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记(全新校勘精注今译版共6册)(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西汉)司马迁
出版社 线装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司马迁著徐寒注译的《史记(全新校勘精注今译版共6册)(精)》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本书共六卷,编者力求精选《史记》精华,并多方收集、整理各种补书,成就《史记》精华选本。同时,本书编者所参考的注本,主要以“三家注”本为主,权威评注,史家公认。本书编者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为底本,并参考中华书局校勘本,整理编辑而成。全书精选精注、文白对照、白话今译、简体横排,更加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方便广大读者研习参考。

内容推荐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占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司马迁著徐寒注译的《史记(全新校勘精注今译版共6册)(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并名的通史,并首创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目录

一 本纪三篇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二 表(略)

三 书三篇

 礼书

 乐书

 律书

四 世家十五篇

 吴太伯世家

 齐太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五 列传二十五篇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苏秦列传

 张仪列传

 穰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孟子苟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范雎蔡泽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吕不韦列传

 李斯列传

 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货殖列传

太史公自序

试读章节

【译文】秦始皇帝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在赵国做秦国人质时,看见吕不韦的姬妾,很喜欢,就把她娶了过来,生了始皇。始皇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等到出生时,取名为政,姓赵氏。十三岁,庄襄王死了,政继位为秦王。当时,秦国已经兼并了巴、蜀、汉中,越过宛占有了郢,设置了南郡;往北取得了上郡以东,占有了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边到达荥阳,消灭了西周、东周,设置了三川郡。吕不韦做丞相,封邑十万户,号为文信侯。招揽宾客游士,打算吞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龄、麇公等为将军。秦王年幼,即位初期,国家政事交由大臣处理。

晋阳反,[1]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二年,庶公将卒攻卷,[2]斩首三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王龄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畅、有诡。[3]岁大饥。四年,拔畅、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4]拜爵一级。[5]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6]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冬雷。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7]取寿陵。[8]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9]迫东郡,[10]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11]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12]七年,彗星先出东方,[13]见北方,[14]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15]还兵攻汲。[16]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17]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娇将军击赵,[18]反,死屯留,[19]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20]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鹃反,戮其尸。[21]河鱼大上,[22]轻车重马东就食。

【注释】[1]“晋阳”,战国时属赵,秦庄襄王三年,被秦攻取,置太原郡。此年五月庄襄王死,晋阳遂反。 [2]“卷”,音quan,战国魏地,在今河南西原阳县旧原武西北。据本书《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此又云廪公攻卷,可能卷曾叛秦,否则“卷”字有误。 [3] “畅、有诡”,皆为魏邑,今地不详。“肠”,音ch白ng。 [4]“内”,与“纳”字同。 [5]“拜爵一级”,秦爵二十级,由下而上,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小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秦始皇四年为我国历史上百姓纳粟买爵之始。当时一般人买爵,主要是为了免除徭役征发。 [6]“酸枣”,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南。“燕”,古南燕国旧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虚”,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长平”,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华县东北。“雍丘”,战国魏地,在今河南杞县。“山阳城”,战国魏地,地处太行山之阳,故名。在今河南焦作市东。 [7]“韩、魏、赵、卫、楚共击秦”,五国诸侯合纵西伐秦,楚为纵长,春申君黄歇主持其事。五国兵至函谷关,秦出兵迎击,诸侯军败走。事见本书《春申君列传》。[8]“寿陵”,唐张守节《正义》云:“徐广云:‘在常山。’按本赵邑也。”据本书《春申君列传》,五国诸侯军是从函谷关方向攻秦,所取寿陵当在河东郡一带,不应远在常山。今地不详。 [9]“卫”,当时卫仅有濮阳。秦拔濮阳,即以其地并入东郡。 [10]“迫东郡”,秦统一全国后所置东郡辖有河南延津县、濮阳县、南乐县以东,山东聊城县、东阿县以南,郓城县、成武县以西,山东定陶县、河南封丘县以北。秦王政五年设置的东郡还没有包举濮阳以东。这里所说的“迫东郡”,是指濮阳以东的东郡地区。[11]“君角”,卫元君之子,秦王政十八年继位,秦二世元年,废为庶人。“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据本书《卫世家》,徙居野王为卫元君时事。又本书《白起列传》云: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是秦把卫徙于野王。[12]“魏之河内”,魏国境内的河内地区。河内本是泛指黄河以北地区,秦当时尚未占有全部河内地,所以这里说“魏之河内”。[13]“彗星”,即通常所说的扫帚星。

P4-5

序言

公元前184年至公元前91年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太史公司马迁。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这部被后人梁启超赞为“千古之绝作”的巨著中,记载了中国古代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就是流芳百世的《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时,便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其父去世,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等共创“太初历”,此后司马迁便修心养性,潜心著述,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司马迁为因兵败降匈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投入牢狱并施以腐刑,对此他曾长叹“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其意味深长。出狱后,司马辽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终于完成了《太史公书》,后世称为《史记》。

成书伊始,并无固定书名,司马迁曾将这部巨著给当时的火学者东方朔过目,东方朔看后对其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这部空前绝后的名著也就被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简称《太史公》。而《史记》原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大约从东汉时期开始,《史记》则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书成之后,司马迁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史记》成书直至司马迁去世之后,均未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外孙等人开始把《史记》部分内容向外流传,而西汉皇室却始终把《史记》作为宫廷秘籍收藏,并阻止该书内容外传,即使诸侯东平王要求朝廷赐书都遭拒绝,所以直到东汉《史记》才开始流传。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部纵横古今数千年的巨著,就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具体发展而言,贡献巨大。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赵翼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总结起来,《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三大贡献”和“四大思想”等几个方面。

《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有三大贡献:一、建立了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中国史学的最高成就,它开启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树立了范本榜样,后世史家效仿不绝,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史记》之前,史学多含在经学范围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书都是附在《春秋》之后的,晋朝荀勖开始把历代典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丙部专记史记皇览,从而史学一门才在中国学术领域里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当归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三、建立了纪传文学传统。司马迁文学修养浓厚,艺术手段高妙,纪传体文字生动,笔力洗练,使人“呼之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因此,《史记》不但是纪传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对后来的魏晋小说、唐宋诗文甚至宋元词曲、明清戏曲等,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活水源头。

《史记》中最为闪光的人文思想主要有四点:一是表现出了进步的民族观。《史记》将春秋战国时代广大边塞地区的国家和民族都视为黄帝子孙,这对于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二是表现出了进步的经济观。《史记》文章,强调发展经济,提倡“工、农、商、虞”并重,反对歧视工商业者,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三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民主观。《史记》集先秦文化之大成,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士大夫优秀的思想人格,突出地显示了作者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并对现实政治、社会敢于批判,终“成一家之言”,两千年来,每每令人常读常新。四是表现出了豪迈的人生观。《史记》中歌颂的几乎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敢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其奋斗一生的经历所昭示出来的精神,更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说到《史记》的传播和影响,它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和第一部传记文学,确立的史学及文学地位,同时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生前著作有《列传》,今译《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纪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的话,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公元32年至公元92年)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 《史记》共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共130篇。其中“本纪”12篇,说的是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表”10篇,是以表格的形式排列整理历史事件次序和历史动态;“书”8篇,内容是历史典章制度;“世家”30篇,主要描述历史影响深远的家系或贵族事迹;“列传”70篇,展现的是历史上各类风流人物的历史表现与社会的种种状况。司马迁《太史公书》“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与一·编之中”(赵翼《廿二史·记》)。  至于《史记》文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的后面则是司马迁的史家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日”起头,内容或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是对人物的评价,或是收集资料过程的介绍,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标。

《史记》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是近人梁启超所指定的十大名篇,即《太史公自序》、《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货殖列传》。

比较《史记》多种版本而言,本书的编排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史记》成书时,全文130篇,自司马迁死后,有10篇散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的“褚先生日”就是他的补作。但《史记》中有些文章也可能更有后人补书,此外还有唐人司马贞补有《三皇本纪》。本书编者力求精选《史记》(精注今译本),并多方收集、整理各种补书,成就《史记》(精注今泽本)选本。

历代对《史记》的评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家,即南朝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和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都是对《史记》的总结性评注。比较而言,裴注本足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司马注本有很多新颖见地,张注本在旧注诸本巾成就较高。而近代则有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较为著名。本书编l者所参考的注木,主要以“三家注”木为主,权威评注,史家公认。

《史记》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为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人百衲本《二十四史》。此外,明《二十一史》本、清武英殿《二十四史》刻本及清同治金陵书局刻本,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重新校勘本《史记》,有简体和繁体包括“三家注”多种版本,其再版的版本是当今公认的比较好的版本之一。本书编者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为底本,并参考中华书局校勘本,整理编辑而成。全书精选精注、文白对照、白话今泽、简体横排,更加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方便广大读者研习参考。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占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并名的通史,并首创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华藏书百部》编委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