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显果著的《朱德的体育生涯》共分引子:北京奥运会29只“大脚板”引发的联想;伟人之初:健身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根基;体育学堂:高分是“强身卫国”信念的写照;金城亮剑:新学引发的冲突点燃了伟人“刷新旧国风”的火药;“模范二朱”:“投笔从戎去”的闪亮登场;一根扁担:“农事体育”从井冈一路走来;生龙活虎:“军事体育”锻造铁流滚滚;身体力行:体育是革命之本、亮节之风、长寿之道;“提倡国民体育”,在中国体育之路上,他同样交出了一份“革命到底”的答卷和尾声:继往开来,新中国体育由贫弱到崛起,并融入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影等10个章节。以朱德的体育生涯为主线,通过对朱德爱好体育、进专门学校学习体育、教授体育、利用体育专长投笔从戎、投身革命,并在七十年革命生涯中倡导与践行军事体育、农事体育、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传奇一生的追寻,生动地再现了朱德相伴一生的体育情结,高度地浓缩了朱德运用体育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对朱德苏区体育、根据地体育、新中国体育的奠基人地位进行了较好的重塑,并对朱德的体育思想进行了深度的发掘。
由吴显果著的《朱德的体育生涯》以朱德的体育生涯为主线,通过对朱德爱好体育、专门学习、教授体育,利用体育专长投笔从戎、投身革命,并在七十年革命生涯中倡导与践行军事体育、农事体育、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传奇一生的追寻,生动地再现了朱德相伴一生的体育情结,高度地浓缩了朱德运用体育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对朱德苏区体育、根据地体育、新中国体育的奠基人地位进行了较好的重塑,并对朱德的体育思想进行了深度发掘。既具大众阅读功能又有学术价值
引子 北京奥运会29个坚实的足印引发的联想
第一章 伟人之初:健身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根基
第二章 体育学堂:高分是“强身卫国”信念的写照
第三章 金城亮剑:新学引发的冲突点燃了伟人“刷新旧国风”的火药
第四章 “模范二朱”:“投笔从戎去”的闪亮登场
第五章 一根扁担:“农事体育”从井冈一路走来
第六章 生龙活虎:“军事体育”锻造铁流滚滚
第七章 身体力行:体育是革命之本、亮节之风、长寿之道
第八章 “提倡国民体育”,在中国体育之路上,他同样交出了一份“革命到底”的答卷
尾声 继往开来,新中国体育由贫弱到崛起,并融人一个大国崛起的进程一
后记
朱德并不买账。一边畅快地游着,一边和地主少爷们高声理论。其他小伙伴有朱德撑腰,也七嘴八舌地与地主少爷们对骂开来。
这岂不是要翻天了!几个少爷怒火中烧地脱衣下水进行挑衅。
兔子逼急了也咬人。
“打!”
面对迎面攻过来的少爷们,朱德和穷孩子们异口同声地怒吼起来。一个“迷儿头”潜入水中,一人瞄准一个,抓住少爷的辫子就往下面拖。少爷们还没来得及发威,就已先呛了几口水,只好叽里呱啦地哀声告饶。
朱德说:“要求饶可以,但你们先说,新河还是你们家的吗?”
“不是,不是!”
“要游泳就要讲规矩,讲秩序。以后不论贫富,谁先来了,谁就先游,不得逞强。说,你们立的那条规矩作不作废?”
“作废!作废!”
从那以后,穷孩子就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在新河里游泳了。
在这个广泛流传于朱德故乡马鞍镇的民间故事里,当事的双方都已在百年沧桑后相继作古。20世纪5。年代,这个故事以多种版本见诸《仪陇报》与《仪陇民间文学》,20世纪80年代,曾收入仪陇中小学生乡土教材,一度成为莘莘学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必讲的故事之一。直到今天,前往瞻仰朱德同志故居的人们仍可以在解说员们的指引下远眺新河,并听他们津津乐道地讲述朱德的这一段少年传奇。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也并不曲折,里面绝对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少年故事中惯有的那般大智大勇、波澜壮阔。但一粒沙里见世界,半辦花上说人情,其常讲常新的内涵与奥秘恰恰也存活于这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之中——“吾疾贫富不均”、讲规矩、讲秩序的朴素思想。为获得游泳权利的不屈抗争,不仅体现了少年朱德的机敏与不畏强权,同时展现了朱德从少年时代就钟爱体育的人生情结。
幼小开始的艰辛劳作,使体育与劳动在朱德身上完美结合
在19世纪末广袤而贫瘠的中国农村,诸多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大抵都是与琐碎或艰辛的劳作联系在一起的。在朱德的青少年时代,翻单杠是体育锻炼,游泳是体育锻炼,挑水、打柴等劳动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体育锻炼。后来,他成为人民军队总司令后在根据地与人民军队中积极倡导“农事体育”,其经验与动力也正源于这一时期的启蒙。
人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在朱德的身上可谓恰如其分。早在四五岁时,他就开始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在田野上、院子里、猪圈旁、母亲高大的身躯后面,时时可以见到幼小的朱德从事劳作的身影。拾麦穗、打猪菜、推磨、背柴火……尽管干得很吃力,有时不免跌倒在地上,但朱德始终都紧紧地跟随在母亲的身后,在人生路上用自己稚嫩的身体为贫穷的家庭分担着似乎没有尽头的忧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在艰辛的劳动间隙,他仍不忘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方式来锻炼身体。在琳琅山去丁家地主花园上私塾期间,他总是在每天的上学路上和同学们比赛看谁跑得快,全然不惧路险坡陡。而在上山割草放牛时,他又喜欢和小伙伴玩一种打草靶的游戏,这是用割来的草捆一个粗粗的靶子,立在一定距离开外,大家依次用一根木棒去投掷草靶,谁先击中草靶,谁就取得胜利。玩打草靶的好处,就是能使人眼疾手快,机智灵活。朱德的草靶在小伙伴中打得最好,常常百发百中,棒无虚发。但他从不骄傲,也不有所保留,对一些老不能取胜的小伙伴总是耐心示范、指教。他说:“打草靶时,要把木棒握得紧紧的,用点巧力,一下把木棒扔过去,就会打中了。”在他的帮助下,小伙伴们很快就能掌握要领。打完草靶后,他还常常组织开展割草比赛,见一些小伙伴割草慢,他总是在回家的路上将自己背篓里的草分一些给他们。他的这些举动,常常得到来自母亲与邻居的“好娃儿”“乖娃儿”的赞扬。
从母亲那里,朱德学到了许多劳动与做人的知识。对童年时代的这段生活,他曾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回忆道:“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童年的这段岁月,锻造了朱德钢筋铁骨的身体,培养了朱德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凭着这样的身体与这样的精神,朱德才能在日后的戎马生涯中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②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朱德从事劳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泛。1895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朱德被迫离开父母,随养父母、三叔、四叔搬到了一个叫大湾的地方。
面对厄运,9岁的朱德以更加自觉的精神,用一双稚嫩的肩膀主动帮大人分挑家庭生活的重担。挑水、磨高梁面、扯野菜、打柴,成了他上私塾以外的全部生活。
P18-20
在中国革命史上,说到朱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经天纬地的军事才能与“革命到底”的信念追求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个历史时期,经受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这不仅是党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也是中国人民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赞誉。
但在中国体育界,朱德作为现代体育乃至当代体育的奠基人与引领者却鲜为人知。他是共和国元帅之首,也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接受过专门体育教育,并担任过体育教师的人。他是勇冠三军的总司令,也是延安新体育学会名誉会长和新中国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名誉主席。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十分强调体育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我们的比赛不是为了赛胜负,乃是锻炼铁的筋骨,保卫苏维埃政权”等强军思想。他十分强调体育能增强体力、体质,培养部队勇敢、顽强的品格,以及机智灵活、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良好战斗作风,有利于丰富部队文化生活、活跃部队气氛的重要性。他强调从实战需要出发开展体育活动,认为“只有变文弱为雄武,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打仗是格斗,是角力,所以体力锻炼很重要”。他十分注重体育训练的全民性,其“使每一个国民应该有强壮的体魄,方能担负起繁重的抗战救国工作,建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体育思想,不仅是体育宗旨在战争年代的真正体现,也是我们党历经22年武装斗争并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提出了“锻炼自己成为铁的体质,保卫我们最可爱的国家”“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等体育论断。并欣然为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专业杂志《新体育》题词“提倡国民体育”,成为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思想的重要补充。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新中国的竞技体育、娱乐体育、大众体育乃至医疗体育从零起步,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终于,以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为标志,一个崭新的体育强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朱德不仅是体育的倡导者与领路人,同时也是体育事业的躬身践行者。从幼年在家乡翻单杠开始,到89岁高龄仍坚持游泳,堪称与体育结缘一生。他注重军事体育,锻造了铁的红军;他倡导农事体育,使拥政爱民成为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他致力竞技体育,活跃了艰苦岁月的文体生活;他提倡大众体育,提高了全民体育素质……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朱德同志的一生是钟爱体育的一生,他的体育生涯与军事生涯一样,高山仰止、波澜壮阔。
惜乎一叶障目,难见泰山之全。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朱德与军事的联系,却忽略了他光辉的另一面——朱德与体育。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革命史与中国体育界的一件憾事。
2009年,我借检查“雪炭工程”落实情况之机去了一趟朱德家乡仪陇,曾与当地党政官员谈及此事,没想到他们对此深有同感。双方当即商定要组织力量,写出一部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朱德的体育生涯的作品。为表达家乡人民对朱德同志的崇敬与爱戴之情,仪陇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力推在当地长期从事朱德生平事迹发掘且著有《朱德的青少年时代》等相关作品的县作家协会主席吴显果先生担纲主笔。而四川省体育局也将该书的撰写与出版列为四川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显果先生果然不负众望,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他查阅了上百万字的朱德史料,通读了《朱德年谱》《朱德选集》及《朱德传》等书籍,走访了四川大学、仪陇县金城小学、云南讲武堂、江西瑞金、四川阿坝、陕西延安及陕西省体育博物馆等见证朱德与体育有密切关联的地方,写下了数万字的采访手记,三易其稿,终于用朴实而严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朱德与体育的恢宏画卷。
全书以朱德的体育生涯为主线,通过对朱德爱好体育、进入专门学校学习体育、教授体育、利用体育专长投笔从戎、投身革命,并在7。年革命生涯中倡导与践行军事体育、农事体育、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传奇一生的追溯,生动地再现了与朱德相伴一生的体育情结,高度地浓缩了朱德运用体育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本书对朱德现当代体育的奠基人地位进行了较好的重塑,并对朱德的体育思想进行了深度发掘。洋洋十数万字的篇幅,展现了朱德不仅在军事上经天纬地,在体育上同样功昭曰月的一生,不失为近年来研究总结朱德与体育的一本佳作。
近年来,四川省体育局在体育文化建设上举措颇多,特别是在运动员教育,文化期刊书籍的编纂与出版,四川体育博物馆、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等方面多有亮点。朱德是中国人民的朱德,是中国体育界的朱德。作为四川老乡,我们更有责任先行一步,凭着乡情、感情与责任、使命去发掘、再现、总结、传播朱德充满传奇的体育人生,用先辈永不熄灭的革命圣火去照亮我们的体育强国之路。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朱德在民族体育复兴之路上所做的贡献,就像“鸟巢”(国家体育场)之上的那支熊熊燃烧的祥云火炬一样,成为中国体育事业漫漫长路上醒目的坐标。有所不同的是,祥云火炬熊熊燃烧的是圣火,而朱德在民族体育复兴之路上熊熊燃烧的,是他为中华体育事业“革命到底”的无悔蜡炬!其照亮的正是中国体育的现在与未来! 是为序!
历时近7年,《朱德的体育生涯》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对此我感慨万千。
2009年,四川省体育局局长,在80年代让国人振奋不已的排球“五连冠”中的运动健将、“海曼克星”朱玲,借检查“雪炭工程”落实情况之机来到朱德家乡仪陇,在与仪陇党政官员座谈时,认为朱德纪念馆的布展与陈列均倾向于朱德与军事,而对朱德与体育却鲜有发掘。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双方当即商定要组织力量,写出一部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朱德与体育的书来。因为我多年来一直从事“两德”(朱德、张思德)事迹与精神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仪陇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力推我担纲主笔。
在接到任务后到2012年9月的近三年的时间里,我查阅了上百万字的朱德史料,通读了《朱德年谱》《朱德选集》及《朱德传》等书籍,走访了仪陇县马鞍镇、朱德纪念馆、仪陇县金城小学、四川大学、四川阿坝、云南讲武堂、山西武乡、江西瑞金、陕西延安及陕西省体育博物馆等朱德与体育密切关联的地方,写下了数万字的采访手记。四川省体育局还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前往南充,召开了《朱德的体育生涯》创作讨论会。在他们的亲切关怀下,我三易其稿,力求用朴实而严谨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淹没于历史尘烟中关于朱德与体育的恢宏画卷。
书稿完成后,我按四川省体育局的要求,将之交到他们手里,由’于他们不太明了涉及伟人书籍的审稿程序,结果一拖就是两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014年秋,我在朋友的指点下,将书稿直接交到了朱德同志母校的出版机构一一四川大学出版社,引起了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通过正常程序,先报省新闻出版局,再上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后转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并于2016年初春、朱德同志诞辰工30周年之际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出版许可。
7年磨一剑,苦辛我自知。在本书创作过程中,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积极参与或给予了我大力支持。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聂颖同志,南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柯毅同志,仪陇县委前常委、宣传部部长崔竹君同志,仪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蒙朝贵同志多次关注该书的报批情况;仪陇县图书馆馆员娄红艳、助理馆员杨娟、市民素质学校校长左素文为我收集、整理了大量史料;仪陇县委宣传部干部李保平、王俊,仪陇县文体局副局长周全民,仪陇县业余体校校长谢光辉等同志陪同我远赴四川阿坝、陕西延安等地采访,并为我拍摄、记录、整理了大量采访材料;仪陇县委报道组组长田越,副组长余剑,成员张斌、李斌对本书做了认真负责的校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熊瑜、副社长陈忠林及梁胜、庄剑等老师,不辞劳苦,亲莅仪陇和我商谈出版事宜。可以说,没有上述领导和同志们的热心支持和参与,《朱德的体育生涯》就不可能顺利面世。藉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