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茵梦湖(精)/轻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特奥多尔·施笃姆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茵梦湖(精)》是德国著名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展现德语语言魅力的典范之作,是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影响恒久的珍品。

在这部小说中,他以一种生动的、现实的、如梦似幻且充满如诗般幻想的风格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一种缠绵的思乡情绪。

对于1848年前后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的德国社会和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来说,这部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都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

内容推荐

特奥多尔·施笃姆的《茵梦湖(精)》以赖因哈特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上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对封建家长制逆来顺受,未作反抗的渲染,表达了作者对1845年革命失败后德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作品穿插了北德的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富于乡土气息和浓郁的诗意。作者运用回忆、倒叙和故事套故事等方法,使情节紧凑集中,富于戏剧性。

目录

译本序

茵梦湖

 老人

 孩子们

 在林中

 路边的孩子

 回到家中

 一封信

 茵梦湖

 是我母亲的意愿

 伊丽莎白

 老人

在大学里

 罗拉

 舞蹈课

 在水磨池上

 在宫殿花园里

 在大学里

 一次散步

 在郊外林中

 在海滨

来自大洋彼岸

三色紫罗兰

双影人

试读章节

老人

晚秋的一个下午,一位衣着得体的老人缓缓地朝街下走来。他看来像是在散步后返家:因为他穿的一双已是过时式样的搭扣鞋上全是灰尘。他胳膊上掖着一根长长的藤手杖,金色的杖柄。他那双深色的眼睛像是流露出业已完全逝去的青春,它们与雪白的头发形成鲜明的反差,他安详地环视四周或俯望面前静卧在暮霭中的城市。他看来几乎是一个外乡人,因为过路人只有寥寥几个朝他打招呼,尽管有些人不由自主地朝这双严肃的眼睛望来。终于他在一幢山墙高大的房子前静静地停了下来,他又一次朝城市望去,随后就走进门厅。随着门铃的响声,屋子里一扇朝向门厅的小窗上的绿色窗帷拉了开来,窗后露出了一个老妇的面孔。老人用他的藤手杖朝她示意。“还没点灯!”他说,带着些南方的口音。老妇又把窗帷拉上了。老人走过宽大的门厅,然后穿过一间起居室,这靠墙的一面有一个大型的橡树柜,上面摆放着瓷花瓶;他穿过门对面的一个小型的过道,从这儿登上狭窄的楼梯就进入后房的顶层的房间。他缓慢登了上来,打开上面的一扇门,随后就进入一个大小适度的房间。这儿安适、寂静;一面墙上几乎摆满了书架和书柜,另一面墙上挂着人物画和景物画;一张桌子铺着绿色的台布,上面四下摆放着一些打开的书,桌子前面是一只笨重的靠背椅,上面有一个红色的天鹅绒靠垫。老人把帽子和手杖投放到角落里,随后他在靠背椅上坐了下来,叉起双手,像是散步后的休息。他就这样地坐着,天色慢慢地变得更加暗了起来,终于一束月光透过玻璃窗落到墙上的画上,像是明亮的光带缓缓地移动,老人的眸子情不自禁地跟随着它。月亮落到装在一个简朴的黑色镜框里的一张小型画像上。“伊丽莎白!”老人轻轻地说道;就在他说这句话时,时间起了变化——他回到了他的青年时代。

孩子们

很快就有一个小姑娘的俏丽身影走到他的跟前。她叫伊丽莎白,有五岁了;他比她大一倍。她的脖子上围着一条红色的丝巾,这跟她的一双褐色眸子十分般配。“赖因哈特!”她喊道,“我们放假了,放假了!整天都不用上学了,明天也不去了。”

赖因哈特把夹在胳膊下的演算板麻利地放在房门后面,随后两个孩子就穿过房子跑进庭园,经过庭园大门到了草地。这个意想不到的假期令他们喜出望外。赖因哈特在伊丽莎白的帮助下在这儿用草皮搭了一个房子;他们要在夏日傍晚住在里面;但是还缺少个凳子。于是他立即就干了起来,钉子、锤子和所需的木片都已准备妥当。这期间伊丽莎白便沿着堤边去采集野锦葵的圆形种子。把它们装在她的围裙里,她要用它们结成项链和项圈。当赖因哈特终于用一些弯曲的钉子把板凳做好了并重新来到太阳底下时,伊丽莎白已经走到离草地另一头很远的地方了。

“伊丽莎白!”他喊了起来,“伊丽莎白!”她走了回来,她的鬈发在飘动。“来,”他说,“我们的房子已经盖好了。你太热了,进来,我们坐在我们的新板凳上。我给你讲点什么。”

他们两人走了进去,坐在新板凳上。伊丽莎白从她的围裙里拿出带回来的小圈,把它们用长线串在一起,赖因哈特开始讲了起来:“从前有三个纺织女人……”

“啊,”伊丽莎白说,“这我都能背出来了,你不能老是讲同一个故事呀。”

赖因哈特只好放下三个纺织女人的故事,代替它的他讲起了一个可怜的男人被抛进狮洞的故事。

“那是在夜里,”他说,“你知道吗?黑得不辨五指,狮子都睡着了。但它们睡着时都打哈欠,伸出红红的舌头;这个男人怕得要死,他认为天要亮了。这时突然在他四周升起一道明晃晃的亮光,他仔细一看,竟是一个天使站在他的面前。天使用手召唤他,随后就径直地进岩石里去了。”

伊丽莎白注意在听。“一个天使?”她问道,“那她有翅膀吗?”

“这只是一个故事,”赖因哈特回答说,“根本就没有天使。”

“噢,呸。赖因哈特!”她说道并死死地盯住他的脸。可当他面色阴沉地望她时,她怀疑地问他:“那为什么他们总是说有呢?母亲这样说,姑妈这样说,学校里也是这样说!”

“这我不知道。”他回答说。

“但是你说,”伊丽莎白说道,“也没有狮子吗?”

“狮子?有狮子呀!在印度;崇拜偶像的教士用它们拉车,与它们一道穿越沙漠。当我长大后,我自己就要去那里。那儿要比我们这儿美上几百倍呢。那儿根本就没有冬天。你也要与我一起去。你愿意吗?”

“愿意,”伊丽莎白说,“但是母亲也得去,你的母亲也去。”

“不行,”赖因哈特说,“那时她们都太老了,不能一起去。”

“但是我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去。”“你可以单独一个人去;那时你已经是我的妻子了,其他人是不能对你发号施令的。”

“但我的母亲会哭的。”

“我们会回来的呀,”赖因哈特急迫地说道;“你就直说吧,你要不要与我一起去旅行?你不去那我就一个人单独去,并永远不回来了。”

小姑娘几乎哭了出来。“你不要瞪眼睛这么凶嘛,”她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印度的。”

赖因哈特欣喜若狂地抓住她的双手,把她拽到外边的草地上。“到印度去,到印度去。”他说,并拉着她转起圈圈,她的红丝巾都从脖子上飞了起来。可随后他突然把她放开并一本正经地说道:“这事是办不成的,你没有勇气呀。”

“伊丽莎白!赖因哈特!”现在有人从庭园门口那儿,喊了起来。

“在这儿!在这儿!”孩子们回答并手拉手朝家里跑去。

……

P1-4

序言

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洲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这就是现实主义。它很快就成为主流,崛起了一批又一批跻身世界文坛的大作家和诗人。在法国出现了像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人,在英国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特·勃朗台、盖斯凯尔等,在俄国是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而在德语文学则有斯蒂夫特、施笃姆、默里克、凯勒、冯塔纳等人活跃于文坛。这些现实主义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作品,它们成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珍品,永远熠熠生辉。

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法、英、俄不同,分裂的德国政治上溃败、经济上落后(这种支离破碎的格局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才得以改观)。因此德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它没有无情地揭露现实的勇气,缺乏尖锐的批判社会的精神,不具有一种清晰的先进的思想;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在生活观察上,在时代剖析上匮乏足够的胆识和犀利的目光。正是因此,从文学成就上来看,德国的现实主义作家难以与法、英、俄的现实主义作家相颉颃,.难以跻身世界级作家之列。但尽管如此,他们却是德国文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批作家是德国当时社会环境下所能造就出的文坛上的佼佼者了。

德国现实主义比法、英、俄现实主义统领文坛的时间稍晚。1848年一l 849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不仅在政治上、精神上,而且也在文学上引发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主义即以此为契机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先天上的不足,德国现实主义缺乏批判的力量,而有了“诗意的”现实主义之称,尽管这一名称并不为文学史家普遍认同,但是“诗意的”这个定语的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德国现实主义的本质。诗意的现实主义追求的不是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在批判和神化之间找平衡,是对现实和这个现实中的人进行象征的诗化;不是社会性的批判,不是去揭示鄙陋现实的根源,而是在有限的生活领域里去保持和发展人性。这正如一位德国文学史家所说:“……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在逝去的东西中寻找持续下来的,在时代中去寻找无时代的东西……与稍后的自然主义不同,是在现实中寻找美;因此它对所表现的世界多数情况下是说一个肯定的‘是’字……”(见《插图本德国文学史》六卷本,第四卷,KOMET出版社)随着1871年德国的统一,民族主义的高涨,经济上的“起飞年代”,为这种文学思潮提供了进一步发展和某些冲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

德国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固然无法与同时代的法、英、俄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等量齐观,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文学上的成就。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他们对现存秩序的矛盾心态,他们对现实的失望情绪,政治上对民主和对一个人类美好未来的朦胧追求,就使他们经常保持清醒,在文学实践上能时而突破诗意的现实主义的温柔之网,创作出一些批判性的作品。

上面稍多地谈了德国的诗意的现实主义,这为我们理解包括施笃姆在内的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提供了一个文学背景。便于对他们的文学作品做出更好的判断。

在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群中,特奥多尔-施笃姆(1817~1888)是一位重要代表者。他的早期作品典型地表现出了诗意的现实主义特点,而在晚期,他的作品突破了诗意的现实主义,有了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生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胡苏姆,这是一座濒临北海的风光绮丽的小城。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个佛里西亚人(日尔曼人的一支,定居于佛里西亚群岛及北海沿岸)。施笃姆大学时在基尔和柏林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做律师。当时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在丹麦的统治之下。他积极从事反对丹麦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53年被迫流亡,在波茨坦等地做法院推事。1864年爆发普鲁士一丹麦战争,丹麦失败;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并入普鲁士。施笃姆返归故乡任行政长官。但他对普鲁士推行的统治深为不满,可他感到无能为力,极度沮丧。在1864年到1870年问,如他在仕途上一样,他的创作也处于消沉时期。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公共关系是如此令人厌恶,它使每一个正直的人的生活都不得不变得痛苦不堪。”1880年他退出政界,专事创作。在此后的八年间他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感和批判精神的重要作品,如《缄默》(1882一1883)、《箍桶匠巴施》(1885—1886)、《双影人》(1886)、《骑白马的人》(1887一1888)等。 

施笃姆是从诗歌走上文坛的,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称自己本性是一个抒情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找到他的整个性格、激情和幽默。他从40年代后期开始写小说,他不写长篇(Roman),只写小说(Novelle)。他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说道:“我的小说出自我的抒情诗。”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保尔·海泽称他的小说是“抒情的小说”。1850年发表的《茵梦湖》使他声名鹊起。在此后直到他辞世共写有50多篇小说,此外尚有一些童话。在多以故乡为背景的作品中,他以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又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娓娓动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感伤的故事,一曲又一曲令人为之叹息的恋歌。它们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世的断念,表达鄙陋现实中一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灰色情绪。

施笃姆的小说多是采用框形结构的表现形式,所谓框形结构即是借助一个机缘、一个景物或一种象征物而用倒叙、回忆的手法,几乎是线式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最后回转到故事的起点。在这样一个框架展开情节,敷演事件,描绘景物,塑造形象,最后结束故事。框形结构是德语文学中许多作家惯用的一种形式,可施笃姆是此中能手,他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甚至能进一步发展成双重的甚至三重的框架。

本书共选了施笃姆的5篇小说,皆以创作年代为序排列。这里无须对它们一一加以介绍;我想,对他早期引起轰动的《茵梦湖》(1850)略微做些叙述或许有助于读者理解,也可以对施笃姆的创作及其发展有一个总的印象。

《茵梦湖》写了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赖因哈特暮年形单影只,他沉浸在少年时代与伊丽莎白青梅竹马的情景。那时两人相爱甚笃,心心相印。可在赖因哈特外出求学时,伊丽莎白屈服于母亲的意愿另嫁。在她婚后赖因哈特来茵梦湖庄园拜访,再度重逢燃起的情慷只能深埋内心,他俩都默默地听从命运的安排。面对一个狭隘的生活环境,一个鄙陋的现实,他们无力抗争,只能顺从地忍受;习俗、偏见和财富毁灭了这对本应成为爱侣的恋人的爱情和幸福。小说充满了怀旧和断念的情绪。掩卷之后一种怜其不幸、哀其不争的思绪便涌上心头。

高中甫

书评(媒体评论)

施笃姆的小说真是细腻优美到了极点,弥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

——屠格涅夫

我们读完了《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了解他何以用了这样简单的文字,能描写得出这样复杂的感情来的……与其称他作小说家,还不如称他作涛人的好。

——郁达夫

对于一些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笔、简朴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予少许安慰吧。

——巴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