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月份牌画家的传奇家事》是儿子唐荣智对其父唐铭生的回忆录。
每一个人生都是一本书:也许很平凡很普通,也许很曲折很失败,也许很精彩很优秀……无论如何,他(她)在这世上生活过,在上海这片土地上打拼过、奋斗过,有过欢乐也有过悲伤。他们的故事,是家族世代延绵的精神财富,也是上海社会历史长卷中生动丰富的一页。有一位普通的父亲,在执笔为自己家族撰写“家史”时这样写道:“让后辈们知道:自己的祖辈和父辈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又是在怎样的境况中成长和生活的。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知晓往事,更加珍惜今日,也能够把祖、父辈的经历作为一个侧面、了解一段自己已经淡忘或者完全陌生的历史,思考一下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对他们以及他们后代的成长、成熟和成功,或许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一些人生启迪与参考。”
这是一本纪实性的回忆录。唐荣智著的《一位月份牌画家的传奇家事》写的是上海移民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唐铭生,一个早期月份牌画家;张曼芳,一个从农村来沪帮佣后发展为里委党支部书记;原籍都是安徽,定居沪上。年轻时他们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结婚成家,养育七个子女,历经民国抗战、内战、建国初期、文革等苦难与磨练,认真做人,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家风,培育子女成家立业,形成四世同堂60余人的大家庭。子孙后代中,大学生、博士生、高工、教授、研究员、领导干部,以及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等,从一个社会细胞茁壮成长中,看到我们社会、国家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一 父亲是个孤儿
我们的父亲唐铭生是一位月份牌画家,母亲张曼芳是一位勤劳的妇女,他们的祖籍都是安徽省,但是出生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中。
父亲生于安徽省歙县的一个名门望族,世代都是儒官商结合的大家庭。据明清以来多本家谱,其中以族伯祖唐必桂著《本支千世》为主记载,歙县唐氏宗族在南宋时由山西晋阳堂迁来,始迁祖为唐承昈,由于其扈从宋高祖南渡有功,升知歙州军州事,世居郡城南街,子孙占籍,为新安著姓,世代传承。
尽管唐氏一族堪称世家,但我的祖父唐必庚却是英年早逝,年仅34岁就因病去世。此时,他的儿子,即我的父亲唐铭生只有14个月(由于生日小,虚岁已是3岁)。所以,父亲对我祖父的形象和为人处世都是一片空白。留下的实物、资料也极少,仅一书、一照片、一肖像画。一本书,指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书局石印《考正字汇》上有祖父的批文:“此书不能称考正,其目录与书中不合是何人称其考正也,错哉错哉,光绪十七年(1891)本主人批。”同时有“锡如珍藏”、“云松不知处”印文。在扉页上还写有“安徽唐必庚”字样。可见,这些文字确系我们祖父所书。祖父虽为武官,但书法、文笔均佳,且富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评论当时的字典。可惜寿短,因为我们父亲出生不久祖父就去世了,故曾祖父就不喜欢这个孙子,认为是“克星”。而且确实时运不佳,就在祖父去世这一年,紧接着伯祖父唐必达(1870~1907)、姑祖母、曾祖父相继作古,父亲常提到那一年“四口棺材从家中抬出去到杭州落葬”。曾祖父唐荷亭说过,歙县老家多山,运棺材回乡不便,还是葬在杭州,风景好,让子孙扫墓时还能踏青看景。当时墓地就选在四眼井对过的山腰里,现在处于杭州市少年儿童公园内。
唐必庚的夫人,即我们的祖母宋氏,南京人,也是大家闺秀。婚后,在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905年12月26日),在上海蔡同德药店居处生养我们的父亲。因祖父、曾祖父先后逝去,祖母就带了父亲(仅3岁)跟姨夫景维英到汉口经营的大舞台隔壁居住。戏子(演员)还时常抱父亲到大舞台看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祖母及其姨夫带父亲一起逃回上海,留下大舞台由戏子看管,但在战火中被烧毁了。回沪后,祖母与其三子唐必桢(字树藩,1877~1926)等同住新昌路,父亲与三叔祖住一室。1913年祖母病故时,父亲才9岁,当时他正在弄堂里玩滚铁环,有人急着来喊:“阿狗(父亲的乳名),侬娘死了!”父亲听了,把铁环一扔,赶紧奔回家,看到他娘什么都没交代就走了。从此以后,父亲一旦说到自己的成长就会讲:“吾三岁死爷,九岁死娘,靠自力更生……”如此唠叨了一辈子。
从此,我们的父亲成了孤儿。起初由他的大娘舅宋欣甫(洋行买办)带,住老西门黄家曲弄,到江苏省立第二师范附小(在今文庙路)读书。后宋欣甫失业,转到三叔祖家上学,在大东门一家花园内,系手工艺学堂,学木刻和图画等,仅有半年。以后就随三叔祖生活。三叔祖曾跟其父唐荷亭学中医,又练书画,写诗填词。现留下七幅国画册页,颇有新安画派之风。他在1923年为铭生(我父亲,时年18岁)画了一幅扇面,题为“老圃开来千种艳”,落款为“黄山村农”。显示出他对铭生学画的期望,推动铭生向绘画领域发展。他们当时住在大通路大通里,后搬到锦海里、康乐里,又转到卡德路(今石门二路)善昌里,1926年三叔祖在此去世。于是父亲就由其三婶婶蔡淑超抚养,并立为嗣子(三婶婶未生养子女),她对铭生父亲寄予厚望。
蔡淑超是富家闺秀,其父曾两任江宁知县,出嫁时陪嫁甚丰,有整套红木家具,包括麻将台。她能诗词歌赋,写一手秀美小楷,留下一个抄本,每一页宣纸上工整地抄写了许多古诗词,曾祖父唐荷亭的七绝四章也是抄在这个本子上,弥足珍贵。唐树藩在这个本子上也抄录了一些诗歌,可见证他们夫妇间唱和之情。她的出身环境和在夫家养尊处优,形成了她奉行封建礼教的处世态度,因而对嗣子铭生管教相当严格。
P1-3
为你的亲人立传
◎叶辛
可能是因为我的职业原因,经常会有人问我,如果自己的父母长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一生经历了很大的跌宕,他们青春时期的往事讲出来,曾经深深地感动过我们子女,现在我们也有时间,能不能把这些长辈们的亲历写出来?写这样的亲人传记,该注意一些什么?真花了很大功夫写成了,出版社会不会给我们正式出版?印成一本精美的书,听说出书都要付费给出版社,要付出多少?如果我们的书写得确实很感人,但是我们又付不出费用,我们该怎么办?
前不久,参加完一个图书馆举办的文学讲座,就有一位女士在讲座结束之后,走上来对我说,我的父亲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很希望把自己经历过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写下来,可他已经年过八十,有这个心,没这个力了。看到他多次向我们当儿女的提及这个愿望,我们都想为父亲出点力,把他的风雨人生写出来,了却他的这一夙愿。我们真把书稿写出来了,用什么办法联系出版单位啊?
每逢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尽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作一点介绍,并陈述一下出版部门对传记作品会有些什么要求。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我不可能详细地把一本传记作品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完全讲清楚。
现在好了,《新民晚报》副刊部携手文汇出版社,与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人文纪念研究所、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共同发起“替亲人出书为百姓立传”——“福寿杯”亲人传记书稿的征稿活动。只要书稿写得好,经过上海作家协会为主的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就会由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出资,出版社负责把一本本记录了生命传奇的亲人故事,印成书推向社会,介绍给广大读者;在第一辑11本书面世的同时,主办单位还会向读书界和整个社会作宣传推荐。
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对于那些想为亲人立传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机会。
拿起笔来吧,朋友,把你亲人一生中最难忘的往事写下来,那可能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一段战友情,那也可能是追求拼搏之路上刻骨铭心的一段挫折,那甚至是精彩纷呈的人生中的生离死别……让读者们一起来倾听你亲人心灵的诉求,触摸你亲人灵魂深处的脉动,感悟人生的真谛。
拿起笔来吧,朋友,为你的亲人立传,为后人们留下值得珍藏的精彩人生。
2012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