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泰淳、竹内实著的《诗人毛泽东(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结合中国诗史对毛泽东的诗词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毛泽东的词在气势宏伟和感情豪放方面,继承了豪放派的体系,但是在本质上与婉约派有共同之处。可以说,毛泽东从两派最突出的长处中吸取了营养,把自己的作品精炼到更高层次的诗境。应该说,作者的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诗词,作者在诗词的注释上是下了功夫的。注释部分用十分通俗的语言,逐字逐句地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解释。而且常常引经据典,联络出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就是中国读者也会感到新鲜的。
一、序论
1.诗人毛泽东的出现
2.“诗”与“词”
二、长沙时代的毛泽东
1.长沙
2.师,友,心之力
3.初期的社会活动
4.在中共创立时期
5.沁园春(第1首) 长沙 1925年
三、从长沙到武汉
1.从长沙到武汉
2.黄鹤楼
3.菩萨蛮(第2首) 黄鹤楼 1927年春
四、创建农村根据地
1.井冈山
2.从武汉到井冈山
3.黄洋界上的战斗
4.西江月(第3首) 井冈山 1928年秋
五、以瑞金为中心
1.打圈战
2.清平乐(第4首) 蒋桂战争 1929年秋
3.采桑子(第5首) 重阳 1929年10月
4.革命的低潮与高潮
5.如梦令(第6首) 元旦1930年1月
6.减字木兰花(第7首)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7.在李立三路线的领导下
8.蝶恋花(第8首) 从汀州向长沙 1930年7月
9.“围剿”与反“围剿”
10.渔家傲(第9首)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11.渔家傲(第10首) 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年夏
12.被“左”翼分子排挤
13.菩萨蛮(第11首) 大柏地 1933年夏
14.清平乐(第12首) 会昌 1934年夏
六、长征
1.二万五千华里之行
2.遵义会议——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3.娄山关战斗
4.忆秦娥(第13首) 娄山关 1935年2月
5.十六字令三首(第14首)(第15首)(第16首)1934年至1935年
6.长征路上
7.七律(第17首) 长征1935年10月
8.念奴娇(第18首) 昆仑 1935年10月
9.清平乐(第19首) 六盘山 1935年10月
10.北国风光
11.沁园春(第20首) 雪 1936年2月
七、在延安
1.红军会师在延安
2.提高素质的运动
3.对原子弹的评价
八、新中国的建设
1.内战时期
2.七律(第21首)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5月
3.七律(第22首) 和柳亚子先生 1949年4月29日
4.新疆省与弟弟毛泽民
5.浣溪沙(第23首) 和柳亚子先生 1950年10月
6.换了人间
7.浪淘沙(第24首) 北戴河 1954年夏
8.水调歌头(第25首) 游泳1956年6月
9.政策转换与毛泽东的哲学
10.蝶恋花(第2,6首) 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11.七律二首(第27首)(第28首) 送瘟神 1958年7月1日
九、内外危机
1.庐山会议
2.七律(第29首) 到韶山 1959年6月
3.七律(第30首) 登庐山 1959年7月1日
4.最严峻的时期
5.七绝(第31首) 为女民兵题照 1961年2月
6.七律(第32首) 答友人1961年
7.七绝(第33首)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年9月9日
8.七律(第34首)和郭沫若同志 1961年11月17日
9.卜算子(第35首) 咏梅 1961年12月
10.七律(第36首) 冬云 1962年12月26日
十、越过中苏对立
1.批判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2.论战的各篇文章
3.对立点之一——核战争
4.对立点之二——民族解放运动
5.展望未来
6.满江红(第37首) 和郭沫若同志 1963年1月9日
后记(其一)
后记(其二)
补写l
补写2
补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