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契斯特的爱情。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简·爱》中写的虽然不全是作者本人的生平,但其中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凝聚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和个性,她的喜怒哀乐和追求憧憬,大都包含在这部作品之中。
| 书名 | 简·爱(全译典藏版)(精)/经典名著大家名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夏洛蒂·勃朗特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契斯特的爱情。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简·爱》中写的虽然不全是作者本人的生平,但其中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凝聚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和个性,她的喜怒哀乐和追求憧憬,大都包含在这部作品之中。 内容推荐 《简·爱》是一部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位英国女子简·爱对抗生命中的磨难,并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 小说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波折的爱情经历,他们为了自己的幸福,勇敢地反抗旧习俗和世俗偏见,简·爱也在小说中努力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 孤儿简·爱在寄宿学校中度过了八年,无情而冷漠的校长、死板冰冷的寄宿学校规定、最好的朋友病逝,给简·爱带来了无数折磨和打击。 成年后,简·爱进入桑菲尔德庄园,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女孩阿黛尔,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在一次偶遇罗切斯特后,简·爱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怪僻、喜怒无常的人,对她也是时好时坏。 简·爱在一次火灾中救了罗切斯特的命。随后,罗切斯特与简·爱发现对彼此的感情,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他们订婚了。然而简·爱的叔父派委托人阻挠了婚礼的进行,简·爱伤心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风餐露宿。 去世的叔父给简·爱留下了大笔遗产,让她的生活境遇有所好转。她决定再去看看罗切斯特,却发现他的庄园已经被疯掉的前妻放火烧成废墟,而他也在大火中致残。简·爱大受震动,决定与他结婚,好好照顾他。最终,让两个饱受苦难的人找到了对方手中的幸福。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读书笔记 从自卑到自信 主要人物关系 品读思考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导读:小简·爱因为反抗表哥的殴打被舅妈关进了红房子,她开始回忆起自己在舅妈家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去世的舅舅的“灵魂”让孤单的她恐惧异常,她大声叫喊,企图从这阴森森的屋子里逃出去。 我一路反抗着,这在我是从来没有过的,可是这么一来,大大增加了贝茜和阿博特小姐对我的恶感。事实上,我确实有点失常,或者像法国人常说的那样,有点儿不能自制了。我意识到,一时的反抗难免会使我遭受种种别出心裁的惩罚,因此,我像所有反抗的奴隶一样,决定豁出去了。 “抓住她的胳膊,阿博特小姐。她简直像只疯猫。” “真不害臊!真不害臊!”使女嚷嚷道,“多吓人的举动哪,爱小姐,居然动手打起一位年轻绅士、你恩人的儿子、你的小主人来了!” “主人!他怎么是我的主人?难道我是仆人?” “不,你还比不上仆人哩!你白吃白住不干活,光靠别人来养活。得啦,坐下,好好想想你那臭脾气。” 这时,她们已把我拖进里德太太指定的那个房间,将我摁在一张凳子上。我猛地像弹簧似的蹦起来,她们的两双手立即抓住了我。 “要是你不肯乖乖地坐着,就把你绑起来。”贝茜说,“阿博特小姐,借你的吊袜带用用,我的那副准会给她一下就挣断的。” 阿博特小姐动手从粗壮的腿上解要用的带子。捆绑前的准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新的耻辱,使我的激愤情绪稍稍有所减弱。 “别解啦。”我喊道,“我不动就是了。”作为保证,我双手紧紧抓住了凳子。 “留神别动。”贝茜说。她确信我真的安静下来了,才松开抓住我的手。然后,她和阿博特小姐就都抱着胳膊站在那儿,板着脸,不放心地朝我打量着,好像还不相信我的神志完全正常。 “她以前从来没这样过。”临了,贝茜终于转过头去对那个“阿比盖尔”(英国剧作家波蒙和弗莱契所著《傲慢的贵妇人》中一个典型的贵族家庭中的使女)说。 “可她那小心眼儿里一直就是这样的。”对方回答说,“我常跟太太说起对这孩子的看法,太太也同意。她是个诡计很多的小东西,我从没见过,像她这么点年纪的小女孩竟会这样狡猾。” 贝茜没有接腔,但稍过一会儿她就冲着我说道:“你得放明白点,小姐,你受着里德太太的恩惠,是她在养活你;她要是把你撵出去,你就只好进贫民院了。” 对此我无话可说。这些话对我来说并不新鲜,打从我小时有记忆起,我就听惯了诸如此类的暗示。这种指责我靠人养活的话,在我耳朵里已经成了意思含糊的老生常谈了。尽管听了让人非常痛苦,非常难受,却又让人有点儿似懂非懂。阿博特小姐也附和说:“你别因为太太好心,把你跟里德小姐、里德少爷放在一起抚养,就自以为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了。他们将来都会有很多钱,可你连一个子儿也不会有。你应该低声下气,尽量顺着他们,这才是你的本分。” “我们跟你说这些,全是为了你好,”贝茜接着说,口气温和了些,“你应该学得乖一些,多讨他们喜欢,那样也许你还能在这个家里待下去。要是你再粗暴无礼,使性子,我敢说,太太准会把你撵出去的。” “再说,”阿博特小姐说,“上帝也会惩罚她的,会让她在使性子时突然死去。到那时,看她会去哪儿?行了,贝茜,咱们走吧,随她去,反正说什么她都不会对我有好感的。爱小姐,等剩你一个人的时候,好好做做祷告吧。你要是再不忏悔,说不定会有什么怪物从烟囱里钻进来把你抓走哩。” 她们走了,关上门,还上了锁。 红房子是间备用卧室,难得有人在里面过夜;真的,从来不见有人住过,除非偶尔有大批客人拥到盖茨海德府来,不得不动用府里的所有房间时。不过,红房子却是这个府邸里最宽敞最堂皇的一间卧室。一张有粗大红木架子的床,挂着深红锦缎帐幔,像个神龛似的摆在房间正中;两个大窗子,百叶窗总是垂下,用同样料子的窗饰和窗帘半掩着;地毯是红的,床脚边的桌子上也铺着深红的桌布;墙是淡淡的黄褐色,稍微带点红色;衣橱、梳妆台、椅子全是乌黑油亮的老红木做的;床上的垫褥和枕头垫得高高的,上面蒙着雪白的马赛布(一种提花厚棉织品,常用来做床罩等)床罩,在周围的深色陈设中显得耀眼而突出。同样招眼的是床头边一张铺着坐垫的大安乐椅,也是白色的,跟前还放着一张脚凳(支撑脚的矮凳子,也可以坐),我觉得,它看上去就像是个苍白的宝座。 因为难得生火,这屋子很冷;由于离儿童室和厨房都很远,这儿也很静;还因极少有人进来,它显得庄严肃穆。只有女仆每逢星期六到这里来,把一星期内积在镜子和家具上的灰尘擦去。里德太太自己则要隔好久才进来一次,查看一下大橱里一个秘密抽屉里的东西,那里面存放着各种羊皮纸文书契约,她的首饰盒,还有她亡夫的一帧小像,而红房子的秘密就在她的这位亡夫身上——也正是这一魔力,使得这间房子尽管富丽堂皇,却如此荒凉冷落。里德先生去世已经九年,他就是在这间卧室里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他的灵堂也设在这儿,他的棺材由殡仪馆的人从这儿抬走。从此以后,这房子就有了一种哀伤的祭奠气氛,使得人不常到这儿来了。 贝茜和恶毒的阿博特小姐让我一动不动坐着的,是放在大理石壁炉架旁的一张软垫矮凳。我面前是那张大床;我右边是黑魃魃(状态词。形容黑暗。魈,xu)的高大衣橱,微弱、斑驳的反光使橱壁的光泽摇曳变幻;左边是遮掩住的窗户,在两个窗户中间,有一面大镜子,它重现了大床和房间里空寂肃穆的景象。我拿不准,她们是否真的把门锁上了,因而待我稍敢动弹时,就起身过去看了看。天哪,真的锁上了!连牢房也不会关得这么严实。我返身往回走时,不得不从那面镜子前面经过。我的目光给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探究起镜中映出的幽浑影像来。在那片虚幻的深景中,一切都显得比现实中更为冷漠,更为阴暗。里面那个瞪眼盯着我的古怪的小家伙,露出苍白的脸和胳膊,在一片死寂中,只有那对惊惶发亮的眼睛在不停地转动,看上去真像是个幽灵。我心里思忖,这小家伙就像一个半神半妖的小鬼,就像贝茜在晚上讲故事所描绘的那样,从荒野杂草丛生的幽谷中钻出,出现在夜行旅人的面前。我回到了我的矮凳上。 那时候我很迷信,不过这会儿它还没有完全占上风。我的火气正旺,反抗的奴隶的那种怨恨情绪还在激励着我,要我向可怕的现实低头,但那就得先堵住我回顾往事的急流。 约翰·里德的凶暴专横,他姐妹的傲慢冷漠,他母亲的憎厌,仆人们的偏心,所有这一切,就像污井里的淤泥沉渣,在我乱糟糟的脑海里翻腾了起来。我为什么老受折磨、老受欺侮、老是挨骂、老是有错呢?为什么我总是不讨人喜欢?为什么我竭力想赢得别人好感却总是白费力气呢?伊丽莎既任性又自私,却受人尊敬。乔治安娜脾气坏,刻薄恶毒,老爱寻事生非,蛮横无理,可大家都纵容她。她的美貌,她红红的双颊和金黄的鬈发,似乎能让每个见了她的人都喜欢,还因此原谅她的任何一个缺点。至于约翰,谁也不会去违拗(违背,有意不尊从)他,更不会去惩罚他,尽管他扭断鸽子的脖子,弄死小孔雀,放狗去咬羊,摘掉温室中葡萄藤上的葡萄,掰下花房里珍贵花木的幼芽;他还管他母亲叫“老姑娘”,有时还因她跟他有一样的黑皮肤而辱骂她,对她的话全然不听,不止一次撕破和弄坏她的丝绸衣服,可他仍然是她的“心肝宝贝”。而我,虽说小小心心不敢犯一点错,竭力把该做的事做好,可是从早到晚,依然成天被说成是淘气鬼、讨厌坯,还阴险、鬼头鬼脑的。 因为挨了打,又跌倒在地,我的头非常疼痛,伤口还在流血。约翰粗暴地打了我,没有人责备他,而我为了让他以后不再干出这种不理智的暴行,却受到了众人的责难。 P9-12 序言 《简·爱》是夏洛蒂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现状、不甘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反映了一个平凡心灵坦诚的倾诉、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对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追求和憧憬。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主人公,也许并无太多新颖独特之处。可是,在将近150年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上贵族富豪踌躇满志,神父教士“神恩”浩荡,等级森严,习俗累累,金钱第一,男权至上,文学作品中则绅士淑女济济一堂,欢宴舞会连篇累牍。突然间,在那众多美丽英俊的男女主人公中,钻出了一个无财无貌的小女人,观念新颖独特,个性坚毅倔强,居然还敢批评宗教事业,嘲笑社会风习,藐视地位财力,主张男女平等,而且感情真挚,直率坦诚,难怪《简·爱》一经问世,社会上就引起轰动,文学界就争相评论了。赞许者大呼“独特”“新颖”“真实”“感人”,诋毁者大骂“低级”“粗野”“反基督教”。 然而,一百多年来,《简·爱》之所以能盛行不衰,简·爱之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中间,也许还在于这本书的主旨是告诉人们:一个小人物,依靠自己的正直品德和聪明才智,只要坚韧不拔地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是有可能冲破重重险阻,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而且简·爱这个小人物真实可信,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她有凡人的优点,也有凡人的缺点。书中写的也不是什么重大题材,只是个人的生活、工作、爱情、婚姻、家庭之类的凡人琐事,诉说的也只是个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是这种凡人的真情实感,最能引起永远是占绝大多数的琐事缠身的凡人共鸣。虽然人们并不一定遭受过女主人公那么多的苦难,但作为一个凡人,一生中多少也品尝过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卓越才智和丰富想象所塑造的这个活生生的小人物,自然能博得凡人的同情和赞赏,会震动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们的心弦。何况,凡人的日常生活和心态,本身就是人性最基本的层次,从中完全可以发掘出和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命题。 《简·爱》的故事情节,从表面看并不太复杂,它只是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女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家的过程,内容分三部分,外加一个尾声。第一部分是在舅妈家和在慈善学校,第二部分是在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第三部分在沼泽山庄及当乡村教师,最后是在芬丁庄园成家的尾声。小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孩童的所思所想,言行举止,写得最为真实生动。她虽然逆来顺受,依然挨打受骂,“竭力想赢得别人好感也白费力气”,终于有一天她的恐惧和忍耐达到了极限,“像所有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决定豁出去了”,大骂表兄是“杀人犯”,还和他对打起来,因而受到锁进“恐怖的红房子”的惩罚,她愤愤不平地喊出“不公平!——不公平啊!”最后发展到对舅妈当面反击,说她“坏透了”“心肠毒得很”,从而“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胜利感”。但接着便又做了自省自责,觉得这“又暖又醇”的报复滋味很快就变得“又涩又苦”,感到这种既遭人恨又恨人的处境是可悲的。从而可以看出,表兄的凶暴专横、表姐的傲慢冷漠、舅妈的憎恨厌恶,使小小年纪的简·爱心智早熟了,这也初步表露了简·爱既倔强抗争又忍让克制的矛盾复杂的个性。 如果说在舅妈家对社会的不公有了初步体会,那么在洛伍德学校对宗教的虚伪则有了更深的认识。勃洛克赫斯特牧师的“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主张,他的一系列抑制人性的非人道做法,他那虚伪的假道学嘴脸,引起了简·爱的极大不满;深受宗教毒害、逆来顺受的海伦·彭斯的死,更激起了她的无限悲愤,也增强了她倔强抗争的意识。固然,由于后来洛伍德学校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善,善良的谭波儿小姐的关心和教育,让简·爱得以在那儿生活了8年,如她自己所说,“较为和谐的思想,较有节制的感情,已经在我的心中扎了根”。然而,谭波儿小姐的结婚离去给予她的刺激,使她感到“保持平静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她追求的本性,她往日的激情,她青春的躁动,又在她矛盾复杂的个性中占了上风,使她想起“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激情和兴奋的变化纷呈的天地,正等待着敢于闯入、甘冒各种风险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们”。她对8年来的生活常规突然感到了厌倦,要求变化和刺激,终于使她几近绝望地喊出:“我向往自由,我渴望自由……至少赐给我一份新的工作吧!”于是她毅然登了广告,应聘去桑菲尔德做了家庭教师,走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女主人公在桑菲尔德的经历,主要叙述的是她和罗切斯特曲折动人的爱情,但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灰姑娘式的浪漫故事。女主人公在这段经历中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倔强抗争的个性,在社会、生活、爱情、婚姻、宗教等问题上,都表现出鲜明的叛逆精神,特别是在维护妇女独立人格,主张婚姻独立自主以及男女权利平等方面,这不能不说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很大的突破。简·爱曾愤愤不平地说道:“通常认为女人是非常安静的,可是女人也有着和男人一样的感情。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也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要有她们的用武之地。她们对过于严肃的束缚,对过于绝对的僵滞,也会和男人完全一样,感到十分痛苦。”她还曾义正词严地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交谈,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家庭教师简·爱和庄园主人罗切斯特,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直到婚礼上发生突变,简·爱出走,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引人人胜。但不可否认,有的情节由于在手法上未能很好地交融结合,多少留有通俗小说和情节剧的痕迹,如隐藏疯女人,打扮吉普赛老妇等,虽然增加了神秘感和戏剧性,但也使得这一部分不像在舅妈家和洛伍德学校那段经历那么真实可信。 不过,在这段经历中,更重要的还是写出了一个青春少女的心路历程,她的情感纠葛,她的痛苦和欢乐,她的心灵矛盾和内心冲突,她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憧憬和追求。这一部分中情节的设计虽有欠缺,但从心灵世界的构建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来说,这是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通过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通过梦境和幻觉,通过预兆和感应,通过象征和隐喻,通过景色和外物的描绘等,十分真实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在爱情生活中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构建了她波澜起伏、动荡不安的内心世界,其独特创新之处,真可说是现代心理小说和情绪小说的先声。而且女主人公那种既热情奔放,敢于幻想,否定陈规,藐视习俗,追求个性解放,憧憬美满人生,又冷静稳重,严于律己,信守传统,重视道德,善于自省自责,主张自尊自重的矛盾复杂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如此,我们的女主人公终于还是怀着极度矛盾痛苦的心情,毅然离开桑菲尔德,离开心爱的人,走上漂}自流浪之路,走向生死难卜的未来。 经过四天的流浪,简·爱终于被沼泽山庄收留,在那儿落了脚,后来又在离山庄不远的莫尔顿村当了乡村教师。在这一部分中,从情节看,主要是描写了简·爱和圣约翰的感情纠葛。发现沼泽山庄竟是她姑妈家,圣约翰三兄妹原来是她的表兄表姐,这一情节显然设计得过于巧合。至于简·爱获得遗产和均分遗产,看来是为了提高女主人公的经济实力,也为了进一步完美她的优秀品格。但这一部分的主旨是:通过简·爱和圣约翰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矛盾纷争,展开了人性和“神恩”的搏斗,并以人性取胜而告终,阐明了女主人公对人性的珍视,对幸福的追求。 圣约翰自己是个被宗教“修剪驯化了天性的人”,他进而又要“修剪驯化”简·爱的天性,要她成为神权的工具,要强娶她为妻,并要她跟他去印度传教。在圣约翰软硬兼施的进攻面前,个性矛盾复杂的简·爱有过退却和妥协,她听从他的安排学习印度语,答应作为他的助手跟他一起去印度传教,她想以此来“填补被剥夺了的爱情和被打破了的希望留下的空白”。但她要求不做他的妻子,保持自由身,因为她知道,嫁给他就是归顺神权,至少得“抛掉一半天性,扼杀一半才能”;要是不嫁给他,“我还可求助于没有遭到摧残的自我,还可以跟我那未受奴役的真情实感互通心曲”。可是,圣约翰过于固执地笃信“神威”了,他说他绝不能代表上帝接受她半心半意的忠诚,她必须嫁给他。简·爱终于被激怒了:“我瞧不起你的爱情观!瞧不起你表达的这种虚假的感情。你这么做时,我瞧不起你!”尽管圣约翰以“要是你拒绝的话,你拒绝的并不是我,而是上帝”相威胁,可是简·爱认为:“要是我做了他的妻子,他不用从我血管中抽一滴血,便会把我杀死,而他那水晶般的良心绝不会沾上一点犯罪的污点。”圣约翰去剑桥前在晚祷中有针对性地宣读经文,以及过后对简·爱的个别“布道”,有关天堂和地狱的劝诱和告诫,顷刻间曾使简·爱遗忘了自己的拒绝,瘫痪了自己的抗争,感到“宗教在召唤——天使在招手——上帝在命令——生命像画卷般卷了起来——死亡的大门敞开着,显示出门那边的永生。好像在说,为了那边的平安幸福,这儿的一切都可以立即牺牲”。如她自己所说,她差一点犯了“判断上的错误”“做了傻瓜”,答应嫁给他。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她突然受到电击似的震颤,听到罗切斯特“简!简!简!”的呼唤。这震颤和呼唤,是幻觉?是感应?这是心理活动的外化,是真真实实的心灵的呼唤!爱情的呼唤!人性的呼唤!它打开了心灵的牢门,挣断了心灵的锁链,把她从昏迷中唤醒,使她有了力量,占了上风,彻底摆脱掉圣约翰的“神恩”的控制和束缚,奔向自己幸福的目标。这样的揭露和批判,这样的冲突和结果,难怪《简·爱》一问世,就受到当时一些宗教界人士和宗教报刊的诋毁和中伤,斥之为“反基督教”“道德上的雅各宾主义”,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但正如作者在本书再版序中指出的那样:“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抨击前者不等于谴责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假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不敬的手。” 简·爱匆匆赶到桑菲尔德,只见到一片废墟,疯女人也烧死了,然后又赶到芬丁庄园,终于见到了手残眼瞎的心上人罗切斯特,他们如愿以偿,结了婚。婚后十年的生活一笔带过,最后简要交代了一下几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总之,这个尾声行色匆匆,且有“大团圆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嫌。事实上,尾声主要说的是简·爱这个孤苦伶仃、无财无貌的小人物,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终于克服了贫穷、苦难、习俗、荣辱、金钱、“神恩”等阻碍,追求到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现在的简·爱已从一个弱者变成了强者,已是个独立自主的人,和经过自责忏悔的罗切斯特,在心灵上已经完全平等,在财力上,特别是在体力上,双方的强弱地位已经发生互换,笼中鹰得请麻雀觅食,现在那个大男人得依靠这个小女人了,这也是作者对男女平权的一种奢求和想望。显而易见,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团圆,这是艰苦奋斗、顽强追求的结果,也是人性取得胜利的果实。当然,其效果也使读者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宋兆霖 1994年秋于浙江大学求是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