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本丛书将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列五册,每册采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等形式,选取体现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学形象,阐释和解读“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道德观,让人领悟传统美德的精髓,借以滋养今天社会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会的道德人格。由卢紫晔、李中辉、曲良敏主编的《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贯穿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
这本由卢紫晔、李中辉、曲良敏、卢祥之、牛秀清编写的《信》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系列丛书其中一册。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对外又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垧,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垧关押起来。
褒垧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垧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垧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人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与幽王,替褒垧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垧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爱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却发现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原来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大家了,其实没有什么事,只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不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便一哄而散,任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冲九霄,却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吓得瘫软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这就是周天子,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P39-42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融会百家,形成了儒、道、法、墨等思想体系,概括、提炼出理念、价值、规范、信念构成的文化体系,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高尚品质、思维方式和文明准则。这些丰富的思想遗产,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这些核心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渗透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两千多年来,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系所在,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首次将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者,爱人也,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这就要求我们以立己立人,不吐刚茹柔,待人宽厚友善。只有拥有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念,方能实现以人为本、雍容和谐的社会理想。
义: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者,宜也,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这就要求我们将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先义后利,行为处事要公正合理,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礼者,体也,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这就要求我们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继承和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智者,知也,即知晓是非阴阳,文理密察,是为智也。这就要求我们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处事果断周密。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对应,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
信:“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儒家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者,不疑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这就要求我们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诚实稳重讲信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人为本,以情为重,倡导仁爱、道义、明礼、诚信及事关个人修身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言行规范。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如今,中华民族文化中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因此,正确认识“仁、义、礼、智、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弘扬的提法,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2014年2月24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种精神境界,包含了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正直人格和主动创造。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精神志向,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精英。当今社会迅猛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等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积累和经验中汲取力量,运用智慧,去面对,去解决。
有鉴于此,我们推出这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采用名言格言、成语典故、故事传说等形式,对“仁、义、礼、智、信”逐字进行阐释和解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将其作为建构公民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参照,目的是为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以“五常”为传统美德的代表,并不是说其中没有旧时代的烙印和封建性糟粕,也不是说它已把传统美德囊括无遗,希望读者朋友理性阅读,书中所选所注如有不当,恳请广大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