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像风一样奔跑/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邓湘子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百余年间的一百二十多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百二十多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

本书系面世至今,受到广大小读者、老师和家长的衷心喜爱,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世纪长城”“中小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必备文库”,成为常读常新、传世久远的中国儿童文学经典阅读品牌图书。

邓湘子著的《像风一样奔跑/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为该书系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邓湘子著的《像风一样奔跑/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一部质朴优美的长篇小说。

端午节,主人公菊朵第一次独自踏上渺无人烟的湘西山野去探望外婆,从那一刻起,在奋力的奔跑中,菊朵长大了。这段独自探望外婆的经历,成为足已影响菊朵一生的人生片断,并烛照了一个时代。独闯山林、巧逢外婆生病、神树被伐、村庄灰色的忧伤、酸梨坳黑色的恐惧、耘夫与同年娘的猝死等令其忧郁、恐惧和迷惑的事件,使菊朵在亲历中有所顿悟,童年的稚嫩开始减退,并促成了菊朵人格的成长与质变。

本书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第一章 蓝布包

第二章 乌杨梅

第三章 黑腊肉

第四章 野葛根

第五章 彩风车

第六章 三炷香

第七章 酸梨坳

第八章 红蜻蜓

第九章 白豆腐

第十章 新米节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试读章节

等啊等,身上的汗早已吹干了,还不见有一个人路过,菊朵只好独自慢慢地往山下走。

走下一个山坳,远远看见山涧里那片黑黝黝的树影,菊朵害怕起来。那片古树都是几百上千年的老榉树,树干又粗又怪,树叶浓厚繁密,把山涧遮蔽得阴凉森冷。每棵老榉树都像外婆村头的那棵大枫树一样粗大,上面长着寄生的藤萝。菊朵听大人说过,那样的树上盘着恐怖的大蛇,是“蛇公树”。

她不敢独自从那片古树下走过,就把蓝布包搁在路边,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想等一个过路人一起走。旁边一棵碗口粗的栗树,撑起浓密的枝叶,正好遮挡了阳光。她就坐在那片阴凉里吹着山风……

“哎呀,我怎么睡着了呢?”菊朵揉一揉眼睛,太阳已经西斜,暖烘烘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山风中响着懒洋洋的蝉叫声。她竟然在山路边睡着了,直到阳光把她晒出一身热烘烘的大汗。

菊朵赶紧跳起身,去拿身边的蓝布包。蓝布包上爬满了黄蚂蚁,还有许多黄蚂蚁从灌木丛里爬出来,牵成了一条长线,往她的蓝布包里爬去。

黄蚂蚁真恶心,菊朵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赶紧把蓝布包提在手里,又拍又打。取出里面的东西一看,香喷喷的粽子上爬满了蚂蚁。粽子是煮熟了的,裹着粽子的广竹叶子变得黄亮,被撑得鼓鼓的,透出诱人的香味。她急忙用手拍打,用嘴吹气。

她记起瓷杯里装着猪油。娘在杯子口上罩了一张报纸,用麻绳把报纸扎得紧紧的,黄蚂蚁应该钻不进去。可是捧出来一看,蚂蚁竟然爬进猪油里去了。菊朵顿时感到了灾难降临般的绝望,立即哭了起来。她这一路走着,瓷杯子里晃晃荡荡的猪油把报纸湿透了,扎得紧紧的报纸湿出了一个洞,许多黄蚂蚁爬进瓷杯里去了,密密麻麻地浮在油上面。

菊朵折了一根细树枝,小心地把那些贪嘴的黄蚂蚁从油里挑出来,眼泪不争气地流着,泪水模糊了视线。终于把黄蚂蚁清理得差不多了,菊朵看了看地上那乱了阵脚的黄蚂蚁队列,用脚狠狠地踩。她忽然想起一句俗语:“吃了蚂蚁一只脚,一世怪病不得脱。”这猪油还能吃吗?泪水又涌出来,眼眶又涩又辣。

她跪在地上,细细地看了又看瓷杯里的猪油,又找到了两只蚂蚁。她更加不放心了,把报纸揭下来,让杯子对着太阳光,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找了许久,没有再找出一只蚂蚁,连一只蚂蚁的脚也没找到,可是她悬着的心却放不下来。

菊朵抱着装了猪油的瓷杯,发起愁来。这一小杯猪油,是她们家最珍贵的东西。这青黄不接的初夏时节,家家户户都缺食少粮,每餐炒菜时,只是用一小片宝贝猪肉,抹一抹锅底。

昨天夜里,生产队为了过端午节,特地从大队部申请到半边猪肉,队里的人们可兴奋了,都争着要肥肉。菊朵家里分到八两猪肉,肥嘟嘟的一小块肥肉。娘把那块肉煎了油,都盛在瓷杯子里,让她给外婆送去。可是现在……菊朵哭得眼睛火辣辣地痛。

看一看阳光,眼前重叠着闪闪烁烁的光影。“要是外婆吃了蚂蚁爬过的猪油,生了病该怎么办?”山野里寂静而苍茫,菊朵的心里充满了巨大的恐惧和深深的自责。

时候已经不早了,菊朵只好挽起蓝布包,抹着泪水,朝山下走去。她一路上想着蓝布包里的猪油,想着猪油里可能还有黄蚂蚁,山野里的恐怖反而被忽略了。

走到那段黑天黑地的山路,棵棵参天的大榉树威严而神秘地站在路旁,她的心里有些慌,害怕得不敢大口喘气,暗淡的树林里仿佛有许多可怕的眼睛在偷偷地盯着自己。菊朵快步奔跑起来,从背后吹来的风都追不上她,心里害怕的感觉被远远地抛开了。

菊朵一口气跑过了榉树林,全身都汗津津的。

她继续往山下跑去。弯弯的小路穿过一片又一片林子,前面出现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禾苗在风中摇动着黄里泛青的叶子。太阳快要落下山岭,离外婆家也只有两三里路了。

山脚田间的路边,不时出现一两座木屋。从那些屋子经过时,看家的狗追着她叫个不停。她壮着胆子,不紧不慢地走,免得惹那些狗追上来。

拐过一个山弯,前面一座破旧的木屋前,一条瘦得肚子干瘪的老黄狗站在路上,嘴里发出低沉的响声,它瞪眼龇牙,模样阴险而可怕。菊朵知道,那可是一条不能惹的狗。她不敢丢石头吓唬它,只好停下来想办法,一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僵持了好一会,那条狗的喉咙里发出狺狺的响声,饥饿的眼睛紧张地盯着菊朵。菊朵退后几步,冲着木屋喊道:“屋里有人吗?快来赶狗,它不让我过去。”

屋子里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菊朵心里焦急起来,额头上尽是黏黏的汗水。

P7-10

序言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我们心潮涌动,激情难抑。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关于“儿童文学”》)。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新式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流传开来的。当时代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具有现代性观念和形式的文类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因而“儿童文学”这名称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儿童本位”、“儿童文学”,一时成了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魏寿镛等《儿童文学概论》1923年版)的热门话题。

尽管“儿童文学”这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儿童也即我们的祖先对文学的接受是一片空白。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一样,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文学的方式与阅读选择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性,这有民间讲述、蒙学读本传播和儿童自我选择读物三种途径,尤其是民间讲述。证诸史实,中国古代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遗产相当丰富,例如“灰姑娘型”文本《酉阳杂俎·吴洞》比之欧洲同类型童话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因而有论者这样断言:“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那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童话》丛书,或是从1921年叶圣陶创作《小白船》开始的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民间童话与童谣(已被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那么,很显然,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自然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我们认为,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对待历史,我们必须采取审慎和“同情的理解”的态度。

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历史,同时需要用发展的观念考察和疏证历史。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则是全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最为丰富最激动人心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是指起始于20世纪初叶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现现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是一种自觉地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至今已有一百年上下的历史。1902年黄遵宪尝试用白话文创作的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编译的童话《无猫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发周作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儿》,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发兴起的重要文学事件与表征。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周作人于1920年发表提出全新儿童文学观念的论文《儿童的文学》,郑振铎于1921年创办中国第一种纯儿童文学杂志《儿童世界》,叶圣陶于1923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创短篇童话集《稻草人》,冰心于1923年推出原创儿童散文《寄小读者》,这是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念、新作品、新思维形成与奠基的标志性象征与成果,其中的重中之重当数叶圣陶的《稻草人》。这部辑录了23篇短篇童话,体现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郑振铎《〈稻草人〉序》)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儿童文学思想的童话集,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肯定与赞誉,被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表〉译者的话》)。“稻草人”的道路实质上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成长、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上个世纪20年代叶圣陶开创、30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的推进,源远流长地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主潮,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

第一 ,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始终紧贴着中国的土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中间有一个转换。20世纪早中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与观念,主要直面的是成年人所关切的中国现代社会问题和历史课题,围绕着成年人的革命、救亡、战争、运动、意识形态等展开艺术实践,从中展现出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将以前的“成人中心主义”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直面的现实则由成年人的现实转向儿童的现实,努力贴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生活状况,贴近儿童的精神生命“内宇宙”,贴近儿童的审美意识与阅读接受心理,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这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革命性位移”。新时期儿童文学蔚为壮观的原创生产的突破、变革与发展,正是这一“革命性位移”的审美嬗变的结果。

第二,强调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提出儿童文学要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稻草人〉序》),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之管见》),30年代茅盾提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关于“儿童文学” 》、《再谈儿童文学》),张天翼提出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奇怪的地方〉序》),50年代陈伯吹提出“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论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到80年代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新世纪初曹文轩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受这些20世纪重要儿童文学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在与社会与时代无法也无须割舍的联系中,一以贯之地承担起了自己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并创造出自己的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

第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一种具有“文学的现代化”特质的全新文学。儿童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儿童观”的转变上。从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传统观念,到五四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到新世纪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各个历史时期无不与中国人儿童观的更新与转型紧密相联。儿童观导致建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观影响制约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与传播。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所经历的重要文学事件与理论交锋,例如20年代的“神话、童话是否对儿童有害”的辩论, 30年代的“鸟言兽语之争”,40年代的“儿童文学应否描写阴暗面”的讨论,50年代有关童话体裁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讨论,60年代的对“童心论”、“古人动物满天飞”的无端批判,80年代以后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儿童化与成人化、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探讨,无一不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相关。特别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儿童文学理论观念,如“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反儿童化”、“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以及“儿童文学的文化批评”、“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儿童文学的童年记忆”等,同样无一不是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更新的表征与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学术品质,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螺旋式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为此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思想交锋与艺术探索和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儿童文学文体建设与审美创造方面,这是一个关系到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复杂的艺术课题。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创造,中国儿童文学不仅在如何处理诸如“儿童文学与政治”、“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文学与童心”、“儿童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儿童文学与外来影响”、“儿童文学与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与市场”、“儿童文学与影视网络”等这类艺术难题方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断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选择,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文学语言的规范,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儿童戏剧各类文体的内部艺术规律的建构,如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童话方面的幻想性、逻辑性、夸张性、象征性问题,诗歌中的幼儿诗、儿童诗、少年诗,幼儿文学中的图画书、低幼故事、儿歌,以及文学名著“少儿版”的改写等等,经由几代作家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前仆后继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在世界儿童文学艺术之林中树立起了充满鲜活的中国特色与审美趣味的艺术华章。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探索和审美追求过程中,终于产生了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曹文轩、秦文君这样的足以显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水平的标志性作家,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戏剧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艰苦卓绝的艺术创造所获得的百年儿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滋养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文学养料,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并且创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人物谱系(20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人物谱系除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外,还有儿童形象的谱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宝库。

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少年儿童的作品,将使人终身难忘,终生受惠。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向广大少年儿童提倡文学阅读。文学阅读不同于知识书、图画书、教科书的阅读。文学是以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意境,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我们认为,用优秀文学作品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田,培育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来一个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经典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是一件意义重大、十分适时的新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为此,我们特选编《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以下简称《百年经典》),并由一贯重视打造高品质、精制作图书品牌的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精编精印出版;同时,《百年经典》的选编出版,也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后,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百年经典》锁定的主要目标。

第一,《百年经典》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经典》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经典》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我们认为,只有进入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并为他们喜爱、接受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资质与意义。我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验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我们也把《百年经典》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儿童文学品牌工程,计划在今后收入更多新人的优秀之作,努力将本书系打造成新世纪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建设、推广基地。

《百年经典》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文/王泉根)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2005年7月1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邓湘子是一位下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

——周静 著名评论家

邓湘子的小说具有安静下来的力量,这与时下热闹、喧嚣、讨喜、讨巧的大潮流相反,是一种对文学根本的坚守,也是来自文学、来自心灵的呼唤。有一句话说,我们已经走得太快,等等灵魂。我想这也是邓湘子通过这本小说向所有人说的。

——刘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艺报》文学部副主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