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帝难以捉摸--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亚伯拉罕·派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科学永远是爱因斯坦的主要献身对象,而人类的命运也是他的主要关心对象之一。亚伯拉罕·派斯著,方在庆、李勇译的《上帝难以捉摸--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世界名人传记丛书》试图对这位世纪伟人的诸方面做出公正的评述,作者尽力说明爱因斯坦时代的物理世界的概念,以及他如何改造它们,并留下了哪些科学财富。

内容推荐

亚伯拉罕·派斯著,方在庆、李勇译的《上帝难以捉摸--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世界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部关于爱因斯坦的科学传记,因为科学对于爱因斯坦来说,“是他的生活,他的事业,他的避风港,他特立独行的源泉,为了认识这位伟人,我们必须追溯他的科学思想和成就”。从统计物理学到狭义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详尽地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工作,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另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有着很高天赋和独到风格的德语作家,一个音乐爱好者,一位哲学研究者,一位深切地关心人类处境的和平主义者;本书作者特地为科学工作外的爱因斯坦安排了一些独立的章节,以便一般的读者可以轻松地浏览本书。

目录

彭罗斯 序

中文版序

致读者

关于参考文献

凡例

I 导论

 第1章 目标与计划

 第2章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第3章 年轻的物理学家

Ⅱ 统计物理学

 第4章 熵和几率

 第5章 分子的实在性

Ⅲ 狭义相对论

 第6章 上帝难以捉摸……

 第7章 新运动学

 第8章 历史的边缘

Ⅳ 广义相对论

 第9章 “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

 第10章 爱因斯坦教授先生

 第11章 布拉格论文

 第12章 爱因斯坦一格罗斯曼合作

 第13章 引力场理论:最初50年

 第14章 引力场方程

 第15章 新动力学

V 后来的历程

 第16章 “一举成名的爱因斯坦博士”

 第17章 统一场论

Ⅵ 量子理论

 第18章 引言

 第19章 光量子

 第20章 爱因斯坦和比热

 第21章 光子

 第22章 插曲:BKS提议

 第23章 一致性的丧失:量子统计学的诞生

 第24章 承先启后的爱因斯坦:波动力学的诞生

 第25章 爱因斯坦对新动力学的反应

 第26章 爱因斯坦的理想图景

Ⅶ 旅程的终点

 第27章 最后10年

 第28章 尾声

Ⅷ 附录

 第29章 张量、助听器及其他:爱因斯坦的合作者们

 第30章 爱因斯坦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

 第31章 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写的提议

 第32章 爱因斯坦年表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为把这个问题讲得更准确,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爱因斯坦对量子物理学的信念,还需要了解他对整个物理学的信念。对此我相信自己是知道的,而且将尽力在下面讲清楚。然而,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知道他的信仰,还需要知道他是怎样接受这些信仰的。这一点我同爱因斯坦的交谈也说明不了什么,这并不是他故意回避,而是我根本就没有提过这个问题。只是在爱因斯坦去世多年以后,我才看到了答案的端倪,那时我认识到,在现代量子力学发现近十年前,爱因斯坦首先认识到19世纪的因果思想将成为量子物理学的一个严峻问题。然而,尽管我现在比同他散步时对他的思想演化了解得更多了一些,我还是没法说我知道他为什么选择他坚持的那种信仰。爱因斯坦50岁时,在给女婿凯泽尔(Rudolph Kayser)为他写的传记的前言中写道:“也许作者忽略的是我性格中非理性的、自相矛盾的、可笑的、近乎疯狂的那些方面。这些方面似乎是那个永不停息地活动着的大自然为她自己欢喜而根植在人的性格里的。但这些东西只有在一个人的思想熔炉中才会各自显露出来。”这句话也许对自我认识的能力太乐观了,当然,它也公正地告诫任何一个传记作者,不要夸大地回答自己可能会合理地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还是应该简单解释一下,我怎么会同爱因斯坦走在一起,我们又为什么会谈到月亮上来。我1918年生在阿姆斯特丹。1941年,在乌得勒支(Utrecht)跟随罗森菲尔德(Leon Rosenfeld)获博士学位。后来,我躲在阿姆斯特丹,但最终还是被抓进了那里的盖世太保监狱。欧洲胜利日(VE Day)前夕,狱中的幸存者都自由了。战争刚结束,我就向哥本哈根的尼尔斯·玻尔研究所(Niels Bohr Institute)和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申请博士后研究,希望跟泡利(wolfgangPauli)一起工作。两个地方都同意我去。我先去哥本哈根一年,不久跟玻尔(Bohr)工作了几个月。下面的几行文字,是我对那段经历的回顾,它同我们这里谈的事情有关。“我得承认,合作开始阶段,我很多时候都跟不上玻尔的思路,实际上还常常感到疑惑。他一会儿说,薛定谔(Schr6dinger’)听说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后,感到很震惊;一会儿又谈些显然不相干的爱因斯坦的反对意见,我看不出它们有什么联系。但没过多久,疑雾散开了。我开始学会把握玻尔的论证路线和目的。像在许多运动中,运动员在走进竞技场之前要进行热身活动一样,玻尔的头脑中,也会再现在量子力学的内容被理解和接受之前展开的论战。我敢说,这样的思想论战,他一天也没停歇过。我相信,这正是玻尔之所以成为玻尔的无穷源泉。爱因斯坦似乎永远是为他引路的精神伙伴——即使在爱因斯坦去世以后,玻尔也一样在思想上同他争论,仿佛他还活着”[P1]。

1946年9月,我来到普林斯顿。刚到时,我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泡利那时已去了苏黎世(Zarich)。同月,玻尔也来了。我俩都参加了普林斯顿200周年纪念大会。学者们聚在一起,爱因斯坦忽然从我眼前走过,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但没看清。他正向杜鲁门总统(President Truman)身边走去。不过,过了一会儿,玻尔就把我介绍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友好地向我这个敬畏他的年轻人打招呼。那次,谈话很快就转到量子理论。他们讨论着,我在旁边听,细节已经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个印象:他们很友好,互相尊重。交谈热情洋溢,不分彼此。而我呢,像第一次跟玻尔谈话那样,全然不知爱因斯坦在说些什么。

不久,我在研究院门口遇到爱因斯坦。我告诉他,我不明白他同玻尔讨论的东西,问他我能不能什么时候到他办公室去聆听教诲,他请我跟他散步回家,这样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论,直到他去世前不久。(P6-7)

序言

爱因斯坦在欧洲度过了青壮年,晚年定居美国,他只是在中年时出访过其他一些地方。43岁那年,爱因斯坦携他的第二位妻子到过东方。在这次远行中,他们到了上海和香港。诸如此类的接触有助于唤醒爱因斯坦对孔夫子学说持久的钦佩。

尽管爱因斯坦与其他文化的直接接触有限,却一生都强烈地希望全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存。他常常表达这样的观点:科学能够在促进民族之间的共同理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一篇题为《科学的共同语言》的论文中,他写道:“如果我们真诚而热情地期望安全、幸福和人们才能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缺少接近这种状态的手段。”这意味着:“科学概念和科学语言的超国家性质,是由于它们是由一切国家和一切时代的最好的头脑所建立起来的。”

科学永远是爱因斯坦的主要献身对象,而人类的命运也是他的主要关心对象之一。本书试图对这位世纪伟人的诸方面做出公正的评述,但愿它能有助于激发我的不同年龄的中国朋友们自由地发挥他们各自的才华。

亚伯拉罕·派斯

后记

两年多前,在一个颇为隆重的酒会上,我遇到了商务印书馆的一位编辑。通过交谈,才发现我正是他要找的人。原因是商务买了派斯这本书的版权,而早在几年前,广东教育出版社通过派斯本人授权,已出版了本书的中译本,我是主要译者之一。后来商务印书馆与广东教育出版社经过友好协商,同意让我们的中译本在商务重新出版。趁着这个机会,我决定对译稿进行一次全面的校对。

本来应该是件很轻松的事,但我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尽管我们的译本当年出版后,曾获得过一些学人的好评,但我还是有点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这一年多来,我逐句对照全文,重新校对了译稿,改正了一些错译之处,根据情况的变化加上了一些注释,使之与原文更为接近。尽管比较枯燥,对于自己的工作结果还算满意。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肯定在所难免,真诚欢迎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本书作者派斯(Abraham Pais,1918—2000,我们曾译为派伊斯),1918年5月19日出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2000年8月4日在哥本哈根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享年82岁。1938年派斯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又在那里随比利时物理学家罗森菲尔德(Leon Rosenfeld)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为了赶上德国当局限定的可以让犹太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最后期限(1941年6月14日),派斯废寝忘食,终于在6月9日通过答辩得到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随着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升级,派斯的厄运也随之来临,尽管东躲西藏,1945年3月他还是被盖世太保抓起来,投入监狱,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被释放。派斯在1997年出版的一部自传本著作《双洲记:乱世中的一名物理学家的生活》(A Tale of TwoContinents:A Physicist's Life in a Turbulent World)里,详细地叙述了这一悲惨的经历。

战后,派斯在1946年初去了哥本哈根,在那里作过短暂停留。经玻尔推荐,他在同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正是在普林斯顿期间,他与爱因斯坦有过不少接触。他在基本粒子物理学方面所做的不少第一流的研究工作,也是在普林斯顿完成的。派斯1954年加入美国籍,1963年成为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教授。1985年退休后,任该大学的Detlev W.Bronk荣休教授。196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获罗伯特·奥本海默奖,1993年获丹麦皇家科学院科学奖章。他还担任过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文学与科学院院士。逝世前几年,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丹麦哥本哈根度过。

他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确立新粒子“协同产生”的经验规则。第二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两种中性K介子的混合和再生。他的其他贡献有G宇称的提出,SU(6)对称性破缺的研究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派斯转入物理学史研究,成为该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他曾与众多的物理大师,如爱因斯坦、玻尔、奥本海默、狄拉克、费曼等人一起工作过,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写的科学家传记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本书初版于1982年,1983年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同年还获美国物理学会、钢铁基金会物理学和天文学著作奖。1997年时已重印12次。据说累积销量达50万册以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向国内推荐过本书。“这可能是爱因斯坦本人最喜爱的关于自己的传记。”

派斯,这位在爱因斯坦生前最后9年里与他熟知的物理学家,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牛顿以来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的生活与思想的向导。通过利用一些迄今为止尚未发表的文献,加上他多年来与爱因斯坦私人交往的经历,十分生动同时又异常准确地向我们叙述了爱因斯坦的历程,因而使这本书成为不可动摇的权威的爱因斯坦传记。

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纽约时报》(New YorkTimes)的书评这样写道:“它是科学家传记文体的里程碑……精确、诙谐、如溪水一样明晰。它成了衡量未来的科学家传记的标准。任何对爱因斯坦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科学》(Science)杂志这样评论:“首尾连贯地解释了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的几乎每个方面……这是一部独特、不可或缺的书。”《纽约图书评论》(The NewYork Review of Books):“第一本极有价值的、全面研究爱因斯坦对科学所作的主要贡献的著作……既清晰又权威。”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 American)杂志:“以一种同情而又十分精确的眼光来看待爱因斯坦的生平……全面审查了爱因斯坦的大量文件,并补充了迄今从未发表的丰富资料……。”《今日物理学》(Physics Today)杂志:“一部杰出的爱因斯坦传记,阅读它将会得到极大的快乐。”

1994年他又出版了《爱因斯坦往事录》(Einstein Lived Here:Essays for the Layman),主要涉及爱因斯坦的科学以外的方面,可以说是本书的姊妹篇。其他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1988年出版的《内界》

……

见。去年初,正当我为此书的版权弄得焦头烂额时,他又慷慨地答应我们免付版税。在此谨对派斯教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表示衷心感谢。需特别指出的是,合作者李勇君和责任编辑姚沙沙女士为此书的校改花了大量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他们的认真执着、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勤恳敬业精神,令我十分感动,再次感谢并致以钦佩之意。

之所以大段引用1998年版的“译后记”,是想表达所有曾对我们的翻译工作给予过帮助的人的深深谢意。在这里,我还要再次感谢姚沙沙女士,如果没有她的慧眼,这本译稿可能至今仍躺在抽屉中。如果不是她同意,这本书也不可能在商务再版,我也没有机会再次校对我们的译文。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始终非常热心,花了不少精力,他们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动。我还要感谢刘钝所长的知遇之恩。正是他的宽容大度和积极支持,使得我可以花大量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我的合作者李勇(又称李泳)才思敏捷,涉猎广泛,语文功力远在我之上。如果他来做这件事,应该是最理想的人选。近几年来,他出版了多本译作,仅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中就收有他的四本译作。真是可喜可贺!期待着有机会与他再度合作。他早先曾写过一篇颇有深度的文章,本想这次放在译文前面作为导读,但他当时并没有存稿,无从找到,甚为可惜。

如果读者诸君能从我们的译本中获得些许收益,我们就非常满足了。同时希望诸位不吝指出译文中的不妥之处,以便再版时修订。

方在庆

2003年10月14日 于北京孚王府

值此新版刊行之际,我们对极少部分不准确的译文进行了修订。彭罗斯为2005年版写的序,也由李泳兄译出,以飨读者。还望大家不吝指正。

方在庆

2015年10月26日于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