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本丛书将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列五册,每册采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等形式,选取体现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学形象,阐释和解读“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道德观,让人领悟传统美德的精髓,借以滋养今天社会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会的道德人格。由卢祥之、牛秀清主编的《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贯穿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
这本由卢祥之、牛秀清编写的《仁》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系列丛书其中一册。
垂恻隐于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行品》
解析:
恻隐:是说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也形容对人寄予的同情,出自《孟子·告子上》:“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此句的意思是施放同情心在一切生物的身上,常常从推己及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能这样做的人就是仁爱的人。做人应富有爱心,宽厚待人。
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
解析:
如果不心怀仁爱,就不能和别人结成群体,而不结成群体就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就会导致生活给养不足。
这句话出现在《汉书·刑法志》不是偶然的。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仁爱观。仁爱也好,慈善也罢,都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举措之一。古人说“富而不济”,让人困顿饥寒而死,是不可饶恕的。慈善,是指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或者说是一种“有无相恤,患难相救”的行为。无论是儒家主张“仁者爱人”,还是墨家提出“兼相爱”,虽然在不平等的社会中都具有空想性,但那种“惟善以为宝”(《礼记·大学》)的精辟见解,“施生爱人”(《白虎通义·情性》)、“相濡以沫”(《庄子·大宗义》)的友爱精神,至今仍有其积极的意义。慈善是一种美德。先秦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八章》)意谓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三国时的曹丕认为:“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典论·缺名》)行善不仅孕育着美德,也是各种善举的根本。崇尚公平,助人为乐,使之幸福。所以说,“善心比复仇更高贵”,“一颗好心抵得过黄金”。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出处:
《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
解析:
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家。他对“仁”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仁人”,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为天下所有的人谋取利益,为天下所有的人解除痛苦。 墨子的“兼爱”思想正是要求每个人都从集体利益出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而舍弃自身利益。由此看来,“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因为“兼爱”思想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但是,兼爱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因为兼爱的目标比较抽象,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们也不容易随时都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做出正确的处理。集体利益对于老百姓来说显得高高在上,所以统治阶级应自上而下地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以此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出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
解析:
孔子说,一个人真正达到了仁的修养,不仅会去爱好人,也会设法改变坏人,感化坏人。所以说,一个真正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于别人认为可恶的人也会爱护他,怜悯他,感化他。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
《孟子·离娄下》
解析: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有仁爱之心的人会爱别人,懂得礼让的人会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这两句话意在说明人们之间的感情是互动的,关爱、尊敬别人,也就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尊敬。P3-7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融会百家,形成了儒、道、法、墨等思想体系,概括、提炼出理念、价值、规范、信念构成的文化体系,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高尚品质、思维方式和文明准则。这些丰富的思想遗产,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这些核心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渗透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两千多年来,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系所在,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首次将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者,爱人也,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这就要求我们以立己立人,不吐刚茹柔,待人宽厚友善。只有拥有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念,方能实现以人为本、雍容和谐的社会理想。
义: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者,宜也,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这就要求我们将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先义后利,行为处事要公正合理,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礼者,体也,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这就要求我们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继承和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智者,知也,即知晓是非阴阳,文理密察,是为智也。这就要求我们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处事果断周密。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对应,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
信:“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儒家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者,不疑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这就要求我们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诚实稳重讲信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人为本,以情为重,倡导仁爱、道义、明礼、诚信及事关个人修身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言行规范。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如今,中华民族文化中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因此,正确认识“仁、义、礼、智、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弘扬的提法,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2014年2月24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种精神境界,包含了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正直人格和主动创造。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精神志向,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精英。当今社会迅猛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等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积累和经验中汲取力量,运用智慧,去面对,去解决。
有鉴于此,我们推出这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采用名言格言、成语典故、故事传说等形式,对“仁、义、礼、智、信”逐字进行阐释和解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将其作为建构公民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参照,目的是为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以“五常”为传统美德的代表,并不是说其中没有旧时代的烙印和封建性糟粕,也不是说它已把传统美德囊括无遗,希望读者朋友理性阅读,书中所选所注如有不当,恳请广大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