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今书画家智慧/中国智慧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通常人们把在书法和绘画艺术方面有杰出成就,作品有独特风格的人称为书画家。有时也分别称作书法家或画家。木菁编著的《古今书画家智慧》收录了古代和现代著名的书画家,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智慧思想。如著名的龙飞凤舞,铁划银钩的王羲之、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阳询、将仕将隐,不求不藏的苏轼、用笔在心,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内容推荐

木菁编著的《古今书画家智慧》用生动的故事和白描的手法诠释了古今书画家的智慧思想,从古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获得迪,领悟中国智慧的真谛和内涵。

目录

第一章 铁画银钩,气韵天成

 王羲之:龙飞凤舞,铁划银钩

 王献之:父之灵和,子之神骏

 顾恺之:画山有灵,画人传神

 欧阳询:刚健险劲,法度森严

 虞世南: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褚遂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

 阎立本:丹青神化,天下取则

 展子虔:山水绝妙,人物妖娆

 李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

 李昭道:明丽和谐,格调典雅

第二章 胸藏丘壑,笔底韵生

 苏轼:将仕将隐,不求不藏

 王维:物外独往,人间无求

 孙过庭: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贺知章 :点画激越,粗细相间

 张旭: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怀素:骤雨旋风,奔放流畅

 颜真卿:风华骨格,庄密挺秀

 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笔正

 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公麟:淡毫轻墨,高雅超逸

 米芾:多才多艺,著文奇险

第三章 气韵华彩,龙墨新章 

 赵佶:玩物丧志,祸国殃民

 赵孟頫:温柔敦厚,深婉雅丽

 黄公望: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镇:简劲奇拔,感情真挚

 王蒙:天下第一,王叔明画

 倪瓒:超凡脱俗,恬淡清高

 王冕:隐得真切,隐得真诚

 沈周:谦逊宽厚,胸襟豁达

 文征明: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仇英:疏放简逸,文人气息

 唐寅:风流才子,三笑姻缘

第四章 意境深远,气韵传神

 徐渭:眼空千古,独立一时

 董其昌:笔意纵横,参乎造化

 陈洪绶:超凡脱俗,富有古意

 崔子忠:孤傲绝俗,清高自尊

 王时敏:一时媲美,隐居不仕

 王鉴:青绿山水,自具特色

 王晕:精研贯穿,独辟蚕丛

 王原祁:焦墨破醒,浑然一体

 恽寿平:明丽淡雅,似沐雨露

 朱耷:不问世事,寄情山水

 八大山人:手笔纵放,造型夸张

第五章 转意迭出,雄浑豪放

 石涛:人间沧桑!饱览艰难

 李鳝:笔底纵横,阔笔放纵

 罗聘:险境以心,孤怀自伫

 郑燮:各家之长,融会贯通

 赵之谦:天地极大,独立者贵

 任颐:不恃清高,不囿雅俗

 吴昌硕:勤学自励,卓越大家

 齐白石:笔墨雄浑,色彩明快

 徐悲鸿: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试读章节

王羲之:龙飞凤舞,铁画银钩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生于一个晋代数一数二的豪门大士族。其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首倡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当时,曾高居东晋相位,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则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居住于琅琊国临沂县的王氏家族,在族长王导的率领下,相拥琅琊王司马睿南渡至建业(今南京)。在由众多王家男女老幼组成的浩荡南迁大队中,5岁的王羲之也夹杂其间。王家大族挑中了建业城中的宝地乌衣巷作为他们的宅地,与另一晋代望族谢氏家族相毗而邻。盛极一时的王、谢两家,权贵子弟们身着缁衣,脚踩木屐,宽衣大袖,飘若神仙,在这条并不太深的小巷进进出出,备受注目,也难免频遭议论。

出身于如此煊赫家庭的王羲之,朴实、低调却满腹经纶,旷达、潇洒而又才干超群。王羲之深受朝廷公卿喜爱,屡次被征召为官,偏偏他喜清静而不慕荣利,不愿当官,总是坚辞不受。后来不得已而任官,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东晋权臣、外戚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王羲之徙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史称王右军、王会稽。任职期间,他决不尸位素餐,曾对饥民实施过开仓赈济之举;对政局密切关注,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从小爱好书法的王羲之,7岁拜师于其姨母、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法,后来又遍学前辈书法大师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人,这使他的书法得以博采众长,独树一帜。更有幸的是王氏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使王羲之获益匪浅。可贵的是,不管王羲之在宦途上如何东西奔波、昼夜辛劳,一支鼠须笔总是伴随着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练习书法已成为一门须臾不可分离的必修功课。

机遇没有将王羲之遗忘,历史将他送到了绍兴这一个山明水秀之地,晋穆帝永和七年(351),王羲之以会稽内史的任职南徙到此。其时正值绍兴鉴湖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全盛时期,稽山镜水的旖旎景色使他陶醉,也让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也正是在任会稽内史期间,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极品《兰亭序》得以问世,从而奠定了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崇高地位。无论从书法的角度看抑或从文学的角度看,《兰亭序》都堪称一绝,在书法上它被誉为“法帖之冠”,而在文学上它又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

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是王羲之对古代书法艺术的一大推动和革命。他创造了浓纤折中的草书、势巧形密的正书和遒劲自然的行书,将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艺术和情趣的境界,从发现书法美一步跃进到表现书法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龙飞凤舞,铁画银钩”,“天马行空,游行自在”……中国语言中最美妙和生动的形容词句,都成了对书圣书法艺术的赞颂。

根据记载,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很丰富的,据说梁武帝曾收集其书15000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3600纸;到宋徽宗尚还保存有243纸。遗撼的是人去楼空,珍宝散佚,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竞无一留存。在他的书法珍品中,不知有多少被几代皇帝的幽灵所遮盖而至今未能重见天日。然而即使并非真迹,他的书法刻石也是价值连城,诚如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之子米友仁的《题致柔定武本兰亭》。

现存的王羲之书法刻本,如《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而王羲之的传世墨宝《寒切帖》《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行草书,虽然是唐人钩填摹本,仍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只有24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珍藏的《三希帖》之首。

在兰亭聚会之后两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尽水山之游。书圣留驻绍兴,他的足迹和历代文人的吟咏,为这座江南古城留下了一道道千古不泯的风景线。在这座古城,属于王羲之的宝地何止兰亭一处,另外还有不少桥弄寺池。

他勤练书法,频繁洗笔,日久竟洗黑了数处池水,成了“临池学书,池水皆黑”的“墨池”。

他为在桥头卖扇的老妪题字,使老妪的扇子即刻被竞购一空,“题扇桥”由此得名。尝了甜头的老妪从此天天在桥头等着他题字,为了躲避,他进人了桥北小弄,此弄后来被人称为“躲婆弄”。

他的一颗珍爱的明珠不翼而飞,致使一位受怀疑的僧人含冤自尽。后来发现珠子被鹅吞在肚内,他追悔莫及,立志永不玩珠,遂舍宅为寺,并亲题“戒珠讲寺”匾额。

王羲之于361年病逝,而对他究竟终老何处,由于记载不一,众说纷纭,又颇费后人猜测。一说他终老于山阴应是情理中事,他的七世孙、永欣寺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云门山,为便于拜扫而移居云门寺。作为王氏后人,智永所祭王家之祖当首推王羲之,因此王羲之终老之地也应在此。另一说法是王羲之非终老山阴本地而是在诸暨苎萝。

古今多数学者认为,王羲之终老嵊县金庭之说,是较为可信的说法。其理由之一是可据的史料较多;之二是唯金庭至今留有遗迹及许多传说,附近不少地名也与王氏有关;之三是金庭位于被称为道家第七十二洞天的剡山地区,当时与王羲之交往甚密的高僧竺法潜、支遁、白道猷等多在离此不远处建寺修禅,崇尚隐逸的王羲之选金庭为归隐终老之所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如今嵊县金庭墨池尚在,墓穴犹存,谱牒可稽,史籍记载亦多。因此,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晋谒祭祀者络绎不绝,留有不少诗文。然而金庭仙境依旧蓬勃,书圣墓田何其寂寞,清人朱渌在《金庭观谒王右军墓》一诗中,抒发了一腔感慨之情。

王羲之一家的艺术气氛、传奇故事和趣闻美谈,着实给循规蹈矩、不苟言笑的中国文化史册添加了若干欢乐轻松的色彩。

……

P2-4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12:25