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比弗是英国历史学家、历史题材畅销书作者。华盛顿邮报称,安东尼·比弗的书是确定的历史。即使托尔斯泰也会如此描述这本《二战史(上下)》——既伟大又渺小。
安东尼·比弗的《二战史(上下)》以精湛的笔触、细腻的描述,全景再现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强大叙事,扣人心弦的情节,利用目击证人的证词提供令人难忘的细节。从一个朝鲜士兵的曲折命运开始描述这场人类浩劫,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历史重现的感觉。
| 书名 | 二战史(上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英国)安东尼·比弗 |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东尼·比弗是英国历史学家、历史题材畅销书作者。华盛顿邮报称,安东尼·比弗的书是确定的历史。即使托尔斯泰也会如此描述这本《二战史(上下)》——既伟大又渺小。 安东尼·比弗的《二战史(上下)》以精湛的笔触、细腻的描述,全景再现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强大叙事,扣人心弦的情节,利用目击证人的证词提供令人难忘的细节。从一个朝鲜士兵的曲折命运开始描述这场人类浩劫,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历史重现的感觉。 内容推荐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 安东尼·比弗以精湛的笔触、细腻的描述,全景再现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他以时间为轴,辅以主要战役展开叙事,以丰富的原始资料,以研究战争进程中各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个人与群体的悲剧,权利政治的腐败,意识形态的虚伪,指挥官的极端利已、背叛、刚愎自用、令人难以置信的虐待狂以及不可预测的怜悯等众生百态;更多的细节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他不仅仅关注战事本身,也对当时的经济、文化及军事背景进行了介绍,完整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二战全史。 《二战史(上下)》可供读者们阅读。 目录 (上) 引言 1.战争的爆发 2.彻底摧毁波兰 3.从虚假战争到突然袭击 4.腾龙和旭日的较量 5.挪威和丹麦 6.突袭西方 7.法国沦陷 8.海狮行动和不列颠之战 9.战争波及各地 10.希特勒的巴尔干战争 11.非洲和大西洋战场 12.巴巴罗萨 13.种族战争 14.“大同盟” 15.莫斯科之战 16.珍珠港 17.中国与菲律宾 18.全球战事 19.万湖会议及党卫军触角 20.日本占领区及中途岛战役 21.沙漠败仗 22.“蓝色行动”——重启“巴巴罗萨” 23.太平洋反攻 24.斯大林格勒 25.阿拉曼和“火炬行动” (下) 26.南俄罗斯与突尼斯 27.卡萨布兰卡、哈尔科夫和突尼斯 28.铁蹄下的欧洲大陆 29.大西洋战争和战略轰炸 30.太平洋、中国和缅甸 31.库尔斯克战役 32.从西西里到意大利 33.乌克兰和德黑兰会议 34.毒气大屠杀 35.意大利——坚硬的腹部 36.苏联春季攻势 37.太平洋、中国及缅甸 38.希望的春天 39.巴格拉季昂行动和诺曼底 40.柏林、华沙及巴黎 41.“一号作战”与莱特岛 42.未实现的希望 43.阿登高地和雅典 44.从维斯瓦河到奥得河 45.菲律宾、硫磺岛、冲绳岛、东京袭击 46.雅尔塔、德累斯顿、柯尼斯堡 47.易北河畔的美国人 48.柏林行动 49.死亡之城 50.原子弹及征服日本 鸣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朱可夫被告知立刻飞往苏维埃的附属国外蒙古(OuterMongolia)。在那里他被任命为第57特别军(57th Special Corps)的军长,率领包括苏联红军和蒙古人的武装力量在内的作战部队,给予日本帝国军致命的反击。斯大林对本国军官取得的那些微小胜利成果感到很不满意。面临希特勒在西方发动的战争威胁,斯大林非常急切地想要把来自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挑衅扼杀在摇篮里。俄国和日本之间的敌对状态早在1905年沙皇时代的那场使俄国人民蒙羞的失败战争就开始了,当然苏联政府是绝对不会遗忘这个羞辱的。所以斯大林肯定会向远东派遣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日本军人受到来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公然挑战。自1936年11月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公约》(the Anti—comintern Pact)开始,蒙古边境线上就不断地在增强兵力,苏联红军和日本关东军形成了对峙局势。1937年,随着双方摩擦事件的不断发生,边境的紧张局势不断升温,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摩擦是1938年的长丰事件(the(]hangkrIfeng Incident)。该事件发生在哈桑湖(Lake Khasan)附近,也就是距离海参崴(Vlaflivostok)110公里的地方。 让日本人头疼的是,苏联竟然给予他们的中国敌人大力支持,不仅在经济上,还在军事上给予支持,包括提供T一26坦克,派遣大量的军事顾问和空军中队“志愿兵”。更让日本关东军的指挥官们感到沮丧的是,1938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内阁官员们竟然阻挠他们对苏联的行为给予军事上的回应。内阁官员们的骄傲自大,建立在对苏联军队不会采取反击行为的错误判断之上。他们要求的只是确保边境上不会再出现摩擦事件。这当然是一种绝对的利己想法。东京的政府官员们不愿意派遣更多的关东军,他们只想利用最少的兵力来牵制住苏联军队。他们担心如若过多地在中苏边界投入兵力,会影响他们在中国南部与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斗。 在东京的帝国总参谋部里,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支持关东军指挥层的这种侵略行为。但是帝国海军和日本国人民却对此感到深深的厌恶。来自纳粹德国的压力,让日本人不得不把苏联作为主要敌人来看待,这使日本统治阶层感到非常不舒服。他们根本不想在蒙古和西伯利亚(Siber·ian)边界一带,卷入一场北线战役中。这个分歧观点致使近卫文磨(Prince:Konoe Fumimaro)政府垮台。但是这场存在于高级政府官员和军人之间的争论,随着欧洲战事’的逼近而日趋激烈。陆军和右翼分子们大肆宣扬并且常常夸大北线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关东军对待东京的政策也变成了先斩后奏,司令部发布命令,允许指挥官就地正法那些临阵脱逃的士兵。直到启动了所谓的“野战计划”之后,这种情况才渐渐消失了。“野战计划”,即从军队的安全角度出发,允许在他们自己的防区内移动,而这无需上报帝国总参谋部。 1939年5月12日,第一次诺门罕事件(Nomonhan Incident)发生,此后不久又在那条河的周围发生了被苏联称作是第二次诺门罕事件(Battle 0f Khalkhin G01)的战役。一支蒙古骑兵团穿过哈拉哈河(Khalkhin G01),在那里波澜起伏的广阔草原上放牧他们毛茸茸的小马。随后他们向前推进了20公里,到达了蒙古人民共和(Mongolian People’s。Republic)的边境线,那里有座大村庄叫诺门罕(Nomonhan),被日本人视为不可逾越的边界线。驻扎在满洲的关东军将蒙古骑兵团赶回了哈拉哈河,但是蒙古人又反击了回来。这样反反复复的冲突事件持续了大约两周时间。红军加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5月28日,苏联和蒙古军队歼灭了一支200人的日本军队,并缴获了一些旧式装甲车。6月中旬,红军空军部队进行了定点轰炸行动,地面部队紧随其后推进到了诺门罕地区。 增援部队日夜兼程。6月5日,朱可夫到达指定地点,他授命将贝加尔(Trans—Baikal)地区的军队调遣至诺门罕军事防区,以增援当地的红军力量。然而苏联红军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后勤供给,因为他们已经行进到远离最近的铁路650公里的地方,只有使用卡车装载军需物品沿着公路送到部队所在地,可这需要整整五天的时间。这个巨大的困难,让日本军队产生了错觉,低估了朱可夫军队的战斗力量。 日本向诺门罕前线派去了由中将小松原道太郎(Komatsubara Michitao)率领的陆军第二十三师和陆军第七师的部分军队。关东军要求加大空中力量,以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这引起了东京方面的关注。帝国总参谋部下达命令,禁止报复性的攻击行动,并且要求关东军派一名高级官员回东京汇报当前战况。这一命令打乱了关东军司令部的全盘计划,使他们无法在预定时间内施行作战计划。6月27日早上,关东军派出他们的飞行中队,对驻扎在外蒙古(Outer Mongolia)的苏联军事基地进行轰炸。东京的总参谋部对此狂怒不已,下达了一连串命令,禁止空军部队采取更进一步的攻击行动。 P18-20 序言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军俘虏了一个名叫杨江勇(Yang Kyoungjong)的年轻士兵,起初他们认为这名士兵是日本人,但其实他是一名韩国人。 1938年,18岁的杨江勇被征召入了驻扎在满洲里(Manchuria)的日本关东军。一年后,他在诺门罕战役(Khalkhin Gol)中被苏联红军俘虏,并被送去劳改营。1942年,战事有了转折,他和成千上万的犯人被苏联军事当局收编入部队。1943年春,在乌克兰(Ukraine)爆发的哈尔科夫(Kharkov)战役中,杨江勇又被德国军队俘虏。1944年,他被编入德国军队,被调遣到驻扎在法国的德国国防军OST战俘营(Ostbataillon),与那里的战俘们在位于诺曼底犹他滩(Utah Beach)科唐坦半岛(Cotentin Peninsula)的大西洋战线(Atlantic wall)上作战。后来他被关在英国的战俘营里,之后又被遣送到美国,关于这段经历他未做任何说明。1992年他逝世了,余生是在美国度过的。 这场伤亡超过六千万的战争已经蔓延了全球,对于那些能够活下来的日本老兵们、苏联和德国军人们,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然而,像杨江勇这样面对战争却丝毫没有反抗能力的人们.却更加能够印证历史的不可抗拒性。 从1939年1月开始,欧洲战场就战事不断。一些历史学家把1914~1945年这“三十年大战”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发性灾难”。另外一些学者则主张,这场始发于1917年布尔什维克政变的“旷世之战”,不仅持续到1945年的“欧洲内战”,甚至一直延续到1989年共产主义的衰亡。 关于历史,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迈克·霍华德(Michael Howard)先生言之凿凿地说,1940年希特勒在西线与法国和英国的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伸。“二战”史学者格哈德·温伯格(Gerhard weinberg)也主张,希特勒在1939年发动的入侵波兰的战役,其实就是他在东方土地上为德国纳粹分子寻求新的领地和属地(生存空间)的开端,这与他的终极目标十分吻合。这是个不容争辩的事实,1917年至1939年的革命和内战的爆发,更加加速了希特勒疯狂扩张的脚步。还比如,持有左派观点的学者们非常确信地认为,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而持有右派观点的学者们则极力认定,西班牙内战埋下了存在于共产主义和“西方文明”之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隐患。但是,西方史学者们通常都会回避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根本不把这场爆发在中国领土的战争纳人世界大战的行列。另外一方面,为数众多的亚洲历史学家们则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开端是1931年日本人侵满洲。 也许对于某个具体历史问题的论定是存在争议性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的确确是一场世界大混战。这场大混战从表象上看是国家占领国家的战争,但事实上却是左派和右派之间争权夺利甚至是蚕食鲸吞的过程。因此,回顾导致这场战争的种种因素,包括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残忍的和带有毁灭性的斗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是噩梦般的灾难,就连欧洲战场的最大赢家法国和英国,也难逃资源耗尽的厄运,他们根本不愿重蹈覆辙。而美国在与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中败下阵来之后,决定重新审视这个贪污腐败的旧社会,彻底地洗心革面。地处欧洲最中心的法国凡尔赛宫,则因为疆土被划分得四分五裂,而难逃耻辱和贫穷的命运。法国军官的自尊心无疑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奥匈帝国国王与王国海军给他们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灰姑娘式的童话,破烂如拾荒者一样的衣服,童话般地变成了英气逼人的军队制服。对于战败的德国军官和士兵们而言,1918年7月战事的失败给了他们致命的打击,这次失败把德国推向了土崩瓦解的边缘。在他们看来,1918年秋天爆发的那场致使德国皇帝退位的兵变,完全是犹太布尔什维克党的大阴谋。在1918年的这场兵变中,极左分子确实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并且在随后的一年里,绝大部分的德国革命的重要领导者都是犹太人,但其实导致这场兵变的真正原因是厌战情绪和饥饿。德国的权利阴谋论——也就是俗称的暗箭伤人论——也是导致这种混乱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922年至1923年的通货膨胀把德国资产阶级推向了骑虎难下的境地。极度的羞辱感,让处于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愤怒到了极点。德国民族主义者们梦想有天能彻底推翻屈辱的《凡尔赛条约》。19世纪20年代的下半期,德国民众的生活有了改善,这主要归功于大量的美国借贷。但是,随着1929年美国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崩溃,德国人民又一次陷人沮丧,而1931年9月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调整黄金汇率的举措,又一次无情地把德国民众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又一轮的通货膨胀,迫使德国总理布吕宁(Bru ning)政府将德国马克和黄金更紧密地捆绑起来,以保证马克不贬值。来自美国的借贷终止了,贸易保护主义者们关闭了德国出口经济的大门。急剧增加的失业者数量,让那些一直希望能煽动民众革命的政治家们蠢蠢欲动。……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命中注定的。不明确的疆域划分和随时有爆发可能的潜在危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整个欧洲的后遗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希特勒确实是这场不仅殃及到全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也牵连到他本人的大灾难的始作俑者。更为有趣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次战役——也就是杨江勇第一次被俘的那次战役——却是在远东地区爆发的。 后记 这部《二战史》出版之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70周年。那是1945年的某月的某一天,德国人在投降书上签字(5月8日),日本人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2日)——战争结束了,人民胜利了。无论我们希望将二战胜利之日确定在哪一天,它们都是世界人民欢呼雀跃的日子。7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历史,特别是阅读西方人在新史观指导下书写的二战历史,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汤因比的哲学史观中有一个重要思想:仅将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范畴将大大限制历史学家的视野。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部《二战史》明显秉承了汤因比的反欧洲中心的思想。作者安东尼·比弗特别强调了二战是一场全球战争,而欧洲人长期以来一直忽略欧洲以外发生的战事。在这本书中,二战的起点不是德军人侵波兰(1939年9月1日),而是1939年5月在中国伪满洲国发生的诺门罕战役(其实若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算起,此时中日已经开战两年,战火已经燃遍了半个中国)。而二战结束则是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书中描述了北非、太平洋、缅甸以及中国的抗战的历史,在作者已然熟悉的欧战历史的书写中取得了跨界性的突破,也基本顾及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 安东尼·比弗是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二战史专家。他的代表作《保卫斯大林格勒》(1998)和《诺曼底登陆》(2009)在大陆早已有中文(简体字)译本,他的书在中国都十分畅销。这部《二战史》是安东尼-比弗2012年的新作,原版曾长期雄踞英语非小说类精装本榜首,单周销售量竞超过1万4千余册。相信我们的这个译本也能博得中国读者的喜爱:它不仅是二战胜利纪念日的献礼,也是英国史学家驾驭全球二战题材的风采展现。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经营着这部历史巨著的翻译。本书不仅涵盖面广,时间跨度大,而且涉及到不同国别背景和主要战场的人名、地名、军衔、武器、装备、人情和风俗。这些对译者都是不小的挑战。例如,译者通常为了一个德国军衔的译名查阅无数的工具书和参考书,甚至去查阅德国军史和军衔专著。我愿在此奉上我对所有译者敬业精神和严谨译风的崇高敬意。 二战胜利近70年后的某月某一天,译者们完成了《二战史》的中文翻译。译著的前言至第8章由何旋翻译;第9章至第30章由邵旭东翻译;第31章至第50章由云晓丽翻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特约编辑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译文中没有错误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们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感谢汤万星先生、孙芳女士和英年早逝的任建成先生,他们在本书的创意、版权、立项和人力协调方面均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感谢责任编辑文远怀先生的专业奉献、严谨精神和辛勤劳动,没有他们,这本译著不会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各位,谢谢了。 邵旭东 2014年岁末于美国洛杉矶 书评(媒体评论) (比弗的)书是确定的历史。即使托尔斯泰也会如此描述这本《二战史》——既伟大又渺小。 ——华盛顿邮报 强大叙事,扣人心弦的情节,利用目击证人的证词提供令人难忘的细节。就是比弗《二战史》的标签。 ——理查德·托耶,纽约时报书评 安东尼·比弗让读者相信了不可能的事:他可以写出权威中的权威的历史著作——关于现代史上最大的战争,和做出关于此战全球影响力的公正评判。 ——华盛顿时报 出色的写作……比弗的描述无比生动……一本辉煌的值得一读的书。” ——《纽约书评》 近乎完美的战争史诗。 ——星期日邮报 如果你仅仅想了解二战的概况,我衷心地向你推荐这本书。 ——塔尼郝斯,科特斯,大西洋月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