片”,就是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的历史人文特征。如果千篇一律,虽然是珠光宝气却是“腹内空空”。现在不少城市在建设中,简单地搬用外地大城市,甚至是国外城市的一些风格,建筑设计雷同,给人的感觉都差不多。正如建筑学家曹、执所言:“现在建筑界的崇洋媚外之风不得了。而且,整个中国都处在一个拼凑、复制的时代,许多地方造出了‘世界公园’‘三国城’‘水浒城’之类的东西,到处是不伦不类的假古董,高楼大厦上盖个小亭子,琉璃瓦下是玻璃幕墙,看着真闹心。足见建筑学教育上的缺失。”(见2012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城市都变成一个模样了,就不怕自己人找不到家吗?实际上,由于地域不同,各个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应当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使人们深感这个城市的特点,一目了然它的个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何况是一个城市呢?如果把别人的特色都克隆过来,自己岂不是就没有特色了!而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没有自己了。我们应当把每个城市建设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现代化的、深受百姓喜爱的家园。 建筑还应当有前瞻性,用智慧和情感努力让建筑表达城市精神、气质和性格,延长其生命周期,防止短时期内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防止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将科学技术成就和民族的文化艺术精神相结合,使城市在功能和结构上更为合理,更具有建筑美、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厚度,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对自然的亲和与安顿身心的渴望,使人、环境和自然更和谐,更宁静,更富有诗意,而使城市的建筑真正成为城市的基因,成为历史的记忆,成为不同年代与历史时期的标志与诠释。中国未来的建筑既要吸纳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美学因素,自信地在全球化中博采众长;更应当重视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等环境特征,自觉地维系地方的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以这样的姿态来推动中国未来建筑的本土化和地方化。在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投入精心的设计思考,重建人与历史、与自然的脉络关系,这是造就魅力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 P10-11 序言 梅花欢喜漫天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雪纷纷扬扬,潇潇洒洒,浪漫多姿,或轻飘,或柔软,或狂猛,它覆盖了群山丛林、河流平原,成为晶莹的树挂,或连绵的银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雪的冰清玉洁,多姿多彩,让人怡然;那雪的纯洁透明,万千景色,使人陶醉;瑞雪兆丰年,给人们带来福音。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雪花带着梅花来,梅花迎着百花开。雪因梅,透露出春天的气息;梅因雪,显出高洁的品质。梅花欢喜漫天雪,凌寒独自开,她不惧寒冷风雪,傲骨挺坚,耐寒凌霜,冰枝嫩绿,疏影清雅,幽香宜人。她寿比松柏,香胜幽兰,陆游曾用“二十里路香不断”形容梅香。有梅花怒放,横空出世,灿若朝阳,暗香浮动,荡气回肠。那梅花浓而不艳,冷而不淡,具有高洁不群、坚强不屈、谦虚内秀的内涵。那梅花是冬的精灵,冰心晶莹,铁骨铮铮,凌寒飘香,尽现圣洁与崇高。梅花特有的清雅,沁人心脾,梅花香是清、幽、沁、芳、静的融合,不是吗?在那霜晨雪夜、万籁俱寂、草木凋零的寒冬,唯梅花轻吐幽香。冬阳下的梅花,仙风和畅,有万卉敷荣的清雅韵致;雪中梅花傲骨凌霜,更有铁骨冰心的坚毅。还有那苍古遒劲的梅姿,清逸幽雅的梅香,凌霜斗雪的梅骨,即使是零落于尘的梅花,仍形虽没但香如故。还有那梅林,艳如朝霞,白似瑞雪,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因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乃至名人志士,咏梅者无数。 我喜欢雪的纯洁,也喜欢梅的芬芳,更喜欢梅花的品质和精神。 《踏雪寻梅》无非是把自己所经所思所感写出来,留下来,献出来。没有私心偏见,只是说些公道话,力图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一些推动和促进作用。有的文章可以引发思考,激励民众,助推社会变革,而有的文章则可以增强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执政者了解民意,为制定或修正某项政策提供参考,犹如镜子,能使人照见自己脸上的污点而思洗涤。所书的是现实中的感想、感悟、感动,都是实实在在、朴实无华的,是在那种颇多浮躁、急躁、烦躁的情况下,踏实下来的那种安静、冷静、宁静,这也是一种享受。 这些学习思考的收获体会,说不上优美和浪漫,也谈不上多么深刻或独特,也可能是浅薄的,甚至是矫情的,也许还有牢骚和情绪,但都是真实、善意的,它透着雪的纯洁和梅的芳香。这些文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正面的书写,还是质询与期待,都出于人生的犬爱,出于对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等的敬畏与尊重。“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生活充满了辩证法。 至于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看法,当见仁见智,有不同意见实属正常,可以商榷,亦可在实践中不断矫正。是为序。 在此对关心本书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作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