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叶草
分类
作者 张宏树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宏树,网名春谷村夫,男,1946年出生于繁昌县三山镇(现属芜湖市三山区),祖籍安徽肥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芜湖市作协会员等。《三叶草》精选他的文学作品,诗词150余首,文章20余篇。全书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本书给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三叶草》为一本诗文集,包含作者张宏树精选的诗词150余首,文章20余篇,分为“霜叶如丹”“文海拾萃”等专辑,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旅途见闻,对生命的感悟等等。全书文笔优美,可读性强。

目录

一片净好三叶青葱

辑一 霜叶如丹

 春之声

 云之海

 西河古镇

 古渡口石桩

 老照片

 远去的背影

 安广,一定走向辉煌

 献给双鹤的歌

 过年

 这一刻,让我们记住

 留守女人

 献给女同胞的歌

 三叶草

 假如

 日全食

 千年银杏树

 多雨的心情

 秋雨

 山溪

 落叶的自白

 浅浅的哲理(四首)

 带刺的玫瑰(二首)

 挖掘机的淫威

 古船,泊在大山的港湾

 冬日乡村

 雨霁

 挖荠菜

 火种

 忘记你,却很难

 绣球花开

 写在端阳

 我是一条小鱼

 正在消逝的村庄

 墙角下的玫瑰

 无题

 初冬,上海淀浦河畔

 诗人,您走好

 与冬天有关(三首)

 爱跌跤的老人

 猫叫号,年要到

 良心

 一沓纸币

 我心目中的网络

 时光的屐印

 接纳

 当寒冷止步时

 喜鹊归来

 时光留痕

 夜醒时分

 秋之韵(组诗)

 五月黄昏

 夏至

 高原印象(组诗)

 中分村掠影(组诗)

 致Q君

 和土豪们聚餐

 哦,已到中原

 黄河,你好

 贵妇人与狗

辑二 古韵墨香

 春归图(三首)

 秋日拾穗(四首)

 赠网友黄秀霞

 中秋寄语

 上海淀浦河边观景

 悼骆承达同志(二首)

 窗台水仙

 老梅

 落花

 读书

 莲花套冬钓

 游九华山莲花云海生态园

 应孙女张婧怡求题嵌名诗

 小区见妇人折桂

 依韵和志和兄《赏关门山红叶》

 寻访池州杏花村

 枣熟时刻

 清明雨

 咏洛阳牡丹诗(二首)

 赴泾川途中遇雨

 水乡荷花

 暮春登浮山(二首)

 春游五华

 乡村新貌

 登林云寺望长江(二首)

 山池春景

 春晨

 步韵和静心先生

 临溪居

 油桃花开

 咏梅(二首)

 泾川吟(三首)

 月季

 鼠年夏末游宝莲寺(二首)

 苦夏

 炒股

 南非球赛谢幕有感

 秋日寄友(二首)

 五华胜境(三首)

 春钓

 时政感怀

 抗议

 雪

 清明扫墓

 忆姚华士同学

 忆程玉明同学

 上海某医院见闻(二首)

 贺京沪高铁通车

 与诸友游圆昭寺

 七绝·无题

 繁阳东区新貌

 园中枣

 野钓

 咏菊(二首)

 天目湖之秋(四首)

 冬之初

 读江南先生七律有感

 与诸友同游马坝云居寺

 云居寺情结

 读闲人老苏州《苏州赞》有感

 读江南师《七绝·壬辰春分》有感和之

 悼吴斌烈士(二首)

 去沪上未与诗友登浮山存憾

 看奥运

 题黄晓林先生山水画《好雨知时节》

 农家嫁女

 参观响水涧蓄能发电厂(三首)

 赴青阳九华交流采风(五首)

 秋钓偶得

 除夕夜,某小城无序放鞭炮

 读东方君《假如爱有天意》

 观电视剧《楚汉传奇》有感

 题画家黄晓林先生池边留照

 凤凰山观牡丹(四首)

 游五千年文博园

 读陈吕新先生《痴情最是蝶恋花》有感(二首)

 贺嫦娥三号登月成功

 步韵和江南师

 感时赠友

 早春偶感

 诗友游春

 神树抱石

 咏九华天池、龙池

 看矮人部落表演

 春山雨后

 竹笋

 惊闻乌鲁木齐市“5·22”暴力恐怖案

 读风中的铃声《成都行》有感

 雨中峨溪河畔看渔人扳罾

 步韵和江南先生《七绝·释怀》

 和静心先生《峨溪春色》

 依韵和临渊散人《山中春望》

 春日感怀

 依韵和山月先生《春曲》

 乡村小景

 客居申城思友

 依韵和江南师《七绝·无题》

 秋后偶感

 新秋夜晚郊外漫步

 坐动车

 天沐度假村泡温泉

 温汤镇街景

 马年腊月初八谒万寿寺

 赠妙境法师

 春景

 洛阳牡丹

 阙塞风光赞

 丝条王

 荷韵

 访池州杏花村

 迁坟

 病中吟

 六十感怀

 题新港普陀寺

 上海长江隧桥观感

 为亡友出书有感

 步韵和张毅老领导八十寿诞

 观世博

 夜宿马仁寺

 观黄晓林山水画展

 李国栋先生深圳退休回安徽农村

 题自家小院

 一条小溪的变迁

 峨溪河畔晨晚练点即景

 老人学做九套广播操

 手竿钓获重二十斤青鱼感赋

 读俞学玉先生诗集《中秋月》有感

 早春漫步中滩湿地公园

 江南春日

 喜迎江南马年初雪

 当兵五十周年寄怀

 斥安倍拜鬼

 贺健松兄《风雨阳光四十年》问世

 贺《繁昌诗词》创刊十周年

 步韵和施镜澄吟长《八四抒怀》

 雨中访磕里大屋基中心村

 喜庆全国人大成立六十周年

 南京大屠杀首个国家公祭日感赋

 马年除夕示儿孙

 龙门石窟观感

 鹧鸪天三月乡村

 捣练子蚕

 浪淘沙梅汛

 望江南仲春

 望江南暮春怨

 有词无调雨怨

 赴侄孙升学喜宴调寄清平乐

 采桑子感怀

 行香子路经铜陵“市外桃园”小酌

 观友人马仁山居调寄千秋岁

 鹧鸪天忆故园三山(一)

 鹧鸪天忆故园三山(二)

 一剪梅《知君用心如明月——潘玉良与潘赞化》读后

 天净沙春景

 天净沙谷雨

 行香子仲夏田园

辑三 文苑碎语

 埋伏柳林细观察盗窃集团齐落网

 1954·年,那场大水

 枣园纪事

 又是秋高蟹肥时

 儿时的冬天

 山芋缘

 怀念哥哥

 乌镇纪行

 阿黑和赛虎的故事

 门前,曾有条清澈的小溪

 星期天,去钓鱼

 席间偶得育儿经

 换种方式思考

 《心在乌云之上》一读书有感

 繁昌的佛教渊源及传承

 学点佛学,有益身心

 也算春游

 崇明岛,我来了

 读书札记

 美,就在身边

 种菜吃菜与健康

 人生没有“如果”

 永不放弃

 春游板子矶

 儿时的梦

 人生的几个第一

 博文被《大学生活网》转载有感

 梦境

 花繁叶茂春色满园

 撷取点滴,折射时代

 组诗《在劳务市场》赏析

 记忆中的诗歌

 浅谈诗歌的欣赏与再创作

遵从生命享受文字

后记

试读章节

埋伏柳林细观察盗窃集团齐落网

6月22日午夜,繁昌县公安局徐副局长率领四名公安干警,按预定的战斗方案,埋伏在小洲公社永安闸河堤外侧柳树丛中。为破获一起盗窃自行车集团案件,他们忍着夏夜的闷热和蚊叮虫咬,眼睛盯着向南伸去的大路。一点,两点,已是凌晨三点多了。忽然,远处传来了自行车的颠簸声……“干什么的?”随着一声有力的喝问,五名干警同时跃出。一道道强烈的手电光射到了那个骑车人的脸上,只见这人鼻梁上横着一块刀疤,右耳旁长有息肉,这正是干警们要捉拿的人。机灵的小张上前拉开这个人的上衣,从他腰前、身后搜出一把匕首和一根铁尺,随后便把这家伙带了下去,一切恢复平静。几分钟后,远处又传来了自行车的颠簸声,两个黑影越晃越近。“站住!”两个人都从车上滑了下来,后一个人刚扶稳车子,吓得上牙直打下牙,说:“车子是他们偷的,是他们拉我入伙的。”五名干警押着三个盗车犯,推着三部自行车,怀着胜利的喜悦踏上归途。

他们为什么能够这样准确地一网打尽这伙盗车犯呢?原来,据小洲公社党委反映,6月初以来,常有那么两三个来路不明的人窜到农村廉价兜售自行车。这个情况与芜湖市最近连续发生自行车被盗案有没有联系?是不是嫌疑犯在进行销赃活动呢?县公安局立即派人员前往侦查。通过调查研究,大量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伙盗车嫌疑犯在进行销赃活动,侦查人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几个销赃点悄悄地布下了天罗地网。

一天夜里,那个脸上有刀疤、耳旁长息肉的家伙和另一个人带着两部自行车突然闯进了销赃点附近的一户人家。户主既惊喜又犯愁,惊喜的是盗车嫌疑犯终于自投罗网;犯愁的是,这帮狡猾的家伙把销赃的时间由白天改为夜间,这深更半夜,在这单门独户的地方,怎么才能把嫌疑犯抓住呢?他沉思片刻,灵机一动,随手拿出自己仅有的七十元钱,不慌不忙地说:“这两部车我要了。”他还想说些什么,那个有刀疤的家伙却抢着说:“我的几个朋友还有几部车想卖,能不能给搭个桥?”这位户主想到公安机关叮嘱的要尽量一网打尽这伙盗车嫌疑犯,于是将计就计,问:“几部?”“三部。”“负责推销,哪天来?”“明天后半夜,事成了不会亏待你。”

这帮家伙连做梦也没有想到,次日在这里等着他们的竟是五名手持短枪的公安干警。

经审查,原来这三名盗车嫌疑犯中有两名是长期流窜在外的劳教逃跑犯。根据他们的交代,现已核实追回自行车十五辆,全部交芜湖市公安局退还失主。(骆承达同志曾参与此文推敲。)

1954年,那场大水

1954年那场大水,是繁昌县半个多世纪来最大的一次水灾。据县志载:时年5至6月,降水深达1200毫米。江河涨满,7月11目,除永庆圩外,全县33个大小圩口相继溃破,66个乡受灾(当时全县设8区5镇83乡),受灾耕地28.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伤亡144人,倒塌房屋7.39万问。

那场水灾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水灾的情景却在我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年入夏以后,雨水特别多,老年人就说,这老天的锅底怕是通了,雨水只管往下倒。太阳像害羞的姑娘,刚一露脸,就被乌云的纱巾遮住了。所有的河沟都被雨水涨得满满的。就连我家所在的三山镇的下街,也积了几寸深的水,河里的鱼侧着身子在街面上游。记得7月的一天夜里,大雨紧一阵慢一阵地下着,在沉闷的雷声过后,突然传来了低沉而凄惨的锣声,由远及近,伴着敲锣人大声的呼喊:“破圩了,破圩了,赶陕搬家啊!”父亲把我和两个弟弟从梦中叫醒,然后紧张地收拾家里要搬走的东西。那锣声响过约20分钟,水已冲到我们的家里了,父亲把我们弟兄几个安排在高一些的家具上先坐着,天亮以后,雨停了,我家的草房大半已淹在水里,又过了个把小时,乡下的亲戚撑着大榨盆来帮我们搬家。我和弟弟坐上盆时,洪水已有2米多深,许多人家的房子只剩下房顶了。水面上漂满了杂草、溺死的鸡和猪。P271-273

序言

一片净好三叶青葱

——张宏树先生《三叶草》集序

我们总是在两个向度上生存。一个是属于物质的,一个是属于精神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我们成了自觉的一族;我们似乎能够回望过去,把握现在,烛照未来。其实,我们是否早就被安排好了呢?“第一推手”是在怎样的情境和动因下“推”动一切的呢?现代物理学揭示的粒子“波粒二相性”,是不是证实了空相的观念呢?是不是隐喻了物质和精神的因果关系呢?

精神向度,让我们总是一刻不停地行走着。我们无法稍为停歇那些奇思妙想,我们无时无刻不向着那无限渺远的境域飞翔。

精神向度,让我们的所有构建,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都是按照我们精神的样子。或者说,我们的所有构建都不过是我们的精神产物,也就是心相或者是心境吧;心境唯真、唯善、唯美,让我们瓜瓞绵绵,不断从阴暗走向光明。

精神向度,让艺术得以破茧羽化,让诗歌能够发为吟咏。我想,作为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缕美妙的情绪,诗是外语言而在的,甚至可以说是外诗人而在的。当诗借助某种语言形式发为吟咏,诗人便应运而生了。诗人总是努力地打破语言的范式,竭尽所能地重构语言,使之得以充分地表达感情、宣泄情绪。

诗天生具有向光性。诗的构建,总是循着诗人心里美好的期望去进行。那是一个独立的境域,妙趣天成,真似婴孩,善若慈心,美如光风;进入那重境域,你会受到诸般启迪,得到许多愉悦,感到无限慰藉。

案头放着《三叶草》初稿。我常常做一些漫无际涯的冥想。

这是诗人张宏树先生菟集自己诗文编成的一个集子。旧历年前,岁腊将尽。宏树先生把《三叶草》打印稿送给我,让我读一读。我时时地拿起《三叶草》来读着。我希望有一个广远的背景,让我能够领略宏树先生那些文字呈现的色彩,进而感受宏树先生心灵的温度和张力。我希望有一个幽微的管道,让我能够融入宏树先生那些文字的脉流里,去细味宏树先生的悲喜忧欣和精神流向。我却感到困难,那是进入一个人精神宇宙的困难,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我都不能确定自己对《三叶草》建构的境界有了把握和领悟。

冰雪融了,春红谢了。直到现在,蝉声又在窗外的枝上鼓噪,苦夏正把天地当作一只巨大的蒸笼,放在季节的烈火上猛蒸。我却已经从旺盛的蝉声里,感到一种渐渐地向老的苍凉的意味来了。

我依然时时地拿起《三叶草》来,于晨昏的微光里读着,于书们的缝隙间读着,于无眠的疲惫中读着。

一扇门在我的面前开启,一条小径在我的面前延伸,一重境域在我的面前展现,一些纯净的因子,在我的心中慢慢地飞舞了。

三叶草是一种草本植物。走过田头溪边或是芦苇丛中,不经意地一低头,脚下便踏着长了三枚团团叶片的小草。这便是三叶草了。

宏树先生名他的诗文集为《三叶草》,大约有两层含义:

其一,集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辑“霜叶如丹”是新诗作品,第二辑“古韵墨香”是旧体诗作品,第三辑“文苑碎语”是散文类作品。

说来有趣。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三叶草也有呈四片叶子的。因此,宏树先生的《三叶草》,无论是三辑还是四辑,名之都很恰宜。

其二,三叶草不过是自然界极普通的小草。宏树先生以之名文集,是自况,更是自谦。在他的集子中,就有一首叫作《三叶草》的诗:

我是一株小草/一株不起眼的三叶草/和其他草类一样/既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接受风雨雷电,骄阳的炙烤/就难逃避冰冻霜雪,严寒的煎熬//在别人的眼中,我是一株幸福草/微风轻拂,阳光姣好/可一生的际遇总是苦多乐少/生存的环境几多危杌/命运曾把我逼到死亡的墙角//但我的根扎得很深很深/阳光也会穿破云层把我照耀/水和地温和无私的滋养/我终未被冻死,终未被烤焦/清风把我的种子撒向天涯/白云把我的梦想载去海角/我是一株三叶草

宏树先生写的是三叶草,实际上他更是在咏唱自己。……见的大水,可以说是一篇散文,也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再比如《枣园纪事》《又是秋高蟹肥时》《儿时的冬天》《山芋缘》《怀念哥哥》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之,《三叶草》的经验、情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也便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了。

至于《三叶草》技术方面的探索、经验或启迪,我以为还是由读者自己去体味吧。

在这个难耐的溽暑,我躲在阴凉的一隅,读着霍金的《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让我感到时空的空茫广漠和物质的不可捉摸。

偶尔瞥见窗外的流云,我不由得想,那流云之外,那流云之外的之外,是怎样的情景呢?反躬看着自己的纤纤手指,不由得举起来,摸一下脸颊,再摸一下。这手指,这脸颊,是由基本粒子如夸克组成的吗?那些粒子在无时无刻地运动着吗?那些运动,沿着怎样的路径飞翔呢?如果组成这手和脸的粒子以波的形式存在着,那么为什么又能实实在在地可以触摸呢?

《时间简史》让我感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地球、星系乃至整个宇宙,只有从那一个点开始便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才会环环相生,有了山川原海、草树虫鱼、你我他、爱情、绘画、音乐、舞蹈和诗歌、散文、小说。从宇宙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是如此的天工巧设,如此的美妙绝伦。因此,珍惜,应是我们面对造物的唯一选择。

宏树先生命我序《三叶草》,洵属前辈对于后学的奖掖,我自然一点也不敢马虎。自去腊先生便殷殷地期许于我,我却一直找不到切入的那一个点。读着《时间简史》,心里不觉便豁然开朗了。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启示吗?记之,且以为序。时维二○一五年八月六日。繁阳懒悟吴黎明沐手恭造。

吴黎明

(芜湖市作协副主席)

后记

第一本诗集《生命与阳光》问世,迄今已过去九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尤其在2010年以后,由于在新浪网开了博客,因经常要更新博客内容,断断续续地又写了几十首新诗,并学着写了近二百首古体诗;加之早年及后来写的二十几篇散文、随笔,时值“古稀”临近,就有了再出一本集子的想法。

写诗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既快乐又艰难的事情。所谓快乐,是因为大多有感而发,想写就写,很少故作矫情、无病呻吟。如果写出的东西,登上了报刊或有几个人叫好,心里就更高兴了。说艰难,是因为想写好一首诗确实不易,想写自己满意的诗不易,写超越自己的诗不易,写让别人称道的诗就更不易了。

几千年来,诗,一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管里流淌,滋养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五四以后,白话取代了文言,诗歌的独立性增强,诗歌的影响力反而越来越小了。新诗走过百年,民众对诗歌的关心和热爱程度,不是越来越好,而是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虽然中西交融,流派纷呈,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如此多的冷遇和误解。新诗成了冷漠的荒原。但我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始终热爱着诗歌。

诗是写给读者看的。如果写的诗,只有自己读懂或极少数人读懂,不管怎样地模仿西方,甚至在某一流派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由于读者群很少,社会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无论是“象征派”“现代派”“朦胧诗”‘意识流”‘第三条道路写作”等等,诗作者写出的作品既是作者的也是属于读者的。看到一首诗,作为诗歌的欣赏者首先要能够读懂,应能进入作品的时空,去感受作品的整体情境。文学审美的实现过程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写出的诗,连一个大学文化的人都读不懂,这样的诗歌,纵是“阳春白雪”,也只能“和者盖寡”。最近,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诗被某些诗评家们炒得很热,也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她的成功对于新诗作者,应有学习和借鉴之处。

我很少模仿别人去写诗,更不追逐什么流派,自己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大概也是写了多年,少有长进的缘故。好在大家对我的作品,都说读得懂,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仅此一点,也就足够了。

学写古体诗,是近几年的事。先学习声韵格律,再学习起、承、转、合等技法。古体诗与新诗的修辞方式大同小异。新诗讲究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古体诗词则侧重叙述描写,比兴的运用、遣词造句更讲究精练。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借喻、隐喻等修辞手法用到极致的好作品。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我学写的古体诗词中,有的用古韵,大多用新声,有的为准确表达意思,甚至不讲韵律。大多数作品质量平平,也有少数稍好点的发表在《中华诗词》《中国诗词选刊》、广州《诗词》《诗词月刊》《安徽吟坛》等刊物上。

我没有系统地读什么书。小学毕业即辍学,工作后才圆了大学梦,自修完成汉语言文学、法律两个专业的课程。又是个较懒惰的人,从不写长篇的文字,散文、随笔也写得不多。这二十几篇的散文、随笔部分反映了我少年、青年乃至中老年的生活、工作境况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文笔谈不上美,也没有什么文采,但感情却是朴实真挚的。

感谢黎明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自桥先生为本书写跋,感谢表位先生、宏林先生对部分古体诗提出修改意见。本书出版时得到安徽文艺出版社刘冬梅、汪爱武老师及有关同志的真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张宏树

2015年8月9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