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确是一本好书,不过历来解读颇多,争议也颇多。许多人都好奇一件事,那就是梁山好汉基本不近女色。其实,这是历史使然,也是环境使然,更是人物使然。
《水浒传》写的是流民[1],那就要从流民身上找原因。流民最大的特点是动荡和贫穷,而动荡者是不可以有爱情的。贫穷从来都是爱情最大的敌人。
心理学家给广义的爱下过一个定义:爱是一种时间上的给予。爱情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贫穷的流民所缺少的恰恰是闲适的时间。这一点,《水浒传》的作者也通过王婆之口说了出来:“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第五件,要闲工夫。”[2]
流民是没有闲工夫的,他们要为生存奔忙,一日不去寻钱,第二天便没了食粮。流民注定只能养活自己,无法负担起一个家庭。
遗憾的是,有些东西虽并不能人人拥有,却是人人所需要的。情欲便是其中之一,无法组建家庭的流民,满足情欲的唯一方式就是流连于勾栏瓦肆。
流民喜欢妓女,但流民也害怕妓女。喜欢的是能从她们那儿得到满足,害怕的是自己会爱上她们。流民的境况决定了,他们负担不起爱情。
人对于负担不起的东西,常有两种情绪:一是羡慕与渴望,二是诅咒与憎恨。流民选择了第二种,他们强迫自己从骨子里憎恨妓女。所谓的“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掺杂的多是此类情感。
人们觉得妓女无情是因为她们只认钱,有钱时她们对你千般好,无钱时她们便换了另一副嘴脸,直接将你扫地出门。这不是妓女的错,是男人表错了情。
妓女本身就是贩卖爱情的职业,爱情于她们来说不是情感,而是商品。
一个人总去一家饭店吃饭,时间久了跟老板相熟,便能成为朋友。但若觉得成了朋友后,就可以随便去吃而不给钱,那么多半会遭人唾骂。有人若常去嫖同一个妓女,待双方熟悉之后,发现那妓女竟不肯免费给予服务,人们就会骂那妓女无情。
不是妓女无情,而是男人太过自作多情。
流民自然也是自作多情,对于妓女便又爱又怕,不过囿于自身的窘境,怕多于爱。这类社会底层的人所能真正亲密接触的女性,也基本就是妓女一类了。这时,他们便会将这类情感放大,扩散到所有的女性。流民,是害怕女人的。
于流民来说,女人就是最大的祸水。任你手艺非凡,任你见多识广,一旦跟女人生了情,这个人就会由光鲜走向落魄。这种落魄不是妓女造成的,而是流民刻意追求自己所负担不起的生活导致的。但流民不会如此想,他们需要寻找一个替罪羊,帮他们摆脱失败者的认知,这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对流民来说,妖魔化爱情是摆脱情欲困扰的最好方式。既然我无法拥有,那就干脆把爱情想象成这世上最丑陋的东西!
《水浒传》从来不是一个人所写,它来自说书人的集思广益,其成书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在《水浒传》成书的过程中,创作者是流民,底下坐着听的人,很大一部分是流民,书中写的,也多是流民。他们的意识决定了,这本书必然是排斥女人的。
《水浒传》中的女人,要么浪荡如潘金莲、潘巧云,要么邪恶如王婆,要么粗鄙、残暴如孙二娘和顾大嫂,只一个具有女性魅力的正面角色——扈三娘,但她被许配给了毫无本事、只一味好色的矬王英。
这是作者的潜意识反应,也是作者出于生存所必须秉持的观点,当然,也是当时很多听众所需要的。把女性妖魔化是他们的需要,也是他们麻痹自己的致幻剂。
《水浒传》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虽然立足于妖魔化女性,但依然能够从中解读出女性的某些魅力来。当然,更多的是,从这种视角出发对女性的刻画,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时女性的处境,方便我们去解读那时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选择与困境。真正走入其中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从未走远。《水浒传》中女人所面对的,依然是我们今天的女性需要去面对的。
这种解读,于《水浒传》,是想让那些“无面目”的女人变得清晰可见,给她们以生命;于读者,是通过刻画这些女人,来发现我们自己的生活。
P6-8
阅读时,我们以为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其实不是,我们看到的是隐藏的自我。
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是认识自己的最佳渠道。
我们认同的人物,一定是我们希望成为或拥有的人物。我们感动的情节,一定是我们内心渴望的情节。
一个人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梦想成为孙悟空;一个人喜欢林黛玉,是因为她渴望成为林黛玉。
然而,这渴望当中也有区分。
有的渴望拥有林黛玉的才华,有的渴望像林黛玉那样,有一个在意她的宝哥哥。
阅读时,走进人物,阅读后,跳出人物审视自己,是发现自我的最佳方式。
这是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成长、获取知识,更有利于了解自我。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从阅读中发现那真实的自我。还需要技巧,需要机缘。要碰到自己中意的人物,并真正走进、了解那人物才可以。
因此,发现自我的方式便由阅读变成了广泛阅读。
从芜杂中提炼,自众多中发现。
这并不容易。
作为一个书写者,能做的,也仅仅是提供更多的典型,并尽可能将之分析得深入、透彻。
至于哪个人物能够对应到自己,只能依靠读者自己去发现了。
我相信,若有缘,这必然不是问题。
“爱从不是凭空来的,它也不会一直都在。”
《水浒传》中,作者借王婆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 方才行得……唤做潘、 驴、 邓、 小、闲。 五件俱全, 此事便获着。”[1]
对于王婆口中的“条件”,千百年来一直被将之当成“邪术”,认为其是不光彩的。但仔细想想,似乎未必就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坏,不过是因为提出这一“术”的王婆坏,用来实施这一“术”的西门庆也坏。
可抛开这些外在干扰条件来想想,王婆似乎并未说错。
不管是爱情,还是择偶,哪一个不想找那貌美多姿的,哪一个不想找那没有经济压力的,又有哪一个不想有大把的时间与爱人亲密相处,以及另一半儿可以忍耐自己又能生活和谐呢?
这些是人们的渴望,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们衡量、选择另一半儿的隐性条件。
很多人以为自己根本不在乎这些,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罢了。因为自己达不到那条件,又没有一颗勇于努力进取的心,只好说那条件其实无用,甚至将之斥为“邪术”。
就这样,我们告诉自己,也不得不告诉自己,爱情就是爱情,它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不需要掺杂任何其他。
然而仔细想想,真的不需要吗?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往往说经济不重要的,多半儿口袋里并不充裕;说外表不重要的,多半儿本身长相并不出众,也不怎么会打扮;说忍耐不重要的,也多半儿是些脾气秉性怪异的家伙……
不是那条件不重要,而是他达不到。所以,他大声告诉别人,那不重要。为的不过是掩饰自己的不足而已。
王婆口中的那几条,从来都是重要的。
但我们也要认清另一个事实:这世上大多数人都达不到那要求。
冲突出现了。
让人欣慰的是,这冲突并不需要我们独自去解决,古人早给我们提供了方案。
从爱情诞生以来,它就有两副面孔,一副贴近完美,一副趋于现实。
从古至今,让人们歌颂的爱情确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浪漫温馨、真挚感人的爱,另一类是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爱。前者虚幻,后者真实。前者满足了人们对爱的一切幻想,后者提供了爱的最佳典范。最聪明者,是那懂得偶尔营造前者的浪漫瞬间,用后者去指导生活的。
想要获取这份聪明,需要“术”,需要“谋”,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见识与眼光。
比如,首先要会分辨。我们可以不重视财富,但不能不去追求财富;我们可以不以形象判定人,但绝不能不看重形象……
如果一个人没钱的人,拼命告诉你钱不重要,目的是为了掩饰他不思进取的心,那么这个人便不可靠;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仅仅看重外表是一种虚荣,目的是掩饰他的邋遢与随意,那么这个人便不可靠……
我们当然不会用财富衡量一切,但这并不能作为不去追求财富的理由;我们当然不会以外表衡量一切,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便可以不去追求美……
这是辨识他人的法门,却也是激励自我的信条。
想要获得一份满意的人生,要懂得类似这些的“术”与“谋”。懂得了它们,可以帮自己辨别出最佳的另一半儿,也可以帮自己成长为别人眼中的最佳。
当对方优秀了,我们的生活便会更加优越;当我们自己优秀了,便可以遇见更优秀的人。
懒惰,不仅是爱情的大敌,更是人生的大敌。
好在我们繁复而博大的文化与传承中,充满了成功的范例,当然也不乏失败的典型。
本书以流传最广,人们认同度最高的古典四大名著为母题。选择了其中典型的成功者和典型的失败者,展现美人的人生,分析她们的得失与成败。
我们对这些美人的爱情做了梳理与总结,意在呈现一种人生,也是提供一种借鉴。
人与人从来不相同,人与人又从来无差别。她们的人生我们无法经历,她们的人生却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折射。读懂了那些人,那些情,也就读懂了爱,读懂了自己。
“爱从不是凭空来的,它也不会一直都在。”
臧一民
我希望你不怨世俗、不惧前行,最终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臧一民著的《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是22个传奇女人在权谋的天地中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世间女子的爱恋何其相似,她们不再是戴着假面的剧中人,而是与每个人都有共通的人生。本书谈的是名著中光怪陆离的故事,可初衷却是人生俗世的喜怒沧桑。这一类女子或美丽,或智慧,或泼辣,或大气,她们的人生选择和际遇让后世赞叹又唏嘘。原来生活的不如意不是我们背叛初衷的理由,透过她们的人性姿态,我们会懂得在与我们相同的人生际遇里,她们更懂得努力和坚忍的意义。这是一本女性人生启示录,相信每一位读了这本书人,都会在故事里看到自己的人生。
臧一民著的《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是一本女性人生启示录。这本书只记录了名著中活成传奇的那一类女人。我们与她们的人生际遇虽不同,但命运有时又何其相似。愿她们的际遇,成为你的人生指南。22个不同的女人,22段各异的人生,22种别样的活法。她们所演绎的人生故事里,有我们正感同身受的人生困顿,希望我们能在阅读中找到所期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