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看就懂的大明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湘华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湘华著的《一看就懂的大明史》大体上以时间的推移为经,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纬,勾勒出了明朝清晰明了的脉络,帮助读者快速知晓明朝所发生的史实。此外本书的特点是,用讲故事的口吻讲述每一个历史事件,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整个明史一气呵成。从第一个事件到最后一个事件,读者都可以感觉到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纠葛,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太平盛世抑或是江山覆灭,冥冥中自有着它们的规律。本书非常希望读者可以从中看出这些规律,以史为鉴,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内容推荐

陈湘华著的《一看就懂的大明史》以大明王朝的时间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翔实地勾勒出了明朝历史清晰明了的脉络,帮助读者快速知晓明朝所发生的历史史实。作者用讲故事的口吻叙述每一个历史事件,而且抓住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整个明史一气呵成。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感觉到历史事件之间千丝万缕的纠葛,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太平盛世抑或是江山覆灭,冥冥中自有着它们的规律。

目录

第一章 开世新篇

 淮右布衣初长成

 和尚投伍得娇妻

 风助杀大敌

 各地起火并

 北伐建国四海归

 兔死狗烹难幸免

 雷霆反腐株连无辜

 歪说谐音暗骂

第二章 永乐盛世

 削藩引靖难

 天子守国门

 交往频繁关系铁

 战事不嫌多

第三章 仁宣之治

 偃旗息鼓主内政

 不服管叛乱

 土木堡惨败丢皇帝

 北京保卫战

 夺门复辟功臣冤死

 小人下场惨

第四章 藻饰太平

 弘治中兴四海升平

 一朝“两”皇帝

 豹房淫乐南巡惊亡

 大礼仪之争

 炼丹不灵壬寅宫变

 青词首辅乱政

第五章 修整内外

 英雄灭倭寇

 铲除奸臣严嵩

 分化势力得和平

 顾命大臣斗法

 改革稳江山

第六章 自此而衰

 怠政国将衰

 万历三大征(上)

 万历三大征(下)

 长幼立废起纷争

 党争之祸

 木匠皇帝不理政

 终极太监魏忠贤

第七章 边关大患

 大将遭害传首九边

 宁远首捷

 宁锦之战再获胜

 愤起治阉党

 突袭北京各地勤王

 都督蒙冤遭难

 国运一搏松锦大战

第八章 社稷破碎

 驿站裁撤蝴蝶效应

 八大王立大西政权

 闯王建大顺国

 无力回天明朝灭亡

 冲冠一怒为红颜

 攻义军杀闯王

 南明内斗连连

 钱谦益跪迎清军

 民族英雄郑成功

 永历不永明朝无复

试读章节

土木堡惨败丢皇帝

军行当日出仓皇,遗恨千秋此战场。

碧血至今沉朔漠,丹心终古护君王。

垂堂误入奸阉计,勤鼎遥留词客伤。

昭代春秋隆祀典,满庭生气溢馨香。

——清·德保《谒显忠祠》

永乐年间,蒙古三部被朱棣打服了,分别臣服于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朝献马朝贡。永乐以后,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强大,宣德时,瓦剌逐步控制了鞑靼,正统初年,瓦剌又征服了兀良哈,统一了蒙古三部。瓦剌统一蒙古以后,对明朝不断骚扰,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

英宗时期,宦官王振掌控朝政之后,不但不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进行走私交易。王振让他的死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剌,瓦剌则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瓦剌贪图明朝回赐,胃口越来越大,贡使人数日益增加。到正统初年,瓦剌贡使的人数经常增加到两千余人。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派出两千五百多人的使团。王振因为收了贿赂,一般默许这样的事。不过这次王振却不乐意了,原来也先忘记了送礼给王振。于是王振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瓦剌贡使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也先听说此事后也很生气,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四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

瓦剌军来势凶猛,西北边关告急,请求京师支援。王振根本不懂军事,以为让英宗亲征,就能把瓦剌兵吓跑。所以,他为了侥幸取胜,便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先皇亲征,以便留下美名。英宗平日里对王振言听计从,同时也幻想着像其曾祖父成祖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战功,便不与大臣们商议,做出亲征的决定,并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

英宗下旨后,兵部尚书邝埜(kuàng yě)和侍郎于谦力言明军准备不够,皇帝不宜轻率亲征。可英宗听信了王振的话,对众大臣的谏阻一概不听,非要亲征不可。

王振在几天之内凑齐了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后备粮草都没有准备,就匆匆出发了,于谦留京暂时代理兵部事宜。当时,与英宗和王振同行的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等一百多名文武官员,但英宗不让他们参与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

此次出征,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再加上连日风雨,还未到达前线,军心已经不稳。一些随驾官员见到此种情景,再次请求英宗回军。王振一听,大为恼怒,为了杀一儆百,特罚谏阻最激烈的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准起来。

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佯装退却,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八月一日,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他们看到瓦剌军队北撤,以为瓦剌害怕英宗亲征,于是继续北进。邝埜等人恐怕瓦剌兵有诡计,因此再次上章请求回军,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剌埋伏,王振仍然不听。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王振听了郭敬的话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走了四十里以后,忽然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因为他认为这么多兵马会把家乡的粮食踩坏。这时瓦剌已知明军不战而逃,前来追赶。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四十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军追及。”王振不听,一意孤行,坚持折向宣府。

明军迂回奔走,八月十日才退到宣府。这时,瓦剌大军已经追袭而来。英宗派成国公朱勇等率骑三万前去阻击,朱勇等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遭遇伏击,全军覆没,但留给明军三日逃走的机会。

十三日,明军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这里离怀来城仅二十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的一千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他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邝埜一再上奏章要求英宗先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同时组织精锐部队断后拒敌,王振皆置之不理。

十四日,英宗想继续行进,但为时已晚,瓦剌军队已经包围了土木堡,并且将水源也占领了,弄得明军无水可喝,又饥又渴。十五日,也先准备把他们引出堡垒,一举歼灭,遂派遣使者到明军处假意谈和,以麻痹明军。王振见也先派人来谈判,喜出望外,不管真假,派了两人去也先处谈判具体议和事宜。

也先为了迷惑明军,假装撤退,故意将土木堡南面河水让出,暗地里则作好埋伏,只等明军大乱之际出兵全歼。王振看到瓦剌军向后撤退,以为瓦剌军真要议和,不加分析,轻易指挥士兵移营。

饥渴万分的军士得令后,纷纷奔向河边,正在明军乱跑之机,瓦剌伏兵四起,明军军心崩溃,溃败如山倒。不一会儿,瓦剌兵冲了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赛刊王在盘问英宗时,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派留在瓦剌军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认,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乱军中找到王振,“吾为天下诛此贼!”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白痴恶宦罪不容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P65-68

序言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它的起点和终点都伴随着农民起义。

公元1368年,经过农民起义的战火洗礼,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同年八月,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太祖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直属于皇帝。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政权基本组织形式。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科举制度。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后惠帝朱允炆即位。不久,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明初时太祖定都于应天府,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并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至北京,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作为留都。“天子守国门”,以此加强对北方诸族的控制。在永乐年间,我国著名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七次出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势达到全盛,疆域辽阔,极盛时期国土面积约达1000万平方公里。

英宗时期,瓦剌部南犯,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领兵五十万出击,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所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也被俘虏,这次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

在明朝精锐尽失、毫无阻挡的情况下,瓦剌军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谦果断地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紧接着于谦组织全城军民准备与敌对战。经过艰苦的战斗,明军终于打败瓦剌军,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并与明朝议和。英宗回国后,代宗将其软禁,而英宗趁代宗病危之时,在武将和宦官的帮助下夺回了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朝天子”。英宗复辟之后,逮捕了于谦,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害死,而助其夺权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这样一来英宗作出坏的榜样,使此后历代皇帝身边宠信的宦官的权力大大超出朝臣的权力,明朝的统治几乎落在宦官手中。其中以武宗时的刘瑾及熹宗时的魏忠贤为最甚。

处于明朝中后期的明神宗万历皇帝,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张居正为首辅来整顿这种混乱的局面。张居正是当时明朝最有远见卓识的人才,他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农业的发展,万历六年,张居正不顾大士绅的反对,丈量全国土地,增加了财政税收。此后,他又兴修黄河水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生产逐步稳定下来。此外,张居正还裁撤了冗余的官员,在山海关至居庸关之间建敌台三千余座,加强了北方的防务。自张居正改革之后,经济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对稳定下来,明朝进入了自英宗以来最繁荣阶段。

但张居正死后,神宗怠政,明朝逐渐走向衰落。公元1627年,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思宗崇祯帝即位,此时的明朝已是内乱纷纷了,再加上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大明国力衰退,最终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崇祯十三年,由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军队分别在河南、四川击败明军,此后他们规模不断扩大,势不可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正统遂亡。

此后,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军趁乱人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覆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政权结束。至此,明朝终究未能逃过灭亡的命运,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引起无数人追念,也启发无数人去探讨。

由于明朝在统治上相对比较稳定,故而明朝社会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到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炉等手工业产品已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另外,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更是迅速,《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都是写于明朝,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文献资料。

本书大体上以时间的推移为经,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纬,勾勒出了明朝清晰明了的脉络,帮助读者快速知晓明朝所发生的史实。此外本书的特点是,用讲故事的口吻讲述每一个历史事件,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整个明史一气呵成。从第一个事件到最后一个事件,读者都可以感觉到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纠葛,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太平盛世抑或是江山覆灭,冥冥中自有着它们的规律。本书非常希望读者可以从中看出这些规律,以史为鉴,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因为本书以政治事件为中心叙述历史,经济文化方面难免有所遗漏,所以本书特地加入了“知识链接”模块,用这种形式介绍明朝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使读者可以全方位了解明朝,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了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本书还设计了“知识点思考”模块,部分事件后会设计一个思考问题并附有简短的答案,启发读者思考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总之,本书的每一方面都经过精心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兼顾各个角度,让读者更好地吸收这些历史知识,而不是死板地堆砌史料。最后,祝每个读者都能在本书中获得乐趣,收获知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4: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