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煮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也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煮命》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集中了作者石也长期以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有些已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大多数文章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慨叹,生活气息浓厚。作者文字老练,因长期从事与读写有关的工作,对文字把握能力较好。书稿内容健康向上,无不符合出版规定的内容。

内容推荐

石也,1977年11月生于宁夏中卫南部山区一个叫周涝坝的小山村,宁夏财经学校毕业时意外致残(左半身不遂),一边务农一边写作,笔耕不辍,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百余篇,去年11月,石也的短篇篇小说集《尘事》正式出。多年来,石也累计发表出版逾百万字,系宁夏作协会员,中卫作协理事。现为中卫市刊《沙坡头》特约小说编辑。此次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煮命》是石也多年的心血之作。全书共收作品34篇,包括《小街一日》、《那年那月的一场风雪》、《写不好一个女字》等。

目录

麻花

小街一日

镜子

五楼上面是六楼

南在南方

把时间丢失的夜晚

断桥

所有的螺丝钉

石头的尊严

西甜的爱情

那年那月的一场风雪

坨坨山

杀鸡

“老狗”许多金

软房子

青苗茁壮

屈老实家的窝心事

孤独的村落

风殇

逮只麻雀给娃耍

扶贫款

对台戏

绿苹果

我们的瞌睡

写不好一个女字

醉春风

赵刚的幸福

村里为什么没厕所

她的手

帅哥,我们聊聊好吗

老赖

煮命

兰楼那么好,石也那么孬

胡子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电脑上随便敲上一个人名,比如张三,就能搜索出成千上万个条目。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叫张三的不乏其人,而且来头不小。你随便说出一个或几个正常的或离奇的事件,比如绯闻啦,生病啦,出书啦,贿赂啦,上当啦,受骗啦,婚外恋啦,走霉运啦,当老赖啦,打架斗殴啦,非法集资啦,门挤着头啦,脚踩着屎啦,坑蒙拐骗偷啦,做好事不留名啦,等等。没准,现实中的张三们迟早会遭际你编的这些事,这有点像学生做的连线题,你不经意的一划拉,人物和事件就对应起来了,现实中每分每秒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事,谁身上发生什么事也不奇怪。世界大了,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正因为这样,我们编的故事才有了现实的依托,你安排在张三身上的事才不会让人打眼一看就觉得是无中生有的瞎话、胡话。杜芳说她当初念书的全部兴趣就在做连线题上,她喜欢把一些人一些事物和一些情景联系起来,她还希望某根看不见的线线把自己和别人连起来,借机把自己推销出去。她的想法搁到现在也算超前的,但是她下手仍然迟了,别人挑来拣去地就剩我这根烂葱了,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了,才不情不愿地搭上了我这辆破车。

我常对杜芳编一些瞎话、胡话,可怜的杜芳竞信以为真,惊讶的嘴巴一遍一遍地张大、聚拢。杜芳其人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体态臃肿,是女人中的武大郎。可爱之处是小巧的嘴巴总能鱼儿似的吐出一串一串滔滔不绝的傻话。最早认识她的时候,我们正上初中,我俩同桌。她的人缘不错,在班里十分活跃。同桌的机缘,让我和她也有了些许接触,每当她被我哄得一愣一愣,总是眨着一双极具穿透力的水汪汪的小眼睛,用那对黑豆样的眼珠直盯着我,像是要逼视出我眼底的谎言。她的快人快语、小巧的嘴以及黑豆样的眼珠在当时十分让我着迷,异性间的神秘气息更是吸引着我,于是我就卖力地编瞎话讨她的欢心。当我正正经经地告诉她,我给她讲的故事全是现学现卖的瞎话时,她竟然不信,拳头雨点般地落在了我瘦瘦的肩膀上,嘴里一遍一遍地嚷嚷:“你坏、你坏。”

那时节,我和杜芳们还是一群懵懂无知的小屁孩,对世界一无所知。我之所以能对杜芳夸夸其谈地大编瞎话,全是课余时间埋头苦读的结果。杜芳不懂。我不说。我不能确定心里有没有喜欢过杜芳,我也不知道我们的纯真友谊能维系多久,心里茫茫然地没个头绪。不久我们就初中毕业,各奔西东了。我顺利升入高中,杜芳则直接招工进了县农机厂。那时节杜芳终于确信我曾讲给她的许多故事是我信口开河胡编的瞎话,竞对我生出无限的敬佩和羡慕来。杜芳的信雪片一样从农机厂飘进我就读的学校,有时她还不顾劳累地直接到学校听我说瞎话。我当时课业正紧,无暇旁顾,再说注意力早不在杜芳身上了。

直到我升入一所专科学校,杜芳的信还是一封接一封情意绵绵地涌进我班的信箱,掌管信箱钥匙的班长笑说她成了我的专职邮递员。我当时对此极为光火,因为其时我正经历着我的初恋,久攻不下。我不想让任何人任何事在这节骨眼上影响我,这种时候一封远方的异性来信的杀伤力不可低估。通常,我的策略是置之不理,但这并不妨碍杜芳的创作热情,她的信越写越长越写越厚,到后来我实在懒得看了,就顺手把信丢给舍友代为拆阅。杜芳的来信在某一天戛然而止,之后听说她不断变换男友,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杜芳这些不光彩的情事传人我耳后,我果断决定从此不理杜芳,就算迎面碰到也要假装不认识。

数年后,县农机厂倒闭,杜芳和她的工友们一道有幸成为本县史上第一批下岗工人。造化弄人,我从学校毕业后意外摔成半身不遂的废物,险些丢了性命,也因此丢掉了唾手可得的工作,痛心痛肺的初恋也就此宣告结束。煮熟的鸭子飞了,快要煮熟的鸭子也飞了,从此拖着伤残的躯体和心灵再次回到了家里,守望着无边无际的苦崖。我和杜芳的年龄其时正当婚嫁,我们各自经历了一些或多次伤情故事,颗粒无收地回到同一起跑线,而我们已不再是原初的我们。就是说,正当我低三下四地向意中人表白的时候,杜芳的情人们正搂着她越来越不娇贵的饱满的身体上下其手。这些恋情之所以统称为伤情故事,是因为我和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伤害,我摔得不成人形,她落得声名狼藉。更要紧的是我们越发没有市场了,不值钱了,拿不出手了。我们都未被采纳,惨遭淘汰,被爱情的大手抛弃了,从感情的竞技场上出局了,out了。

P1-3

序言

过去的风景

在文学的路上,已经跌跌撞撞走了十数年,但让人愧疚的是,一直没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甚至没能追索出这样日复一日读写的意义。但我又不能停下来,一门心思地去做其他更实效实用的营生,读写这事,已然深深嵌进我的肌理和灵魂,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个情态。

在苦闷又愉悦的读写日常中,我先后写过数十篇“小说”(加引号是因为我吃不准我写的文字能不能算小说,即使算,也还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味道)。即便如此,这些拉拉杂杂的文字曾是我的骄傲,也曾给我带来无限的生趣。然而,随着时光的默然流逝,随着自己的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越来越觉得这些文字幼稚、生涩到可笑。

经常和文友探讨各自作品的回顾和否定等命题,我们发现漫长的写作过程犹如人的成长,总是在自我的不断否定与修缮中螺旋式上升,直至达到某种我们或可稍微满意的程度。

挑选、梳理和修改这些疑似小说的时候,我发现每一篇文字都或多或少地映照了我某个特殊阶段的生活,或者对生活的思悟,尽管这映照很多时候是走了样的,甚至与初衷相背离。也就是说,这些文字于我,有其存在和保留的价值。这些文字几乎全部在区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但以我越来越严格的文学审美来看,都显幼稚和粗糙,充其量就是爱迪生的第三只小板凳。

我很庆幸今生选择了文学,是文学给了我信心、阳光、温暖和爱,是文学让我体验了别样的人生况味。回首自己的文学路,那一个个辛酸又甜腻、快乐又忧伤的片段,不时跃入脑海,强迫我一遍一遍地回味、反刍。我忘不了学生期间,我的文字被同学抢去一个接一个地传抄,完了又大声赞叹的情形;我忘不了伤残后信手涂鸦的第一篇文字别别扭扭写在妹妹的作文本上,不顾姐妹们的反对倔强地誊写一遍,最终见刊的那份难言的激动;我忘不了第一次收到稿费,心底陡然升起的那种饱满的信念和热望;我亦忘不了第一次参加青年征文大赛,组委会寄来证书和奖品,我兴奋得手舞之足蹈之的那癫狂劲儿;更忘不了我为爬格子而置窘迫的生活于不顾,焦虑、困惑、忧伤,甚至绝望,被人讥笑嘲弄,有劲没地使,恨不得一拳捣碎自己脑壳的那种难挨煎熬……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相信这些都是我今生不可缺失的宝贵财富,我将从中汲取足够多的养分为我喜爱的写作服务,同时也会给我晦暗错桀的人生以多彩注脚,和更多向好的可能。就是在这种体悟下,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这些文字,觉得它们好孬也是我一路走过的风景。这风景,随着指尖敲击键盘哗然流出,然后叉静静地驻足于内存或纸页上,静静等待懂她欣赏她的游客或路人。当然了,路人甲和路人乙在欣赏同一处风景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与文字结缘,是我的福分。如果没有文学的点缀和滋润,我晦暗的人生将更加晦暗,我惨淡的前路也将更加惨淡。幸运的是,从小就有的读写爱好或者说是习惯,适时地将我从命运的泥沼中打捞出来,给我原本枯涩、乏味、无趣、疼痛的生路注入一些活力,这活力又是源源不断、永无穷尽的。所以,我得像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名誉一样,好好珍惜与文学的缘分。

基于这些考虑,我决定出一部短篇小说集,好为自己前期的写作做一个小结,做一次集中展现,同时也想为下一步的读写生涯做次有益的探索。

早期的小说稿比较凌乱,筛选起来也颇费心思,个别篇目虽然我个人比较喜欢,并且坚定地认为它曾代表过我的风格,但种种原因使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弃之不选。我只能选取一些稍稍符合大众口味的篇目,所选篇目百分百在本地一些刊物上露过面,然后又全部默然无声地黯淡在我的文库里。先期我已经再三订正过,饶是如此,差错和谬误也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谅解。

看过一些不同量级的作者的文集或小说集,发现大家给集子命名的通行做法是,选取内里其中一篇的题目做书名。轮到我要出小说集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给它命名为“煮命”。我曾写过这样一个短篇,但它并不是最能代表我写作风格的一篇,甚至不是我喜欢的一篇,之所以给这部小说集如此命名,是因我很喜欢这两个字所蕴含的那种不可言说的无奈和疼痛。我觉得,人人都蒸煮在自己命运的大锅里。当然,这蒸煮因人的不同,得出的感觉也不同,有的人体验到的是幸福,有的人感受到的是磨砺和痛苦,更多的人,则在五味杂陈的迷香中寻找那宽慰人心的少得可怜的一点感动。但任是谁,终究也逃不过命运的蒸煮。

有朋友建议我找个名人或要人为我写序,我思量再三,还是决定自己写,理由有三:其一,但凡劳人大驾,须酌量给人酬劳,这是常情,不可违背,而我钱袋空空;其二,名人或要人最是注重名誉,请人写序,别人未必能透过文字看到我内心,完了必定还要劳烦他们稍稍美言几句,倘若我真的写得一塌糊涂,“强说好”的结局是,毁损他人的清誉,这不好;其三,既然是自己要出书,我喜欢从头到尾全是“石也制造”的感觉。

临到出版小说集,我觉得这些话必须要说,权作出版前的一些必要说明。

后记

出部小说集的想法由来已久,因经费问题和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心不够,结集出版的事一拖再拖,一直挨到这年夏末。

一次和中卫天天网CEO姚思杰无意中说起这事。不想数日后,中卫天天网出现为我公筹出书费用的帖子。经过姚先生热心策划,已有市内几家企业老总表示愿意出资,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也纷纷联系我们。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农村老大姐在网上看到消息,非要把她参加征文得的奖金拿出来支持我,钱不多,但心意大过天。

箭在弦上的感觉立刻包裹了我。

为了让书稿能尽量对得起关心这事的所有朋友,我请了一个月的假,回家专门校正书稿。经过一番挑拣、砍杀、修补,这部约25万字的集子基本成形。

在此特别感谢为此书的出版做过努力的所有好心人,他们是中卫天天网姚思杰、大麦地农村电商公司童伟强、金芒果商贸公司赵建军、沙坡情饮品王小忠、红豆家纺徐建华、网友米露、学弟常保利等,还有我柔远中学96届同学魏云鸿、孙学广、徐辉等,中卫中学97届同学刘保华、陈国华等,宁夏财经学校97届工商班同学王生忠、张质彬等,文友苟大乾、焦自强、郝文娟等,以及一些不具名的爱心人士。他们都是普通人,但却具有很不普通的爱心和热情,没有他们的支持,这部集子是不大可能付梓出版的。我想说的是,因为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不光能再出本书,而且收获了满满的温暖和信心。

再次真诚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石也先生的大作我拜读过。让我感慨的是,他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西部作家。身居宁夏,用自己的一支笔书就身边的人和事,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坚守。

——阎刚《小说(所有的螺丝钉)》

石也的小说在叙述手法臻于圆熟的同时,在叙述气度上也变得从容开阔,开始有种举重若轻的自信、游刃有余的轻巧,能以看似不经意的简短交代,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格,语言携带出来的人生况味也比较足。

——刘乐牛《(沙坡头)第5期卷首语》

石也的小说中的人物就是西北农村普遍存在的身边人,故事似乎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那里面一个个悬念叫读者总认为还没有写完,我总是忍不住想到小说之外的那个叫做思想的东西。最值得说的是石也在叙述中总把淡淡的渴望技巧地通过故事和人物表露出来。

——吕言《关于石也小说的一点粗浅探究》

石也先生是中卫作家群中颇具实力的青年作家。他青春罹残,跋涉泥泽,最终借力文学之翼艰难奋起。这一文坛独有的“石也现象”。蕴含着关于人生的、文学的、社会的正能量,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拯救与拯救的文学的反思。

——房继农《文学的拯救与拯救的文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