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著、王盈盈译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全译本)》是著名的凡尔纳三部曲(《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一部,讲述了一段艰难刺激的冒险旅程。“邓肯号”游轮在处女航的途中,捕杀了一条尾随其后的鲨鱼。人们在鱼肚子中找到了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有三封分别用英语、法语和德语写成的早已残缺不全的求救信,求救人是英兰探险家兰特船长。为了寻找兰特船长,“邓肯号”的主人里那凡爵士及夫人海伦,带着船员、厨师以及兰特船长的一对儿女——罗伯特和玛丽,踏上了一条艰难刺激的寻人之旅。他们渡过大西洋、经过麦哲伦海峡、横穿南美洲大草原、登上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顺利躲过火山、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打败狼群、鳄鱼以及防不胜防的坏人等拦路虎,最后终于在一个荒岛上找到了兰特船长。
儒勒·凡尔纳著、王盈盈译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全译本)/世界名著百部》这部小说的故事是描写游船“邓肯号”船主里那万得到两年前遇难失踪的苏兰航海家兰特船长的线索,请求英国政府派谴船只去寻找。英国政府对苏兰人一直是歧视的,竟拒绝了他的请求。里那万对英国政府的态度颇为愤慨,毅然决定自行组织旅行队,亲自去完成这一事业。他带着兰特船长的儿女,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贯澳洲内地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敢,战胜了无数艰险,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兰特船长。本书谴责了贫困、失业可人压迫人的现象,对殖民制度提出了控诉,对那些为自由而斗争的人民表示了同情。
第一章
1.藏在酒瓶里的秘密
1864年7月26日,一艘豪华游轮正行驶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之问的北海峡海面上。海面上刮着暴烈的东北风,这艘游轮正在风的打击下全速前进。船尾悬挂着一面英国国旗,它被风吹得“嗒嗒”作响,看起来非常威风。船主的旗帜是蓝色的,挂在船的主桅上,上面还有两个用金线绣成的字母——E.G.,这两个字母鲜艳夺目,是船主名字的缩写。公爵冕冠的家族标记是船上的另一个标记,就在那两个字母上面。这艘游轮的名字是“邓肯号”,而其主人的名字是爱德华·哥利纳帆。爵士是英国上议院苏格兰十二元老当中的一个,而且还处于英国著名的大英皇家泰晤士河游轮协会里最有名的会员之列。那时,哥利纳帆爵士和他年轻的夫人以及麦克那布斯少校——他的一位表兄——都在“邓肯号”上。“邓肯号”是一条新船,刚从船厂出来,这是它第一次下海。当时,它已行驶到克莱德湾外风海之地,即刻准备驶回格拉斯哥。游轮在海上不紧不慢地航行,在驶近阿兰岛海面时,一个水手从嘹望台上跑下来向船长报告,说是有一条大鱼正紧跟在船后的水波里。听到这一消息后,船长马上派人将这一情况向哥利纳帆爵士报告。爵士带着少校赶到位于船尾的楼顶上,观察了片刻,然后转过身来询问船长:“那是一条什么鱼?”“说真的,爵士先生!我觉得那是一条硕大的鲨鱼。”船长回答道。
“这一块儿海域也会有鲨鱼出现?”爵士听完船长的回答后感到很不解。
“是的,爵士先生,”船长继续说,“这里确实有一种鲨鱼,它的样子很古怪,脑袋看起来像天秤。事实上,这种鲨鱼能够在任何温度的海域上出没。如果我的眼睛所见属实的话,那肯定是一条这样的鲨鱼了!我们早就掌握了一种极其独特的捕捉技巧,假如阁下同意,而且尊夫人也愿意欣赏一下这独特的捕鱼技巧,我们马上就能知晓它是什么东西了。”
“麦克那布斯,您觉得怎样,要不要看一下啊?”哥利纳帆爵士转过头问道。
“好啊,我都快要等不及了。”少校有点激动地回答道。
船长见爵士同意了,就接着说道:“那我们就为大家表演一次。这种鱼既可怕又有害,还杀不尽。我们就利用这次机会除掉一害吧,如果您愿意,我们就把它钓起来。这样的话,这既是一幅激动人心的场景,还是一件造福人们的益事。”
“那就开始吧。”爵士回答道。于是爵士派人去请夫人来观看。爵士年轻的夫人——海伦夫人对这件事也很有兴趣,便兴高采烈地跑了上来。天气晴朗清爽,天空中几乎没有一朵云彩,而海面平静如镜,海水清澈。大家一清二楚地看到那条大鲨鱼在海面上游游荡荡,独自戏水玩耍。只见它时而突然潜入水下,时而又突然跃出海面,动作不仅矫健而且勇猛,一直紧跟在游轮后面。船长处变不惊,冷静沉着地部署,他让几个水手将一条粗大的绳子从右舷抛到海里,绳头上系有一只大钩子,上面挂有一大块腊肉。尽管相隔四五十米的距离,但这只鲨鱼的嗅觉很敏锐,立刻就循着腊肉的香味游了过来。只见它就像离弦之箭一样,以惊人的速度游到了游轮旁边。它那灰黑色的双鳍用力地敲打着海上的水花,尾鳍则在行进中维持着身体平衡,使它始终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游向那块腊肉。它那两只大眼睛浑圆凸出,进发着欲望的光芒,一直盯着那块腊肉,就好像美食唾手可得的样子。在它翻转身子的时候,它张开了它那张巨大的嘴,四排锐利似锯刀的牙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它的脑袋宽大无比,就好像一把固定在长柄上的双面斧头。船长所言极是,这条鲨鱼果然就是鲨鱼中最爱吃东西的那一类,英国人把它叫做“天秤鱼”。它在法国普罗旺斯省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人们通常愿意把它称为“犹太鱼”。
“邓肯号”上的乘客和水手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盯着海里的那条大鲨鱼,只见它用极快的速度冲到钩子旁,倏地跃起,滚了一下身子就将腊肉吞进了嘴里,可同时也把鱼钩吞了下去,粗绳很快被拉直了。水手们赶紧用最快的速度转动着粗绳另一端的轱辘,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使那庞然大物离开海面。鲨鱼觉察到自己已经离开海面,于是开始用力挣扎,凶猛地蹦跳个不停。水手们看到这一情况,立刻又拿了一根绳子,在末端打个活结来套住鲨鱼的尾部,然后拉紧绳子,让它无法动弹。之后,鲨鱼很快就被吊上船来,重重地摔在甲板上。这时,一个水手万分谨慎地靠近它,使出全身力气挥下一斧头,将鲨鱼那可怕的尾巴砍断了。
捕捉巨型鲨鱼的表演到此结束了。那个巨型身躯不再威风,也不会使人惧怕了;水手们终于满足了他们的报仇欲望,但好奇心却远未得到满足。按照以前的通行做法,水手们在捕杀鲨鱼之后,都要将它剖开,看在肚子里能找到什么。因为鲨鱼吃的东西种类很广泛,水手们希望可以从它的肚腹之中获取某些意料之外的东西,通常,这种希望往往会得到实现。
海伦夫人忍受不了开膛破肚散发出来的恶臭,于是自己一个人回到了舱房。那条鲨鱼正躺在甲板上,残留着微弱的气息。它大概有三米长,重达六百多斤,这在鲨鱼中并不是最庞大的,但它却是其中一种最残忍的鲨鱼。
过了不长时间,水手们毫不怜悯地用大斧头将那条大鲨鱼的肚子剖开了。鱼钩虽然被它吞到肚里,但看不到它肚里有什么东西。很显然,那家伙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过东西了。水手们非常失望,每个人都没精打采。可就在他们正打算将鲨鱼的残骸抛人海中时,有一件东西吸引住了水手长的注意力,因为他猛然发现,鲨鱼腹中存在一样粗糙的东西。“嗨!那是什么?”水手长大声喊道。
“那是一块石头,这条鲨鱼吞下去很可能是为了让身体保持平衡吧。”一个水手说道。“瞎说!”另一个水手说,“那分明是个炸弹,有人将它扔到鲨鱼的肚子里了,它还没有消化掉呢。”P1-3
1928年2月8日,儒勒·凡尔纳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的故乡法国南特是一个海滨城市,辽阔无垠的海洋、来自远方的船只、高高扬起的风帆以及划破夜空的汽笛给小凡尔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对大自然、对远方陌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1848年,凡尔纳赴巴黎学习法律。在这个集科学、幻想与浪漫的国际化大都市里,凡尔纳结识了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地理学家等各方面的人才。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博览全书,对天文、地理、物理、数学等方面都有涉猎,为之后的科幻小说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63年,他的长篇小说《地球上的五星期》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爱。之后,他又创作了《地心游记》《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六十多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集,多数作品被收录在系列作品集《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漫游》中。他带领读者在奇妙的世界中畅游,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兰特船长的儿女》是著名的凡尔纳三部曲(《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一部,讲述了一段艰难刺激的冒险旅程。“邓肯号”游轮在处女航的途中,捕杀了一条尾随其后的鲨鱼。人们在鱼肚子中找到了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有三封分别用英语、法语和德语写成的早已残缺不全的求救信,求救人是英兰探险家兰特船长。为了寻找兰特船长,“邓肯号”的主人里那凡爵士及夫人海伦,带着船员、厨师以及兰特船长的一对儿女——罗伯特和玛丽,踏上了一条艰难刺激的寻人之旅。他们渡过大西洋、经过麦哲伦海峡、横穿南美洲大草原、登上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顺利躲过火山、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打败狼群、鳄鱼以及防不胜防的坏人等拦路虎,最后终于在一个荒岛上找到了兰特船长。
这是一个惊险刺激、引人入胜的故事,主人公们的遭遇时时刻刻都在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在跌宕起伏、处处充满危机的冒险中,作者通过兰特船长的精神体现出了苏兰人民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罗伯特和玛丽两人在冒险中不断成长,将这种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正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在凡尔纳的笔下,出现了很多志趣高尚、心地善良、不贪图物质利益的人们,比如心地善良的里那凡爵士、善解人意的海伦夫人、学识渊博的巴加内尔,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我们斗志昂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