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华漫笔/新闻宣传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京市政协宣传中心编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市政协宣传中心政协委员编的《京华漫笔/新闻宣传丛书》是北京市政协新闻宣传系列丛书之一种,本系列书立足政协视角、发挥政协优势、汇集政协资源、讲好政协故事和中国故事,是政协精神产品的留存。既讲政协委员的故事,也通过政协委员讲故事,向读者表达了首都乃至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情感样式、风俗习惯、存在方式和政治面貌,是中国好声音的一次多维度、多主题、多层次立体式传播。

内容推荐

北京市政协宣传中心政协委员编的《京华漫笔/新闻宣传丛书》全书分别从京之味、心之悟、文之道、书之语、思之忧等方面分别对北京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挖掘,对首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真实记录。

目录

第一辑 京之味:“您”的北京

 北京的文化与记忆 王蒙

 知行北京精神 阎崇年

 北京精神的价值 张颐武

 北京的包容 于丹

 话说北京老规矩 刘一达

 唱着歌谣说北京 赵书

 穿过大街走小巷 邓友梅

 京城花事 肖复兴

 小人儿书 刘一达

 北京地名的文化内涵 赵书

 故都之恋 李霭君

 也说北京会馆 刘一达

 “您”的北京 周振华

 细数京城老字号 刘一达

 老字号的老师傅 柳萌

第二辑 心之悟:大境界与大情怀

 我和京西石景山 舒乙

 母亲的奖章 刘庆邦

 关丁鸡蛋的往事 刘庆邦

 我与书院 艾克拜尔·米吉提

 用优美中文写美好中国人 艾克拜尔·米吉提

 京城早春侧记 艾克拜尔·米吉提

 为自己活一天 陈祖芬

 我是开淘宝的哈? 陈祖芬

 不就是买台电视机吗 陈祖芬

 住在后三楼的日子 杨立新

 孔师于我 弥松颐

 情系两岸“留种园” 卢咸池

 江南第一勾青湖山几抹新绿 徐坤

 学会寻找快乐 柳萌

 五岁的记忆 高平

 再遇台湾 黄殿琴

 旅途中的小坑洼 唐天宠

 父辈们的那些画 刘小东

 农活儿 周振华

 温暖的智慧 张弛

 饺子 蒋伟涛

 大视野 大境界 大情怀 王浙滨

 与《离开雷锋的日子》一起走过…… 王兴东

 《秋之白华》革命者的爱情传奇 吴高

 李俊与《闪闪的红星》 孙建民

第三辑 文之道:当时只道是寻常

 到底什么是国学 刘梦溪

 丰碑式的情怀 李传玺

 好读书 舒展

 一次“终身成就奖”评选 刘庆邦

 文艺组趣事拾捡 陈祖芬

 文学馆随想二则 宗朋

 读老庄·说作家 高平

 台语歌曲的乡土情怀 汪舟

 钱钟书与陈寅恪的异同 刘梦溪

 当时只道是寻常 张涛

 端午与传统文化之魂 袁济喜

 诗说守岁 谢林

 一位人文学者的忧思与愿景 谢保杰

 境界人生 袁济喜

 蝙蝠式遗产不可不继承 蒙木

 叶廷芳《建筑门外谈》书后 顾孟潮

 三个版本《清明上河图》比较评介 张雅晶

 熵的世界观 邱华栋

第四辑 书之语:留住那个“特殊时代”

 《老舍五则》从何而来 舒乙

 大观园里和大观园外 刘梦溪

 当我们谈论门罗的时候是在谈论什么 徐坤

 百年新娘 肖复兴

 你最需读懂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周淑真

 难以言说的纯真 敬齐

 高潮论、异文化与德意志性 叶隽

 重读《资治通鉴》琐记 高平

 称师以论道 尽力以光明 孙冬虎

 现代留欧学人的“蜕变” 全守杰

 文物考古专家赵其昌的真情“告白” 李甡

 家书赏读札记·诗痴篇 李甡

 家书赏读札记·悲情篇 李甡

 留住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张秀平

 我们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家书》 叶小沫 叶永和

 再读《甲申三百年祭》 江宗盟

第五辑 思之忧:旧城保护不是去点美人痣

 旧城保护不是去点美人痣 肖复兴

 “城镇化”的忧思 刘梦溪

 汽车是什么 赵大年

 给城市一双生动的“眼睛” 张颐武

 作为文化双城的京津 陈平原

 文化保护视野应顺时而变 单霁翔

 写给英国的矿工兄弟 刘庆邦

 谈谈“幽默” 马玉田

 君子文化 沈望舒

 “美国梦”与“中国梦” 鲁薇

 中国政局的前景 鲁薇

 西山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陈小兵

 由道光帝节俭想到的 蔡建军

 电影节给北京带来了什么 又天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袁济喜

 后记

试读章节

北京的文化与记忆

王蒙

文化、文史都是一个积累和记忆的过程,没有记忆就没有文化。有时候从市政建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或外事活动等角度来看完全没有问题的事情,从我们文史研究角度来说,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太受欢迎的意见。比如北京申办奥运会口号的英语翻译是伟大的奥运,新的北京。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口号是伟大的奥运,古老的北京,会不会更有历史感也更能宣扬北京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些呢?

再比如北京现在把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后改名东城区,我觉得非常好,非常方便与易于理解。但也有海外华人认为:哪怕成立了新的大东城区,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崇文区呢?成立了大西城区,同样可以叫做宣武区。崇文、宣武,是非常有文化的说法,它比一个东城一个西城的命名高雅优美、泱泱大度,而且内涵丰富不知多少倍,它反映了北京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这才是古老与有文化的北京的城区的最美好的命名啊!

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还有许多这样类似的例子。原来位于西城区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曾是一处多进的四合院,充满北京特色,现在四川饭店被搬到恭王府内,绒线胡同这里变成了中国会馆,这感觉一下子就变了,现在的四川饭店的影响已经大不如前。原来位于东城区王府井附近一条胡同里的康乐餐厅,是见于典籍的京城名餐馆,后来搬到安定门去了,也不再是以前的康乐餐厅了,苦撑了几年,康乐餐厅已经倒闭,一个老字号就此完结,多么可惜啊。还有把同和居从西四搬到月坛,从四合院变成了楼房,变化也很大,也是从此走向没落。这些情况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一挪地方就没有了原来的风水了。风水的说法包含着迷信,也包含着人文与经济与环境的种种关系的研究。万万不可粗枝大叶地对待啊。

其实,很多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都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从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商业地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家老餐馆的选址、菜系,乃至食客,都是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蕴涵其中的。简单的一个行政命令或决策,就将这家餐馆从天安门搬到西单,或者搬到海淀、搬到门头沟,基本上搬一个“死”一个,就是这个道理。

有关北京城市变迁、文化传承的话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北京每次举行人民代表大会时,梁思成先生总会自己印发有关北京古城保护内容的传单给大家,但是经历了几次运动之后,也无法再持续下去了。

在北京建设和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有关北京文化的记忆正在一步步消失。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和范围内,将这些文化记忆保留下来。在北京进行市政规划时,在北京市各级领导、老百姓的心中多留下一根弦,因为有些东西有些事,是不能乱动的。

这里还有一个观念必须弄清楚。在剧烈的革命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是破旧立新,是弃旧图新,是新永远比旧好。但是文史的价值,文物的价值,文化传统的价值却并非如此。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延续下来,一个久远的文化记忆保持下来,一批古代的文物仍然在闪闪发光,一批地名、街名、老字号、老产品、老的风俗习惯延续下来,这是非常可贵的事,这是文化爱国主义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历史,我们要爱惜与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现在是时候了,应该明确这一点。(P3-4)

后记

有人说,生活在北京就是在历史和文化中徜徉。在这里,春日会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夏日最爱小豆冰棍,秋天的红叶似乎不如小街落叶的萧瑟,冬天雪后的故宫回荡着百年沧桑和历史的担负。

北京拥有独特非凡、举世瞩目的文化优势,也担负着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的文化中心建设的神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人民政协开展统战工作的灵魂和血液。

着眼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服务政协团结统战工作,北京市政协《北京观察》杂志通过“走笔”“文化”“谈往”等历史文化类专栏,策划征集了大量名家名作、散文随笔、文史杂谈。2017年,为了更好地总结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履职成果,我们将本届政协工作和委员的有关新闻报道、《北京观察》历年来文化类专栏的精华篇目进行修订,作为北京市政协新闻宣传丛书出版发行。《京华漫笔》是丛书中具有文化韵味的一册,所辑文字侧重于北京文化的挖掘、当代文化现象和思考。在体例上,按照不同主题对所辑文字作了梳理。

作为十二届市政协五年工作总结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五年工作成果的一个重要反映,北京市政协新闻宣传丛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丛书由宗朋同志主持编辑,刘墨非、任万霞、崔晓晖、徐飞、崔晨、郭隆、张涛、王硕、张斯伟参与编辑工作。受材料和编者水平所限,本书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期提高。

北京市政协宣传中心

2017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