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家,家变了,儿子也变了,过了五周岁的他嬉闹得厉害,以前那个像小姑娘似的小家伙,现在变成了一个野小子,动不动就让我跟他过两招。因为客厅很大,我们便常常在那儿摆场子。“降龙十八掌,俺老孙来也。”他挥着手,把两部电视剧里的内容合到了一处。有时他还模仿着奥特曼的动作,挥手说道:“泰罗之光一一粉碎吧。”真让人忍俊不禁。
那天午饭时,为了哄儿子快点吃饭,只得答应他饭后打一仗的“挑战”。三下五除二,他秋风扫落叶一样地把饭吃完,便催我到客厅和他“开战”。我放下碗,看到他已经在茶几边摆开了架势,拿着那把带音乐的玩具枪瞄准我。他一扣扳机,我应声倒在地板上。正在吃饭的妻子看我真的倒在地上,也得意地笑起来,仿佛是她把我打倒在地一般。
儿子得寸进尺,一直把枪指到我的头上。我抬手把枪抢了过来。我从地上爬起来,拿着枪,瞄着空手的儿子。他先是一愣,接着迅速跑进他的卧室,把他那支断了一小截的塑料金箍棒拿了出来狠狠地向我冲来,我只得开枪。但他不按套路出牌,听到枪声根本没有反应。我在无奈之下只得上演空手夺棒的本领。
在我夺下他的金箍棒之后,儿子又立刻跑去阳台,把春节没有放完的一根长烟花拿来,向我横扫,被我用金箍棒一挡,又被我一把夺下。他见大势不好,掉头就跑向书房,这回拖出来的是鸡毛掸。可能是吸取刚才的教训,这一次他改扫为戳,左一下右一下……但在我掌握了他的方向后,还是被我轻巧地夺了下来。妻正向他做手势,他又跑到阳台,把竹拖把扛了过来。他抱着布条那头,用另一头的竹竿向我劈,我躲了几下,便决定抢下竹竿让他黔驴技穷。谁知他在丢了竹竿后竟然跑到正在看我们激战的妻子身后,似有搬救兵之意。
俗话说好汉敌不过双拳,我决定变被动为主动,先下手为强。为了逗一下他们,我把裤带扣一扳,“刷”的一下从裤子上把裤带抽下来,有意让右边的钥匙掉在地板上。他们两人先是一惊一没有想到我用这招。但当他们看我一手提着裤子一手晃着皮带,便大笑起来。儿子笑了一会儿又来一计,转身跑到阳台。我心想你还有什么武器能挡住我的神鞭。哪知道,他竞穿着他那黄绿色的小雨衣,看样子他是把它当做坚不可摧的铠甲了,雄赳赳地向我走来,大有敢死队的精神。我挥着皮鞭,却实在不忍心下手。正在我犹豫的时候,妻一把从后面抱住我,儿子得势便猖狂,从正面进攻,我只得束手就擒,被他们押进了卧室。
虽然做了俘虏,但我心里喜滋滋的,这时我才发现貌似空空落落的家里竟然有那么多可以用来防小偷的武器,着实让人心里滋生许多安全感,如果家里真的来了小偷,我家的小鬼看样子真的能当家了。
妻来电话,说刚才路过小区门前,因为有急事,就把从老家带来的一捆黑菜放在传达室里,要我去拿。 我换上鞋,带上五岁的儿子下楼。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小区门前的传达室。 今天值班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爷。 “你好。”我进门说,“刚才我家家属把一捆黑菜放在这儿,叫我来拿,请问放在哪了?”
“那。”他指了一下办公桌前,便向后退一步,示意我可以自己拿。
那是一大捆足有五六斤重的大黑菜,被一根红色塑料绳捆着。我提出菜,放到车筐里,临走时又对他说了声“谢谢”。 “爸爸,什么是家猪啊?” “你说什么?” “你刚才对那爷爷不是说家猪的吗?” 我一听,差点笑翻了,原来他把“家属”这两个字听成“家猪”了,怕打击他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立刻收住笑。
“是家——属——”我拉长音纠正道,“不是家猪。”
“什么是家属啊?”
“就是家里的人。”我随口答道。
“那我也是你的家属吗?”
我一听知道我的解释出了问题,便又补充道:“你不是我的家属,你妈妈是我的家属。”P1-3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条龙吗?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希望还是不希望,因为没有人能告诉我什么是龙什么不是龙。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只凤吗?我同样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希望还是不希望,同样没有人能告诉我什么是凤什么不是凤。因此,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我不希望他成为我不知道的东西,也不希望他成为别人希望的样子,也不太想他成为社会认定为优秀的样子。
那些虚假的道德观念能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吗?不可能。除非我们也想自己子女虚假成一团空气,跟我们若即若离。多么可怕啊,把亲人塑造成空气,那么我们在尘世里看他,也像他在空气里看我们一样。
让我们从实践中找一些观念、一些方法、一个空间、一个未来,这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在你找到之前,不必固执地相信什么、坚持什么。
给我一个新的观念
我的理由是我没有时间,我该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吗?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不是等有时间再来教育他呢?孩子的成长是他个人的事情,能让他自己自然地成长吗?我们家长教育比不上学校,是不是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呢?我们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够先进了,不用再学习什么了吧?
这都涉及家庭教育的观念问题。从你问的那一刻起,我们还有找到更好观念的可能,但如果在问之前或者在看之后,我们还无所谓的话,那真正的问题就出现了。可悲的是我们看不到这些问题,更可悲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我能给大家一个更好的回答吗?我不能。我也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我只想说,如果真的想知道的话,让我们一起从实践中获得吧。我想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也许这才是最好的观念。
给我一个好的方法
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这只存在于人们一厢情愿的理想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把钥匙已经可以开多把锁了。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已经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解决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也没有万能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可能面对的所有问题。
教育的地点、对象、时间等因素的不同,也必然导致不同的问题产生。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想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问题前面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必须从大量的已有的资料中吸取精华和营养,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但更关键的是我们要从实践中找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给我一个成长空间
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在。此时我多想批判一下我们对“教育”一词一直以来的浅薄见解,但我这样做似乎不合时宜。这里我要说的似乎涉及一个教育的观念问题,但我仍然力图避免与上文的重复而尽量不再提及。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就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任何脱离这个资源的教育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似乎在影射什么了)。如果我们家长对此也认识不到,也就无从谈起对子女的教育。子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总是要经历一些事、遇到一些人、碰到一些物、说出一些话、想一些问题、作一些决定、得一些结果、长一些见识、获一些体验……还有什么教材比这些内容来得更实在具体呢?
我这里说是“给我一个成长空间”,关键是一个“给”字。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是不“给”的,既然是不给子女这样的空间又怎么对子女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呢?比如让一个跳高运动员去拿金牌,不让他去练习跳高,却让他去练习踢足球;比如让一个射击运动员参加比赛,不让他去练习射击,却让他去画画或练习写文章,这样能达到我们的希望吗?我不排除这些运动之间有些联系,但更糟糕的事情是让运动员把腿锯断以后练跳高,把射击运动员的眼睛挖掉以后去练射击。
给我一个美好未来
未来不在家长的大脑里,也不在孩子的梦想中,未来要我们和孩子一同去开创。只有那些和孩子一同成长的人才能从教育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也才有可能获得美好。
任何失败的教育必然有失败之因,套用一句俗语: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决定了我们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的观念和方法与我们的期望不相适应,这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作为家长,我们应承担这种后果,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孩子或其他人,也没有必要把它推给社会或是学校。我不否认其他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但更不能否认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用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篇为我及所有希望教育好自己子女的家长们写的文章: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会有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设定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感受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钱钟书不主张小孩子读寓言故事,是怕小孩子看寓言学来的简单适应不了这个复杂的社会,必须让他们复杂一点,实际上他是借此批判社会。反过来说,我们造就了什么样的社会,也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愿我们都能让孩子身边的小社会好一点,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好一点,这样,我们距离我们和孩子的共同理想就会近一点。让我们一同近一点,再近一点。
“亲子共读家教经典系列”是一套作为个案研究为特色的原生态家庭教育范本,以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成长故事展开,给所有家长、幼儿成长以启迪与启示。本套图书的研究者本身从事教育工作,始终用研究者的眼光于日常小事中见精神,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深化了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而目前,该书研究对象各方面品质及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同龄人。本套图书记录身边小事、滴水藏海、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和教育意义,对幼儿成长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借鉴性。本套图书文字温婉细腻、情感真挚动人、语言质朴凝炼、风格清新淡雅。本套图书适合6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及家长阅读。
这本仲达明著的《蜗牛渐渐在长大》是其中一册。
“亲子共读家教经典系列”是一套作为个案研究为特色的原生态家庭教育范本,以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成长故事展开,给所有家长、幼儿成长以启迪与启示。本套图书的研究者本身从事教育工作,始终用研究者的眼光于日常小事中见精神,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深化了教育的意义和内涵。
这本仲达明著的《蜗牛渐渐在长大》是其中一册,收录了:《儿子的“水上乐园”》、《上帝的饵料》、《没有生目的人》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