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是一门非常独特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离我们极远极远,只能远观,不能触摸。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神秘感,所以任何一个天体在我们眼底的映像,都充溢着无与伦比的美,也充溢着探索不尽的神秘。从人类文明的曙光刚刚从地平线升起时,人们就对头顶上的日月星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人类探索宇宙星空的历史,不但展现了自然界的无穷奥秘,也标志着人类智慧的不断攀升,其中充满了发现的惊喜、跋涉的艰辛,既有顿悟的豁然开朗,也有攻关时的障碍重重。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美的,也是神秘的,我们应该了解这一过程。
王玉民、郭书春编写的《大众天文学史》介绍了天文地理知识。
天文学是一门非常独特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离我们极远极远,只能远观,不能触摸。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神秘感,所以任何一个天体在我们眼底的映像,都充溢着无与伦比的美,也充溢着探索不尽的神秘。王玉民、郭书春编写的《大众天文学史》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古代、近代、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进程。
古代各文明的先民们观测星象、制定历法以及进行星占活动,大都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其目的仅止于知其然,只知描述观测结果,再附会上神话,并不试图对现象做解释,并不鼓励“玩物丧志”,把时光耗费在“无用”的对宇宙的思考中。古希腊人则不然。古希腊人带着一种超然心态无忧无虑地观察天象,他们冥思苦索,追求事物深层的解释,试图探索宇宙的本质。
所以说,古希腊人是世上最独特的群体,几乎可以用“怪癖”和“天真”来形容,据说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到埃及漫游,曾向埃及人询问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埃及人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希罗多德对之很快就给出了四种解释。据说一个埃及祭司参观了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后,对执政官梭伦说:“希腊人,你们都是孩子!”
与其他先民一样,本来古希腊人不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也一样活得充实,但他们希望活得更空灵一些,于是无意中开发了大自然百万年进化给人类的潜在的智力。这是人类第一次由“跟着感觉走”转向理性思维,由开发筋肉和器具转向开发智慧。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世人才明白,孩子般的古希腊人是世界上少有的伟大群体,那种观测和思考看似“无用”,其实是抱着最严肃的目的所进行的娱乐,要不是我们继承了古希腊的文明成就,现代社会不知要晚来多少年,欧洲可能还在中世纪的黑暗里徘徊,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可能也还以“戴着乌纱帽,骑着小毛驴,观花赏月,吟诗作画”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呢。也正是古希腊人理性思维的出现,诞生了宏大辉煌的古希腊天文学,出现了后人所称的“希腊人的奇迹”。
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古希腊人走出荒蛮。到公元前800年的荷马时代,古希腊人认为他们居住的陆地周围是海洋,太阳、日月星辰每晚落在海里熄灭并休息,第二天又醒来或重生。以后,逐渐有人意识到天体是从地下穿过,推测地下有隧道、走廊,或是由柱子支撑的“大厅”,最后终于认为大地是悬着的。
古希腊包括天文在内的学术中心曾有4次大的转移:小亚细亚——亚平宁半岛一一希腊本土——埃及亚历山大,形成4个界限分明又有所继承的学派。地平时代——爱奥尼亚学派
古希腊早期,智慧中心出现在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称“爱奥尼亚学派”,创立者为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一前560,图1—10)。爱奥尼亚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城邦政治制度比较自由,崇尚理性,又毗邻成熟的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泰勒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科学家和哲学家,因为他首次试图用普通知识和推理法解释宇宙。他曾到埃及和两河流域去旅行和采风,将搜集到的科学知识介绍到祖国。据说他夜间走路时也痴迷地抬头观察着星空,以至于一脚踩空,跌到一个深坑里。邻里都笑他:“连脚边的坑都看不见,还想知道天呢!”他说:“你们当然不会跌到坑里了,因为你们本来就在坑里。”他认为万物起源于水,大地是浮在水上的一个圆盘,月亮发光是反射日光所致。
有一次,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进军小亚细亚,与吕底亚军队展开激战,一打就是五年,双方士兵大量阵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于是泰勒斯向交战双方宣布:“上天对这场战争十分厌恶,明天将用遮盖太阳的办法来向你们示警,若你们再不休战,将有大难临头。”双方都认为泰勒斯的警告是无稽之谈,谁也不理会。
第二天,两军又在对阵,激烈的厮杀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阳光照射到战场上,闪现出一道道刀光剑影。忽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一点地吞食,炫目的太阳光盘逐渐减小,大地的亮度慢慢减弱,随即,太阳全被吞没,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临,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着。士兵们从来没见过这种景象,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在茫茫的“黑夜”中停止了厮杀。
虽然过了不久太阳就重新出现,但双方还是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他们两国交战而发出的警告,泰勒斯是上天的代言人,双方的首领经过一番商讨以后,决定握手言和,签订了永久的和平契约。
根据史书记载的信息,现代天文学家推算出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并推测泰勒斯可能是使用古巴比伦人发现的沙罗周期来预报的。沙罗周期的预报是很粗糙的,很难定位,因此这次预报成功很侥幸。但今天很多学者仍然认为泰勒斯就是做出了精确的预报,于是进一步认为古希腊天文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或者干脆说人类科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P8-9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科学使人深刻。科学技术史图书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举数得的精神食粮,而科学技术史的普及读物对社会的影响常常比专著还要大。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更有利于认识科技发展的规律,学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方法,提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因此,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史普及读物,是科学技术史学者和出版机构责无旁贷的使命。
为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史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素质,学术界有必要撰写系统阐述科学技术不同学科发展历史的普及读物。为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定合作撰写、出版一套《大众科学技术史丛书》。该课题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列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本丛书展现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技术专家的生平、科学活动和科学思想,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演进的关系。本丛书力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可读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科学准确地表述各学科史的内容,并尽可能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各册所述内容必须是学术界公认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对学术界尚有争论的内容,或者以一家为主,兼及别家,或者并列诸家之说。主要学术观点力求有原始文献或转引自权威著作的文献作依据,避免粗制滥造、以讹传讹。
所谓系统性,一方面,指在书目设置上既有基础学科,又有应用学科,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学、农学、建筑、机械技术、纺织技术、军事技术等科学技术史的各个主要分支学科;另一方面,指每一学科的篇章设置能够涵盖该学科的重要成就、著作和科学家、重大事件和科学技术机构等,要使读者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该学科由低到高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在不同文化传统中的特点。
所谓通俗可读性,就是既要使用规范的汉语语言和标准汉字,又要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要尽量采用便于大众理解的表述方式,并对历史上出现的、今天已经不再使用的重要术语用现代术语加以解释。
我们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通过本丛书既可以领略科学技术的严谨,又能理解它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树立钻研科学技术的志向。
本丛书各分册的作者都是科学技术史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有的是学科的领军人物,有的是成绩突出的中青年骨干。当然,任何工作都是阶段性的,每位学者的知识都有局限性,即使是术有专攻的专家也不例外,因此本丛书也可能有明显的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们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修正。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