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厨圣到贤相
关于伊尹从厨圣到贤相,有两种说法:一说,伊尹想求见成汤,却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给王后有莘氏做陪嫁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汤,借谈论烹调的机会向汤进言,劝他实行王道。一说,伊尹本是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归从,并向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个君主的所作所为。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从论烹调入手,转而议国政。
一天,王后吩咐伊尹给汤做饭。伊尹精心做了一锅粥,用鼎盛给汤。汤喝了几口,感觉鲜美异常,十分惊讶,便问:“这叫什么粥?”伊尹抿嘴一笑,答:“回君上,这叫忧国忧民羹。”汤愣了一下,问:“何谓忧国忧民羹?”伊尹慢条斯理地答:“君上请看,这鼎表面十分坚硬,但已有八百年之久,现脆弱不堪,可喻我国,故称忧国;此羹以莲子、红豆为料,莲子、红豆可喻为民,在沸腾的汤里挣扎,莲心甚苦,可谓忧民。故名忧国忧民羹。”汤听罢大惊,一个厨师竞有如此胸怀!不禁肃然起敬,忙起身让伊尹坐下,诚恳地说:“这正是我所忧虑之事,请先生坐下详谈,教我该如何做。”此后,汤就委任他管理国政。
公元前1650年左右,夏桀继任夏朝君主,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原是夏的一个属国,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其祖先叫契,曾与禹一起治洪水,是个有功之人。商部落畜牧业发展很快,到汤任首领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经济力量超过了夏,已成为足以与夏相抗衡的对手。当时,商汤积极谋划起兵伐桀。为了灭夏,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人才任用上,提拔重用出身低下而有才干的人,任用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其次,在政治上,揭露夏桀的暴政罪行,争取民众的支持,为胜利奠定政治基础。最后,在军事上,先出兵攻灭夏的属国,削弱夏的实力。
在完成对夏的战略包围后,汤对决战十分慎重,问伊尹有何主意。伊尹建议,先由他亲去夏都斟郡(今河南洛阳偃师)住一段时间,观察夏的实际状况,再做决定。汤采纳了伊尹的建议,准备了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朝贡。伊尹到夏都后,常与夏王妃妹喜交往,取得妹喜的信任。三年后,伊尹掌握了夏桀的个人喜好、内部机密和重要情报,认为桀虽暴虐无道,但仍有实力,在诸侯中仍有威信,不能急于伐桀,只能蓄积力量,等待时机。汤接受了伊尹的建议,只做积极准备。
后逢百年大旱,汤决定发兵伐夏。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虽有不少叛离者,但拥护夏的仍然不少,特别是东部的韦、顾和昆吾三个属国忠于夏桀,与商为敌,致使伐夏困难重重。夏桀二十二年,桀召汤入朝,囚汤于夏台。伊尹和仲虺得知汤被囚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放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就下令释放了汤。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极大恐慌,诸侯、方国纷纷投商,表示愿助汤灭夏。
汤回商后,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见叛夏归商的人越来越多,就与伊尹、仲虺商议,先后消灭了韦国和顾国,削弱夏桀的实力。接着,汤又采纳伊尹建议,停止向夏朝朝贡,以试探夏桀的反应和实力。消息传到夏都,桀立即召集九夷之师(即属国兵力)攻商,汤见桀还能调动九夷兵力,知其还有实力,就马上请罪,恢复进贡,以等待时机。一年后,昆吾向商进攻,汤率军大败昆吾军。当夏桀得知汤灭了昆吾且不再人贡后,就下令调东夷军队伐汤,但此时东夷首领们看出夏桀不会长久,不听调遣,纷纷叛离。伊尹认为灭夏时机已经成熟,就请汤率军征讨夏桀。不久,汤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北)誓师,正式兴兵伐夏。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相遇,展开大会战,结果夏军大败,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忧愤病死在南巢的亭山。至此,夏朝灭亡。
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是他为商朝立下的首功。此后,他帮助商汤制定了许多典章制度,协助商汤管理国家;创造了区田法,教人民施肥下种,担水浇庄稼,抵御旱灾;创造了区种法,按一定距离分町、开沟整地,按一定行距、株距播种除草,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说明,伊尹不仅为建立商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商朝初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不愧为商朝贤相。
P15-16
2013年6月,我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的自选项目“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意外被升格批准为重点项目。从此,我就加快了研究和撰稿的步伐。事实上,我对中国社会调查史的研究,早在2006年2月已开始筹划,2011年2月已动手撰稿。在研究和撰稿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传说、文献、人物、故事,一旦从社会调查角度来审视,特别是研究他(它)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就会获得与已形成的相当统一、相当稳定的看法不大一样的观感和结论,其中有些具有典型意义,因而就萌生了撰写一本社会调查故事的想法。
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老伴柳祥珍的积极支持。因为,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为讲授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思想,曾买过一本《调查研究的故事》(河北人民出版社选编并出版,1962年)作为参考。后来,我下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本书就放在家里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可读的书籍很少,柳祥珍参加集训时把这本书带去了,本想自己空闲时看看,不料引起了集训班许多学员的兴趣,大家争相传阅,把书的封面都翻破了。柳祥珍认为,用讲故事的形式宣传中国历史上社会调查的优良传统,生动具体,通俗易懂,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她建议我编著一本中国社会调查故事,并列入“中国社会调查史”的编著方案。我采纳了这个建议,2012年7月修订《“中国社会调查史”编著方案》,就把原计划的一本书改为三本书,即在编著《中国社会调查简史》的同时,编著两本相关著作——《中国社会调查史料选编》和《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从而形成一个“中国社会调查史系列”。
2013年6月,我申报的“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获准立项后,就与柳祥珍商量,组织什么人来承担撰写《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的任务。她认为,应物色那些历史知识、古代汉语基础较好,时间较充裕的人员来承担,并建议请湖北省广水市(即原应山县,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我曾在应山工作过7年,老伴也曾在应山工作过4年,它是我们人生旅途的重要一站,因此我们一直视应山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老年大学校长汪家均来承担组织任务,我欣然同意。经联系后,汪家均非常乐意接受这一任务,并推荐广水市原党史办(市志办)主任胡安主来承担具体组织工作。2013年10月中旬,汪家均、胡安主应邀到中共孝感市委党校参加了“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项目启动会议,会后立即开展广水课题组的组建工作,很快就物色到了10位合适人选。从2013年11月15日至2014年4月2日,我和柳祥珍先后4次赴广水参加课题组会议,说明了编撰《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了编撰的总体框架、选题、选材、书稿结构、撰稿要求、任务分配等问题,从而保证了书稿编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按照“故事来源”“故事概述”“故事评析”“原文和注释”模式撰写。书稿的编撰,从2013年11月18日到2017年1月14日,经历了初稿、修订稿、统稿、定稿4个阶段。书稿篇幅,初稿60多万字,修订稿589133字,定稿约516000字。全书文章共计60篇,广水课题组完成53篇,其他成员完成7篇。故事选题,先秦时期10篇,秦汉时期9篇,魏晋南北朝时期9篇,隋唐时期9篇,宋元时期11篇,明清时期12篇。这60个故事,来源于41位作者(编撰者)的39部著作,概述和评析了63位作者(编撰者)和16部著作。由于选题全部来自古代,且为了更鲜明地突出本书主旨,书中的“故事概述”部分,多在史料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演绎和发挥,并不完全拘泥于史实,因而定名为《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
参与《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编撰的是(按姓名在目录出现的顺序排列):叶传德、梅长荣、柳祥珍、柳嘉欣、熊友望、殷修道、水迎波、胡安主、周葵、毛庆华、陈安叙、朱幼林、陈飞扬、闵选明、陈克呙。编委会副主任汪家均,为广水课题组的组建、课题组活动的安排,进行了及时指导和协调;副主编胡安主在物色人员、安排选题、分配任务、指导撰稿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并审读了全部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修改意见;我作为主编,负责全书总体框架的设计、编撰的指导、“故事评析”的修订和改写,以及统稿、定稿工作。
在《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的编撰过程中,中共孝感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共孝感市委党校进行了有效指导和管理。广水市老年大学为课题组活动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孝感市图书馆的刘艺、杨利、何楚龙、周锡辉、张亮、黄金宏、李刚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和插图。此外,柳祥珍、水迎波、赵雪滢、吴浩等,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服务工作。对于本书使用的图片,在此一并致谢,如涉嫌侵权,请与本书主编联系(E-mail:xgshuiyk@vip.sina.com)。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宝贵支持和热情服务,特别是潘宇、宋义平、盛杰、黄超等更付出了辛勤劳动,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水延凯
2017年1月18日于美国圣路易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视角不同,观感就会不同,结论也会不一样。
同一个历史传说“尧舜禅让”,从政治视角看,它反映了原始部落联盟首领的民主推选、部落联盟权力的和平转移,体现了大公无私、任人唯贤的思想和做法。而从社会调查视角看,尧舜禅让的意义在于:通过访问调查、民主推荐发现接班人,通过多方实践考察接班人,通过基层艰苦环境磨炼接班人,待考察、考验合格后再正式任命接班人。尧舜禅让的真谛在于:把访问、观察、实践、考验贯穿于处理接班人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为中华民族选拔、培养接班人创立了一个光辉榜样。
同一篇历史文献《禹贡》,历代学者对其著作性质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从篇名看,它是贡赋之法;有的认为,从内容看,它是地理文献;有的甚至认为,它“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国土综合整治开发建设总体规划”。而从社会调查视角看,它是长期实地调查的结晶。因此,较全面的看法应该是:从著作目的看,它是一部“贡赋之法”;从主要内容看,它是一部“地理文献”;从形成方法看,它是一部山川调查报告。在上古极其原始的条件下,做如此宏观、如此深入的实地调查,在世界社会调查史上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同一个历史人物苏轼,从文艺方面看,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可谓文坛耀眼巨星。从官场看,他24岁踏人仕途,40年间被贬谪3次,先后外放凤翔、杭州、徐州、黄州、扬州、儋州等12地,可谓官场踉跄过客。而从政绩看,他无论是做地方官,还是当被贬谪的“戴罪”之人,每到一个地方总能为民众解忧、为百姓造福;从社会调查视角看,他勤于调查研究,善于实地考察,敢于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决定,这是他总能解民倒悬、造福一方的重要原因。
同一个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礼贤下士的典范传扬。而从社会调查视角分析,对人才的系统、深入调查,才是“三顾茅庐”的精髓(详见本书《“三顾茅庐”的精髓》)。今天要正确选拔人才,既要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谦恭态度,更要学习刘备对人才做系统、深入调查的精明做法。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传说、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浩如烟海,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历史传说、文献、人物、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已经形成了相当统一、相当稳定的看法。然而,我在研究中国社会调查史的过程中发现,一旦从社会调查角度来审视这些历史传说、文献、人物、故事,特别是研究他(它)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观感就会大不相同,结论也会很不一样。为了丰富和扩展对中国历史传说、文献、人物、故事的理解,加深和提高对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的认知,宣传和发扬中国历史上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我们选择了60个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文献、人物或故事,力求从社会调查视角来概述和评析它们,不知是否正确、恰当?是否有价值、有意义?现把它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希望得到读者、有关专家的批评和指教。
水延凯
2017年1月18日于美国圣路易斯
水延凯主编的《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国社会调查简史》,以及《中国社会调查史料选编》,共同组成“中国社会调查系列”。
《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是一部以史实为基础,以故事为主体,以评析为灵魂的关于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的知识性、普及性、趣味性读物。它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传说、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中选择了60个对象,采用“故事来源”“故事概述”“故事评析”“原文和注释”的形式进行记述和评论。它的编写,力求标题新颖、有吸引力,故事生动、有趣,文字通俗、简明,评析突出社会调查视角。
编写这部《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的目的是,丰富和扩展对中国历史传说、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理解,加深和提高对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的认知,宣传和发扬中国历史上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传说、文献、人物、故事,一旦从社会调查角度来审视,特别是研究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就会获得与历史上形成的相当统一、稳定的看法不大一样的观感和结论,其中有些具有典型意义。水延凯主编的《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精选历代历史文献中与社会调查有关的历史故事,以此对从事社会调查或者对社会调查感兴趣的读者了解社会调查的历史发展及当代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