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吕氏春秋(典藏版)(精)/万卷楼国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战国)吕不韦编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圣人深思熟虑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虽然想听音乐,眼睛虽然想看彩色,鼻子虽然想嗅芳香,嘴巴虽然想尝美味,但只要对生命有害就会被禁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会去做。由此看来,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像各种职官,不得独断专行,必须有所制约一样。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让我当天子还是可以的,虽是这样,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正要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天下是最珍贵的,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他的东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越国人连续杀了他们的三代国君,王子搜对此很忧惧,于是逃到一个山洞里。越国没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寻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用燃着的艾草熏他出来,让他乘坐国君的车。王子搜拉着登车的绳子上车,仰望上天呼喊道:“国君啊,国君啊!这个职位怎么偏偏让我来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厌恶当国君,而是厌恶当国君会招致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因国家而损害自己生命的了。这也正是越国人想要找他当国君的原因。

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个有道之士,想要请他出来做官,就派人带着礼物先去致意。颜阖住在陋巷,穿着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鲁君的使者来了,颜阖亲自接待他。使者问:“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这是我的家。”使者献上礼物,颜阖说:“怕您把名字听错了而会给您带来处罚,不如搞清楚再说。”使者回去查问清楚了,再来找颜阖,却找不到了。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本来就厌恶富贵,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厌恶它。世上的君主,大多凭借富贵傲视有道之人,他们如此不了解有道之人,难道不太可悲了吗?

所以说:道的精神用来保全自身,骨血的部分用来治理国家,残渣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以全身养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谓的君子损害身体舍弃生命来追求外物,他们这样做将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又将采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举动的时候,必定明确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所应采用的手段。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之珠去弹射千仞高的飞鸟,世上的人肯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耗费的太贵重,所追求的太轻微了啊。至于生命,其价值岂止像随侯珠那样贵重呢?

子华子说:“全生是最上等的,亏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生是最低下的。”所以,所谓尊生,说的就是全生。所谓全生,是指六欲都能获得适宜的满足。所谓亏生,是指六欲只有部分得到满足。生命受到亏损,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生命亏损得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是指没有办法知道六欲,等于又回到它来生时的状态。所谓迫生,是指六欲没有一样满足,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情形。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在耻辱当中没有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构成迫生的不仅仅是不义,所以说,迫生不如死。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比如,耳朵听到讨厌的声音,就不如什么也没听到;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就不如什么也没见到。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就会捂住耳朵,打闪的时候人们就会遮住眼睛。迫生不如死就像这类现象一样。六欲都知道自己十分厌恶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这些东西一定不可避免,那就不如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六欲。没有办法知道六欲就是死。因此迫生不如死。嗜好吃肉,不是说连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饮酒,不是说连变质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说连迫生也算在内。

P16-17

目录

 孟春纪第一

孟春

本生

重己

贵公

去私

 仲春纪第二

仲春

贵生

情欲

当染

功名

 季春纪第三

季春

尽数

先己

论入

圆道

 孟夏纪第四

孟夏

劝学

尊师

诬徒

用众

 仲夏纪第互

仲夏

大乐

侈乐

适音

古乐

 季夏纪第六

季夏

音律

音初

制乐

明理

 盂秋纪第七

孟秋

荡兵

振乱

禁塞

怀宠

 仲秋纪第八

仲秋

论威

简选

决胜

爱士

 季秋纪第九

季秋

顺民

知士

审己

精通

 孟冬纪第十

孟冬

节丧

安死

异宝

异用

 仲冬纪第十一

仲冬

至忠

忠廉

当务

长见

 季冬纪第十二

季冬

土节

介立

诚廉

不侵

序意

 有始览第一

有始

应同

去尤

听言

谨听

务本

谕大

 孝行览第二

孝行

本味

首时

义赏

长攻

慎人

遇合

必己

 慎大览第三

慎大

权勋

下贤

报更

顺说

不广

贵因

察今

 先识览第四

先识

观世

知接

悔过

乐成

察微

去宥

正名

 审分览第互

审分

君守

任数

勿躬

知度

慎势

不二

 审应览第六

审应

重言

精谕

离谓

淫辞

不屈

应言

具备

 离俗览第七

离俗

高义

上德

用民

适威

为欲

贵信

举难

 恃君览第八

恃君

长利

知分

召类

达郁

行论

骄恣

观表

 开春论第一

开春

察贤

期贤

审为

爱类

贵卒

 慎行论第二

慎行

无义

疑似

一行

求人

察传

 贵直论第三

贵直

直谏

知化

过理

壅塞

原乱

 不苟论第四

不苟

赞能

自知

当赏

博志

贵当

 似顺论第互

似顺

别类

有度

分职

处方

慎小

 士容论第六

士容

务大

上农

任地

辩土

审时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黄彭年等。可见,“读万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已不再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深度阅读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做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面人们在对功利性浅阅读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音韵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容。

包罗万象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步地熟悉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宏的历史意识,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熟习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但毫无疑问,阅读国学经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论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柔敦厚的情感、《道德经》所闪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贤思齐,激浊扬清。

正是基于对国学经典的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期引导着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走进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中,我们注重于最经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先推出的30部作品都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作品时,估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速度来进入阅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部分作品做了一些删节,将那些专业研究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读更多的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什么时间开始都不算晚,“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再次,我们希望呈现一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于经典而言,内蕴的深意永远排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对插图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此外,图书的编排、版式等细节设计都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思索。我们希望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经典的评论让人击节叹赏,我们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彰显经典的价值,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真正融化经典,真正做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同时,经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当我们走进经典之时,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也可用自我的方式进入经典。做精神的逍遥之游,对经典作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和阅读,在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拥有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内容推荐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泰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书中尊崇道家思想,肯定老子的顺应客观思想,但舍弃其中较为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之长,形成涵盖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为此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方略。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本书的高度重视。后世则将本书作为先秦杂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编辑推荐

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计一百六十篇文章,其内容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是研究先秦文化极其珍贵的资料。

《吕氏春秋》萃取了整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氏春秋》,以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萃,感知先贤智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