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胡炜著的《纪念性建筑的感性形态研究》主要分为崇高感、悲剧感及“狂欢感”这三个部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一些差异,酌情论说。第一部分有两方面内容:首先分析了西方文化背景下,源自抗争性崇高感、抗争力量的相关英雄和战争纪念主题内容以及相关纪念性建筑感性形态生成等问题;其次阐述了我国文化背景下源自和谐精神的“大美感”的以上相关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西方文化背景下源自悲剧性破坏力的灾难与死亡纪念主题的相关问题,而我国的文化因为更偏好对悲剧性的和谐化表现,可参照“大美感”相关内容,就没有在这里单独讨论。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源自颠覆力量的西方式狂欢感的相关问题以及我国文化背景下国家大庆和谐主题的“欢庆感”纪念性建筑形态的设计思路问题。希望在理性主题的建筑研究大潮中,本书对感性问题的关注能够有它些许的价值。
情感可以说是纪念性建筑的营建动机、设计导向、分析研究、体验诉求等问题的核心,纪念性建筑发展到今天,相关主题、对象、情感和形态更多元化,也更为关注普通人的存在和情感,涉及的情感模式不仅有崇高、还有悲,更有喜,由此这本由胡炜著的《纪念性建筑的感性形态研究》从情感视角切入,基于相关论说及国内外典例分析,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纪念涉及的这三类情感及相关感性形态的设计思路问题。首先在“崇高”的英雄与战争等纪念中,西方更重表现冲突性力量的“大”,而我们则重和谐;在“悲”的死难等纪念中,包含悲剧性和崇高性两方面,前者在西方常被直接表现,在我国或避讳或转化为表现完满乃至崇高;后者在中西方则分别表现为和谐与对抗;在“喜”的庆典等纪念中,西方重狂欢偏好怪诞形态,而中国则重和谐偏好祥和等感性形态。希望在建筑研究的理性主义大潮中,本书对感性问题的关注能有它的价值。
本书可供建筑学类、艺术学类、景观学类等相关专业背景人员及爱好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