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创作者的世界。这里有一群创作者的真实故事:写不出歌的孤独艺人,八线城市挡不住才华的编剧,名利色多丰收的女学霸……温暖朴素的文字,随同他们的经历,直达人心。
时颖所著的《等世界给予不如自己成长(精)》由无数个体小故事,汇集成我们这个无比混乱又振奋的时代,和这本孤独的职场故事。
真实的职场现状与《杜拉拉升职记》《欢乐颂》描述的职场生活距离,就好像是一个网红妆前与妆后的距离。
“音悦台”创始人、前环球音乐中国区创意总监,作者时颖以独特的文字能力,欲罢不能的故事情节,整合各创作圈、娱乐界的干货经验分享,送给在朝九晚六的职场里,独自前行的你我他。
时颖所著的《等世界给予不如自己成长(精)》,写的是职场,其实还不都是爱与孤独。
故事发生在当下这个混乱而振奋的时代,来自身边普通的职场年轻人。
有些他们孤独挣扎着:写不出歌的孤独艺人,尚未痊愈的公主病,交不出答卷的毕业第七季有些他们燃情奋斗着:八线城市挡不住才华的小编剧,长得帅也活得帅的创业家,名利色多丰收的女学霸;有些他们对职场还击,哪怕年华老去,让职业仍给人尊严;有些他们把喜欢的事情做到底,变成了创业或事业。
就是这样无数个体的小故事,汇聚成了我们这个无比混乱又无比振奋的时代。
让喜欢的事情成为事业,让喜欢的人成为爱人。
写的是职场,谈的是感情,其实都一样。
最霸气的甜言蜜语
亦舒在《玫瑰的故事》那部小说里写道,美丽而理智的女人外表是一朵玫瑰,而内心是一棵树。最好笑的是,当初我所认识的泯泯正好相反,平凡又不理智,永远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简直是一部情节看不下去,又没做好造型的烂偶像剧。
泯泯做实习生的时候,被安排在编辑部的对外协作部门,负责所有外来内容的对接。带她的编辑部部门经理小凯听到的最多的字是“不”:我不会。我没有时间。这样不行。我不知道。
而且泯泯性格内向不太能接受批评,小凯还没有说什么,她的眼眶就红了。与人沟通时缺乏自信,同事议论什么都会玻璃心地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立刻一整天情绪低落。
小凯完全崩溃,这段话就是他说的:这样的女生外表是一棵树,内心是一朵玫瑰。我们只是网络媒体伺候不起,所以泯泯只短暂实习了一个半月,就离开了公司。
就在那个时间点,微博开始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毕业后无路可走的泯泯,只好应聘到了一家初创的微博运营公司,开始了段子手生涯。泯泯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初创公司(Startup),公司一共五个人,租了两室一厅,一个做会议室,一个用来办公,而新来的泯泯暂时没有办公位置,就在开放式厨房的灶台旁边,支起电脑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
泯泯虽然按父母意愿读了金融专业,但其实最擅长写作,或者说是个闷骚的吐槽高手。这样的工作不需要任何团队协作,给了她很大的发挥空间。她同时运营几个大号,又帮客户发营销微博,都难能可贵地把自己转换成那个角色,语言好笑又有水准,大受欢迎。
微博数据每天迅速增长着,公司从居民楼换到了高档地段的写字楼,泯泯也在每天屏幕后的工作中找到了规律。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灵感,泯泯又自己设定了几个大号,自己的个人号也声名远扬,和各个明星大号互动调侃,仿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虚拟身份,在小小微博世界里玩得不亦乐乎。
虽然市场依然在增长,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会了自己做微博运营,烧钱已经止不住的公司断了投资,很快就关了门。泯泯倒是不担心,把自己做的那几个大号持续运营,越吐槽越专业,已经有不少合作方找上门来。泯泯也试着注册了工作室,自己做起了这门生意。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又见到了泯泯。
小凯的编辑部背负着微博运营指标,必须找到几个大号一起来做推广。我们托了不少人才打听到背后的操盘手,又好不容易约到老板,在工作室见到泯泯的时候,三个人都呆住了。
管理着整个团队的泯泯已经有了大将之风,并没有记恨过往旧事,而是爽快地安排了团队的对接,谈到预算,说没关系,当初我们也帮过她,现在她愿意帮这个忙。
我和小凯走出装修调性十足的工作室,彼此都无语。
P33-34
自序 成为那个被尊重的人
我们都是伴随着文艺作品长大的,所以,流行文化尽管肤浅,入这一行的时候,依然觉得“头顶三尺有神明”,心怀敬畏,尽量把肤浅做得专业那么一点点。
电影为我们的回忆树立起一个个里程碑,记忆中只有一次,在影片结束时全场自觉地起立鼓掌,群情激奋,这部影片就是《中国合伙人》。
当然,描述凄美爱情是简单的,最低成本得到所有人共鸣。而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多人的命运,不是靠在酒吧喝醉了打架痛哭的分手故事,或是一直在路上的忧伤情绪推动,而是靠扎扎实实的个人奋斗,改变命运,超越出身。
而无数个个体的小故事,汇聚成我们这个无比混乱又无比振奋的时代。
这段话写得正气凛然,已经不像我的风格,真的是对市面上女性情感文学的一种无力应对。从鸡汤和爱情小品中抬头吧,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才没有得到更好的爱情。是不是自己内心太脆弱,才总在不同的时刻,需要鸡汤滋养。
这样的时代里,职场长得好像生命,没有爱,谈何美好。潜下心来想想自己到底爱好什么,擅长什么。不需人云亦云就想开家咖啡馆,去西藏或是环游世界。人与人是不同的,热爱是火炬而不是逃避的借口。
你爱不爱这都是我们的世界,你可以说是充满机会,也可以接着哀怨。就好像《中国合伙人》片尾对企业家的致敬,我们不知道大时代会怎么改变,我们也不承诺每个人都取得闪亮亮的成功。我们只懂得从自我出发,知道自己在哪儿,鼓励自己往前走,以自我菲薄之力,改变些什么。
我喜欢电影《和莎莫的500天》里面说的: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故事,关于如何去爱。这本书也不是什么职场指南,或是创业说明书,而是一场反思,关于职场从何而来。你小时候的小梦想,小爱好,小怪癖,一定都是有原因的,仿佛在生命轨迹中布下的密码,找到它,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更完整。
我喜欢的日本作家、生活家(生活家这个称谓霸道极了)松浦弥太郎曾出了一个图书系列“只工作,不上班”,有着我欣赏的态度:只是一直用心做喜欢的事,上班这种形式问题,小事而已。
只可惜看到更多的人在朝朝暮暮的你争我夺中被压倒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在上班,忘记了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其实跳出你上司是个贱人(bitch),你队友好像猪头,这种无谓的抱怨之外,工作的含义可以广到你无法想象。有人环游着世界依然将事业经营得完美,有人在生活小事中可以创下数亿美元的项目。知道自己真的热爱什么很重要,用心去思考,真的很重要。
如果你从小喜爱美术,哪怕不是科班出身,你也可以和自身专业相结合,在各个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看起来更美。如果你就爱服务他人,哪怕不一定要从服务行业做起,也可以把这种热情融入各种项目中,未来的互联网行业必定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服务能创造出不可比拟的价值。
上司不一定是贱人,她也许只是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老板也不一定蠢,可能他想到的未来,你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那个境界。把自己站在经营者角度,切换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再放下身段,把手头事做好,该来的自然会来。
实在觉得现在的环境没有前途,再想想你熟悉的、你擅长的领域里,到底缺什么,小心试水。这不是一本鼓励全民创业的书,不要急,有时候慢慢来,比较快。
任何时候,记得你在为自己工作,为内心的成长而工作。只有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增量价值,而不是在恶意资源竞争中巧取豪夺的成功,才是被人尊敬的。
就成为那个被尊重的人吧。
2015年7月的一个下午,我在深圳机场,喝着糖水冲制的假西瓜汁,陷入深深的焦虑。
回北京的飞机晚点三个小时,旁边的旅客和空乘人员用北京话吵闹着,但那并不是这焦虑的源头。
我用这多出来的时间在书店翻了翻几乎所有与女性心灵指导相关的新书。忽然觉得茫然。
人过了一定年纪,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回事,会越来越失去信心。我翻着这些书,想象着这些作者对着高中女生模样的读者耳语,有的语重心长,你要有手段;有的耳提面命,你要温柔,抓住男人:有的告诉你,头发要这么梳眉毛要这么画,这才是时尚。
我都可以想象那个女孩捂住耳朵嗔怪的模样:都什么啊,我不要听你们的,我要走自己的路。
结果呢,该跌的跟头一个都没有少,少女的眼神渐渐黯淡下去。
包括这本书的创作,我都担心这种沟通的效率。所以我在机场溜达着,想着翻开这本书的你,请别抗拒,我也从来不想说教,只是记录下我这个时代经历的一些事与一些感慨,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而已。
故事写来写去,关乎职场也好,关乎成长也好,写的还不都是爱与孤独。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两样东西,让你长吁短叹,又欣喜若狂,大晚上的仰望星空,下班的路上感叹人生,想着宇宙中有什么东西与你神秘连接。是啊,当大家坐个飞机都要被机场书店里马云演讲振奋一下的年代里,还有我这样的人,就要写着爱与孤独的故事。
写书的过程绵延又漫长,到了秋天,因为公司在海外合作的发展,加上stage项目进入了推广期,安排着小考,月考,看着选手们的成长,脑子开始偏离写作模式,我也有点慌了。
还有三分之一的书稿没有完成,可是人在项目中,会进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我一直提醒自己莫忘初心,最早写下这本书的第一行,是想要与什么样的人,产生什么样的联接,又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态度。
我继续写,每个沉默的夜晚,沉默地敲击着键盘,觉得自己像个想要与外星人建立联络的基站负责人,向着未知的方向,敲给未知的读者。
写作,要言之有物,而且,要先愉悦自己。写到七万字的时候,其实有点觉得辛苦了,在来来去去的出差行程中,已经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写,只是徒劳得把自己逼到墙角。
同时进行的还有公司的新项目,原有部门的KPI制定,与父母的旅行计划,房子装修,等等。
人在这种时候是极度敏感的,一碰就着,情绪波动。
这就是所谓的瓶颈期吧。
作为一个习惯于开导自己的成年人,并且是分裂的双子座性格,我最擅长的事,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来吧,加点油吧,越是害怕的,越要去面对。” “何必呢,何苦呢。你本来已经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要逼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
“不是想表达嘛,想要建立与他人沟通的桥梁吗?搭桥就是这么麻烦的一个工程。”
“哦,好吧。你就为难自己吧。”
忙而不乱,谈何容易。在周末干脆放下一切,去看电影《脑力特工队》。哭成狗的同时在思考,一个创作者的大脑,就是她的全部了。这部动画电影作品着实鼓励了这个秋天脆弱的我,创作还是要从内心出发,自己感知到的,就是全世界都可以感知到的。
希望我的书,也可以鼓励到后面的创作者。怀着这样的期待,坐下来,持续写写写。一有时间就泡在家附近的咖啡馆,一直到所有的服务员都认识了愁眉苦脸的我,就在他们看我思考得那么痛苦,就快要争着抢着告诉我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写的时候,书,也终于在冬天告一段落。
回忆这个过程,真是惭愧,我居然也可以脸皮厚地出书(我为什么要说“也”呢?)。其实虽然过往一直有写乐评,影评,翻译过不少东西,但这本书是我第一次用第三人称写故事。你们懂的,对于一个写字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就好像一个职场里专门写PPT的文书,忽然有一天要去一万人的舞台讲PPT一样的差别。
终于跨越了这样的距离,虽然作为挑剔的双子座,对于自己的表现并没有打一个很高的分数,但我也是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做到了。要谢谢所有在这本书的诞生过程中,无偿提供过鸡血的朋友。我的图书经纪人戴克莎,没有你的鼓励与十足经验,我怎么可能做到这一切。谢谢出版社的信任,还有我的朋友张雷、梁欣等,谢谢你们曾经在出版这件事情上,给我的启发。
谢谢最爱的父母,所有家人,我所有的团队成员。你们让我收获太多,无以回报。也谢谢每一个翻开这本书的你,希望我搭出的桥,能到达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