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是甘肃走出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正是从他开始,甘肃这块边远贫瘠的地区成为中国政治的高地。牛颖、彭效忠著的这本《宋平在甘肃》一书的出版发行,是甘肃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对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书名 | 宋平在甘肃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牛颖//彭效忠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宋平是甘肃走出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正是从他开始,甘肃这块边远贫瘠的地区成为中国政治的高地。牛颖、彭效忠著的这本《宋平在甘肃》一书的出版发行,是甘肃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对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内容推荐 宋平同志在甘肃从1972年7月工作到1981年1月,先后担任甘肃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第二政委、甘肃省军区第一政委。牛颖、彭效忠著的这本《宋平在甘肃》一书,详实的记录了他在甘肃工作期间,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深入群众、平易近人的好思想、好作风。 目录 开篇语 第一章 头一件重要的工作是救灾救民 第二章 力排阻力 整顿企业 整顿铁路 第三章 积极推动、认真组织真理标准大讨论 第四章 落实政策 平反冤假错案 第五章 包产到户——农民自己的选择 第六章 发展甘肃农业的战略选择——“两西”建设 第七章 重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第八章 落实文艺政策 关心戏剧创作 第九章 广交朋友 共谋事业发展 第十章 清正廉洁 以身作则 第十一章 永远忘不了甘肃人民 宋平在甘肃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头一件重要的工作是救灾救民 “我到甘肃的第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救灾。”这是1996年3月宋平回忆起在甘肃的工作经历时说的。 宋平所说的救灾,发生在1973-1974年。 那次救灾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怀。然而在那个只能宣传形势大好的年代里,不要说媒体对那段灾情披露得极少,就是对当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抗灾救灾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也鲜见报道。 1973年春,甘肃中部地区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旱情十分严重。刚刚到任不久的宋平,到中东部地区察看灾情,向省委汇报后,实施了紧急救灾措施。 1972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宋平由兰州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并分管计划和工交工作。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整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些地区还相当严酷,自古就是个多灾的省份,尤以干旱最为严重。清代左宗棠曾说“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史书上更屡见“连年荒旱,禾稼全无收获”,“饿殍载道,哀鸿遍野”的记载。一个多世纪以来,贫困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 1973年初,过完阴历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外流的农民越来越多。灾民们不顾一切地扒上过往列车,致使天兰铁路交通运输秩序混乱,经常晚点。 省内各大小城市的街巷里讨要的灾民越来越多。省会兰州市街头要饭的人数剧增,有的竟讨要到了省委大院。但是,省委个别领导却认为甘肃年年有灾,老百姓有“外出讨要的习惯”,并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刚刚到省上工作不久的宋平决定到中东部地区调研,深入了解一下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 据铁路部门反映,陇西火车站有大批农民扒火车外出讨饭背粮,秩序十分混乱,严重干扰了铁路运输。4月5日,宋平带领省农办副主任丁永安和秘书,轻车简从,直奔陇四。 陇西位于兰州东南200余公里处的渭河上游谷地,是秦汉古道西出陇山的第一要镇,元代以后就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此处驿道纵横,东可达川陕,西可通陇南、甘南、临夏、兰州等地,是有名的旱码头。甘肃中部地区人El的流动,在这里反映得最为灵敏。 宋平一行在去陇西的路上,先看了位于大营梁上定西、陇西交界处的陇西县马河公社罗家山生产队。这个队只有14户人家,户户都很困难。队干部汇报,队上分给社员的口粮,年人均只有100多斤,眼下全队已有一半人外出讨饭。宋平来到社员高世民家。高家五口人,住着一间破土窑,全部家当只有一口锅、五个碗,一个牛皮纸袋里装着几斤苞谷面,一床破被子是传了三代的“嫁妆”,提起来是烂线串串,早已没有被子的形状。高世民流着泪对宋平说:“现在才农历三月,离收庄稼还早着哩,除了讨饭要吃,这日子没法过呀!”宋平安慰他说:“你不要难过,党和政府会想办法的。” 随后,宋平一行即直奔陇西火车站。 火车站里外聚集着几百个去陕西讨饭背粮的农民。宋平和丁永安询问得知,这些灾民来自陇西、渭源、漳县、岷县、通渭等县。他们当中家境好一点的,带些当地产的大麻、药材,准备去陕西关中一带换粮食;而大多数都是空着两手去要饭。他们遇到客车,就买张站台票挤上去;遇到货车就是硬往上扒。农民们反映,扒火车十分危险,常有人被轧伤、撞伤、摔死。陇西的几个农民说,前几天首阳公社陈家湾生产队的一个妇女从陕西背粮回来,车没停稳就往下跳,结果一条腿被轧断,造成终身残疾。渭源县的农民说,他们县路园公社有11个社员扒上火车,在货车车厢里抽烟引燃货物,被活活烧死,实在令人痛心。 陇西县革委会负责人向宋平介绍,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这个火车站每天都有外出讨饭的农民,多则上千人,少则二三百。县革委会副主任陈德禄对宋平说:“我家住在北山的云田公社,家里父母兄弟都断了粮,跑来叫我想办法。我好歹是个领导,但也没有办法解决。我每月只有28斤口粮,没办法就把一条最值钱的毛毡给了弟弟,让他去陕西换点粮食回来,维持生计。” 火车站旁边有一个酒精厂,宋平看到来酒精厂拉酒糟的农民很多,就上前询问拉酒糟干什么。农民回答说拉回去掺上一点面顶饭吃,宋平听了很痛心。他对同行的人员说:要注意灾情,再不想办法就会出大问题!P1-4 序言 从1972年7月到1981年2月,宋平在甘肃省委领导岗位上工作了八年半。 1981年2月,宋平奉调进京。 1981年元月19日,甘肃省党代会宣布闭幕。新的省委全委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宋平在会上宣布了中央决定的新的省委领导名单,说这是一个完全可以信任的领导集体。宋平同时宣布,他已调离甘肃,并随即发表了告别讲话。 这篇短短的告别讲话表达了他对甘肃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 他说:“我在甘肃工作八年半,得到了许多同志的合作与支持,我是非常感谢的。由于自己的水平低,在工作当中有不少缺点和错误,自己对自己是不满意的。今后离开了甘肃,希望能继续得到同志们的帮助。工作中的一些教训,我自己还要进一步总结,努力在新的岗位上把党交给的工作做好。 “我在甘肃工作了这么长时间,确实对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的人民,对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们,有很深的感情。我们省是个比较困难的省,有29个县很困难,直到现在人民生活还很穷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长期在这里工作,人民生活是这个样子,心里感到有愧。就是今后离开这里,在心里头也会是念念不忘的,决不会忘记这里的人民。在甘肃工作,自己是有长期打算的。我曾经对家里人讲,如果将来死在这个地方的话,就把骨灰撒到华家岭上,哪怕是养肥一把草,也是对人民有好处的。 “我在甘肃工作,有这么一点体会:甘肃自然条件比较差,在甘肃做工作要充分估计我们的基础、条件,确实要实事求是,各方面一定要积极,又要量力而行;宁可把困难估计得足一点,大家努力去克服,不可把困难忽视了。这样,对工作有很大好处。在甘肃工作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艰苦奋斗。《中庸》第二十章上有这么几句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我引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甘肃的客观条件比别的地方艰苦一些,别人用一分力量办到的事情,我们要拿出一百分的力量去干;别人用十分力量干成的事情,我们要拿出一千分的力量去干。就是说要比别人多花力量,多吃些苦,多花十倍百倍的力量,不相信我们这里的工作搞不好。我想,用这种精神来干工作,又能正确地从甘肃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我想应该经常这样勉励自己。” 离开兰州之前,为了认真总结在甘肃八年多的工作,宋平找了许多同志交谈,诚恳地征求意见,对自己在甘肃的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认真的总结。 1981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正是春节放假期间,宋平原想悄悄离开兰州,免得大家送行。但临走那天,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的负责同志和一些干部,还是到火车站为他送行。那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他很感动。火车开动后,他写下了几句话:“八年陇原三段分,处乱治穷费尽神,是非功过应与析,党心民心与良心。” 后记 从1972年7月到1981年元月的八年多时间,宋平先后担任甘肃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第二政委,省军区第一政委。他在甘肃工作期间,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深人群众、平易近人的好思想、好作风,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根据许多同志的建议,决定编写《宋平在甘肃》一书,以激励当代,教育后人。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对编写《宋平在甘肃》一书极为重视。省委书记宋照肃,省长陆浩,省政协主席杨振杰,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宝生以及新华社甘肃分社原社长林田对编写工作给予了认真的组织和指导。 在访谈、收集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档案馆、省农牧厅、引大人秦工程指挥部、定西地委、陇南地委、临夏州委、甘肃省委《党的建设》编辑部、甘肃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陇西县委、宕昌县委、通渭县委、秦安县委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配 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王军,原兰州市人大主任刘炳午,也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热情支持与帮助。 在编写过程中,原省委书记李子奇,原省人大副主任刘毓汉,原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黎中,原副省长刘恕,原省高级法院院长秦炳和原省农委主任窦述,原省委副秘书长翟焕三,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燕斌,原省畜牧局党组书记陈扬,原省文联主席程士荣等,都给予了热情支持,积极提供资料。 在编写过程中,主动提供工作条件,积极提供资料、提供照片,并帮助进行事实、文字校核的有:甘肃经济日报顾问吴辰旭,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驻甘肃记者站站长、高级摄影师马驷骥,原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杨立,定西地区政协主席张乃,新华社海南分社原社长邓全施,省农牧厅副厅长贾宝忠、黄全成,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任兆瑞,省计委原副地级调研员冯维忠,原陇南地委组织部长高国荣,原陇南报社总编李百川,省人事厅监察室主任郑成涛,省农牧厅财务处长姜良,陇西县原副县长王治邦,省农牧厅产业化经营指导处副处长李向东,省农牧厅助理调研员孟文学,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干部朱雁行,省人大印刷厂厂长李兴民等同志。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写作历时三年,其间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访谈了近百名老干部、知情者及当事人。对每件事、每个问题都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但是,由于作者才疏学浅,难免有疏漏和偏颇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牛颖 彭效忠 2003年4月5日于北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