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地黄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康矛召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战地黄花》的作者康矛召同志是我军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位优秀的宣传干部。他一九三八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以八路军总部记者的身份,跟随一一五师从晋西经冀南,进入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矛召同志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科长,在极其艰苦的一九四三年,他白手起家,创办了《山东画报》,并被任命为总编。解放战争时期,矛召同志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社长、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特种兵纵队炮三团政委、第三野战军八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他用手中的照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他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内容推荐

《战地黄花》的作者康矛召的战时文集中,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就有几十篇。它生动叙述了八路军挺进泰西、开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难经历,记述了假扮日寇、“草桥阅兵”、巧妙解除敌伪武装的成功战例。阅读之后,更引起了对抗日战争中牺牲英烈的深切怀念。

目录

第一部分 通讯 报告文学

 第一次见到罗荣桓同志

 我们的司令员,罗荣桓同志!。

 随一一五师挺进泰西记

东出太行

运河之夜

草桥“阅兵”

同六支队会师

初战显威

泰西军政联席会议

民运工作

陆房突围

水泊梁山

离别和回顾

 八路军一一五师文艺习作会成立

 草桥之“阅兵”

 西征片断

 一个勤务员

 战火在抱犊崮山区西南

 马上白刃战

 一位国际的战友一一佐藤猛夫

 民谣

 痛苦的赣榆伪军生活

 青口战役前后

 海上游击队

 钢铁的连队

 暂且停工一一郯城反封锁斗争的一角

 我军将葛庄战役被俘伪军官押回滨海

 我们进了莒城

 鲜海丸

 海滨之冬

 兖州之夜

 曲阜瞻礼

 瞭望快速纵队就歼记

第二部分 战 报

 一一五师攻克青口

 我军赣城大捷后乘胜再克海头兴庄

 我军一举攻克赣榆城

 我军发动讨李战役 攻克胜水等六据点

 滨北讨李战役获重大战果

 滨海我军攻人莒县城 伪莫正民部千余杀敌反正

 我军光复莒县全境

 前线记者英勇参战 曹秉衡、宋文礼、王黎明三同志

光荣牺牲

 我军忍痛还击歼灭吴逆总部军部及两个师

 我军英勇猛攻解放临沂

 我解放临沂的大军举行光荣的人城阅兵式

 对蒋军官兵的态度和主张

 五小时内歼敌两万

 全役歼敌六万六千余

 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淮北前线指挥员 陈士榘将军纵谈淮北战役

 鲁南前线我军反击大捷

 华东权威军事评论家对鲁南大捷发表评论

 我军掌握战略主动 莱芜战役一举歼敌七个师

 陈毅将军谈鲁中大捷

 论莱芜之战

 李琰少将致函家属

 华东我军在沂蒙山区孟良崮全歼蒋军嫡系精锐七十四师

 华东权威军事评论家评沂蒙山区战斗胜利重大意义

 对开封守敌的喊话材料(一九四八年第一次解放开封时毛主席亲笔修改的)

 附件1:开封市博物馆存影印件原文

 附件2:南京军区政治部梁泉、李传弟同志发现历史文稿的说明函

 附件3:电视连续剧《豫东之战)节选

 解放河南省会开封

第三部分 回忆文章和复函

 在鲁南的重游与回忆

 忆韩练成将军

 最早的《山东画报》在莒南诞生

 《山东画报》史话

 战争时期的山东、华东摄影工作

 我和摄影

 在野战军创建新华社前线分社

 对淮海战役的点滴回忆

 炮舰政策早休矣 平等外交始可期

 复唐军光关于贫雇农路线问题

 珍贵的历史照片 英勇奋战的实录

 复南康宁同志

 新闻感和历史感

 复曲仲丽同志(信函两封,附曲仲丽来函)

 草桥“阅兵”补遗

 复中共山东肥城县委统战部

 复南京军区陈毅传写作组甘耀稷同志

 应对历史负责——致(光明日报)编委会并(文摘报)主编

 我军一个排被英舰解除武装的故事纯属虚构——致<舰船知识)编辑委员会主编同志

第四部分 附录

 创建前线分社的功臣

 积累了经验 培养了人才

 分社创始人 战时外交官

 军事宣传出色的组织者

 勇敢经受战争考验

 领导 战友 兄长

 难得的相识 难忘的忆念

 从战地记者到外交家

 严文井回忆康矛召

 斯人随风去,风采留人间

 怀念康矛召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的司令员, 罗荣桓同志!

我们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同志,是一个沉着、勇敢、严肃而又慈祥的人。

他今年四十二岁,这在以年轻著称的八路军干部中要算一个老同志了。十六年来的战争生活养成了他冷静而严肃的风度,而长期的战争也侵蚀着他的健康。使他的外表似乎又老于他的年龄,频繁的思考使他的头脑特别发达,而过度的操劳使他的头发已经脱光了。

在山东八路军里,罗司令员是斗争历史最悠久的革命战士了。大革命失败的年头,他正在中山大学过着学生的生活。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对革命实行可耻的叛变时,他被党分派到湖北的通城组织农民的秋收暴动。罗司令员当时担任一个大队的党代表,这是他从事武装斗争的开始。十六年来,他就一直屹立在武装斗争的最前线。

农民暴动的武装和由南昌附近折回的警卫团,以及平浏义勇军会合了。他们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整编为工农红军的第一团。以后因为受到反动派的进攻,于是他们上了井冈山。

罗司令员那时担任连党代表了。那时正值革命低潮的时候,部队的情绪相当低落,而高山上的寒冷又无情地侵袭着那些衣单衫薄的人们,粮食的缺乏严重地威胁着部队,疟疾也可怕地在部队中流行着,减员的现象引起了干部的深忧。

不仅仅是与士卒同甘苦,而且必须是以身作则和困苦先尝的精神,才能维系当时动乱的军心。罗司令员就是这样做的。他所以能得到被服尽先补充战士,当凛洌的严冬到来时,战士总算有了可以御寒的衣被了。而罗司令员却穿着单衣在风雪中与寒冷相抗。朔风怒号的晚上,他巡视着每一个战士的寝所,为他们盖好蹬开的被毯。他拿出自己的包袱给战士盖上。而他自己则倒在稻草堆里暂充寒夜里的“团长”。

“那时我还年轻啊!”他感慨地回忆着往事。“今天”于是他带着勉励和希望的微笑,“你们就应该学习这种艰苦深人的精神呀!”

一九三。年罗司令员由营党代表升任二纵队党代表,在长沙战役后,旋升任红四军党代表,以后又历任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长征时任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又返任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一军团便是一一五师的前身,曾经粉碎过敌人五次“围剿”和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无坚不摧的铁的党军。

我第一次看见罗司令员的时候,那时他正是一一五师的政治部主任,我和其他的几位同志是以新战士被召见的。在我最初的印象中,他是沉默而寡言笑的,他那高度数的近视眼镜摆在一副庄严的面孔上,使我顿生肃然之感。一一五师东进到泰西以后,我被派出去做地方工作,有一次因为与地方同志发生了不同的意见,他曾经谆谆善诱的规训着我,对着这样一个直正诚恳的长者,我俯首默忖这些纠葛的原因。忽然,他嘘长了一口气说:“嗯——青年人做事不要太露锋芒呀!”  、

他这句中肯的警句正触到我的伤痛,可是他并没有继续责备我,好像就只是叹息而已。

我已经深为感动了,我不知如何表示悦服的诚意。我只好以孩子的虔诚默默地望着他。

从此,我觉得他并不可畏了,他那种委婉、耐心而又率直的说服精神使我对他生出了亲敬之感,宛如孩子之如慈父。

后来,我知道很多干部都有过和我相似的经历而对他具有同感。他对下级的这种教育方式,用他常说的一句话来表示:那就是“响鼓不用重锤敲”。我想,一个领导者的正直和诚恳会起着一面辟邪的明镜之功;而耐心的说服和谆谆善诱正是能得到群众衷心信仰的原因。罗司令员在部队中的高度威信岂不正是因为他这种高尚的品质所致吗?

我们很喜欢谈论罗司令员指挥作战的故事。很多同志都曾以自愧渺小的感情讲述他那镇静若定的沉着。

在一九三九年鲁西大扫荡的时候,直属机关转移到东平湖中去了。敌人侦察了几天后发觉了我们的位置,并且运来了大批的汽艇积极布置水上的“扫荡”。

八月的傍晚,烦躁、焦虑和无风的闷热蒸炙着人们。突然侦察员报告了:敌人已经到了前面三里地的一个庄子——严格地说是我们的邻“岛”。

我和几位缺乏战斗经验的同志赶紧收拾起杂物准备登船扬帆。在很慌乱的当儿,我猛抬头看见高楼的平台上立着一个人,穿着短袖的汗衫,正拿着望远镜聚精会神地向前观看。一会儿,他放下望远镜,顺手拾起了一把蒲扇,一手挥扇,一手卷起汗衫的下沿,袒露出汗珠累累的腹部,“好热的天啊!”他一面说着,一面把蒲扇使劲地向腹部扇动。P5-7

序言

康矛召同志是我军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位优秀的宣传干部。他一九三八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以八路军总部记者的身份,跟随一一五师从晋西经冀南,进入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矛召同志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科长,在极其艰苦的一九四三年,他白手起家,创办了《山东画报》,并被任命为总编。解放战争时期,矛召同志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社长、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特种兵纵队炮三团政委、第三野战军八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他用手中的照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他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据我所知,这种情况,在全军是尚不多见的。

正因为如此,矛召同志生前就曾设想,将其整理成书,用于教育后人。但他因病过早去世,未能如愿。为了实现矛召同志的遗愿,他的夫人杨玲同志抱病伏案,历经数年,终于完成《康矛召战时文集》的文稿收集工作,并约我为之作序。

我很高兴地翻阅了大部分文稿。矛召同志纯朴的文风、真挚的感情、易懂的文字,又一次把我带回到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矛召同志记述的战斗历程,有些是我直接经历过的,有些是我间接了解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党我军的斗争历史。它的出版,对于丰富党史、军史研究工作,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很有裨益的。

矛召同志的战时文集中,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就有几十篇。它生动叙述了八路军挺进泰西、开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难经历,记述了假扮日寇、“草桥阅兵”、巧妙解除敌伪武装的神奇故事,描述了八路军敢于敌后施兵、围歼日寇长田大队的成功战例。阅读之后,更引起了对抗日战争中牺牲英烈的深切怀念。

在解放战争中,矛召同志以华东野战军和新华社前线分社的名义,给中央军委和新华总社起草了很多战报。他还在媒体上发表了很多军事评论,热情宣传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洛阳战役、豫东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为全国人民了解华东战局,提供了真实的说明,对于激励我军将士的斗志,鼓舞民心,瓦解敌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全国解放以后,矛召同志转移到外交战线工作,但仍关心人民军队的建设。特别是离休之后,他以很大的精力,参与编写战史、撰写回忆录,追忆了许多战役、战斗的真实情况,记述了部队生活、军民关系等方面许多感人的事迹。他还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纠正了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讹传和误导。矛召同志对于丰富我军的战史文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和矛召同志是解放战争中相识的。尽管直接接触不多,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却是很深。他思想活跃,工作积极,为人热情,是党性观念很强、很有工作能力的干部。阅读他的战时文集,更勾起了对他的怀念。我愿以这篇文字,表达对他的追思。

2000年9月8日

后记

矛召生前有三个愿望:出版战时文集、外交回忆录、他和我的摄影集。至今,他的愿望已全部实现了。

青少年时期的康矛召就怀有一腔爱国热血,早在一九三五年,十六岁的他就积极投身“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平津失守,上海沦陷,身为武汉大学学生并且是独生子的康矛召就毅然弃学北上,与严文井等同志一起历经艰辛,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经过抗日军政大学的学习,他以总政治部记者的身份,随罗荣桓、陈光率领的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科长,中共山东分局宣传科长、新华社山东前线分社社长、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社长、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特纵炮三团政委、第三野战军八兵团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军管会外事处侨民组长、华东空军交际处长等职,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军事宣传方面的工作,同时兼做军队对外联络方面的事务,一直是罗荣桓、陈毅、粟裕等首长较为器重的知识分子干部。

康矛召文化底蕴较深,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中,还是在战火纷飞的华东战场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撰写了大量的通讯、战报、新闻特写、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稿,摄制了大量的照片,在《大众日报》、《山东画报》等媒体上发表,有的则径报新华社总社,在我党掌握的中央刊物上登载。

解放后,我随他一起转入外交战线。他历任驻印度、尼泊尔、阿富汗等国参赞、新闻司副司长,驻南斯拉夫临时代办、亚洲司司长,驻柬埔寨、毛里塔尼亚大使,驻比利时、卢森堡兼驻欧共体大使、中国出席联合国第二届特别裁军大会政府代表团副团长等职。

一九八一年,他因第三次患大面积心肌梗塞而被迫住院,经医院抢救脱险后,他来到青岛疗养了一段时间,而后便回临沂故地重游。乘车途中,蒙山沂水和那些熟悉的鲁南村庄不时地跃入眼帘,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回忆起那抗击日寇的艰难岁月,回忆起罗荣桓、陈光、陈毅、粟裕、陈士榘、萧华、唐亮、张爱萍、张震、梁必业等老领导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矫健的身影,回忆起那些勇于冲锋陷阵、壮烈牺牲的战友们。用什么来纪念那难以忘怀的岁月,用什么来缅怀长眠于这块大地上的战友,用什么来歌颂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歌颂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和我们的各级指战员?他经过深思熟虑,产生了强烈的念头——将自己战争年代起草的那些文稿、战报收集起来,另补写一些回忆文章,整理成集出版。

说干就干,是矛召的风格。到达临沂后,他不顾病体未愈,一头便钻进《大众日报》的档案中,一张张地翻看旧报纸,请有关人员将自己发表的各类文稿一一抄写。而后,他又查阅了自己呕心沥血创办的《山东画报》档案,将在那个刊物上自己撰写发表的文章收集到手。此后,他笔耕不辍,’连续为三野军史、《陈粟大军征战记》、解放军炮兵史和一些地方史志起草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其中大部分被他反复查证,精心修改,形成较为精美的文字。这样,矛召的战时文集就有了雏形。

闻听这一消息后,很多老领导、老战友都以各种形式给予了极大支持。老领导、原上海市委的陈沂同志亲自联系编辑出版;老领导、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同志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老领导、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亲自为本书作序;老领导梁必业、蔡长风、谷光善、陈锐霆、吴冷西、苏静等同志以及老战友龙实同志为本书题了词;有的老同志为本书出了很多主意;老战友梁泉、李传弟同志还收集到矛召当年起草并经毛泽东主席修改的对敌喊话材料,还收集到解放开封的战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步入市场经济、注重经济效益的今天,中央文献出版社却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党、国家、军队保存历史资料为己任,一经李惠斌同志联系,就欣然同意出版此书。

在此,我向上述各位老领导、老战友、老同志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副总编张宁同志、编辑部副主任李庆田同志等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康矛召的夫人:杨玲

2000年中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