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读法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蓉蓉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蓉蓉的这本《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读法律)》主要的闪光之处在于:谈法,而又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更是对生活和生命法度的探索——探讨人的心灵所受到的碰撞,所见所闻在心中产生了什么投影,有哪些映射;探讨美国的法律、中国的法律,以及法律与宗教、民俗、民风的关系;探讨中西方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理念的对比,更是探索在这种观念背后有什么情结和共性。

内容推荐

周蓉蓉的这本《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读法律)》是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八零后女孩在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律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本书探讨的话题既包括宪法司法化、证券改革、微型金融、商事交易,也涵盖启发式教育、法律思维、认知科学与法律推理;既反映了同学、老师、美国家庭,也折射了对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索。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求法之路

 西行的动力

 法律人之治与法律和宗教的一场恋爱

 上帝被西方人自己“杀死”了

 摸着石头求法

 为什么选择密歇根大学

 如何申请密歇根大学

第三章 生日的夜晚

第四章 第一堂法律课

第五章 大学和大学精神

第六章 苏格拉底教学法

第七章 教授,该不该道歉

第八章 像律师一样思考

第九章 多元的校园文化

第十章 泛舟休伦河

第十一章 秋季,东海岸

 华盛顿:首都的低调与奢华

 纽约:地狱与天堂仅是一步之遥

第十二章 美好生活政府(Good Life Government)

第十三章 加油,密歇根!(Go Blue!)

第十四章 在美国考驾照

第十五章 今朝有君来

第十六章 在美国过年

第十七章 像超市购物般选课

 证券法的无人之境

 并购课的“高盛”女人

 知识分子:一个民族的思想哨兵

 “惊艳”的教师团队

第十八章 奥巴马在密歇根大学演讲

第十九章 影响力投资的律师实务

第二十章 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现象

 在密大看《非诚勿扰》

 “剩男”“剩女”——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爱情的法则——非诚勿扰

第二十一章 旧金山行记

第二十二章 天使之城洛杉矶

第二十三章 认知科学与法律推理

 密大的“疯子”教授,在她仰天长望的喃喃自语里,我终于顿悟

 隐喻分析:虽不准确,却很直观

 框架分析:不同的框架,不同的结论

 霍费尔德分析方法(Hohfeldiananalysis):一个目的,推理与决定却大相径庭

第二十四章 在百老汇看剧

 在百老汇看《芝加哥》

 与艺术穿越时空的遇见,该是一场华丽的邂逅

 “世纪舞蹈家”玛莎·葛兰姆的不朽传奇

 古典音乐:音符与音符之间自有的美的不断排列组合

 回到百老汇——音乐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二十五章 一茶一梦

第二十六章 移与不移——所谓的金字塔顶

第二十七章 分数,分数

第二十八章 毕业典礼

第二十九章 求职的心态底色

 十字路口:多元的去向

 职业生涯规划:路漫漫

尾声:告别,为了上路

附一:我的两篇申请文书——《个人陈述》和《求学意向》

附二:浙江大学张谷教授的推荐信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立即分别与死伤者的家属取得联系,告诉他们前往密歇根大学的路线和方法。

林茜,一个中国女孩,这次出事车辆的驾驶员,也在事故中过世。她是密歇根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硕士,2010级的新生,到密歇根才不过两个月。事故,对他的父母,是永远难以言说的重创。我们在密大中国学生校友会的组织下,看望了他的父母,送去了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并帮助他们处理后事。面对他们悲伤欲绝的父母,看着他们止不住的泪水与蹒跚的步履,作为法学院的学子,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死伤者寻求法律帮助的责任。

我穷尽了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先是联系法学院分管国际交流项目的副院长Virginia Gordan,以及曾经有过交流的公司法教授Nicholas Howson,在他们的帮助下联系到法律诊所的教授Nick Rine,又在Rine教授的推荐下找到安娜堡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带着林茜的父母来到律所。

几次交流,我调动着自己全部的能量,用头脑中储存的英文知识和律师技能,最大可能地帮助他们调查事故的真相,寻求一切可能的法律帮助。

我从来没有对死亡有这般触手可及的深刻体验。除了外婆过世的一次,就是这次。但秦熙远过世这件事给我带来的痛苦和震撼,甚至超过以前所经历的。

海天相接之处,斯人已逝,音容笑貌依旧浮现眼前。常常在不知名的深夜,偶然的机会,这些早已远行的魂灵会重新回到上空,即使月圆晴缺,天色苍茫。

秦熙远,你是真的走了吗?

在一个红枫遍野的早上,我身穿黑色长裙,胸配白花,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了死者的葬礼。哀乐响起,我泪如雨注。昔日好友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我感到自己像在梦里一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生命竟是如此脆弱,转眼间即化作宇宙中另一种存在形式。

最后的仪式。

我们守护在他的棺木之外。他的父亲跟他不停地说话,我们向他鞠躬,跟着神父念诵祷告的言语。

我希望他的灵魂能够安宁。

未受过苦难的孩子是受神眷顾的。葬礼上,我们唱诗歌《奇异恩典》、《耶和华是爱》。记得两年前在uc Davis的华人教会参加活动时,也唱过这首诗歌。这些天跟林茜的男朋友见过几面,他的精神状况好了一些,平静了很多。当天上午10点,熙远的遗体被火化了。骨灰由他的家人带回浙江海宁老家。

下午,校方在Michigan Union的一个十分宽敞的房间里举行了秦熙远和林茜的告别仪式。

门口一个支架,上面放着钢琴谱般的一个本子,到来的宾客都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及想对两位同学说的话。

他们的父母和师长、亲友都来到这里,齐聚一堂,分享两位同学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与他们交往的经历、对他们的印象,等等。

傍晚,学校还为两位同学举办了烛火仪式,他们的照片躺在土地中央。

密大的同学们自发地排起长队,在空气潮湿的夜晚,为两位同学点燃蜡烛,把手中的烛火放在他们的照片四周。

晚风沁人心脾地凉。

如果熙远依然在,也许我们还可以在密歇根大学法学院的图书馆参观,在四合院拍照留念,我也可以去他家玩,可以有更多的沟通。但这一切都永远不再可能。

这种痛苦无法言说,只能流向心底的更深处。

晚上与妈妈视频时,妈妈惊奇地问道:“你的眼睛怎么肿了?”听我说完葬礼的事情,妈妈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因为在DV剧组的共事,我和熙远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多,这样的人,不需要多做评说。有些心酸,眼泪却掉不下来。躺下睁着眼睛,渐渐睡去,做梦的时候,竟然梦见一场追悼会。

无论怎样不愿相信,事实还是冷冰冰地横躺在眼前,不得不让人面对,也不得不让我重新回忆和熙远的故事。

熙远和我,从浙大一年级就相识。我当时在学生会学术部做事,他在新网部。我们真正的熟悉是在毕业之际,做竺院毕业DV《蝉蜕》。出于对大学四年美好生活的留恋,我们自发组成了DV创作组,试图创作一部空前绝后的优秀作品。熙远对我说,他最担心的有两个“本”,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剧本。资本问题他已经多方寻找途径拉赞助,而编写剧本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对《蝉蜕》剧本的回忆永远是说不完的故事。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守规矩”这个命题的探讨。当然,即使是这个命题,也经历了很多波折,经过了很多次讨论的提炼。由于我本人热衷于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所以其中的几个命题——“勇敢”、“幸福”、“节制”等都曾经被提上讨论日程。

P10-11

序言

这是一个中国80后女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这是一本生动有趣的美国生活面面观,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当代青年思想和心灵的记录。

多姿多彩的留学生和新移民的生活情景,多视角、深层次的有关法学教授、法学留学生的精神世界,容纳和渗透着中西法律、教育、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的深刻内涵。

与作者打交道的,有美国的法学教授、法官、律师、政府官员;有来自英国北爱尔兰、芬兰、德国、意大利的学者;有来自克罗地亚、新西兰、南非、日本的律师;有来自巴西、巴基斯坦、伊朗以及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地的教授和同学……

作者探讨的话题既包括宪法实践、证券改革、微型金融、商事交易,也涵盖启发式教育、法律思维、认知科学与法律推理;既反映了同学、老师、美国家庭,也折射了爱情、婚姻;还有对交通、体育、音乐、儒家文化等话题的探索。这些问题既是校园的,又是社会的。

归纳来说,本书主要的闪光之处在于:谈法,而又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更是对生活和生命法度的探索——探讨人的心灵所受到的碰撞,所见所闻在心中产生了什么投影,有哪些映射;探讨美国的法律、中国的法律,以及法律与宗教、民俗、民风的关系;探讨中西方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理念的对比,更是探索在这种观念背后有什么情结和共性。

作者记录了她在密歇根读法律的经历和思考,用了《行囊里的天平》这样一个书名。这天平,既是各国法律的象征,也是作者心灵的物化,反映了她在美国法学院求学的专业特点,也表现了她独自行走中对东西方文化的衡量思考。我希望也相信读者会喜欢这本书。

孙笑侠

2015年4月

后记

《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读法律》,今天,该跟你做一个告别了。

密歇根的生活,早已成为往事。但对于我而言,它却十分鲜活。它们生动地、活泼地、有质感地踏着深浅不一的脚步,向我走来。

很多个梦里,我都回到了密歇根,梦见那里的城堡,那里的老师,那里的同学。

我想念那点点滴滴的时光。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那无数个细微的、细致的、细腻的细节在阳光下摇曳,散发着它们独有的光芒。我想,那是上帝之手,在抚摸着我们这些灵秀的孩子。

我们这群人,如今各自在自己的领域继续辛勤耕耘。筱燃去了国内一家顶尖律所,Leo在一家资深律所做私募和证券业务,梦玮在一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做法务,菲林留在密歇根攻读法律博士,菁菁在香港大学攻读法学博士,Flora在外企继续她的法务工作。我辞去了律所的工作,考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日子过去了十几年。从我们懵懂的年龄起算。我曾经以为,许多回忆埋在记忆的深土,会随着时间的消逝渐渐灰飞烟灭,却没有预料到青春,这个葱葱郁郁的词汇,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植物,穿越久长的时间,向着参天的方向伸展。

当我们忧伤的时候,青春才刚刚开始;当我们笑看花落花开,心情畅达豁然之际,青春也即将走向尾声。释然总是伴随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曾经我们依恋的悠长的道路、烂漫的花海、葱茏的绿茵、划白色线条的跑道、村上忧郁的文字,随着心里年轮一圈圈地增长,渐渐被越来越熟习的推杯换盏、越来越清晰的世界图景、越来越褪色的老照片和越来越成熟睿智的文字所取代。青春就像一锅滚烫的沸腾的热粥,沸腾满溢的总是片刻,继续燃烧,会蒸干;停火,会冷却。

于是我们在这样两难的推动下,一点点步入新的时代。曾经我们皓首穷经,通宵达旦,想要看懂全世界;曾经我们朝乾夕惕,废寝忘食,一日当作一年来度过,只为了那一丝成功后的安宁。随着时间这唯一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的推移,我们从越来越明亮的眼眸里,只打量到越来越清晰的自己;从那些丰丰郁郁的成就里,读出一个个符号和背后的一串串代价。

与青春相伴的热切与期盼渐渐从指缝中溜走,与成长相依偎的淡然与悠闲渐-渐滋长。那些我们曾经牢牢在握的,如今也学会了放下。而这些被放下的,并没有消弭。它们像泰坦尼克号里坠入深海的珍宝,沉入几千米之下,成为我们在耄耋之年拿出来回味的资本。也像一串串飞舞的种子,扬风而散,终堕入泥土,生根发芽,葱葱郁郁,终至枝繁叶茂。

密大,是我匆匆的过客,而我,也是它的匆匆过客。

当然,只要我们心中各有彼此,只要我们都在路上,我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有再次拥抱的机会。  不管那时相拥而泣,还是淡淡的问候,你与我彼此都印在了心里。

在2014年的这个秋天和冬天,密歇根与我的生命紧密相拥。我把法学院所给予我的智慧、哲思、才情、打击、失落与爱,都写在了这本书里。

终于,我要告别这部书,也告别2014年的这个冬天。

告别,是为了上路。

上路,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这本书就是我的青春:岁月、心情、思考、过往以及明天,还有明天的明天。

我愿与更多与我有着同样梦想的人们分享这份感受。

记忆化作雪,融成一朵花开的节奏。在完稿的一刹那,我忽然觉得,自己重读了一次密歇根。

不知读者朋友会如何评价,我会在乎,因为自己的书就是自己的生命;但也许,我不再在乎,因为读者读我,就是完成对我的超越。

超越自己的人生,就是涅槃的人生。

祝一切都好。

周蓉蓉

2015年6月2日

书评(媒体评论)

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现代青年的国际意识。蓉蓉的这本书以中西法治对比映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学科,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独到的思考。《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读法律》值得一读。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张丽英教授

美国密歇根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和“公立大学的典范”,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一个曾经在那里留学的中国法科学生,以《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读法律》这样一本书,透过热烈的文字和激情,给当代中国青年提供了一种属于她自己,或许也属于整个当代青年的思考向度。

——清华人学法学院 林来梵教授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以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学生为己任,作为我院校友,周蓉蓉以她在密歇根大学求学的经历为蓝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培养目标。这是一个学业成功、综合素质卓越的优秀学生写就的一本颇有价值的书,是学生、教育工作音乃至社会各界关心大学生成长的人士必读的一本书。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邱利民教授

作者在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在美国攻读法学硕士的经历和期间的思考,是一本非常有趣和生动的留美后记。本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样化,不仅谈到了法律,还谈到了宗教、教育;不仅谈到了学习,还谈到了生活。只有懂得认真总结过去,才能期待新的发展。在此将这本书推荐给各位读者。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马光副教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