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著的《谁丢了美国(英国统治者美国革命与帝国的命运)(精)》是一本伟大的书,书中首次从英国角度切入美国革命,以10位代表人物为中心阐述战争历程,文笔优美与深刻研究兼备。本书装帧精美,内有大量彩插,令笔下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 书名 | 谁丢了美国(英国统治者美国革命与帝国的命运)(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美)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著的《谁丢了美国(英国统治者美国革命与帝国的命运)(精)》是一本伟大的书,书中首次从英国角度切入美国革命,以10位代表人物为中心阐述战争历程,文笔优美与深刻研究兼备。本书装帧精美,内有大量彩插,令笔下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内容推荐 18世纪正值英国全球霸权盛时,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之多使它得称“日不落帝国”,但经过八年的战争,新生的美国却最终打败了英国。这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媒体和民众都在责问谁该为“丢了美国”负责。传统的观点认为这应该归咎于无能的英国领袖和军队将领。但事实并非如此,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著的《谁丢了美国(英国统治者美国革命与帝国的命运)(精)》这本有趣的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者从英国方面的十位关键人物入手,揭示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而是英国作为全球霸主,其传统的霸权统治方式不再行之有效。尽管拥有这些出色的精英,“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目录 译者前言 鸣谢 引言 第一部 来自伦敦的观点 第一章 “暴君”乔治三世 第二章 首相诺思 第二部 北线成败(1776—1778) 第三章 和平特使?豪兄弟 第四章 “老赌棍”约翰·伯戈因 第五章 “北美战争的阿基里斯之踵”乔治·杰曼子爵 第三部 南线成败(1778—1781) 第六章 “替罪羊”亨利·克林顿爵士 第七章 “捕狐”康华里伯爵 第四部 击败法国和西班牙(1782) 第八章 “圣乔治”乔治·罗德尼爵士 第九章 “观鸟者杰米”桑威奇伯爵 结论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试读章节 甚至在1781年约克镇战败以后,乔治三世的求胜意志依然坚定。他毫不屈服,视战败为暂时的挫折,并且准备继续战斗。他相信议会接受噩耗以后,还将考虑为了避免国家完全崩溃的需要继续作战。他无法接受军事失败的判断,也无法接受国会支持者阵营的瓦解,坚定表示自己绝不会成为分裂国家的工具,并将“背水一战,挽救帝国”。随着约克镇败绩的消息于议会年度开幕式前夜到达,国王迅速修改讲稿,因为原稿曾预言战争将以英国速胜告终。在开幕式前的午夜,乔治三世拒绝接受讲稿的修正版,并坚持修改仅限于强调政府无意从北美撤军。他宣布:“如果为了自己的和平诉求,或者人民暂时得到喘息的需要,牺牲维持英国未来的力量和安全必须依赖的关键权利和永恒利益”,他将失去自由人民的信任和忠诚。 1781年11月27日,国王在上议院王座发布最终讲稿。对“近期康华里阁下及其军队被俘”的轻描淡写令人震惊。讲稿仅表示战报“不幸地”导致国王“在弗吉尼亚的武装力量由于军队在该省的损失而终结”。讲稿进而表示“该地区近期的不幸迫切需要国会的团结和协助,以挫败敌人的意图。这种意图同样不利于北美以及大不列颠的真正利益”。讲稿“继续表示国王坚信其事业的正当性”和坚持作战的意志。 约克镇之战后,内阁多数成员已不再认同乔治三世的作战意愿。唯一继续鼓吹战争的内阁成员乔治·杰曼于1782年1月离开政府时,诺思对其表示:“你的离开于事无补,因为国王的看法和你一样。”的确,乔治三世告诉诺思如果政府试图以杰曼离职表示接受北美独立,那“你还得多走一步,推着我走”。随后,国王册封杰曼为萨克维尔子爵,以示支持杰曼。诺思为此对自己的秘书表示,国王宁愿更换大臣,也无意改变政策,他期待“我一个人执行那些在我看来,在目前局势下缺乏可行性的毁灭性计划”。 1782年3月,诺思明确表示离职意愿后,乔治三世倍感“受伤”。诺思最终与国王摊牌,表示自己因丧失下院多数支持而无法履行职责。在一段著名的勇敢辩驳中,诺思写道:“国家、王公和国王无权违背下院的明确决定。”他提醒国王,先王同意变革政府,以避免政府两大分支的冲突造成恶果。国会的“情绪已然改变,其情绪无论对错,必须执行”。在一篇极为直白的声明中,诺思称赞国王“尽可能维持了他认为正确的政策”,并进而写道:“如果像几位著名和光荣的祖先那样接受下院的意见和期待,国王将保留荣誉。”随后,乔治三世威胁诺思,如果诺思不能给他预留时间思考随后的应对举措,将失去他的尊重。据霍勒斯·沃波尔不怀好意的闲话披露,当诺思前往领取正式的离任许可时,国王表示:“阁下请记住,是你抛弃了我,而不是我抛弃了你。” 乔治三世从未原谅诺思的离任决定,后来还曾与诺思就1780年选举的经费债务发生争执,国王最初试图坚持诺思必须为有关成本承担个人债务。后来当诺思与国王的死敌查理·詹姆斯·福克斯结盟后,诺思与国王彻底决裂。福克斯与诺思两位前对手后来建立了一个短暂而杰出的联盟政府,又名“福克斯一诺思任期”(1783年4—12月)。乔治三世决心搅局,指示其在上议院的朋友否决政府关于东印度公司管理的法案,成功推翻了联合政府。 在最终被迫接受北美独立后,乔治三世致函国会,宣布退位。函件宣布,其在北美事务中面临的所有困境均源于“其忠于国会权利”,为此他还谈到对英国宪政的奉献。他尖锐地抱怨“立法部门分支之一”“情绪突变”,“彻底葬送其有效作战的能力,以及获得有利于英国核心利益及商业的和平条约”。带着这一遗憾,国王自认已无益于国家,“痛苦地决定永别”。因此他决定“向亲爱的儿子兼法定继承人威尔士亲王乔治移交大不列颠及自治领王位,希望他能够成功致力于推动不列颠帝国的繁荣”。这封退位信从未呈交国会。 P23-24 序言 假设帝国是一种必需品,那么何为帝国的最大规模,以及最适 当规模,是一个道德兼实务问题,这意味着结构、控制和帝国防务, 从而确保能够为最大多数的帝国人民创造福利和民主。 ——美国外交史学家威廉·阿普尔曼·威廉姆斯① 崛起于奥斯曼余烬的现代土耳其创建者凯末尔曾叮嘱继任者,在下次战争中记得站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人那边,因为和他们结盟的人总是胜利者。看一看17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世界历史,这话基本正确,但美国独立战争是一次例外。历史让英国的对手获得一次惨胜,不过毕竟胜了。于是这段时期的英帝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究竟遇上了什么无法逾越的困境,必须拱手交出过去九十多年打造的帝国精华——北美十三州,也就成为值得每一个帝国体系(或者按今天时髦的话说——世界治理体系)的觊觎者好奇打量的问题。 光荣革命后,从奥伦治王朝到汉诺威王朝,经历九年战争(又称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和七年战争,如何建立帝国的难题如影随形地困扰着不列颠。然而在享受了七年战争大获全胜带来的20年短暂释然后,1776年,问题骤然变成如何维持一个跨区帝国。面对这坛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以“全球治理”的新瓶改头换面抛出的旧酒,18世纪末的英国人一度喝得忧来无方,只好浅斟低唱凭栏意。 在第一帝国瓦解的过程中②,作为失败一方的英帝国虽未失去话语权,却实在没面子,也不想再去咀嚼这段风干的“窝囊”。这种不难理解的虚荣心让人类失去了一个玩味帝国治理困境的机遇,直到我们在书架上看到这样一个名字——《谁丢了美国》。维护荣誉的观念作祟导致独立战争至今,英国方面鲜有讨论独立战争期间英国指挥系统困境和失误的著作。美国方面则限于材料,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也难以从这一视角立论。本书成为独立战争以来,少数涉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指挥问题的著作。作为一部纯粹的历史著作,本书将完善和丰富中国读者理解这场战争历史的视角。作为一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讲述一个精彩而隽永的故事。孤立的故事在进入时空构建的参照体系中被前后比对观察时,就不再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是某种规律性趋势的注脚,乃至象征。英国在北美独立战争中面临的问题也是1498年地理大发现以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代表的第一代海权帝国和以荷兰为代表的第二代海权帝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映射。 作为第三代海权帝国,英国是上两代海权经验积累的受益者,但同时也必然承接了此前的所有问题。地理大发现时代建立的海权帝国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实践,新时代的统治者在全新的政治格局中享受着跨区域、全球贸易带来的好处——跨区域帝国的建立,使欧洲的区域霸权竞争得到世界性资源的支持;曾经尖锐的政治问题,由于殖民地带来的新空间和新资源得以缓和。但是,人类的苦恼就在于,这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世界。一种环境,或者一个时期中可以被称为优势或者劣势的因素,在另一种环境,或者下一个时期中,总会展现出其对立面。海权体系在为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带来空前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多样、复杂的烦恼。海权虽然不需要贪婪地攫取领土,但是延伸的领土和航线也意味着正比增长的庞大防务开支;遥远的殖民地给曾经仰仗母国保护定居者带来了新生活的挑战,以及逐渐形成的离心倾向,也带来了农业时代中央集权化的帝国如何有效控制遥远地方的政治的老问题。所有因素,无论优劣,均为英国所继承,并在英国于独立战争时面对的挑战中被一一反映。 从纯粹的历史旁观角度阅读本书可见,像许多历史事件一样,真实的独立战争并非摩尼教式的正邪决斗,主张殖民地分担帝国防务成本的英国只是提出了一个在现代国家政府眼中无可厚非的要求,却无法为习惯了在防务和各种公共服务领域搭便车的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所接受。既然英国并非自始站在历史的反面,也意味着在这场战争中,它也不会因为开历史倒车,而注定要承受被历史车轮碾压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群似乎应当得到历史潮流垂青的人:启蒙时代精通艺术、文学,走在政治文明前列的精英——乔治三世、诺思;拿破仑时代横扫欧洲的双列散兵线真正的缔造者——威廉·豪;一位已经洞悉不对称战争时代的气息的“学者型将军”——伯戈因。总之,这样一群似乎本应无缘失败的人,却在他们似乎应该最有把握的交锋中,败于经验、资源似乎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大陆军。而在其他历史时期,他们却先后达到英帝国、人类文明与战争活动的巅峰。经验告诉我们,无法在战场上用将帅的战术和战略解释的问题,往往要求深入审视参战国家的后勤乃至制度。 长期以来,这种失败被简单归咎于英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失误,这导致其无法在欧洲大陆上为其宿敌法国构建过去历次欧洲冲突中惯有的制衡。这也造成英国在欧洲和北美两线作战的困局。这种说法固然符合法国宣战后战争后半期的局势,但忽视了一个基本的政治斗争常识带来的问题——一个坚持斗争的可靠盟友是大国形成介入信心的前提。因此无法解释战争前半节的局势。如果没有北美十三州的坚持,法国不会贸然再度横渡大西洋。而弱小的北美十三州能够抵抗强大的母国,最终在顽强的拖延中引来强援干预,则有其更为深刻、有待解释的原因。其根源就在于海权全球帝国的组织结构和指挥结构的缺陷。 没有全球、跨洋帝国治理经验的民族与国家很难理解,这样一种全球系统,也带来了其特有的生存逻辑与规律,这种规律为缺乏相应经验的国家所无法理解。即便是身处其中的海洋帝国,也需要一个逐渐摸索与认识的过程,期间难免遇到挫折与灾难。 独立战争是西方海权发展历史的转折点。如果说揭示了什么,无非就是一个古老的政治原则——征服不等于持有。这一时期西方海权体系正经历从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代表的第一代海权帝国,以荷兰为代表的第二代海权帝国,到以英国为代表的第三代海权帝国的转变阶段(美国是第四代)。海权体系在给历代跨洋帝国带来空前商业利润的同时,其治理成本和指挥系统的顺畅性问题日益突出。独立战争成为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次革命。这也导致英国人开始直面如何有效、低成本地统治全球体系的严肃问题,也是在独立战争中困扰英国决策者的问题。 …… 上述种种认识导致对付对手的方法更为复杂、多元,也有了更多讨论。英国议会为这种偶尔也许不符合政府口味的浮想提供了一个在实践层面表达的空间,问题的中心就是帝国能否以更有效、节俭的办法来治理?包括将军们对北美战场实况的披露在内,各种表达与探讨带来的多元视角博弈最终动摇了人们对帝国维持方式的信念。乔治三世充满重商主义情调的坚持与执着是否必要?放手是否另有一片天地?这一切虽然没有答案,但是动摇帝国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不论未来如何,在北美战场已经精疲力竭,面对欧洲及世界其他战场,英国人相信至少放手没错。因此约克镇虽然没有耗尽英国继续博弈的资本,但是商业理性告诉英国,这种血本无归的拼搏除了赢得一点面子之外毫无意义。爆发的商业理性带来的怀疑和争论最终动摇和瓦解了诺思政府。 历史就在这一刻走入了新的一页。当然,这一页不是北美人民的正义必胜或者幸福生活,虽然那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英国人惊讶地发现,失去北美并没有导致英国失去过往源于北美贸易的丰厚利润,相反,布朗贝斯滑膛燧发枪和凶猛的刺刀冲锋没有拿下的北美却被商业活动的天然规律所征服。英国的代议制政体再度展现出其积极意义。开放合理的决策讨论带来的良好营商环境、商业举措,相对欧洲其他国家更为透明、高效的政治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更为廉价、优质的产品,决定了政治上脱离英国的北美在市场层面仍然依赖英国,独立战争后的英美贸易不降反升。历史正在验证后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理念,只要开放,以及没有干预,市场的霸权就属于拥有制度优势及其派生产业优势的一方。另外,只要保持全球交通渠道的畅通,允许货物和资金根据这种优势选择流向,也没有必要对目标市场和货源实施任何行政、军事层面的控制,并且支付由此产生的庞大资金和人力成本。 当然,独立战争过后的英国还无暇品味这段微妙的转折。欧洲还有许多按照重商主义逻辑运行的强国,市场首先属于能够使用武力控制并划定关境的强国。直到拿破仑战争奠定英国的绝对霸主地位之后,在一段延续至19世纪50年代法兰西第二帝国重新崛起前的“不列颠和平”时代里,这种主要出现在英国与南美和非洲贸易中、被称为“非正式帝国”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方式才正式步入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在不以武力直接控制领土、建立关境从而以关税等硬性手段干预市场结构和决策的情况下,对全球市场的控制首次有可能以产品、服务和商业制度吸引力的形式实现。这也导致世界霸权的重点逐步转向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技术和金融手段创新领域,形成一种以产业的优势地位吸引市场,而非武力实体控制市场的新权力模式,这也为后来美国鼓吹的门户开放政策提供了探索实践。 当然,以英国之力实现这种新的体系的能力相对有限。随着其他欧洲强国以及欧外强国在1848年以后的逐步恢复,英国有限的本土资源和市场规模以及帝国必须为庞大的海外领地提供安全保证造成的资源耗损等短板,导致英国无力将上述新的秩序实践上升为一种有效的全球体系和世界秩序。在随后的近一百年里,以19世纪末为起点,英国反而再度卷入重商主义时代的领土扩张与瓜分,以及为了维护全球帝国而进行的殊死搏斗中。直到美国以更为强大的国力和有利的地缘态势取代了英国,并且以今天人们通过《联合国宪章》看到的形式,构建了这一体系。在这一新体系中,《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古老的主权平等原则得以延续,但是更为重要的宪章第二条对武力处理国际事务的否定,则使独立战争后的英国世界帝国实践首次获得了国际法的规范性地位,从而为一种构建资本、技术优势,通过知识产权、技术保护、金融规则实现全球主导地位,更为温和、隐蔽但也更难超越的霸权结构,提供了法律和道义的制高点。不过,今天一切的微妙与精彩都源于1776年之后那段依然久远的回忆,许多今天的设想和智慧起源于那段维护帝国疆土的艰苦斗争和博弈。在这一沓记录今天一切灵感起源的故纸里,预祝读者同参密藏、妙觉恒玄。 最后,谨对本书编辑张盈盈女士提供的出版辅助工作表示感谢,并且文责自负。 林达丰 厦门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撰写的这部重要作品,内容触及一个遭到意外低估的重要议题:美国革命中的英国方面。凭借详尽的学术研究和雄辩的文风,奥肖内西就那场改变世界的斗争的关键层面,为我们带来了新颖、令人信服的观点。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Jon Meacham, Thomas Jefferson : The Art of Power作者 严谨的研究和卓越的著述,美国历史中历来被样板化的形象在此获得人格化的描述。此外,和所有伟大的历史著作一样,本书还为今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军事不能保证政治胜利;别碰不属于你的东西;要抵制帝国的诱惑。 ——Gary Hart,美国参议员(退休) 深度研究、谨慎立论、笔法明快,《谁丢了美国》一书洞穿厚重的浪漫主义神话,重现美国革命。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以中立、开放的心态解释了包括美国最后一任国王在内,一大批精彩人物的才华和缺点。在结尾处,奥肖内西为美国革命者们精确提供了他们对故事期待已久的内容——巧妙、顽强战斗的优秀对手。 ——Alan Taylor, The Civil War of 1812: American Citizens,British Subjects, Irish Rebels, and Inidan Allies作者 行文优美与深刻研究兼备,《谁丢了美国》是部了不起的著作。它将为任何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有趣友善的途径,来理解不列颠人如何以及为何在革命战争中失败。 ——Pauline Maier, Ratification : The People Debate the Constitution,1787-1788作者 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通过对10位英国政治军事领导人的精致速写,复原了革命时代人们的感受。通过一批致力于维护不列颠帝国统一、能干、热忱的人物的视角理解那个时代,也是以美国人从未想到的方式理解合众国的起源。关键在于时间,没有比本书更好的起点。 ——Fred Anderson,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