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戴圣编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礼记/谦德国学文库》从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注释和白话翻译,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
| 书名 | 礼记/谦德国学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戴圣编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礼记/谦德国学文库》从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注释和白话翻译,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 内容推荐 《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后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书中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戴圣编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礼记/谦德国学文库》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目录 曲礼(上) 王制 礼运 礼器 学记 乐记 祭义 经解 哀公问篇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坊记篇 表记篇 缁衣篇 试读章节 【译文】道德仁义这些品行,没有礼的规范就无法体现出来;教导训诫他人,端正清化民俗这样的事情,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完备地推行开来;人与人的争执诉讼,没有礼就不能正确地做出裁决;君主与臣子,上级与下级,父亲与儿子,兄长与昆弟之间的关系,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确定;做官、治学、奉敬师长,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使关系亲近;朝廷职位的分级、军队的治理、官职的任命、法律的实行,没有礼的规范,威严便得不到确立;祈求福报,祭祀天地与先人,供奉鬼神,没有礼就表达不出诚意与庄重。所以君子要待人端庄恭敬,行为节制合宜,态度谦逊退让,使礼仪的意义明确表达。虽然鹦鹉能开口说话,但终究离不开飞鸟的范畴;虽然猩猩也能开口,但仍归于禽兽一类。现今,作为一个人却不守礼,即使能开口说人话,不也是和禽兽的内心是一样的吗?只有禽兽是没有礼仪之说的,所以它们才会做出父子共妻这样的事。正因为这样,圣人兴起,才制定礼仪来教化他人,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礼仪,让人知道自己和禽兽是有区别的。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日: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隈②。 【注释】①太上:指上古的三皇五帝之世。②慑:胆怯,困惑。 【译文】古时的人以崇德为难得,次一等的获人恩惠就施以回报。因而礼讲究互相施惠与报答,只施惠没有报答,不是礼的要求;只报答却没有施惠,也不是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有了礼,关系才安定,没有礼,关系就危险了。所以说,礼仪是不可以不去学习的。礼仪,要人做到自我谦卑但尊敬他人,即使是卑微如肩挑贩卖的人必定也有尊严,更何况富裕或尊贵的人呢!富裕尊贵并且知道崇尚礼仪,就会不骄傲不淫侈;贫困低贱的知道崇尚礼仪,志气就不会低下。 人生十年日幼,学。二十日弱,冠①。三十日壮,有室。四十日强,而仕。五十日艾②,服官政。六十日耆@,指使。七十日老,而传。八十、九十日耄,七年日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日期颐。 【注释】①冠:冠礼,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年。②艾:衰老,指头发苍白如艾草。③耆[q1]: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译文】人出生后一直到十岁的这段时间处于幼小阶段,因此需要学习;二十岁的时候虽然已经成人但仍偏弱小,行冠礼后,就像成人一样被对待了;到了三十岁身体强壮,差不多有了家室;到了四十岁才是强盛时期,可以入仕为官。五十岁的时候头发像艾草一样发白,应该从事治理百姓之政。六十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年老,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而应从事指导调派的领导职责。七十岁已到告老退休的年龄,该把工作交付后人只传授经验。八十岁、九十岁视力听力都已经衰竭,体力下降,叫做耄。七岁以下童稚天真,可称为悼。 P4-5 序言 汉儒将“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由于秦始皇焚书,《乐经》失传,后世仅存“五经”,宋代朱熹编“四书,',从此,“四书五经”成为儒家重要经典的代表。其中的“礼”,一般指《仪礼》、《礼记》和《周礼》。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计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戴圣,字次君,西汉时人,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北乡义)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内容或论哲理,或谈政治制度,或讲述礼乐、器物、人生仪节,范围十分广大,不仅描写规章制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东汉郑玄有《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宋卫浞《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郑元庆《礼记集说》,都是《礼记》有名的注解。尤其是郑玄独力遍注三礼,后儒尊称为“三礼郑氏学”。 清末翰林学士王文锦说:《礼记》是部儒学杂编。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 梁启超则认为:《礼记》为儒家者流一大丛书。《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 总之,《礼记》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更对今人修身进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本书从《礼记》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注释和白话翻译,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普及性的《礼记》读本,由于注译者水平所限,其中不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