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常识,笑侃历史,看唐朝大咖们如何“玩转”朋友圈!
《唐朝入仕生存指南》由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栏目组、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胜男(《芈月传》原著作者)点赞推荐!
天涯煮酒论坛著名写手、CCTV4《中华情》诗意系列特邀撰稿人及文学顾问石继航(笔名江湖夜雨)新著问世!
| 书名 | 唐朝入仕生存指南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 作者 | 石继航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颠覆常识,笑侃历史,看唐朝大咖们如何“玩转”朋友圈! 《唐朝入仕生存指南》由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栏目组、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胜男(《芈月传》原著作者)点赞推荐! 天涯煮酒论坛著名写手、CCTV4《中华情》诗意系列特邀撰稿人及文学顾问石继航(笔名江湖夜雨)新著问世! 内容推荐 石继航著的《唐朝入仕生存指南》选取了唐朝最具代表性的21位文豪,对他们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及跌宕起伏的仕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原出真实的唐朝官场倾轧与个别诗人的“另一面”,讲述大唐才子诗酒年华浮世清欢背后的权力之争和个人命运。 目录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代序) 初唐 明月沉珠浦—王勃 心中自不平—杨炯 泛沧浪兮不归—卢照邻 风多响易沉—骆宾王 芳意竟何成—陈子昂 莫为愁沽酒—贺知章 盛唐 还掩故园扉—孟浩然 人闲桂花落—王维 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 丈夫穷达未可知—高适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 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 中唐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风波一跌逝万里—柳宗元 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 月落潮平是去时—元稹 造化无为字乐天—白居易 晚唐 倚遍江南寺寺楼—杜牧 忍剪凌云一寸心—李商隐 词客有灵应识我—温庭筠 后记:世事如闻风里风 附录:唐代官员品级一览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初唐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样的时代划分古已有之,一般认为,从唐代开国起至唐玄宗先天元年,这一时期为初唐。初唐之时,正如早春二月,虽有零星的迎春花开放,却还不是那灿若云霞的百花园;又如晨星点点,预兆着朝阳升起。 初唐的文坛,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唐太宗时虽是贞观盛世,但文苑中却称不上繁盛,有名的诗人并不多,大多数初唐才子成长于武后临朝或者是武周改制的时代,所以他们的命运自然是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而之后的中宗时代,又有上官婉儿执掌文衡,评判天下才士。女皇曾经选天下才子汇编《三教珠英》,上官婉儿又召集二十四名学士,分别象征四时、八节、十二月,一起饮宴赋诗,虽然这些诗并非上上佳作,却也大大提升了诗歌的地位,引发了人们对写诗的重视。 算起来这唐诗的发轫之功,两位至尊红颜还是有不少贡献的,这也给初唐的诗坛涂抹上几分胭脂样的底色。所以说,初唐时代的众多文人才士,他们的仕途命运都逃不过女人的掌心,这是幸运还是悲哀?本书中所叙述的故事会一一告诉您答案。 在传统的教科书中,初唐时代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初唐四杰”,我们也依众随俗,先从四杰说起。 |明月沉珠浦| 王勃 王勃的出身,可谓是标准的书香门第。他的爷爷是隋末大儒王通。我们一提“大儒”,头脑中往往会浮现一个性格迂腐冬烘的老学究形象,像《祝福》里的鲁四爷那样的,以儒家的一言一行为圭臬,不敢质疑,不敢违背。 但王勃的爷爷并不是这样的人,他非常“狂妄”,竟然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写了《王氏六经》,亦称《续六经》;并也让门人弟子记载自己的言行,写成《中说》一书,看这名字,就是山寨版《论语》。这在很多奉孔子为唯一圣人的儒家信徒看来,是很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 王勃还有位叫王绩的叔祖,虽然才艺极高,但疯疯癫癫,不干正事。王绩诗写得很好,人却是非常狷狂的。他自称生平只读三本书—《周易》《老子》《庄子》,其他书一概不读。还写诗道:“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对儒学中奉为圣明的周公和孔圣人直呼其名,如唤奴仆儿孙一般,相当不尊重。他有《野望》一诗传世,“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句,想必大家也有印象。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对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就敢写《汉书指瑕》来纠正大儒颜师古注解《汉书》时的错误,也就不怎么惊讶了。正所谓家学渊博,这是从小就受环境熏陶的结果。明代的杨慎曾惊讶道:“王勃以十四岁之童子,胸中万卷,千载之下,宿儒犹不能知其出处。”其实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人家王勃从小就在“宿儒”堆里生活,汉代大文学家郑玄府上的丫环,都熏陶得会用《诗经》中的句子来逗乐,何况经过精心教育后的王勃?当然,王勃也完全继承了祖辈们不迷信权威、率意疏放、头角峥嵘的性格特征。 其实,算算王勃手里的牌,并不算差,但怎么后来就一塌糊涂了呢? 王勃的父亲王福畤,虽然爹也有名,儿子也牛气,就是他自己啥也不是,虽然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基本上难以夸出口,不过他挺会“炒作”自己的儿子,还留下这样一个典故,叫作“王家癖”。 大名鼎鼎的《新唐书·文艺传上》中,专门记载了此事:唐初王福畤之子勔、勮、勃、劝等皆有文才,福畤尝向韩思彦夸赞诸子,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邪?” 所谓王武子,是指晋代的王济,他爱马成痴,这里韩思彦带有着嘲笑的成分,说你们老王家怪僻真多啊,你夸儿子,也上瘾成病了!不过王家儿子确实出色,老韩看了文章后,也不得不承认:“儿子这样优秀,是该夸啊!” 简单介绍下韩思彦,此人官拜御史,有过一个著名的断案故事。这案子其实是“民事纠纷”—几个兄弟争家产,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梳理起来也很棘手。韩思彦等他们吵累了,就让人端上牛奶给他们喝,几个兄弟也挺有“慧根”,突然醒悟到,本是一奶同胞,如何竟然反目成仇?于是案子在友好协商下顺利了结。 后来,王福畤又“逮住”杜易简,这人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之族兄,杜易简也夸奖王家兄弟(王勔、王勮、王勃)道:“此王氏三珠树也”。记下这句话,王福畤又四处宣扬。 1-3 序言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又是一个枯冷的冬天,木叶尽脱、满地寒霜,北风传来清冷寒冽的气息,夜空中恍如天河之沙般的粒粒寒星也格外明澈。我总是对物候的变化特别地敏感,每个冬天,在我的记忆中,总有一缕缕模糊却难忘的痕迹。古人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细算一下,确实,几乎每年的冬天里,都是我著书最有效的日子。 虽说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但这闭门读书,也要有一定的资本才可以,我本想效法前贤白居易——“专掌图书无过地”,与世无争,与人无涉,安安静静地读书写作。岂知现在的事情,堪称“桃花源里可拆迁”,没有鳞甲爪牙,就只有作鱼当肉的份儿。 所以,我也不得不删除了思维空间中一部分“鸟啼花落”、“茶熟香清”之类的“雅事”,学一些“小红桃杏色”,转而留意一下人世间“仕途经济”的奥妙了。 现下很多的诗词解析者,用浮艳唯美的词藻,将唐代诗人们写得好似生活在澄清的水晶世界中,似乎他们整日里就是寻梅踏雪,拂云逐月,说不尽的诗酒年华,享不完的浮世清欢。其实,当年那些在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唐代诗人们,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无一不为俗事所困扰。要知道在唐代,没有一官半职的白衣平民,必须服兵役和徭役,就连张志和那样清高的隐士,也曾被县官捉去,寒卜一把铁锹,逼他干活。而《石壕吏》中,捕吏再凶恶,也不能捉了杜甫抵数,正是因为杜甫大小是个朝廷命官。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这是愁病相煎的卢照邻孤独的写照。“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是酒酣耳热时杜子美愤懑的倾吐。“青袍今已误儒生”!读了这么多书,还不如斗鸡儿、百夫长这等人活得惬意自在,这是无数唐代才子的共同感叹。 那些唐代诗人,虽然凭借“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名句成为永远被后人景仰的贤达,但他们很多人生前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满足感。“文章虽满腹,不如一囊钱”,在他们的生命中,最大的使命就是“学而优则仕”——当官。 命运总是拥有我们看不见的手在翻云覆雨,造化弄人的事情古今皆然。而且,正如俗话所说的“隋场得意,赌场失意”一般,文坛上的名气和官场上的际遇也像是一架跷跷板。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至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意思是说,柳宗元如果官场得意,文章肯定就没有现在好了,到底是愿意官运亨通,文思衰退,还是希望像现在这样仕途潦倒,却才情四溢,这其中的成败利钝,老韩也很狡狯,自己不判定,要后人评说。 刻薄地想一下,历代文人虽然都把“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挂在嘴上,但心中对功名的热切才是最执著的。他们最后的墓碑上,首先镌刻的是自己的官职名,如白居易的墓志铭是:“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就连官职并不怎么风光的老杜,也是标名为“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什么官职也没有的唐伯虎,也题为“明唐解元之墓”。由此看来,名禄对于文人们,是何等的重要。 像孟浩然,包装得似乎是百分百清高无比的隐逸之人,什么“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说的和神仙似的。然而一见洞庭湖边的张丞相,一大把年纪的孟老头禁不住一揖到底恳求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给我个官做吧。李白说过:“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然而,一旦有了博取功名的机会,他还是嚷着“我辈岂是蓬蒿人”,宗氏夫人拉也拉不住,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了。 其实,想想也并不奇怪,当时也没有“作家财富榜”,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诗赋只是文人们抒发胸臆的副产品而已。出将入相,捧着紫绶金印衣锦还乡,封妻荫子光耀门楣,这才是最高理想。所以,文人优雅风致的背后,其实也是一样的呛人烟火。 对此,一向直言的鲁迅先生说得最为辛辣透彻:“雅要有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今天要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 所以,既无地位也无钱的笔者,这本书里,也就不再谈什么“风花雪月”、“花乌虫鱼”的“雅事”了,直接整一本最俗的东西,从抽屉里拿出算盘,开始八卦唐代才子的人脉和仕途,正所谓: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后记 世事如闻风里风 朗朗明月,飒飒微风。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是生命在无声流逝。我从故纸堆中抬起头,看到檐前的藤萝又垂下丝帘般的枝条,各种各样的草虫也在院中营营役役地忙碌。它们只能生存几个月的时光,又何苦这样辛劳呢? 有一天午后,桐阴转浓,日光明艳。正坐在树下发呆,突然叶子上跌下来一只毛毛虫,正好落在一个圆形瓦罐的边沿上,于是它就沿着那罐口的圆环周而复始地爬行起来,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这中间,也有几次,它探出前半部的身体,想找寻一条其他的出路,然而,陡峭直立的罐壁让它觉察到了危险,于是又缩回身去,在口沿上跑圈。我看了发笑,回屋小睡了一会儿,直到黄昏时分,再来看它时,只见这只毛毛虫依然在上面循环爬动。看着看着,我不禁恻然生悯,轻轻地将它弹了下去,它吃了一惊,先是在地上装死不动,但随即就匆匆爬入了草丛之中。 望着天边的夕阳,我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轨迹和这只毛毛虫几乎没什么两样,一年年的努力前行,其实还是在原地踏步。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几乎就徘徊在这小小的一隅,如画地为牢一般,任梦想流逝,青春枯萎。 幸好,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可以写作。用文字记录下我生命的轨迹,从此不会怅惘这一年年的日子,随风而去,了无痕迹。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是唐代才子们的记忆伴我度过,他们书剑从军的豪迈、杏园折桂的欣喜、孤帆远影的宦游、登楼望远的怅惘,都一一在我的心中重温再现,因之回环激荡,五味杂陈。 很多人读唐诗和唐代才子的故事,喜欢品味一种幽远清雅的心灵感受,却往往忽略其中沉淀着的厚重记忆。《全唐诗》中,收存着唐代文人们的真实心愫,他们的梦想、离殇、追寻、彷徨,都在这些静静的文字中凝集。我这本书想叙述的,并非是那些诗酒年华的闲逸,而是他们当时真真切切的世俗生活。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我们都逃不开尘俗,都会挣扎在这万丈红尘之中。然而,本书无意打造成一本教人在官场或职场驰骋得意的读物,我只是想还原众多唐代文人的生死离难,荣辱悲欢,我曾经固执地认为,这是我的使命。 在故纸堆里回溯了大唐三百年的时光,一个个才子们的生平似乎在眼前回放闪现:当雄伟的麟德殿巍峨耸立起来时,王、杨、卢、骆在高声吟唱;当霓裳羽衣曲唱响舞动时,李、杜、王、孟在诗酒相和;当元和天子卓然中兴时,韩、柳、元、白又奋笔挥毫…… 这些唐才子们就像电影片尾的字幕,一行行出现,又一行行消逝。日历匆匆翻过,他们长大、成名、游历、闯荡,而须臾之间,不知不觉中,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生命就数到了终点。 所以,结卷之时,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悠扬归梦,滢落生涯,就这样忽忽百年,思之令人潸然泪下。 中夜无眠,只有叶落虫鸣,谁人知我此时情?还是《全唐诗》中李群玉的这几句诗,能懂得我现在的心境: 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石继航 2016年5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石继航表现出的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一点一滴我们都看在眼里,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们觉得是这个社会的荣幸。 ——知名主持人 崔永元 石老师有着巨大的阅读量和学识背景,如此这样才能支持这么勤奋的创作。 ——台湾师范大学研究生 卢佳麟 开卷如遇友,妙解堪为师。读石老师的书,会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在诗海遨游。看他把一句句诗词信手拈来,真真是让人羡煞妒煞。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他,并在他的带动下,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读诗的乐趣。 ——网友 卓卓有君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